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莲藕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这样火

《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这样火辣、鲜、咸、甜,红椒、紫菜、黄鱼、海参,爆炒、慢炖、白煮……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玩了场“吃货总动员”,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
而它不仅点燃了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更是拨动了中国人深处的那根情感的心弦。
无论从播出时间、还是纪录片本身的定位上看,《舌尖上的中国》无疑都不具备成为热播片的潜质。
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悖论”中,这部纪录片所引发的轰动效应远远超过同期电视剧。
收视率居高不下,一跃成为微博“刷屏利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了微博热门关键词,这几天的风头更是力压美剧《绝望主妇》、韩剧《屋塔房王世子》等热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甚至让那些“不看电视很多年”的80后,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传说中的“吃货指南”。
更夸张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发的“吃货效应”。
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5月14日开播至今,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高达400万次,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长了48倍。
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第一集介绍云南火腿之后,某淘宝店产生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当晚。
据说,有不少吃货是按图索骥,边看电视边下订单。
有网友专门制作菜单,香菇灌汤包、西湖醋鱼、葱烧海参、剁椒鱼头等片中提到的食物悉数尽收;有网友提议开个相关食品实体店;有网友呼吁干脆组个美食旅行团走一路吃一路。
网友交口称赞:口水与泪水齐飞《舌尖上的中国》刚刚播出第一集,微博上大家就开始议论,“《舌尖上的中国》看得我垂涎欲滴。
”“作为一个要减肥的人,晚上看《舌尖上的中国》,这是一种什幺样的自虐精神?”随后,该片很快冲上新浪微博话题榜,在天涯论坛也引起广泛热议,受关注度瞬间超越近期所有电视剧。
而且,该片的口碑也不逊色,豆瓣网友给它打出了的高分!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
《舌尖上的中国》:缱绻在味蕾之间的东方况味

在华 东师 范大 学 人类 学与 民俗 学 研究 所 所长 田兆 元教 授
“舌 尖上 的 中 国》 吃的是 五 谷 杂粮 , 的是 甜酸 苦 辣 , 悟 的 看 来 ,这 部纪 录片 正是 在 号召 人们 对 当 下 的饮食 文 化 进行 反 《 , 品 感 是数 千年 的历 史积 淀 。” 有观 众称 看 完纪录 片感 触最 深的 是 思 。“ 国的饮 食文 化 原本 是很 博大 精 深 的 , 更 中 美食 也 是 很丰 富
“ 食品安全危机下对食物返璞归真的要求” 。 食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更是用高清技术将制作美食的过 《
的。 但如今现代社会中人们却生活饮食单一化 , 每天多是工作 对此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王东也深有体会。“ 中国
值得 一提 的是 ,作为 国 内第 ~ 部使 用 高清 设 备拍 摄 的美 餐 , 餐被 ‘ 化 ’ 。” 用 标准 了
之 幸 福且 引 以为傲 的料 理之 旅 。
它所探讨的问题 并不仅 仅是 “ 果腹” 这么简单 , 传统 、 传 承、 劳动 、 收获 , 艰辛之余也包合着一种警醒——生活 的艰辛
有 网友调 侃 道 :与 其说 这 是~ 部 美食 纪 录片 ,不 如 说 它 和 传 统 的消 亡 成 为 隐合 在 背 后的 一 种危 机 感 , 刻 “ 尖 ” “ 此 舌 犹 是‘音B 中国 国 家地 理 》 ” 是 因为 这 种返 璞 归真 的 还 原 美 如 “ 《 。 正 刀尖 ” 般刺 激着 观众 对食物 和 饮食 文化的 态度 和认 知 。 一
高清 镜头下 , 东方 美食端 上“ 深夜盛宴”
从 查干 湖捕 鱼到 南 海渔 夫 , 山 东烙 饼 到新 疆烤 馕 , 卤 从 从 水 豆腐到 过桥 米 线 ……从 5 l 月 4日开播 的纪 录片 《 尖上 的 舌 中 国》 佛 中 国料 理 的美 食大全 。 一部 仅有 7 的纪 录片 取 仿 这 集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舌尖上的中国》精彩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 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舌尖上的中国》简介和解说词1-7集

《舌尖上得中国》解说词1-7集第一季:1、自然得馈赠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得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就是食物就是从哪里来得?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得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瞧瞧她给我们得最初得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得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得具有代表性得个人、家庭与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得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得截然不同得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就是以怎样不同得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就是如何与自然与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得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得途径获取食物得故事。
第一季:2、主食得故事主食就是餐桌上得主要食物,就是人们所需能量得主要来源。
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得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得、让人垂涎欲滴得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得主食世界呈现在您面前。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得有关主食得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得样貌、口感得追求,处理与加工主食得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得深厚情感。
第一季:3、转化得灵感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得特殊风味。
这种味道就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得成果。
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
中国人得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得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得新境界。
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得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得智慧。
第一季:4、时间得味道腌制食品,风干晾晒得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就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得食物保存方式。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得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与原材料得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得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得不断追求,保鲜得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得智慧,呈现着中国人得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得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得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得某种情感等等。
才下舌尖 又上心头——析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们 自己这个大干世界食物圣地 的神秘和美妙 。
一
鸡 肉的原始和鲜嫩 的味道 ,制作之后 ,迅速冰水 降温
的过程 ,也为 了维持鸡 肉的清淡鲜美 。在广东人 的食
、
天 人合一 .自然而然
克 ,相辅相成 的 自然本质 。
人用诗词来赞美它 ,为 的就是它无 味 自然 的本 性。藕
源 于 自然 ,同样意味着唤醒 和焕 发 自然原本 的芳 可 以和很多食物搭 配。纪 录片中藕夹 肉馅 的做法 ,便
9 5
C 畦 2 0 1 3 年片 1 鼍 { 下 半 月 刊 1 麓 ’ l 撕 1 5 " / / 水门 /纪录片 白 《 舌 尖上 大上 的中 廿 国 》 研 究小 J 、 辑
受 ,让我们重新触摸 到了 自然 的质地和脉络 ,领 略到
了 自然之美的境界。 第三 ,美食转化 自然 。
“
一
行 着的物理作 用 。而黑 陶的艺术性 也熬 煮的过程 ,愈加衬托 了黑陶厚
生二 ,二生 三 ,三生万物 。 ” ( 《 道德
的理解 。在第 一篇 《 自然 的馈赠》 中 ,编者把我们 耳
熟 能详 的食 物 ,重 新放 归 到 了 自然 。头一 个便 是 松
茸 。制 片人没有一开始就把 目光投 向餐桌 ,而是 带我
第二 ,美食顺应 自然 。
“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 ” ( 《 煎德经》第六
十三章) ,其意是 指 以 “ 自然无 为”作为 为人处世 的
四十一 章)万 物相辅 相成 ,生生不 息 ,这 是万物存在 重 、宁静 、耐久 的特征 。它身上所深 藏的三 千年时间 发展 的必然规 律。而 这 ,体 现在食 物上 ,便是 自然的 和空 间 的文 化 ,都在 黑魃 魃 的本色 中欲 说无 穷 。黑 转化 ,美食 的转化。 色 ,向来就是 藏族最为崇 尚和敬重 的颜色 。它粗 犷 、 在 “ 转化 的灵感 ”中 ,编者再度把视 角转向了 自 坚 实 、厚重 ,象 征着 中华 民族 伟大 而又 坚韧 的生 命 然的本 质 ,那 就是存 在的转 化。它给我们 展示 了大豆 力 。这就是 自然到艺术 的升华 。 在人类 生活中辗转变化的命 运。先是 大豆容易引起胀
舌尖上的中国(1-7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
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纪录片,是《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第五集《厨房里的秘密》。
一看这个题目,我想你一定会非常疑惑:厨房里怎么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呢?这个秘密又是什么呢?是食材,佐料的配比秘密吗?不用着急,现在就让我一一向你解答吧。
在烧菜的时候,除了食材要好,更重要的是烹饪。
在尼西乡,人们都认为用黑陶做出的菜,拥有更好的味道。
在扬州,厨师的绝招就是刀法了。
它们将豆腐切成一条细细的,像头发一样细的豆腐丝。
这必须要心平气和,内心要平静,刀法上不能有半点差异。
在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时,我就会认为厨房的秘密就是要尊老敬老,互相帮助。
就像欧阳广西要烧村宴时,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帮助,他就不会做得那么快,这么香了。
我又认为厨房的秘密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香港婆婆的菜就不会烧得那么香甜,那么诱人。
那么,厨房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是尼西乡人的黑陶腊肉,是扬州厨师令人叫绝的刀法,是让国际名厨偶然失手的一坛咸鸭蛋,还是香港婆婆的一碗羹汤?现在,就让我告诉你吧,厨房的秘密其实就是———没有秘密!也许,厨房的秘密是厨师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是和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自然,主食,转化。
中国人在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出了各种不同的主食,尽管主食的________只有很少的几种,但是中国人还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进制作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数不尽的美味食品。
中国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饭,这磨砺着中国人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家说的就是中国人在骨子最为笃信的真理。
中国人其实是最爱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当心头事的,因为为了生存,为碗中舌尖的一口饭食,还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后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中国人在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改善和创造一切有利于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争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饮的米酒。
《舌尖上的中国》文字版

《舌尖上的中国》精彩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音主持朗读材料
舌尖上的中国
——莲藕的故事
10月,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进入秋季,湖北省内邻近长江的湖泊水位开始逐渐下降,这个自然的规律,使得人们有机会接近湖底的世界。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湖水下降的时候,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开始迎接一项艰苦的工作。
对兄弟两人来说,新的机遇和挑战就在眼前。
圣武和茂荣要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深深的淤泥中,要想挖到并不是容易的事。
茂荣挖到的植物根茎就是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
挖藕要有耐心和技巧,才能取出完整的一段藕,摸清楚整根藕的走势与长度,然后再逐段地清除淤泥。
藕断了就破了卖相,灌进了淤泥就更卖不出价格。
所以每一个挖藕人,都要小心地把藕完整地挖出来。
藕是一种含淀粉丰富的蔬菜。
湖北产藕,湖北人更会吃藕。
制作藕夹,藕去皮,切成薄的连刀片,用筷子夹肉馅儿塞入藕内,使肉馅儿能够均匀分布,藕夹入面浆,挂上面糊,油温炸至金黄。
藕是一种饱含了人工劳动的自然食材,因此,附加在藕上的价值要比其他蔬菜都高。
要想得到藕,惟一的方式就是用人力来挖。
无论多么大的藕田,也没有任何机械化的采藕工具。
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无为赶到有藕的地方。
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项艰苦的工作,因为他们懂得,环境越是恶劣,回报越是丰厚。
去年春节前,莲藕的价格不错,这吸引了大批的职业挖藕人来到嘉鱼。
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在湖北,藕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煮汤,这是武汉及鄂中一带的家常菜----莲藕炖排骨。
在湖北,几乎所有人家在每月都要煨一两次排骨藕汤。
选肉厚的猪胸骨切块儿放入砂锅,烧开后小火煨一小时,将新鲜的藕刮皮、洗净、切块儿入汤,先猛火,滚开后,小火煨半小时即成。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
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
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的场面年年上演。
几个月后,数千公里之外的吉林查干湖,另一批职业捕捞者等到了工作季节的开始。
干燥的空气,极度的低温,使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的淡水湖早早封冻,但一场精彩的收获,正酝酿在冰湖之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