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中的力学原理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的力学问题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的力学问题自行车的结构:工作原理:自行车以轻巧方便,造价低廉等特点获得人们的青睐,成为人类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上的许多构造运用到物理学的力学知识。
可将其分为:摩擦力、压强、机械知识和力与运动的应用。
一.摩擦力:①增大摩擦力的运用:(1)刹车皮:通过刹车皮与车圈的摩擦(此时的摩擦为滑动摩擦)。
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粗糙程度有关,又因为刹车皮的平面粗糙不平,所以滑动摩擦力很大,可以使自行车很快停止运动。
(2)外胎表面的花纹:与刹车皮相同,都是通过增大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以获得一个较大的摩擦力,但增大摩擦有什么好处呢?试想雪天汽车打滑,而在轮胎上加链条增大摩擦力之后就不打滑了,所以自行车外胎表面上的花纹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更好地“抓住”地面。
②减少摩擦力的运用:自行车转动部分加润滑剂,减少摩擦力。
二.压强:①增大压强的应用:给轮胎充气:人们常说自行车轮胎气要充足,它利用了压强的原理。
做一个小实验:如果将充足气的轮胎的打气孔打开,就会发现气从内向外喷出。
说明了轮胎内部的气压比外界大气压大。
所以给轮胎充气,是为了轮胎内部有大的压强,有向外的压力,使轮胎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易变形(即发生形变)。
当然不能充太多气,因为如果重力太大,就会使其形变过大,导致其体积变小,压强变大导致压力变大,最终使轮胎爆裂。
②减少压强的应用:坐垫呈马鞍形:为了增大身体的臀部与坐垫的接触面积,由P=F/S得,当F不变时,S越大,P越小,所以坐垫呈马鞍形,可以减少臀部所受到的压强,使人骑车舒适。
三.机械知识:①省力杠杆:前刹示意图(1)前刹:因为L1>L2,且此杠杆是绕O转动的所以有L1*F1=L2*F2知F1<F2所以前刹是一个省力杠杆,可以用很小的力使自行车很快刹住.同理,后刹也是一个省力杠杆.注:前刹也利用了增大摩擦力的原理。
通过增大压力(通过杠杆用很小的力而产生的)来增大摩擦力,使自行车很快刹住。
自行车的科学原理

自行车的科学原理
自行车的运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力学原理:自行车的前进动力来源于人的腿部肌肉的力量,骑行者通过踩踏脚踏板产生的力矩传递给曲柄,再经过链条传递给后轮。
后轮受到的力矩使自行车向前推进。
2. 质心平衡原理:自行车通过骑行者的自身平衡能力来保持稳定。
当自行车身体开始倾斜时,骑行者会通过转动把手来改变车轮的方向,使之与倾斜相反。
这样能够使自行车恢复平衡。
3. 空气阻力原理:自行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空气的阻力。
这种阻力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大,需要骑行者消耗更多的力量来克服。
4. 滚动摩擦原理:自行车的轮胎与地面之间存在滚动摩擦,摩擦系数取决于地面的状况和轮胎的材质。
较小的滚动摩擦能够减小能量损耗,使骑行更加高效。
5. 转向原理:自行车的转向主要通过前轮的转动实现,骑行者通过转动把手来改变前轮的方向。
同时,自行车的转向也与重力和惯性有关,在转弯时需要骑行者借助身体的重心移动来保持平衡。
总之,自行车的科学原理是由力学、质心平衡、空气阻力、滚动摩擦以及转向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充分了解这
些原理,骑行者才能更好地掌握自行车的运动特性,做出正确的操作和调整,提高骑行效果。
自行车力学手抄报内容

自行车力学手抄报内容
标题,探索自行车力学。
自行车是一种简单而又神奇的交通工具,它的运动原理涉及到力学的许多基本概念。
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自行车力学的奥秘。
1. 转向原理,自行车的转向是通过前轮的转动来实现的。
当骑手转动车把时,前轮会产生一个向左或向右的力矩,使整个车身转向相应的方向。
这涉及到力矩和杠杆原理。
2. 骑行稳定性,自行车骑行时的稳定性与重心、轮径、车轮间距等因素有关。
骑手在骑行时通过身体的微调来保持平衡,这涉及到重心和平衡的力学原理。
3. 转动力学,自行车骑行时,踩踏脚踏板产生的动力通过链条传递到后轮,推动自行车前进。
这涉及到动力和运动的力学原理。
4. 阻力和速度,自行车在骑行时会受到空气阻力和地面摩擦力的影响,这会影响骑行速度。
这涉及到阻力和速度的力学原理。
通过对自行车力学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行车的运动原理,从而更好地骑行和维护自行车。
同时,这也让我们对力学原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我们理解其他物体的运动提供了更好的参考。
自行车力学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希望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行车的力学原理。
自行车机械原理

自行车机械原理自行车机械原理是指自行车运动中所涉及的各种力学原理和运动机制。
自行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人力推动脚踏板使车轮转动,进而推动整车前进。
首先,自行车的运动依赖于两个重要的力学原理:转动力矩和平衡力。
当骑车者用一只脚施加力量在脚踏板上时,通过齿轮传动原理,力矩将传输到后轮上,使其转动。
通过不断地交替使用两只脚踩踏,可以保持连续的动力输出。
同时,为了保持平衡,骑车者需要控制自行车的重心和身体的姿势,使之保持在自行车的中央位置。
其次,自行车还采用了链条传动机制。
自行车的后轮上有一个齿轮,与前轮上的链条齿轮通过链条相连接。
当骑车者踩踏时,脚踏板的转动通过齿轮传递到后轮上,使之转动。
这种链条传动机制可以有效地将骑车者的力量转化为车轮的转动力量,实现动力传递。
此外,自行车还有一套复杂的刹车系统。
在刹车系统中,一对刹车手柄通过钢丝和杆件连接到车轮上的刹车片或刹车鼓。
当骑车者拉动刹车手柄时,钢丝会收缩,使刹车片或刹车鼓与车轮接触摩擦,从而减缓或停止自行车的前进。
这个刹车系统能够根据骑车者的需要提供可靠的刹车效果,增加骑车的安全性。
最后,自行车还采用了转向结构。
通过前轮的转向结构,骑车者可以控制自行车的方向。
在转向过程中,前轮会产生一个向左或向右的转动力矩,从而改变车身的方向。
骑车者通过转动转向把手或者倾斜自行车的身体姿势,可以调整前轮的方向,实现自行车的转向。
综上所述,自行车的机械原理包括转动力矩和平衡力、链条传动、刹车系统和转向结构等。
这些原理的运用使得自行车能够高效、灵活地行驶,并为骑车者提供舒适、安全的骑行体验。
自行车的运动原理

自行车的运动原理自行车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受欢迎的运动方式。
它的运动原理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自行车的运动原理。
首先,自行车的运动原理与力学有关。
当骑行者用力踩踏脚踏板时,产生的力会通过链条传递给后轮,从而推动自行车向前运动。
这是利用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原理,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骑行者用力踩踏脚踏板,地面对踏板产生了一个反作用力,而踏板对地面也产生了一个作用力,这个作用力就推动了自行车向前运动。
其次,自行车的运动原理还涉及到转动的原理。
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当轮子转动时,轮辐上的点也在做圆周运动。
这是利用了圆周运动的原理,即“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自行车的轮子转动时,轮辐上的点在不断改变速度方向,从而推动自行车向前运动。
另外,自行车的运动原理还与空气阻力有关。
当自行车向前运动时,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空气阻力是由空气对自行车运动方向上的运动造成的,它会使自行车的速度减小。
为了减小空气阻力,自行车的设计通常会考虑空气动力学原理,如采用流线型的车架和车轮设计,减少空气阻力对自行车的影响。
最后,自行车的运动原理还涉及到重力的作用。
当自行车向下坡运动时,重力会加速自行车的运动速度;而当自行车向上坡运动时,重力会对自行车产生阻力。
这是利用了重力的作用原理,即“物体受到重力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
骑行者可以通过调整骑行姿势和使用变速器来克服重力的影响,从而保持自行车的稳定运动。
总之,自行车的运动原理涉及到力学、转动、空气阻力和重力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了解自行车的运动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骑行技巧,提高骑行效率,享受骑行的乐趣。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中考物理自行车知识点归纳

中考物理自行车知识点归纳自行车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其设计和使用涉及到许多物理知识点,尤其是在力学和运动学方面。
以下是中考物理中关于自行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1. 力学原理:自行车的平衡和运动涉及到力的平衡和作用。
例如,当自行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与驱动力相互平衡,垂直方向上的重力与支持力相互平衡。
2. 摩擦力:自行车的行驶依赖于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静摩擦力帮助自行车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动摩擦力则在自行车加速或减速时起作用。
3. 杠杆原理:自行车的车把、踏板和刹车等部件都是杠杆的应用。
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和力臂的长度,可以更省力地控制自行车。
4. 简单机械:自行车的链条和齿轮系统是轮轴的应用,通过改变轮和轴的半径比,实现力的放大或速度的变化。
5. 能量转换:当人蹬踏自行车时,人体的化学能转化为自行车的动能。
下坡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坡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6. 运动学公式:自行车的运动可以通过运动学公式来描述,如速度公式\( v = \frac{d}{t}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加速度公式\( a = \frac{\Delta v}{\Delta t}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的变化量)等。
7. 惯性: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具有惯性,即保持当前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这也是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需要用力刹车以改变车辆的运动状态。
8. 稳定性:自行车的稳定性与其设计有关,如车轮的大小、车架的几何形状等都会影响自行车的稳定性。
9. 空气阻力: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速度越快,阻力越大。
这也是为什么自行车运动员在高速骑行时会采取低头姿势以减小空气阻力。
10. 反射和折射:自行车的后视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使骑行者能够观察后方情况;而自行车头灯和尾灯则涉及到光的折射和反射,以提高夜间骑行的安全性。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自行车物理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物理学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它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行车中的力学

自行车中的力学自行车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运动原理涉及到力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定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行车中的力学原理,并解释为什么自行车可以保持平衡和行驶。
一、平衡和稳定性自行车的平衡和稳定性是基于力学原理的。
当我们骑自行车时,我们必须保持身体的平衡,以防止摔倒。
这是因为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重心的位置对于平衡非常重要。
当我们骑自行车时,我们的身体重心位置相对于自行车是不断变化的。
当我们向一侧倾斜时,我们会改变自行车和身体的重心位置。
这会导致一个向另一侧倾斜的力矩,使自行车向另一侧转动,从而保持平衡。
自行车的稳定性还与它的轮距和重心高度有关。
较大的轮距使自行车更加稳定,而较低的重心高度则有助于保持平衡。
这就是为什么骑手在高速行驶时更容易保持平衡的原因。
二、骑行动力的产生自行车的骑行动力来源于骑手脚踏板的力量。
当骑手踩下脚踏板时,通过脚的力量向下施加压力,这会使自行车向前推进。
这是由于牛顿第三定律的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当骑手踩下脚踏板时,骑手的脚向下施加了一个作用力,而地面则向上施加了一个反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反作用力会推动自行车向前移动。
自行车的齿轮系统也对骑行动力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改变齿轮的组合,骑手可以调整骑行的难度和速度。
较小的齿轮组合使骑行更容易,但速度较慢;而较大的齿轮组合则需要更大的力量,但可以实现更高的速度。
三、阻力和制动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还会遇到阻力的影响。
阻力可以分为空气阻力、摩擦阻力和重力阻力等。
空气阻力是自行车在高速行驶时所面临的主要阻力。
当自行车移动时,空气会对自行车产生阻力,使其前进速度减慢。
为了减小空气阻力,骑手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降低骑行姿势、穿着紧身服装等。
摩擦阻力是自行车在轮胎和地面之间产生的阻力。
这种阻力会消耗骑手的能量,并使自行车行驶速度减慢。
为了减小摩擦阻力,骑手可以保持轮胎的良好状态,减少地面的不平坦程度等。
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力学、摩擦力与简单机械

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力学、摩擦力与简单机械自行车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不仅令人们便捷地移动,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自行车骑行的过程中,各种力的作用、摩擦力、简单机械原理等物理现象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通过探讨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周围的运动世界。
力学在自行车上的应用自行车骑行时,人的脚踩踏板向下施加力量,这一动作将力传输到链条上,进而推动后轮转动,车辆前进。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
当骑车者踩踏板时,脚对踏板的作用力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推动踏板向下运动。
其次,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还会出现阻力,如空气阻力、滚动摩擦力等,这些阻力会使自行车行驶时速度减缓。
摩擦力对自行车的影响摩擦力是自行车行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物理现象。
在自行车骑行中,最主要的摩擦力是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滚动摩擦力。
轮胎的胎面与地面接触时,会受到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阻碍了轮胎的滚动,使车速减慢。
为了减小摩擦力,人们通常会使用充气适当的内胎和润滑的链条,以降低滚动和链条传动时的摩擦损失。
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原理自行车本身也涉及到了简单机械的原理。
比如,自行车的链条传动系统利用了简单的齿轮原理,踏板上的齿轮通过链条传递动力到后轮上的齿轮,从而推动自行车前进。
另外,自行车的刹车系统也是利用了简单机械原理,通过摩擦将刹车片压缩到车轮上,减缓车速。
这些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使得自行车在设计上更加可靠和高效。
在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既丰富又实用,通过深入探讨自行车骑行背后的物理原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动力学和机械学的基本原理。
自行车的设计不仅便捷出行,同时也蕴含着不少值得思考和探索的物理学知识。
通过学习自行车上的力学、摩擦力和简单机械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行车中的力学原理00班王高旻PB05000608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
它的出现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最早的自行车是由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的,它没有传动系统,靠两脚蹬地向前滑行,最快只能达到时速20公里。
后来苏格兰人皮埃尔发明了前轮带脚蹬的自行车。
第一辆现代意义的自行车出现在19世纪末的英国,后由传教士带入中国。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大约五亿辆自行车。
左图为自行车的基本结构1:前轮 2:辐条 3:花鼓 4:前叉 5:前刹 6:钢索 7:刹车及变速把手 8:车把9:竖杆 10:车架 11:前变速 12:车座杆 13:车座14:后刹 15:货架 16:飞轮 17:反光镜 18:后轮19:后变速 20:脚撑 21:气门 22:后轮 23:链条24:轮盘 25:脚踏 26:曲柄*几个重要的概念:传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轮盘)、被动齿轮(飞轮)、链条及变速器。
齿轮比:主动齿轮(轮盘)与被动齿轮(飞轮)的齿数之比;传动比:齿轮比乘以后轮的直径;传动行程:传动比再乘以圆周率即为传动行程,即每蹬踏一周单车前进的距离。
*自行车运动力学自行车运动是一种半机械化运动。
人们应掌握一定的机械原理和力学知识,有效地利用传动速比,合理掌握运动强度,巧妙节省体能消耗,从而以充沛的体力,达到高效的运动·自行车传动自行车是传动式机械,它的传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被动齿轮、链条及变速器等。
齿轮比与传动比关系着自行车的使用效率。
后轮运转实质在于:在链条传动下的飞轮带动后轮转动,飞轮与后轮具有相同的角速度,而后轮半径远大于齿轮半径,由线速度增大,提高了车速。
齿轮比:主动轮对被动轮的齿数之比为齿轮比。
如果两个齿轮的齿数相同,那末踏蹬一周,两个齿轮和后轮都各旋转一周。
假如主动齿轮的齿数大于被动齿轮的齿数,那么每踏蹬一周,被动齿轮转的圈数就大于一周多,速度加大。
因此,齿轮比与主动轮的齿数成正比,与被动齿轮的齿数成反比。
以g代表齿轮比,c代表主动齿轮的齿数,f代表被动齿轮的齿数,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即:g=c/f例如:赛车轮盘为49齿,飞轮为14齿,即可求出齿轮比为: g=c/f=49/14=3.5 也就是说蹬踏轮盘一周,飞轮转三周半。
大小齿轮之间用链条相连,则大小齿轮盘沿线速度大小相同,V V 21=,而小齿轮和后轮之间通过轮轴相连,他们的角速度ωω32=则由ωR V =,设后轮沿速度为V 3,则ωωR R VV 2323==RR 23我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可知人踩踏板速度V 和后轮转动速度V 3之间关系,踏板和大齿轮盘同轴,则RVRV11=V V 21= 则VRRV 21=由RR VV 2323= 故RR R VR V3123=传动比(传动系数):齿轮比乘以后圈直径即为传动比。
以d 代表传动比,b 代表后圈直径,它们之间关系用公式表示,即:d=c/f ×b=gb 由此可见,齿轮比确定之后,传动比是与后圈直径成正比的。
例如:轮盘为49齿,飞轮为14齿,后圈直径为27寸(一般习惯用英寸),代人公式即可求出传动比: d=c/f ×b=49/14×27 = 3.5×27= 94.5 传动行程:每踏蹬一周,车子向前运动的距离则为传动行程,也叫速比行程。
其计算方法是传动比乘以圆周率。
以 m 代表传动行程,π;代表圆周率(此为常数,π=3.14),它 们之间关系用公式来表示。
即 m=c/f ×b ×π例如,赛车轮盘为49齿,飞轮为14齿,后轮真径为27寸,求它行程距离时,代人公式: m=c/f ×b ×π=49/14×27×3.14×2.54 =754CM以上数据是自行车每踏蹬一周,车子向前行进行745cm, 即 7.54m.变速自行车是通过调整齿轮比来达到变速目的。
·速度计算V=S/TS=V×TT=S/V·空气阻力车子向前进,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力量。
人每踏蹬一周的力量,叫前进力,也叫向前推力。
前进力与用力、传动比、曲柄(即中轴到脚蹬的连杆)长有关。
以Y代表前进力,Q代表踏蹬力量,I代表曲柄长度,D代表传动比,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则为Y=Q×I/D前进力(Y)与踏蹬力量(Q),曲柄长度(I)成正比,与传动系数(D)则成反比。
例如:传动系数为94.5,曲柄长度为7英寸,踏蹬力量为25公斤力,前进力则为:Y=Q×I/D=25×7/94.5=1.85公斤力人们骑车向前进时,必须突破空气阻力,这就需要力量。
不同风级所产生的风速,和垂直风向每平方米所受到的压力均不相同,只有克服这些因素,车子才能向前行驶。
如:无风骑行时受风面积为0.5平方米,自行车前进速度为每小时40公里,空气对人们的压力为5.5公斤力。
因此,人们必须用大于5.5公斤的前进力才能使车子前进。
当运动员以自己全部体重在踏蹬点上,那么所产生的前进力是多大呢(暂不计算车子摩擦部分所消耗的力量)?例如:一运动员体重70公斤,自行车曲柄长度7寸,传动比为94.5,所产生的前进力是:Y=Q×I/D=70×7/94.5=5.19公斤。
前进力是5.19公斤力,遇到六级风的阻力是0.5平方米为5.5公斤,运动员使用全部力量车子前进力才有5.19公斤/0.5平方米,仍小于六级风的阻力。
所以,在六级风的情况下运用94.5的传动系数的运动员是很难骑车前进的。
就必须改变传动系数。
风级表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代步和运载工具。
在它的身上运用了许多力学知识,1.力和运动的应用(1)减小与增大摩擦。
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珠,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人们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剂。
自行车的车胎、车把套、踏板等处都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
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故车可迅速停驶。
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
(2)弹簧的减震作用。
车的座垫下安有许多根弹簧,利用它的缓冲作用以减小震动。
因而坐在车后的货架上的人会比坐在车前坐垫上的人震动剧烈。
2.压强知识的应用(1)自行车车胎上刻有载重量。
如车载过重,则车胎受到压强太大而被压破。
(2)座垫呈马鞍型,它能够增大座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不易感到疲劳。
(3) 自行车的内胎充入了大量的空气,它是支撑车身的主力。
当充入车胎内气体不充足时,胎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由P=F/S,F一定,而压强P 减小,车胎与地面接触面积S增大。
从而使原来的滚动变为与地面滑动,摩擦力增加,影响到车的行驶速度。
反之,当胎内气体充足时,骑车时就可达到轻而快的效果。
3.简单机械知识的应用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闸把与连杆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大对刹车皮的拉力。
自行车的脚踏板与中轴也相当于一个轮轴,实质为一个省力杠杆.自行车的飞轮也相当于一个省力的轮轴。
一个车轮上共有36根辐丝,构成一个网状结构,当给轮胎施加竖直向下的压力时,车竖直方向上的上下各六根辐丝受到压力,而水平方向上的辐丝也受力。
做实验可知,当用力压轮胎时,轮胎几乎没有变形,而抽去轮胎水平方向两侧的辐丝,再用力压轮胎,轮胎在竖直方向会被压扁。
因此自行车的轮胎选用了辐丝交叉的方法,使整个车轮稳固,可分散受力,避免因巨大外力导致车轮扭曲变形。
4.功能的知识运用人们在骑自行车上较陡的坡时,往往走“S”形路线,这是根据功的原理。
坡长相当于斜面长,坡高相当于斜面高,根据功的原理:W1=W2,即FL=Gh,可看出,斜面长L是斜面高h的几倍,所用的力F就是重力G的几分之一,所以,在高度h不变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力,走“S”形路线是为了增大斜面长,从而能使用较小的力顺利上坡。
5.惯性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如果突然把前轮刹住,后轮会跳起来。
前轮受到阻力而突然停止运动,但人和后轮没有受到阻力,由于惯性,人和后轮要保持继续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车体会以前轮与地面的接触点为支点做转动。
速度越大则转动幅度越大。
因此下坡或高速行驶时,要先刹后刹,再刹前刹;或前后刹一起刹,决不能单独用自行车的前刹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
自行车转弯时,为克服离心力,人的身体通常会有意向转弯方向倾斜,而且同时要减速,使摩擦力足够提供向心力。
减速时后刹不宜使用过猛,否则车子可能掉头或滑倒。
*关于折叠自行车现有小轮自行车受传动比的限制,速度达不到普通26英寸自行车的水平,难以满足成人代步的要求,只能供少年儿童使用。
于是,当小轮踏板摩托车、电动踏板车风靡都市,人们仍然只能骑着笨重的26英寸的自行车艰难前行。
而微型折叠自行车的出现,解决了小轮自行车受传动比限制的技术难题,使小轮自行车不但体积小、重量轻而且速度快,十分便于骑行、携带和存放。
该车使用单列向心球轴承、辐板结构等,12英寸样车的速度与26英寸自行车相同,骑行操控性、舒适性、安全性均非常令人满意,完全可满足成人代步需要,该车重量只有5-9公斤,成本大大低于普通26英寸自行车,开发形成系列产品后,极有潜力在城市部分取代26英寸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