江苏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详细)

合集下载

江苏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

江苏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

江苏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运动规律以及相互作用。

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推导,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二、力和运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物体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通过接触而产生的力,如弹力和摩擦力;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不接触而产生的力,如重力和电磁力。

2.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即F=ma,其中F是物体所受的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能量和功能量是物体进行工作或产生运动的能力,而功是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

1. 功的定义和计算功等于力乘以物体的位移,即W=Fs,其中W为功,F为作用力,s为物体的位移。

2.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它等于1/2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不会自行消失或产生,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四、光的传播和反射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传播和反射的特性。

1. 光的传播和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约为3.0×10^8 m/s。

2. 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表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镜面反射和平面镜镜面反射是光线射到光滑的表面上后发生的反射现象。

平面镜是一种能产生镜面反射的光学器件。

江苏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

江苏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

江苏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江苏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主要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和光学等基础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大小和方向。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公式为 \( F = m \times g \),其中 \( m \) 是物体的质量,\( g \) 是重力加速度。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如弹簧的弹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可以按矢量法则合成或分解。

2. 运动学- 速度: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 \( v = \frac{\Delta s}{\Delta t} \)。

- 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 \( a = \frac{\Delta v}{\Delta t} \)。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化的直线运动。

-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公式有 \( v = v_0 + at \) 和 \( s = v_0t + \frac{1}{2}at^2 \)。

3.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公式为 \( F = ma \)。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能量和功- 功: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量,公式为 \( W = F \times s \)。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5. 热学基础-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间因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 热膨胀:物体受热时体积增大的现象。

-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6.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量度。

-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公式为 \( I = \frac{Q}{t} \)。

初三物理苏科版知识点

初三物理苏科版知识点

初三物理苏科版知识点初三物理苏科版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和光学等基础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物理知识框架。

以下是部分重要的知识点总结:1. 力学部分-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间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可以由几个分力合成,分力可以由合力分解得到。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2. 热学部分-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摄氏度或开尔文温度表示。

-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 热机:利用热能做功的机器,如内燃机、蒸汽机等。

-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过程中的表现,即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 电学部分- 电荷:物质中带电的基本粒子,正电荷和负电荷是两种不同的电荷。

-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强度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原因,电压单位是伏特。

-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 欧姆定律:描述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定律,即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

- 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等组成的电流路径。

4. 光学部分-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影子等现象。

- 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线按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回来。

-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如透镜成像。

- 色散:白光通过透明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程度不同,导致光的分散。

苏教版物理中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物理中考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物理中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物理中考知识点归纳涵盖了初中物理的多个方面,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力学部分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垂直向下。

3.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4.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5. 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6. 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7. 杠杆原理:力臂乘以力的大小,可以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

热学部分1.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3.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过程。

4. 热膨胀和冷缩:物体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的体积变化。

电学部分1. 电荷:物体带电的量度。

2.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3. 电压:单位电荷在电路中移动时所做的功。

4.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

5.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6. 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

7.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光学部分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反射:光在遇到物体表面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3.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4.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能形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5. 透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声学部分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

3. 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现象。

结束语以上是对苏教版物理中考知识点的简要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系统地复习和掌握物理知识,为中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操作和实践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的精髓。

江苏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江苏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江苏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一、力学1. 运动学-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抛体运动2. 力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及其实验验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的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与计算- 物体平衡条件4. 弹性力和弹性变形- 弹性势能和弹力的计算- 弹簧的拉伸和压缩5. 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特点与计算- 滑动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6. 斜面运动与斜面上的力- 斜面上物体的自由体图- 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7. 万有引力- 引力的概念与计算- 行星运动和卫星运动二、光学1. 光的传播与反射-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光的反射规律2. 轻的折射与光的全反射-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光的全反射现象与应用3. 光的色散与光的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与原因-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4. 光的干涉和衍射- 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条件和特点-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应用三、热学1. 物体的温度与热平衡- 温度和热平衡的概念- 热平衡的实验验证2. 热量与传热- 热量的传递方式:导热、传导、辐射- 导热和传导的计算与应用3. 相变与内能变化- 相变的条件与过程- 内能变化的计算与能量守恒定律4. 热机与热效率- 热机的基本原理与循环过程- 热效率的计算与应用四、电学1. 静电现象与电场- 电荷的性质与电量守恒定律- 电场的概念与电场强度的计算2. 电流与电阻- 电流的定义与电流强度的计算- 电阻的概念、计算和电阻定律3. 串联与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与计算- 电流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规律4. 电功、电能和电功率- 电功和电能的概念与计算- 电功率的定义和计算5. 电磁感应与电动机- 导体在磁场中的感应规律-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与应用五、原子物理与核物理1. 原子的核式结构和原子核- 原子的结构模型- 原子核的组成与质量数、原子序数的关系2. 放射性物质与核辐射-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与特点- 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与防护措施3. 核反应与原子能- 核反应与核能的利用- 核聚变与核裂变的特点与应用以上是江苏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的归纳,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物理江苏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江苏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江苏知识点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事物运动的学科,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物理知识点的掌握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江苏九年级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状态,我们通常通过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来描述和研究运动。

1. 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置变化,用Δx表示;路程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实际走过的路径长度,用S表示。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个时间段内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用V平均表示;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用V瞬时表示。

3.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平均加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个时间段内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用a平均表示;瞬时加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用a瞬时表示。

第二章动力学定律动力学定律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理,其中最重要的定律是牛顿三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平衡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会保持现状直到有外力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 = ma,其中F表示作用力,m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第三章动能、功和机械能守恒定律1.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改变量等于物体受力做功的大小,即ΔE动= W。

2. 功: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公式为W=Fs,其中F为力的大小,s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即系统的动能与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第四章流体的压强与浮力1. 流体的压强:流体的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大小,公式为P = F/A,其中F为作用在流体上的力,A为受力面积。

2. 浮力: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上升力,大小与物体排挤掉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相等。

九年级物理江苏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江苏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江苏知识点归纳九年级物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基础知识逐渐深入和扩展的时期。

江苏的九年级物理教学内容基本与其他地区相同,主要包括力学、光学、电学和热学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江苏九年级物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力学1. 运动与力-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描述- 力的平衡:物体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合成与合分- 简单机械:杠杆原理和滑轮的作用2. 在力的作用下的物体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 力的计算- 力的单位:牛顿(N)- 力的计算公式:F = m × a - 重力和弹力的计算4. 压力和浮力-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浮力的概念和条件- 物体浮沉的判断和应用5. 动能和机械能-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 动能转化和守恒- 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 机械能守恒定律二、光学1. 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可见性- 光的反射:光的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镜面反射:平面镜和镜子中物体的成像特点2. 光的折射和成像- 光的折射:光的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关系- 透明介质中的光线的传播- 透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 透镜公式和成像规律三、电学1. 电荷和静电- 电荷的产生和性质- 电荷守恒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静电感应和静电场2. 电流和电路- 电流的概念和计算- 电阻和电阻率- 并联和串联电路- 安全用电和电能的计算3. 电流的作用和电池- 磁效应和电磁感应- 感生电动势和发电机的原理- 动生电动势和电动机的原理- 电池的原理和分类四、热学1. 温度和热量- 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热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热平衡和热交换2. 物质的热性质和热传导- 物质的比热容和热容量的计算- 相变和热传导- 测量热量的仪器:热量计、温度计等3. 热机和热能转化- 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 热能转化和能源利用以上是江苏九年级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归纳。

江苏苏科版初中物理最全知识点

江苏苏科版初中物理最全知识点

江苏苏科版初中物理最全知识点一、力和压强1.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分类。

2.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

3.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力,一个力也可以分解成多个力。

4.力的平衡和不平衡: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力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5.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压强等于垂直作用力的大小除以面积。

二、物体的密度和浮力1.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

2.浮力的原理和计算:物体浸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的上升推力称为浮力,浮力等于排挤的液体的重量。

三、机械运动1.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参考系: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

2.物体的位移和速度:位移是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和方向,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3.物体的加速度和力:一些物体的速度改变量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速度改变量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4.牛顿第一定律和摩擦力:物体在受力为零时,速度将保持不变;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受力大小与物体的载荷和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有关。

5.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的加速度;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对此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力和能量1.功和功率: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乘以物体的位移;功率等于功除以时间。

2.势能和动能:物体由于位置上的改变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势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3.能源与能量:能源指的是能够转化为人类需要的能量的物质或物理现象,能量是一种属性,不会被消耗或产生。

4.能量转化和守恒: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总是守恒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能从不存在的地方产生,也不能消失。

五、电学基础1.电荷和电流:电荷是物体所带的电性的属性;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第三章透镜知识归纳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2、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u<2f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f3、关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能够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物点的实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仅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在屏幕上显映出来。

如果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于一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这一点发出,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这点就是物点的虚像。

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屏幕显映。

跟物体相比较,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u——物距、v——像距、f——焦距。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u>2f f<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f<u<2f v >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5、凸透镜成像的作图:(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凸透镜成像的动态情景: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

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 也变大。

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③可见,二倍焦距点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

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所成实像小于物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时所成实像要大于物体。

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因此,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7.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8、与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相联系的光学器件及应用:9、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10.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11.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2.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知识归纳1.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 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

(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10. 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

(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1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1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µA)。

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1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1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第六章电压和电阻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

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