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科学探究部分 知识树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知识点与思维导图

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1、科学实验室包括实验准备室(仪器室)和实验操作室(实验室)2、实验室仪器和试剂的存放点必须符合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线与通风情况等)。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被存放于实验仪器柜子内,并按不同的用途有序摆放,特殊的具有危险性的试剂或器材还必须按其规定要求存放于规定地点。
3、烧伤或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伤处;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一分钟以上4、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一、试管主要用途: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溢出)③使用时试管应干燥,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二、试管夹主要用途:夹持试管.使用方法: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
②防止试管脱落.三、烧杯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使用方法: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置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初中科学科学探究知识点汇总

初中科学科学探究知识点汇总科学探究是初中科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进行锻炼,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一、测量与观察1. 长度的测量: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注意保持工具与被测物体接触并垂直。
2. 温度的测量: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将温度计放置在被测物体中间,不要用手直接接触。
3. 容积的测量:使用量杯、烧杯等容器进行测量,注意读取液体的下缘。
4. 时间的测量:使用秒表进行测量,保持仪器正常运作并记录准确的数据。
5. 观察与记录: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二、物理学知识点汇总1. 力与运动:力的作用能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和方向,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运动的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和抛体运动。
2. 音光热:声音是机械波的一种,传播需要介质,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调和音量来判断声源的高低和声音的强弱。
光是电磁波的一种,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通过光的反射、折射和透射来观察光的性质。
热是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热量可以通过热传导、辐射和对流等方式传递。
3. 电与磁:电是带电粒子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可以通过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以及电压的高低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性和电能的大小。
磁是磁性物质所产生的现象,可以通过磁体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关系来观察磁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
三、化学学知识点汇总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原子是最小的化学单位,具有独特的质量和性质。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分子的种类与元素和化合物有关。
2. 常见的物质:常见的物质有元素和化合物,其中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如氧气、氢气、铁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元素,如水、二氧化碳等。
3. 反应与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原始物质转化为新的物质。
常见的反应类型包括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初二科学课程中应掌握的核心知识点

初二科学课程中应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在初二科学课程中,核心知识点如同科学探索的指南针,引领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首先,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一个基础要点。
学生需要理解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转换过程,包括熔化、凝固、蒸发和冷凝。
这些知识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特性,还为未来学习化学反应奠定基础。
其次,细胞与生命现象是初二科学中的重要内容。
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是学生探索生物学的起点。
学生应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并了解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基本过程。
此外,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组织和器官系统也需要被掌握,以便学生对生物体的功能和生命活动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物理领域,力和运动是关键知识点。
学生应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如重力、摩擦力和弹力。
力的平衡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是初二物理课程的核心。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原理进行分析。
地球科学也是初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构造,如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知识。
同时,了解地球的运动,如自转和公转,及其对地球上环境的影响,也是关键内容。
地质过程,如火山爆发、地震和风化作用,需要被认识,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
在化学领域,学生应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以及物质的变化规律。
化学反应的基本方程式,如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的重点。
了解这些反应的过程和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化学现象,并为进一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这些核心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科学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逐步建立起对自然界的系统认识。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不仅是初二科学课程的要求,更是学生未来科学学习的基石。
初中科学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部分 知识树

彗星
描述太 阳的基球 状 的大 况
小
环形 山
人类飞向 太空的历程
太
阳
系
与 星
知道人类 知道我国
际
探访月球 航天事业
航
的历程
的成就
行
描述银河系的 形状(正面观 和侧面观)
描述银河 系的构成、
大小
知道红巨星、
知道宇宙是由大
白矮星、中
量不同层次的星
是一个椭
球体
地球的形状 和大小
地球仪 和地图
绘制简单 平面示意
图
平面示意图
地 球
关注人类如何 提高防震抗灾
能力 知道全球
知道火山和 由六大板
描述板块的碰 撞和张裂是引 起地壳变动的 最主要原因
知道流水、风、 冰川等是影响 地形的外力作
用因素
地震是地壳 运动的表现
块组成 板块学说
知道地 壳是变
地壳运动
下弦月)
根据具体的 月相知道农 历的大致日
期
阳历和 地球公转
四 季 星 空
农历与月相
知道农历中 的阴历成分 是以月相变 化周期为依 据设置的
外部 大气 组成
太阳 温度
太
日珥
阳
黑 子
列举太阳
活动的基
本类型
列举太阳 活动对人 类的影响
太阳
的大
太阳活动
小
太阳和月球
与人类
描述太 阳系的 总体构
成
太阳系
识别八 大行星
土壤的结构
列举我国和当地的 水土流失、土壤荒 漠化、土壤污染的 情况及其危害性
土壤污染 及保护
知道保护土 壤和防止土 壤污染的重
初中科学 物理部分 知识树

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 决简单的问题
杠 杆
辨认定滑轮、 动滑轮和滑轮 组
知道定滑轮和 动滑轮的特点知道Biblioteka 轮组的特 点(限于两个滑 轮的滑轮组)
滑 轮
使用滑轮组(限于两 个滑轮的滑轮组)解 决简单的问题
克服摩擦做功与物 体内能改变的关系 热传递过程中用热 量来量度内能的变 化 说明人体能量来源 及其转化
保护 眼睛 和用 眼卫 生
光的折 射现象
光的 折射 规律
光的反射现象
光在同一种物 质中沿直线传 播 光的反射 定律
镜面反射和 漫反射
眼球对光的作用 相当于凸透镜
电磁波 的存在
电磁波
太阳光 的组成 无线电波、微波、红 外线、可见光、紫外 线、X射线都是电磁 波及在生活和生产中 的应用
光的反射定 律和折射规 律解释简单 的现象
滑动变阻器改 变电路中电流 大小的原因
使用滑动变阻器 改变电路中电流 大小
电 阻
解释欧姆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②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不超过两个电阻的电路)
解释欧姆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应用欧姆定律解决 简单的电学问题 (不超过两个电阻的电路)
欧 姆 定 律
①说明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原理 ②绘制伏安法测量电阻的电路图 ③应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④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压强 的概 念
速度 公式 计算
液体压强
应用 压强 公式 计算 液体压强 跟密度、 深度的关 系
增大 和减 小压 强的 方法
液体压 强的存 在
参照 物的 概念
弹力的概 念
压 与 速 定 关
通过力学发展史中的典型 事例领悟科学精神
电磁知 识在技 术中的 应用
第一单元生物知识树 说课

•
4.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回答问题:
• • • • • •
1)能使细胞保持特定形态的结构是〔 〕 2)保护细胞并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是〔 〕 3)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是〔 〕 。其中的〔 〕 与光合作用有 关,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 〕 4)在细胞生长的过程中数量由多渐少的结构是〔 〕 5)含有遗传物质的结构是〔 〕 6)若该图表示西瓜果肉细胞的结构,则西瓜中糖分等甜味物质是在细胞质中的 图中序号 所示部分中。
• 3.右图为显微镜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 • • •
(1)填写名称(5) (9) (2) (7) (2)图中与调节光线强弱有关的结构是( ) 和( ) 。 (3)图中与放大有关的结构是( ) 和( ) 。 (4)如果我们把一片叶子直接放在显微镜下,可以看清它的内部结构 吗?为什么? • (5)某同学在做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时,无论怎样调节物像总 不是很清晰,老师给它换了一个茎的横切装片,结果很清晰,你能帮 他分析洋葱表皮细胞看不清的原因吗? • (6)小明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对光时,看不到白亮的 视野,你能帮他分析原因吗?请你写出光线由反光镜进入人眼的途径。
4.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通过实验解决这一难题,学生先学习教材中的实验步骤,然后通过讨论理 解实验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掌握临时装片制作的过程及注意的事 项,最后由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学生自己Βιβλιοθήκη 手操作的学习是最 有效的学习方式。
5.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先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然后通过教材中的图1.2— 13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让学生认识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二.本单元知识重、难点:
1.生物的生命现象;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 4.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5.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6.描述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04章 物质的特性-七年级科学章节知识框架思维导图(浙教版)上册

体质量大小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物体所含物质越多,物体的质量就越大。
如一桶 10 升的煤油的质量比一桶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等无关。
1、电子天平、磅秤等。
9平的使用步骤可归纳为"一放、二拨、三调、四测、五读、六收”于测微小物体(物体规格相同)的质量。
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时,可先测出多枚大头针的总质量,即得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用于测较大物体(规格一致)的质量。
测已知长度的铜线的质量,若铜线质量太大而无法直接用天平测量时,再根据总长度之比算出铜线的总质量密度还有一个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表示 “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 这一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是确定不变的,它并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一滴水和一杯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但密度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种物质。
物质的密度受物态变化和温度的影响。
当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换时,质量不变,体积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密度的变化。
当温度变化时,虽然质量不受影响,但体积要发生变化(如热胀冷缩),从而引起密度的变化。
量固体的密度(以铁块为例)用天平测出铁块的质量,然后用细线栓好铁块将量筒内倒入适量水,读出此时水的体积将拴好的铁块慢慢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使铁块全部浸入水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和铁块的体积,减去原本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计算出铁块的体积根据公式计算铁块的密度量液体的密度(以盐水为例)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倒入量筒中一部分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利用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同时不断从外界吸热。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同时不断向外界放热。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同时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例如氮气。
初中科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变 量法 等效替 代法 转换法 模型法 科学推 理法 类比法 ……
提出科学问题 进行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观察实验,获 取事实证据 检验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过 程
科 学 探 究
工 具 使 用
能使用 基本仪 器,进 行安全 操作
培养学生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的能力
方法
将证据与科学 知识建立联系, 得出基本符合 证据的解释
检 验 与 评 价
理解科学探 究需要运用 科学原理, 模型和理论
对所提出的问题、研 究的内容、观察到的 事物作出有条理、科 学性的概述
运用文字、 符号、图表、 模型、公式 等解释并概 括探究的过 程
理解表达和 交流对科学 探究的意义
表达与交 流
④会记录和处理 观察、测量 的 结果
观察实 验,获 取事实 证据
⑤理解实验对 科学探究的作 用
区别与预测 结果不一致 的现象,并 作出简单的 解释
对探究过程和证据 获得方式、方法、过 程作出合适评价,能 说明反常结果和证据 的不可靠,或解释证 据是否充分支持结论
对观察和测量 的 精确性作出评价, 能提出增加证据可 靠性或获得进一步 证据的相关探究的 具体改进建议
能力培养
有的量不便于直接 磁场的大小 测量,有的现象不 用被吸引的 便于直接观察,通 过转换为容易测量 铁屑的多少 到与之相等或与之 关联的现象 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 平面镜成像 或实验器材等限制,很 中用一根完 难直接揭示本质,而另 全相同的蜡 用相似的等效现象来替 代 烛代替像
转换法
看不见的光 揭示原型的 用一条看得 形态、特征 和本质的方 见的实线表 难以达到条件 法 示 的时,将实验 想象为理想情 牛顿第一运 况,在实验基 动定律的得 础上经过概括、 模型法 抽象、推理得 出
自变量:实验②分析影响实验结 者操纵、掌握果的主要因素,对 因变量:因为 的变量 所研究问题中各种 自变量发生了 变量(自变量、因 变化,也跟着 发生了变化。 无关变量:与 变量、调节变量、 研究目的无关 无关变量)进行确 的可量度 的事物、现象和 方法,说明在实 验中如何测量一 个变量,说明需 要做什么和怎么 做 ④理解制订计 划和设计实验 对科学探究的 意义
①针对探究的目
的和已有的条件, 确定实验原理, 列出使用材料、 仪器,设计相关 实验方案,画出 相关装置图
设计实 验方案
②能使用基本仪器 (刻度尺、量筒、天 平、秒表、温度计、 显微镜、电流表、电 压表、普及型天文望 远镜等)进行安全操 作 ①能说明事物 具有可辨识的 特征和属性
③依据某一属性 (或规则)进行有 计划的观察,由不 同的角度或方法进 行一系列比较和测 量,能针对变量的 性质,采取合适的 测量策略
出规律 科学推理法
通过模型来
等效替代法
一个量受多个因素 欧姆定律 影响,每次只改变 中电流和 其中的某一个因素, 控制变量法 而控制其余几个因 电压、电 素不变
科学探 究方法
类比法
用水流比 将一类事 物的某些 做电流、 相同方面 水压比做 进行比较 电压
阻的关系
进行猜 想和假 设 提出科 学问题
设计实 验方案
观察实验, 获取事实 证据 检验与 评价
科学探 究过程
表达与 交流
②概述提出 问题的途径 和方法 ①发现并提 出可以进行 探究的问题
③理解提出 问题对科学 探究的意义
提出科 学问题
①根据生活 经验或已有 知识对问题 的成因提出 猜想
③对探究 的方向和 ②提出 可能出现 可检验 的实验结 的猜想 果进行猜 和假设 测与假设 ④理解猜 想和假设 在科学探 进行猜 究中的作 想和假 用 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