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N 胃癌指南(2015v3)解读2
胃癌的靶区勾画

77.3 4.5
28.2 2.4
大野组 (N=83)
81.9
78.3 7.2
36.1 4.8
小野组 (N=208)
91.3
76.9 3.4
25.0 1.4
P 0.039
NS 0.012
腹泻 1、2度 3、4度
<0.001
25.8
39.8
20.2
3.1
6.0
1.9
Heerim Nam, et a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8:71(2):448-455
小野组 (N=208)
11(5.3%) 3 (1.4%) 7 (3.4%)
2 13(6.3%) 56(26.9%) 64(30.8%)
P
NS 0.018
NS NS NS NS NS
Heerim Nam, et a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8:71(2):448-455
胃癌术后放疗的范围
包括残胃 vs 除外残胃
残胃 瘤床 吻合口 区域淋巴结
胃癌术后放疗的范围
瘤床
T1、T2:不考虑照射 T3:根据具体情况(浆膜下位于后壁) T4:应包括
根据术前影像资料确定位置 术中放置的标记 勾画受侵的器官和组织
胃癌术后放疗的范围
吻合口
胃十二指肠吻合(毕I式)
胃癌放射治疗的靶区勾画
Target Volume Delineation in Gastric Cancer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 国 协 和 医 科 大 学 肿瘤医院放疗科
胃癌放疗的靶区勾画
胃癌2015年NCCN治疗指南
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NCCN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胃癌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胃癌诊断规范(2011 年版)》和《NCCN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 2010 年初版》。
胃癌的诊断多依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综合判断,此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1.临床症状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初期胃癌常无症状。
常有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痛苦、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2.体征初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显然体征。
后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依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
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阻塞等状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3.辅助检查(1 )内镜检查:①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一定检查手段,可确立肿瘤地点,获取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
必需时可酌情采纳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
②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论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奉承转移状况,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
③腹腔镜:对思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2 )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确实诊和治疗依照。
(3 )实验室检查:①血液检查:血惯例、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记物等检查。
②尿液、粪便惯例、粪隐血试验。
(4 )影像检查:①计算机断层扫描(CT);②磁共振( MRI )检查;③上消化道造影;④胸部 X 线检查;⑤超声检查;⑥PET-CT;⑦骨扫描。
4.原发病灶及部位的诊断根治术后病例:依据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
非根治术后及后期病例:未手术患者依据胃镜加活检病理,姑息术/ 改道术 / 探查术后患者依据术后病理,明确为胃癌。
关于胃镜见切合胃癌的恶性表现但未取到病理者,能够诊断为“胃恶性肿瘤” ,并应连续取病理以明确诊断。
5.复发或转移病灶的诊断胃镜 / 超声内镜( EUS)以及活检病理学检查能够明确复发。
以影像学检查,包含MSCT、MRI 、胃镜 / 超声内镜( EUS)、 B 超、消化道造影等,必需时行PET/CT ;浅表淋奉承活检可以诊断肿瘤转移。
2023胃癌NCCN指南解读

2023胃癌NCCN指南解读前言指南概述2023年NCCN胃癌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胃癌的诊断与分类2. 胃癌的治疗策略- 早期胃癌- 局部晚期胃癌- 转移性胃癌3. 特殊情况下的胃癌治疗- 老年人胃癌- 合并其他疾病的胃癌患者- 遗传性胃癌指南解读1. 胃癌的诊断与分类NCCN指南强调了胃癌的早期诊断和精确分期的重要性。
指南推荐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的胃癌分类体系,并根据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胃癌进行分期。
这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 胃癌的治疗策略早期胃癌对于早期胃癌,指南推荐采用手术切除为主的治疗策略。
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深度,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内镜下切除、腹腔镜辅助切除和开放手术等。
此外,术前化疗和放疗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
局部晚期胃癌局部晚期胃癌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术前化疗、放疗和术后辅助治疗。
指南建议在术前进行化疗和放疗,以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并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术后辅助化疗和放疗可以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期。
转移性胃癌对于转移性胃癌,指南推荐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疗效,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可用性进行选择。
3. 特殊情况下的胃癌治疗老年人胃癌老年人胃癌患者治疗时应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功能状态和治疗意愿。
指南建议在治疗决策过程中与患者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合并其他疾病的胃癌患者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胃癌患者,治疗策略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多种疾病和治疗需求。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遗传性胃癌遗传性胃癌患者具有较高的家族发病风险。
指南建议对这些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明确遗传风险,并据此制定治疗策略。
总结2023年NCCN胃癌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全面的胃癌治疗建议,旨在提高胃癌的诊治水平。
中文版NCCN指南(2015_v 2版)

T4: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和/或皮肤(溃疡或 皮肤结节) N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为固定或相互融 合;或缺乏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但临床 上发现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 pN2:4~9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 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转移,转移病灶>2.0 mm pN2b: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 转移 任何T N3: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或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或内乳淋巴结 转移 N3a: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N3c: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pN3:≥10个腋窝淋巴结转移
原发肿瘤≤0.5 cm或 原发肿瘤微浸润 pT1, pT2,或 pT3; pN0或pN1mi(腋窝 淋巴结转移灶≤2 mm)
pN0 PN1mi
组织学类型: 导管癌 小叶癌 混合型癌 化生性癌
BINV-5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浸润性乳腺癌
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的全身辅助治疗
原发肿瘤≤0.5 cm 或原发肿瘤微浸润 pT1, pT2,或 pT3; pN0 或 pN1mi(腋窝 淋巴结转移灶≤2 mm) 组织学类 型: 导管癌 小叶癌 混合型癌 化生性癌 pN0 PN1mi 考虑辅助内分泌治疗(2B类) 辅助内分泌治疗(2B类) ±辅助化疗(2B类)
• • •
专家普遍认为,大于10 mm的切缘属阴性(但此切缘宽度也许过大,而且可能影响美观) 小于1 mm的切缘被认为不足够 对于范围在1~10 mm之间的切缘,一般切缘越宽,局部复发率越低。但是对于位于乳腺纤维-腺分界部 位(如靠近胸壁或皮肤)的肿瘤,手术边缘不足1mm并不一定要进行再次手术,但可以对肿块切除部 DCIS-1 位进行较大剂量推量照射(2B类)。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NCCN指南解读胃癌NCCN指南

NCCN指南解读胃癌NCCN指南NCCN是由一群在胃癌领域内有权威和专业知识的专家组成的组织,他们通过系统回顾和分析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制定出了一套既科学又实用的指南。
这些指南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胃癌患者,提供了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促进了临床实践的规范化。
NCCN胃癌指南主要包括对不同临床阶段的胃癌患者的治疗建议,其中包括早期胃癌、局部进展胃癌和晚期/转移性胃癌。
对于早期胃癌,NCCN建议根据肿瘤的深度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可选择胃部切除术,包括全胃切除术和部分胃切除术。
另外,术后辅助化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策略。
对于局部进展胃癌,NCCN建议采用前庭切除术,即切除胃的一部分,同时保留胃底和幽门,以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术后辅助治疗可以包括放疗和(或)化疗。
对于晚期/转移性胃癌,NCCN建议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个体化的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NCCN指南对胃癌的其他管理问题也提供了一些建议。
例如,对于手术后的营养支持,NCCN建议应根据患者的胃功能、手术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来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
对于辅助治疗中的恶心和呕吐问题,NCCN建议建立预防和治疗呕吐的有效药物组合,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管理。
需要强调的是,NCCN指南是一份基于证据的指南,但并不是强制性的规定。
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化的情况来确定。
因此,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患者的意愿和资源的可行性来制定治疗计划,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共同决策。
总之,NCCN胃癌指南提供了一套科学、全面的治疗建议,为医生和患者在胃癌治疗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医生在应用指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2023年版胃癌胃镜活检标本HER-2检测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新兴技术在HER-2检测中应用前景
数字PCR技术
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可定量检测的优 势,有望提高HER-2检测准确性。
液体活检技术
通过检测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或循环肿瘤DNA中的 HER-2基因变异,实现对肿瘤动态监测和预后评估 。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胃镜活检标本进行图像 分析,提高HER-2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提高处理效率
采用自动化处理技术,缩 短处理时间,减少人为误 差。
确保人员培训
对参与活检标本处理的工 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 高技能水平。
质量控制指标与评估体系建立
制定质量控制指标
包括活检标本合格率、处理时间、误差率等 。
建立评估体系
定期对活检标本处理流程进行质量评估,确 保各项指标达标。
持续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处理流程,提高活 检标本质量。
国际指南与共识
包括NCCN、ESMO、ASCO等权 威机构发布的胃癌HER-2检测相 关指南与共识。
国内指南与共识
中国抗癌协会、中华医学会等发 布的中国胃癌诊疗规范、胃癌 HER-2检测专家共识等。
指南与共识差异
国内外指南与共识在胃癌HER-2 检测标准、检测方法等方面存在 一定差异。
本次共识更新亮点及影响
02
探索新型标志物
03
联合多种检测高耐药后监测准确 性。
结合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等 多种检测方法,提高耐药后HER2状态评估准确性。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新型靶向药物研发进展及对HER-2检测需求变化
新型靶向药物不断涌现
随着精准医疗和转化医学发展,针对胃癌新型靶向药物不断涌现,为胃癌治疗提供更多 选择。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近年已逐渐被外科学界熟悉,为了更好地普及推广这个较新的肿瘤概念,及时更新知识和规范诊疗,2010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作组(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成立专家委员会,首次编写GIST中国共识(2011版)[1]。
共识每年进行更新,2012版已修订完毕。
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NCCN指南早已为大家熟知,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癌症治疗指南。
笔者就GIST的最新国内共识和新版NCCN指南的外科诊治部分作以解读。
一、GIST的活检原则和适应证GIST患者症状无特异性,只有病理学检查才是确诊GIST的唯一方法。
但GIST质脆、血供丰富,部分呈囊实性,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出血、破溃,以致肿瘤播散种植的严重后果。
因此,国内外共识或指南对于大多数可完整切除且原发性局限GIST,不推荐手术前进行常规活检。
术前活检适用于拟进行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在治疗前必须取得明确病理诊断。
对于首诊即合并转移的可疑GIST,必须进行活检明确诊断,再开始靶向药物治疗。
而对于术中冰冻活检,专家共识为不推荐常规进行。
只有当手术中怀疑GIST周围有淋巴结转移或手术中肉眼不能排除是其他恶性肿瘤时,才考虑术中冰冻活检。
至于活检方式,NCCN指南始终推荐首选超声内镜下细针抽吸法活检(EUS-FNA)。
由于该方法穿刺针直径小,导致肿瘤出血的风险极低;此外,从胃肠腔内进针,有效避免了经皮穿刺引起针道种植和肿瘤破溃导致腹腔播散转移的危险。
尽管取得的组织较少,但活检阳性率高,国外报告诊断准确性可达90%以上[2]。
胃癌指南

NCCN即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是由美国最顶尖的21家美国癌症中心组成的学术联盟。
该组织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共识等对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进展每年进行更新,“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当前最佳的治疗建议,改善和提高肿瘤治疗水平”。
2006年NCCN首次与中国肿瘤专家合作,推出NCCN中国版。
最近2011年第1版NCCN胃癌指南推出,本文略作解读,以飨读者。
2011年第1版指南的修订较为广泛,调整内容包括检查及分期、病理学分析和HER2检测、内窥镜分期和治疗、围手术期辅助治疗、支持治疗原则及随访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修订着重强调新版TNM分期的采用,增加了内窥镜、病理学分析、HER2检测和曲妥珠单抗的使用。
通过2011年第1版NCCN指南,我们看到了胃癌诊治策略正逐步细致化、个体化,东西方观点也从迥异发展到了相互理解、求同存异。
在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日渐增多的背景下,胃癌防治将会更加科学、规范。
强调采用新版TNM分期胃癌的合理分期对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自1977年第1版发布以来,TNM分期一直是胃癌临床分期的主要方法之一。
自2010年起,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及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第7版TNM分期标准颁布实施,与2002年第6版TNM分期相比,新版分期系统对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等判定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如下表。
TNM分期:(1)将原T1 N1(3~6)M0/ T2 N0 M0 由ⅠB期改为ⅡA期。
(2)将原T2a N1(1~2)M0由Ⅱ期改为ⅡA期,原T2b N1(3~6)M0由ⅡB期改为ⅢA期,原Ⅱ期的其余情况则调整为ⅡB期。
(3)将原T2b N2M0/ T3 N1(3~6)M0由ⅢA期改为ⅢB期。
(4)原ⅢB期调整为ⅢC期。
(5)原Ⅳ期中M0的情况按照T、N的变化分别调整为ⅡB、ⅢA、ⅢB 及ⅢC期,新Ⅳ期仅包括M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CCN 胃癌指南(2015v3)解读
今年3 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2015 年第3 版《NCCN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相比于2015 年第2 版,内容变化不多。
在内容上,对比2014 年第1 版相比,指南在胃癌的遗传风险评估、手术、化疗、放疗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
胃癌遗传风险评估
遗传风险评估是NCCN 指南自2014 年新增的内容,也是整个NCCN 指南体系中最重要的更新之一。
这也是NCCN 指南从肿瘤治疗到肿瘤预防的一大转变,在继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之后,在胃癌领域也开始体现肿瘤「防」与「治」结合的理念。
2015 年版,指南再次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大篇幅的更改,以便更好的评估风险。
尽管大部分胃癌都是散发的,但据估计仍有5%~10% 的患者有家族因素且3%~5% 与遗传性癌症倾向综合征相关。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是最常见的遗传学胃癌,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其特点是弥散性胃癌为主,且在年轻时发病。
有30%-50% 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家庭有抑癌基因CDH1 的种系突变。
确诊胃癌时的平均年龄为37 岁,而男性与女性在80 岁之前患胃癌的风险分别为67% 和83%,CDH1 突变还与易患女性小叶乳腺癌相关。
对于HDGC 尚没有安全且有效的内镜监测方法,相反,目前的证据表明内镜可能不能准确检测出弥漫性胃癌的早期病变。
对于18-40 岁的有HDGC 家族史且存在种系CDH1 突变的无症状
患者推荐行预防性胃切除(不需要D2 淋巴结清扫)。
对于18 岁之前的患者不推荐行预防性胃切除,但是如果其家庭成员有人25 岁之前患胃癌,也可考虑对其行预防手术。
在胃切除术前需常规进行内镜下多点随机活检。
对于拒绝手术但存在CDH1 突变的患者也需行上消化道内镜下的多点随机活检。
Lynch 综合征(又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特点是发病年龄较早, 多见于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以及胃癌等癌症。
该综合征由四个错配修复(MMR)基因中(MLH1、MSH2、MSH6 及PMS2)任何基因的突变所引起。
最近发现, 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 基因确实与Lynch 综合征有关。
胃癌是Lynch 综合征中第二常见的肠外肿瘤(仅次于子宫内膜癌),有1%~13% 的Lynch 综合征患者患有胃癌,且发病年龄较早,并以肠型为主。
幼年型息肉症(JP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特点是青少年胃肠道多发息肉并增加患消化道癌症的风险。
该综合征由SMAD4 或者BMPR1A 基因的种系突变所引起。
JPS 终身患消化道癌症的风险从9%~50% 不等,因基因变异的类型不同而变化。
最近发现, 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 基因确实与Lynch 综合征有关。
存在胃息肉的JPS 患者终身患胃癌的风险为21%。
Peutz-Jephers 综合征(PJS)是一种由抑癌基因STK11/LKB1 种系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约有30%~80% 的患者存在STK11/LKB1 突变。
该综合征以胃肠道息肉和皮肤粘膜色素沉着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具有高度胃肠癌易感性。
PJS 患者的终身患胃癌的风险为29%。
2015 年的指南,还在监测推荐的综合征中新增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胃息肉病人需要进行FAP 的筛查。
但是,由于FAP 病人会增加发生十二指肠癌风险,所以,行十二指肠镜检查的同时可行胃检查。
手术治疗
NCCN 指南对于胃癌的手术描述,一直不多,2015 年版的指南也没有显著的更新,甚至在指南上对于手术范围描述有些滞后。
NCCN 指南引用了日本胃癌治疗规约的淋巴结分组分站,根据胃切除术时淋巴结清扫范围,可以分为D0,D1 和D2。
D0 切除指N1 站淋巴结没有得到完全清扫。
D1 切除是指将受累的近端胃、远端胃或全胃切除(远端或整体切除),并包括大、小网膜淋巴结(包含了贲门右、贲门左淋巴结,胃小弯、胃大弯,幽门上、幽门下淋巴结)。
D2 切除则是D1 切除的基础上,还要求切除胃左血管旁淋巴结、肝总动脉旁、腹腔干、脾门和脾动脉旁淋巴结清扫。
2015 年版《指南》在外科手术治疗上重新规范了「不可根治性切除的标准」:
1. 局域进展期胃癌,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或经活检证实的肿瘤侵犯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瘤侵犯或包绕主要大血管(脾血管除外)。
2. 远处转移或腹膜种植(包括腹水脱落细胞阳性)。
2015 年版指南去除「淋巴结第3 站和第4 站(N3、N4)」的概念,因为在2015 年版《指南》中把远处的阳性淋巴结(N3 和N4 淋巴结转移)认为是肿瘤的远处转移,不属于局域进展的范畴。
然而,2015 版指南仍把第7 组淋巴结归于D2 清扫范围,其实日本胃癌治疗规约早在2010 年的第三版就已经将其归为D1 的清扫范围。
而对于胃上部癌,在2015 年发布的第四版日本胃癌治疗规约对于第10 组脾门淋巴结也不在要求清扫,而NCCN 指南仍旧沿用了之前的标准。
因此,手术的清扫范围,根据我国的胃癌发病特点,临床上可能更多的参考日本胃癌治疗规约。
腹腔镜切除术目前在国内已经逐渐开展,对于胃癌患者,它比其他开腹手术有更多重要的优势(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肠道功能恢复早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缩短)。
Huscher 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比较59 例远端胃癌患者进行腹腔镜切除术或胃次全切除术的早期和 5 年的临床结果。
两种方式的手术死亡率分别为3.3% 和6.7%,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9%
和55.7%,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7.3% 和54.8%,因此认为尽管未达显著性差异,腹腔镜切除术还是优于开腹手术。
但是,进一步确定腹腔镜切除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地位仍需更大规模的随机临床研究。
系统治疗
2015 年版《指南》对于全身治疗的原则删除了以下内容:对于局限性食管胃或胃贲门腺癌,应首选术前化放疗;术前化疗作为系统治疗的一个可选方案,但不作为首选。
根据最近发表的一些重要临床研究的结果,2015 年版指南对于转移性或局部晚期胃癌的化疗方案部分做了大量的修改。
1. 一线治疗
另一项由法国研究组主持的随机III 期实验中,比较了晚期或转移性胃及EGJ 腺癌患者中联用氟尿嘧啶、亚叶酸和伊立替康(FOLFIRI)方案和ECF 方案作为初始治疗的疗效结果发表后,使「氟尿嘧啶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证据水平从2A 级升至为1 级。
在这项研究中,416 例患者(65% 为胃腺癌,33% 为EGJ 腺癌)被随机分为FOLFIRI 组和ECF 组。
在31 个月的中位随访后发现FOLFIRI 组的TTF 明显长于ECX。
二组的中位PFS、中位OS 以及有效率均无差异。
由于FOLFIRI 方案有更少的毒性反应和更好的耐受性,因此NCCN 专家组认为可以选择FOLFIRI 方案作为晚期胃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2. 二线治疗
二线治疗方案指南把「雷莫芦单抗+ 紫杉醇」作为首选方案进行推荐,证据水平为1 级。
这主要是基于RAINBOW 研究结果作了更新。
RAINBOW 研究发现,对于一线治疗后的晚期胃癌或EGJ 癌患者,雷莫芦单抗联合紫杉醇较安慰剂联合紫杉醇相比,有更好的OS、PFS 及ORR。
根据随机原则,共纳入665 例受试者,其中,330 例患者接受雷莫芦单抗联合紫杉醇治疗,335 例患者接受安慰剂联合紫杉醇治疗。
结果显示雷莫芦单抗联合紫杉醇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安慰剂
联合紫杉醇组。
两组的中位PFS 分别为4.4 月和2.86 月,而ORR 则为28% 及16%。
联合治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高血压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除此之外,一些单药治疗方案包括多西紫杉醇、紫杉醇、伊立替康,证据水平从2A 级升至为1 级。
均由于最近的一些II 或III 期临床结果发布,做了证据级别的调整,使得临床治疗依据更加充足。
3. 放疗
放疗(术前、术后或姑息性)是胃癌治疗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2015 年版指南对该部分进行修改,但总体上变化不大。
指南推荐患者最好采用仰卧姿势进行治疗,因为这样设备比较稳定而且重复性较好,而固定化装置的使用也要求较高的可重复性。
专家组推荐使用CT 模拟定位及三维适形放疗,重要器官需要降低剂量时推荐IMRT。
放射计划
对于减少重要器官(如肝脏、肾脏、脊髓、心脏,尤其是左心室和肺)受到的不必要的放射剂量尤为重要。
小结
2015 年版的指南做了许多重要的更改,可以看得出胃癌的治疗越来越规范化,同时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也在逐渐显现。
尽管指南并非尽善尽美,但每一项更改的背后都是一项项临床研究的结果发布,全球的胃癌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国内的胃癌临床研究也在广泛开展,胃癌临床研究的重心在逐步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来自中国的研究也将不断的改写胃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