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四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学案
教科版四年级下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课题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2、能力目标:●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目标:●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三、学习难点: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四、学习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五、教材分析:孩子们关于电的感性知识,是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和起点。
教材十分重视电的安全教育,多处强调用电的安全。
必须让学生知道家庭用的交流电是非常危险的,不能随便去摆弄。
1.调查家中的电器认识电器,交流电和干电池,电与我们的生活关系。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1)我知道的电:摩擦起电、雷电、220V电……(2)我知道的安全用电事项:不靠近高压电线;不用插座的电做实验;遇雷雨时●内容丰富,都给学生讲吗?●出现了“ V ”,学生能理解吗?六、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课题2:点亮小灯泡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能力目标:●连接简单电路。
●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目标:●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点亮小灯泡的方法三、学习难点:电路短路四、学习准备:每组学生准备:1只小灯泡,1节1. 5 v的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双面胶。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生长变化的原因。
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的生命力和生命周期,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需要、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原因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系统地观察过植物的生长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变化,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材料,如种子、土壤、水等。
3.准备分组讨论的和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原因。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植物的生长?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原因。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套】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套】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春天的发现第一章:春天的脚步第二章:春天的植物第三章:春天的动物2. 第二单元:电路的探秘第四章:电路的组成第五章:电路的连接第六章:电路的应用3. 第三单元:力的作用第七章:力的概念第八章:力的测量第九章:力的作用效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自然现象,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2.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学会测量力的大小,并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方法力的测量方法2. 教学重点:春天的自然现象观察电路的组成与应用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电路实验箱力的测量工具(如弹簧测力计)2.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图工具电线、电池、小灯泡等电路元件力的作用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春天的植物、动物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电路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电路的组成与连接方法力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春天的植物、动物特点结合电路实验,讲解电路的组成、连接方法及应用以实际操作为例,讲解力的概念、测量方法及作用效果3. 随堂练习: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动物,记录它们的特点自制简单电路,并解释其工作原理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分析力的作用效果4. 课堂小结:梳理电路知识,强调动手实践能力归纳力的概念,强调力的测量与作用效果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发现:植物特点、动物特点2. 电路的探秘:电路组成、连接方法、应用3. 力的作用:力的概念、测量、作用效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身边春天的变化自制一个简单电路,并解释其工作原理测量并记录生活中物体的重力2. 答案:春天的变化记录: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等简单电路的工作原理:如电路的组成、电流的流动等物体的重力:根据测量的数据进行记录,了解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春天观察活动,深入了解春天的自然现象开展电路制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生活中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力的测量方法2. 实践情景引入:春天的植物、动物观察活动,电路实验,力的实验3. 作业设计:观察春天变化记录,自制简单电路,测量物体重力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解析1. 电路的连接方法识别电路元件: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等;掌握连接方法:如何将电池、导线、小灯泡等元件正确连接;理解电路原理:电流的流动路径,以及开关、电阻等元件对电路的影响。
新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

新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主要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生长所需的光、水、土等条件。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对植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观察植物生长变化方面,可能存在观察不细致、不够持久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持久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生长所需的光、水、土等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植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生长所需的光、水、土等条件。
2.难点: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生长过程。
3.讨论法:分组讨论植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植物生长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生长实验所需的材料:种子、泥土、水、光线等。
2.准备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3.准备植物生长知识的相关教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
2.呈现(10分钟)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介绍植物生长所需的光、水、土等条件。
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生长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下来。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认识植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植物的组成: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植物的生长过程。
3.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植物的组成和生长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植物的生长原理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植物的组成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植物的印象和认识。
2.认识植物的组成展示实物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植物的组成部分。
分别介绍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特点和作用。
3.活动环节:植物拼图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一套植物拼图。
学生合作完成拼图,并介绍拼图中的植物组成部分。
布置作业: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植物的生长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
2.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3.活动环节:种植观察分发植物种子和种植工具,让学生动手种植植物。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生长情况。
布置作业: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记录生长变化。
第三课时:植物与人类的关系1.导入新课谈论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讲解植物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药品、木材等资源。
讲解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
3.活动环节:植物保护行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绿化活动,如植树、浇水等。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布置作业:调查身边植物的用途,了解它们对人类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1课时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学目标】1.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
2.观察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不同。
3.探讨种子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
【教学重难点】1.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2.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师:向日葵小苗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植物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呢?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种子有什么特征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2.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3.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画。
【板书设计】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叶、种、种皮内部:胚根、胚芽、子 色外部:形状、大小、颜植物的种子 【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凤仙花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
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教科版)(下册)第一单元电1.1 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B、雷电的知识C、富兰克林的故事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
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
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
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
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
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
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
教科版4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4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这一课是教科版4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种子,了解种子的结构和成分,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物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种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乐于探究。
但是,他们对种子的结构和成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认识种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的结构和成分,知道种子萌发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种子的结构和成分,种子萌发的过程。
难点:种子萌发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类型的种子,如豆类、谷类、蔬菜种子等。
2.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3.准备实验材料,如种子、水、土壤等。
4.准备教学课件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了解种子的成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在水中的浸泡过程,记录种子的变化。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种子需要水分、温度和空气才能萌发?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种子萌发的条件。
7.家庭作业(5分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8.板书(5分钟)种子的结构种子的成分种子萌发的条件水分、温度、空气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习目标】1、解释静电现象2、认识正负电荷及其作用。
3、根据已有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学习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学习流程】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合作探究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2)小组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4)小结2、小组讨论怎样让电荷流动起来巩固练习:1、你还知道哪些静电现象?2、电荷有什么性质1 / 113 、简单电路【学习目标】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理解什么事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学习重难点】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学习流程】温故互查: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
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一)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提示:(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3)导线怎么连?3、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4、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二)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1、学生小组讨论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2、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3、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巩固练习:教室的电灯是串联还是并联?为什么?请你画一个简单电路图。
拓展延伸: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2 / 11吗?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2、点亮小灯泡【学习目标】1、掌握科学概念。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学习重难点】正确连接电路【学习流程】温故互查二人小组互查;1、什么是静电现象。
2、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会有什么现象?合作探究1、小灯泡的构造1)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2)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3)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3、点亮小灯泡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4、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并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小组是怎么想的。
2)全班交流3)分析接亮的共同点巩固练习:填空1、家里和学校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V的电。
2、在一个完整的电路中,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通过。
3、( )是一种便携式电源,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另一端是(),称为()。
当电池的正负极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
3 / 114、只有()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5、静电存在于( )中。
6、同种电荷(),不同种电荷()。
7、什么是电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起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直接用家里或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4、电路出故障了【学习目标】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3、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用电路检测器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学习重难点】会探究电路出现故障的原因。
【学习流程】温故互查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理解完整的回路。
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合作探究(一)什么地方出故障了?1、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二)做个电路检测器: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2、学生小组合作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灵不灵。
4、根据教材10面的插图讲解检测电路和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的方法。
5、学生小组讨论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应注意哪些问题,汇报交流6、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分组汇报。
7、强调安全事项巩固练习:(1)、电路接通时,电流从电池的 _____极流出,经导线通过小灯座,回到电池的 ____极,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发光。
4 / 11(2)、在电路中,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 ____电流通过。
当电路中有一部分出了 _____时,电流就会 _____(3)、电路检测器是一种检测 ______的工具,用它可以检测 ______的电路。
拓展延伸:如果家里的日光灯不亮了,能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为什么?你能用其他方法检测吗?5、导体与绝缘体【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2.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形成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学习重难点】检测区分20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习流程】温故互查1、二人小组互查电路检测器的作用2、一根电线,外面是一层塑料里面是铜丝,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哪一部分可以使电流通过让小灯泡发亮。
①教师演示;②学生思考: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合作探究(一)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呢?1.预习课本,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物体称为导体?什么物体称为绝缘体?(2)我们利用导体做什么?我们利用绝缘体做什么?(3)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呢?(4)在检测前为什么要检验“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为什么要重复检测一次?2.请学生把预习成果和大家分享。
3.请生上台来向演示一遍检测橡皮的过程?(二)分组试验:检测20种物品,经历导体和绝缘体的检测过程1.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巩固练习:1.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
5 / 112.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
拓展延伸:1.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是绝缘材料?2.插头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3.我们用电时,应注意什么?6、做个小开关【学习目标】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用绝缘体来做。
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重难点】观察手电筒的开关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学习流程】温故互查1.请四人小组快速完成一个用一个电池、两根导线、一个灯泡,使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电路图。
2.我们用什么办法控制灯泡的亮灭呢?。
合作探究1、观察手电筒组成材料。
小组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2、动手操作做个小开关小组讨论并动手操作: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制作红灯、绿灯和黄灯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
推测一6 / 11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在装置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交流展示并汇报小组长展示本组制作的红绿灯。
巩固练习:1、这节课中你认识了哪几种开关?2、手电筒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接通和断开的?3、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拓展延伸:了解遥控式开关与漏电保护开关等知识,要安全用电。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学习目标】1、了解电的通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3、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在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
【学习重难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学习流程】温故互查1、演示通路和断路两种情况,复习有关电路的基本知识。
2.揭题。
合作谈究灯泡的连接方式。
1.提出任务:把两个灯泡、一个电池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灯泡都能发光。
尝试不同的连接方法。
然后进行比较,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
2.小组实验,选择完成的案例准备演示。
3.分别实物投影演示两种案例,板书电路图,揭示“串联和并联”的名称。
4.交流:这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有何不同的效果?5.联系生活中实际。
我们家中的灯是采用哪一种方式连接的呢?这样连接有什么好处?新|课|标|第| 一| 网电池的连接方式。
1.提出任务:利用两个电池、一个灯泡组成一个电路,两节电池分别采用并联和串联的方式。
7 / 112.小组试验。
3.交流。
分别实物投影演示两种案例,板书电路图,明确串联和并联。
讨论:电池连接注意事项;探究两种连接的特点;为什么要用几节电池并联?4.课件出示电池并联的电路图,说说电流的流向,并进行动态演示。
巩固练习:填空题:1、在电路中把二节 1.5V的电池并联起来的电压是________。
如果把二节1.5V的电池串联起来电压是_________。
2、串联电路有_______条通路,并联电路有_________。
选择题:1、在一个电路中,有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当取下一个后,另一个照常在发光,那么这个电路是()。
①、串联电路②、并联电路③不能确定拓展延伸:有一个3v的灯泡,有6节1.5v的电池,应该怎样连接电池才可以让它正常发光,而且使用时间长些?8 / 11第一单元测试题一、我能填空:(每空2分,共28分)1、电路是指由、、等电器元件连接而形成的电流通路。
2、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
3、电路连接一般有和两种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是用方法连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