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历史知识点内容整理归纳
历史西周的兴亡的知识点

历史西周的兴亡的知识点
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
这就是分封制。
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
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的权力。
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周朝历史知识概要

周朝历史知识概要周朝又分为西周和东周。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
周朝建立以后,分了 71 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其中最后最重要之诸侯国有:齐、楚、秦、晋,此四国于春秋之时发展成为一流强国。
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周朝享国约 791 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战国七雄指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西周1.第一任君王:周武王2.其他重要君王:周厉王、周幽王3.建都:镐京4.重要历史事件:(1)武王伐纣,大约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它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伐纣成功之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中国从此建立了长达800年的周朝,周朝的经济、文化、生产力水平比商代更高,并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2)烽火戏诸侯,西周时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
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
(3)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
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周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周知识点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而七年级历史上册中也有关于西周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西周的起源、政治制度、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一、西周的起源西周存在的历史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他就将周天子的权力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实行了封建制度。
周公旦又封了自己的几个儿子,这种制度被称为封建制度。
周公旦还划分了天下的土地,实行了属地管理制度。
二、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实行的是封建制度。
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而各个封建国家则是周天子统治下的地方政权,这些国家的君主被称为诸侯。
周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靠淮泗地区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军事上相互协作,以维护天下的稳定。
此外,周朝在政治上也执行了有名有实的“分封制”,即将天下土地划分给不同的诸侯分封下去,并由他们管理。
这些诸侯君主需要向周天子进献土地上产生的一定量的物品,也就是所谓的“赋税”。
三、文化艺术西周的文化艺术十分繁荣,是中国最初的一个黄金时代。
西周的典型艺术形式是青铜器,如鼎、壶等等,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高超的规模,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和文明水平的最高峰。
西周的音乐、礼仪、哲学和宗教等方面也十分发达,这些文化都体现了当时广泛流行的面貌。
四、社会生活西周的社会生活大致遵循“尊卑有序,各得其所”的思想,人们的生活充满着仪式感和阶级感。
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等级只能靠先天的身份而定,身份卑下的人处处受到歧视和排挤。
西周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十分强烈,而且周朝有彩礼、嫁妆等一系列封建礼俗,人们的婚礼和生活也都是按照一定规矩来进行的。
总体来看,西周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制度建立的代表。
西周丰富的文化、艺术和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光荣的时期之一。
西周重点知识点总结

西周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周朝的建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周朝的建立经历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是周朝建立初期的时期,东周是周朝成熟时期的时期。
周朝的建立主要是由周文王和周武王这两位君主完成的。
周文王是周武王的父亲,他在商纣王统治时期就开始了抗商事业,提出了"武王之伐殷,克商之境,告天下,商之不祥"的口号,他通过游说和联盟,最终实现了西周的建立。
周武王是周建立后的第一位君主,他在知道其父的志向后,积极筹备,加强各地的军队,最终通过伐商战争,成功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西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大事件。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采取了封建制度。
周朝君主实行世袭制,国家政权处于王室家族的控制之下。
周朝君主分封诸侯,对列国进行管理。
周朝政权的核心是国君和诸侯,国君掌握了各种政府权力,而诸侯则各自管理自己的领地。
由于周朝的国土辽阔,为了方便管理,国王把自己信任的亲属和宠臣分封给各地的诸侯,这就产生了"封建世系"。
周朝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封建制度和分封制度,它们直接反映了周朝封建社会的性质。
周朝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政治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制度形式,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周朝的社会经济周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农业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
周朝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周朝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青铜器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青铜器的品种和规模得到了扩大,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周朝的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贸易量日益增加,贸易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周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周朝政权的统治稳定、地方使得势力分散、经渐渐稳定、人口逐渐增加和社会安定,农、商、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初一历史上册西周的知识点

初一历史上册西周的知识点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1、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
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
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
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⑵手工业的发展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
(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二、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1.国人暴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暴政并解释"国人"、"防民之口甚于防;等名词后。
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暴动"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东周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结合西周、东周具体名称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一历史上册西周的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周朝历史知识点内容整理归纳

周朝历史知识点内容整理归纳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存在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周朝的起源、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对周朝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周朝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一、周朝的起源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相传周朝的开国始祖周武王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商朝统治者商纣王的弑父之人。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攻打商纣王,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在周公的建议下,实行了“分封制”,将天下分封给自己的诸侯。
这样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周朝的统一和繁荣,使得周朝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度是其政治制度的核心,它形成了封建政治的根基。
周朝的国家机构主要由天子、诸侯和官吏组成,其中天子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诸侯则是地方的割据势力,而官吏则是主要的管理者。
在周朝,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按照官职的大小、不同的等级来进行管理,这样可以保证官员的能力和素质。
三、周朝的经济周朝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周朝的早期,人们主要以种植小麦、稻谷、豆类、蔬菜等农作物为主,后来也发展了养殖业和渔业等。
在手工业方面,周朝主要以铜器和陶器为主要产品,同时还发展了纺织业和造纸业等。
在商业方面,周朝在北方的河套地区有许多商人和商队,他们主要以羊毛、兽皮、盐等物品进行交易,促进了周朝经济的发展。
四、周朝的文化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较为繁荣的朝代之一。
周朝的文化主要表现在儒家思想和音乐艺术等方面。
《周礼》和《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书于周朝,这些经典的出现,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周朝的主流思想,并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周朝的音乐艺术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乐府诗等文学作品非常流行。
五、周朝的科技周朝的科技水平是古代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
周朝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果是青铜器制造技术。
周朝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形态优美,工艺精湛,既具有实用价值,又能反映出当时的文化内涵。
高考周朝历史知识点:西周的建立

高考周朝历史知识点:西周的建立周族的兴起:周族原居于今陕西渭水中游以北,是戎族的一支。
传说有邰(tái台)氏之女名姜原,踩了“巨人”的脚印而生弃,弃是周族的始祖。
学术界认为,此时周族可能以熊为图腾,并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
弃善于经营农业,为尧的农师。
舜封他于邰(今陕西武功),号后稷,以姬为姓。
弃的四世孙公刘时,迁居于豳(bīn宾,今陕西旬邑),社会经济有较快的发展。
公刘之后又九世,传到古公亶(dǎn胆)父,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又率领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
周原一带的土地较肥沃,适宜耕种,周族在这里定居下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发生了,贫富分化日益显著,阶级也在形成之中。
《史记·周本纪》曰:“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这说明了早期的国家组织已经产生。
古公亶父被后世尊为太王。
这时的周族尚臣服于商,接受商的封号。
但由于势力日益强大,和商也有矛盾。
古公亶父死,子季历立,季历后被商王文丁所杀。
季历之子昌立,商封之为西伯,后世上谥号为文王。
文王也曾被商纣王囚于羑(yǒu友)里(今河南汤阴县),后又被放回。
文王治岐:关于周文王这时所行制度,《孟子·梁惠王》(下)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耕者九一”就是说当时已行“井田”制度,封建贵族对广大农奴进行劳役地租剥削,地租率约为耕作面积的十分之一。
“仕者世禄”就是以农奴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世卿世禄制度。
这时的周人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封建领主制社会,或谓之封建农奴制社会。
周自迁岐以后,与商的往来关系较多,从商文化中吸收了不少对周有用的东西。
其中极重要的一项,就是文字。
一九七七年,考古工作者在周原的一组宫殿遗址中,发现占卜用的甲骨一万五千余片,其中有文字的为一百七十片,计五百八十字左右,字数最多的一片有三十字。
东周西周知识点总结

东周西周知识点总结东周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主要发生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之间。
这两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也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中,中国经历了不少重大事件和变革,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以下是对东周西周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东周时期1. 东周的建立东周是指以都城东周为中心的一个大一统政权。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被叛军所杀,这标志着西周的统治走到了尽头。
而在周平王的兄长周桓王逃脱后,得到了商、叛军和土地贵族的支持,史称“周桓王复辟”,建立东周政权。
2. 东周的政治制度在东周时期,东周政权秉持了诸侯分封制度,并且采取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官的分权管理的方式。
此外,东周时期也进一步完善了官制,例如设立丞相、御史等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
3. 东周的经济东周时期,周藩国的土地所有权逐渐演变为封地制度。
同时东周时期也促进了铁制农具的发展和冶炼工艺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 东周的文化东周时期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铸剑之始。
在经过了初期大规模、计划形冶铸出现后。
关于铁、钢和刀剑的制作技术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5. 周鲜城的建立公元前771年,东周平王被叛军所杀,而周桓王的儿子周幽王幼年继位。
为了避免山东藩国之乱,迁都建立周鲜城。
二、西周时期1. 西周的建立西周建立于中国黄河流域,是指以都城西周为中心的大一统政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政权。
2. 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实行世袭制,基本上是一种宗法制政治。
它由众多贵族地主家族组织成靠近国王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政治制度,史称“封建分封制度”。
3. 西周的礼乐文化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政治和宗教仪式中,礼乐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4. 西周的经济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日益繁荣,铁器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
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周朝历史知识点内容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周朝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咸阳)。
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因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生活于渭河流域,被大商王朝册封为西伯(意即西部诸侯之长),是商朝的主要方伯之一,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则为“天下共主”。
周王朝继承了夏商两代,是古代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
二.国号
周人早期居于姬水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三.政治
中央制度按照周制,大国诸侯有时还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卫康叔为周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周司徒,都是其例。
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等,还有军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
周天子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威,诸侯还能听命纳贡。
《左传》昭公十三年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除贡纳外,还需朝觐述职,出兵从征。
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有时还向诸侯国派遣监国的使臣,与诸侯并称为“诸侯、诸监”。
西周时期,周天子尚能号令诸侯,进入东周,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多不履行对王室的
义务。
王室本身还要依附当时之大国晋、郑与卫,更不用提号令诸侯之事。
周郑交质与“射桓王肩”,更让周天子之仅存之威严也亦丧失。
然列国之诸侯在名义上仍为周王之臣属,除楚国之外,多无谮越称王之举。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更多是为自己本国利益服务,然亦使周王威略有上升。
五霸之君主多亦在此口号下行事,即表面尊王,实则行扩张兼并之实。
进入战国之后,国家兼并多已完成,周王朝之诸侯国,仅剩20多个,其中最大者七,号为战国七雄。
战国之世,除魏惠王、齐威王曾有朝周之举,然亦是作秀,其他诸侯国之国君已再无朝周之举。
世卿与世禄
周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仅次于周王有师、保两大官僚。
师、保即太师和太保,掌握朝廷的军政大权,并且为青少国君的监护者。
这种政治上的长老监护制度,是从贵族家内幼儿保育和监护的礼制发展而来,并由此形成的一种官职。
中央政权有两大官僚系统,分别为卿事寮和太史寮。
卿事寮
金文中的“卿事”,就是文献中的“卿士”。
《说文》云:“士,事也。
”两者都称为寮,说明是当时的两大官署。
卿士僚主管王朝的“三事四方”。
所谓“三事”,是指王畿内的三大政事;“四方”指王畿以外的诸侯事务。
卿事寮的长官早期是太保和太师,中期以后主要是太师。
属官主要是“三有司”,即司马、司土(徒)、司工(空)。
司徒是掌土地徒役的官;司马是掌军赋的官;司空是掌建筑工程等的官。
三司之外有司寇,是掌刑狱警察等事的官,地位较低。
又有“师氏”、“亚旅”、“虎巨”,是掌军旅的官。
有“趣马”,是掌马的官,“膳夫”,是掌王食和出纳王命的官。
“古代兵刑不分,卿事寮的长官,无论太师或太保都掌握军政大权,所以召公和周公都曾出征过。
太史寮
周天子驾六[53]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首领,其地位仅次于卿事寮。
其属官,根据《礼记·曲礼下》主要有“六大”,即: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
“六大”亦称“天官”,这些官职来源可能比较原始,并且看作神职是有来历。
六大之中,以太史为长。
太史与太师、太保一样,都可称为“公”。
如召公官为太保,周公官为太师,毕公官有太史、而都被尊称为“公”。
周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职守中的多数与宗教事务有着密切关系。
中期以后的宗教职能在政权机构中逐渐削弱,“因而明保、明公、皇天尹大保、大保之类的官职已不复见,这意味着政务官职机构的扩大、也说明西周王国的官僚机构有了发展。
封建制度封建制也称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封建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
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
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宗法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井田制度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
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制”。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礼乐制度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
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四.军事
很可能约在同一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弩,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中,它一直是一种主要的兵器。
军事技术的其他进展包括与攻防有城墙的城池有关的那些战术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