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深潜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

非连续性文本一、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5月5日18时0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海南文昌升空。

约488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美国专业网站NASA Space flight报道称,此次发射是中国未来载人航天计划的重要里程碑。

该网站对新一代太空舱做了详细介绍,称中国的研发团队使用了新材料和新结构使太空舱的隔热能力比神舟飞船大了三到四倍。

该网站还着重关注了中国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称这一新的运载火箭系列将满足未来发射服务市场的需求,将有助于保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推动经济和相关高科技发展,包括新型火箭发动机的开发、新的焊接技术、飞行控制系统的升级等。

(摘编自《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成功发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光明日报》)【材料二】长征五号B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是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采用一级半构型。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超大整流罩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火箭整流罩。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高轨道大型卫星以及各类深空探测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的大型卫星及飞船,如载人空间站的核心舱等。

作为专门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研制的一款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摘编自《“胖五”家庭添新丁“运人运货”本领强》,《人民日报》)【材料三】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它整体呈T字构型,基本构型包括1个核心舱和2个实验舱。

核心舱居中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实验舱I和实验舱II分别连接于两侧。

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主要对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环境进行控制。

中国蛟龙深海载人潜水器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蛟龙深海载人潜水器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蛟龙深海载人潜水器阅读练习及答案《中国蛟龙深海载人潜水器》阅读材料中国蛟龙深海载人潜水器北京时间28日12时许,“蛟龙号”完成5000米级海试后,第三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为518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纪录。

本次下潜中进行了坐底、海底照相、摄像和声学地形地貌测量及取样等试验。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载人潜水器,2002年6月正式启动,2010年即实现下潜3759米的中国纪录,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四国之后,第五个拥有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按计划将于2012年挑战7000米的世界深度,突破深潜7000米级后,“蛟龙号”将圆满完成设计目标,顺利进入以科考应用为主的阶段,有望于2012年赴南海第一次正式执行勘探考察任务。

相比去年的3000米级海试,今年5000米级海试任务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试验海区在距离中国大陆约1万公里的太平洋东北海盆(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共有7.5万平方公里,我国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其标深5681米处于夏威夷以北2000公里,旧金山以西3000公里,船舶单程航行时间将达到半个月;其次,海区试验环境复杂多变,净海措施难以实施;再次,5000米的下潜目标是中国载人深潜从未触及的全新纪录。

这些都将是对我国深海载人海试队伍的新考验。

“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共分为四次深潜试验,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三次试验:7月21日,“蛟龙号”成功完成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4027米;7月26日“蛟龙号”第二次深潜试验突破5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057米。

据了解,继第三次下潜海试顺利完成后,海试现场指挥部将会根据海况条件继续择机安排下潜作业试验,试验任务是进一步检验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稳定的贴近海底自动巡航能力、精确的悬停定位能力,这两个条件使蛟龙号能够在地形复杂的海底搜索目标。

中考语文专题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一、(2022年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让很多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燃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中国青年报社对2047名14-35岁青少年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图示如下:青少年对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的感受(数据源自2021.7.8《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专栏)【材料二】①2月27日7时44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11时06分,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西电一号”卫星由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一箭22星”的方式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①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为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提供了一级、二级、三级发动机和姿控发动机系统,为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提供了空间推进分系统,为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提供助推、一级、二级发动机及辅助动力系统。

①“西电一号”卫星是“中星·丝路天图遥感卫星星座”的首发星,为高光谱遥感卫星,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星电科集团和未来宇航共同打造,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设计,未来宇航研究院进行在轨交付,由陕西丝路天图卫星科技公司负责运营。

(摘编自《西安动力助长征火箭刷新发射纪录》《“西电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2022.2.28《西安晚报》)【材料三】①在2月27日的两次航天发射任务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大胆启用青年技术人员,由“85后”担当任务总体负责人,“95后”任一线操作员,全程护送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了本次多点并行测控任务。

①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建海介绍,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前,以青年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测控团队对卫星的分离过程和分离机理进行了多轮次研讨交流,形成了完备的分离判断应急处置方案。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压缩这22颗卫星初始轨道计算时间,技术人员优化了岗位交互流程,完善了箭遥数据提取分析软件功能,制定了多个方案预案,大大提高了卫星进入太空后初始轨道确定效率,为卫星后续正常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50年来取得的成就”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中国航天50年来取得的成就”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

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天”标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则依次编号。

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长诗《天问》;两千多年后,他的后人探索浩瀚太空的梦想以“天问”为名。

对科学与创新的探求,使我们的飞天揽月梦从神话走进现实。

“东方红一号”让我们叩响了太空的大门,载人航天把我们的足迹带进了太空,探月工程使我们第一次与地外天体亲密接触……今年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中国特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以火星等行星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新长征”,需要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接力奋斗。

(摘编自白露懿《从“东方红”到“天问”中国航天迈向深空“新长征”》) 材料二:航天技术的覆盖面、影响力,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已超乎人们的想象。

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各行各业,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万景(遥感图像的计数单位,通常指卫星拍摄一次所获取的画面,一景卫星遥感图像所包含的面积少则几千平方公里,多则上万平方公里),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7000万,“北斗”终端持有量达到400万余套,卫星应用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

航天创造美好生活,根植于科技创新的深厚土壤。

50年来,中国自主研制出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成功率96%,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轨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已在月球背面工作16个月昼,目前性能稳定,状态良好,月球车创造月面工作最长世界纪录。

远在45万公里外的“鹊桥”号中继星状态也非常好,正源源不断把月背科学数据传回地球。

去年第十四届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中国受邀成为首次设立的主宾国,重装亮相本次航展。

部编版八年级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解析版)

第六单元非连+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文本一自主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2010年7月,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这使得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7000米级载人深潜实验,下潜到7062米深度,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

此次海试进行了海水矿物取样、标志物发放、高清摄录、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并首次获取了这一海域7000米深度的动物影像和样本。

2013年,“蚊龙”号转入实验性应用,并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取得了大量宝贵样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充分体现了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追求。

它与美国最新的6500米级“新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极限相同,能够携带的科学有效负载也相同,操纵性能和悬停作业能力相近..,但在下潜深度方面它要深500米。

“蛟龙”号的自动驾驶水平、水声通信功能也要略胜一筹,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

文本二“彩虹鱼”:中国深潜新利器在“蛟龙”号研制的基础上,“彩虹鱼”号向11000米深渊极限发起了挑战。

然而,探索万米以下的海底世界绝非易事,那里的海水寒冷刺骨,黑暗无边无际,还要承受约1000个大气压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足以摧毁大部分科考设备。

因此,“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正在研制的“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望成为国际上首个作业型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与7000米级的“蛟龙”号相比,万米级“彩虹鱼”号在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抗压能力、电力系统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升各项性能。

根据设计方案,与胖鲨鱼外形的“蛟龙”号在海里垂直下潜不同,“彩虹鱼”号呈瘦长的鱼雷状外形,在海里将采取45度倾斜下潜的方式,由于抗压能力要求高,“彩虹鱼”号载人舱的制造材料也与“蛟龙”号不同,需要使用优于目前常用的高强度钛合金的新型材料——马氏体镍钢。

综合性学习非连续性文本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综合性学习非连续性文本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7.综合性学习。

(5分)某初中学校开展以“科海泛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加。

材料一:(中新网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二:(央视新闻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三:“十三五”期间,我国研制成“奋斗者”号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深海一号”潜水器母船、“海翼号”滑翔机及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批大科技装备。

同时,我国正在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1)研读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2)中国火星探测巡视器着陆成功,“天问一号”上热搜。

“问”,甲骨文写作“”,从“口”,“门”声,《说文解字》所谓的“讯”也。

“天问”中的“问”即用其本义:。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中的“问”则引申为:。

(3)班级在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到来时举办“科海泛舟,逐梦九天”主题活动,请设计一项活动。

答案:7.(1)示例:近年来,我国在“探月工程”“火星探索”“深度载人潜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科学领域获得了长足发展。

(2)询问(问询)探究(探寻)(3)示例一开展“我与科学,我与航天”主题演讲活动。

示例二举办“心系航天,报效国家”读书报告会。

示例三举办“中国航天辉煌成就”图片展。

示例四举办“大国航天人”故事会。

示例五组织“我的航天梦”征文比赛。

评分:(1)答对得2分,共2分。

按照0、1、2三类判分。

(2)每空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3)答出一种示例得1分,共1分。

本题共5分。

(1)(3)两题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实用类文本“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材料一:前不久,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迎来了年龄最大的乘客——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

深潜器载着汪品先一直下潜到南海西沙1400米深处,在海底进行了8小时的考察后,成功返回母船。

作为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不仅坚持要亲自深潜,而且先后三次下潜进行考察。

82岁高龄的他仍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在全球科技同行中已鲜见同龄人。

1960年,汪品先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后回国从事科学研究。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依托其强大的海军基础展开了深海研究,欧洲、日本紧随其后,上世纪七十年代,深海钻探、深海深潜技术相继出现。

但中国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一直难有作为。

1996年,汪品先联合了国内其他科学家,向国际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提交了“东亚季风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建议书。

在1997年度国际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的全球建议书评审中,该建议书获得第一名,被正式列为国际大洋钻探ODP184航次。

汪品先成为该航次两位首席科学家中的一位,这是中国海的首次大洋钻探航次,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

从62岁完成第一个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之后,20年的时间里,汪品先的工作效率让人吃惊。

2009年,他率领的团队,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深网系统——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

此后,东海海底观测网也投入建设。

(摘编自韩鑫《汪品先:不做科学的“外包工”》,《科技日报》2018年6月5日)材料二:2017年10月3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试验队在我国南海完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全部海上试验任务后,胜利返航三亚港。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是“十二五”863计划的重大研制任务,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所牵头、国内94家单位共同参与,研发团队历经八年持续艰苦攻关,在“蛟龙”号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国载人深潜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降低运维成本,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

中考语文 专题二 非文学作品阅读 第三类 非连续性文本(三)

中考语文 专题二 非文学作品阅读 第三类 非连续性文本(三)

(三)(2021年杭州仿真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天问系列”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名称,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该名称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材料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五大科学目标>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六个飞行阶段发射阶段、地火转移阶段、火星捕获阶段、火星停泊阶段、离轨着陆阶段、科学探测阶段【材料三】关于火星探测的科普1.为什么要去火星?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环境与地球最相似。

两者几乎都形成于约45亿年前,组成结构也大致相同,有核、幔、壳。

火星与地球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一个火星日大约是24小时39分钟,而且它还和地球一样,也有四季更迭。

此外,火星表面温度大约在零下133摄氏度到零上27摄氏度之间,拥有高山、平原和峡谷等多种地形,还有明确证据证明,火星上曾经存在过水。

2.火星探测为什么集中选择今年夏天?火星探测有一个发射窗口,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探测器只有在这个窗口发过去,才能到达火星,也最节省燃料。

今年七到八月份正好是火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期,除了中国的“天问一号”,还有美国的毅力号火星车、阿联酋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等都会在这个窗口期发射。

3.为去火星,“天问一号”有多拼?“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分为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两部分,其中着陆巡视器又由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

它的总重量接近5吨,是目前我国发射的重量最重的深空探测器。

其中,火星探测器搭载了13个有效载荷,火星环绕器携带7台科学仪器,火星车携带6台仪器,将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建立起对火星全面而基础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

(共8分)
【材料一】上世纪90年代,中国提出了“上天、入地、下海”的战略规划。

几年之后,“上天、入地”均有斩获,“下海”却苦寻无功。

此时,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已经具备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能力。

而我国直到2002年,才开始研制“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但“蛟龙号”深潜器一出生,就是一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载人深潜器。

“蛟龙号”深潜器长8.4米,高3.4米,宽3米,空重22吨;载人球壳舱直径2.1米,可容纳3名乘员。

它具有四大特点:最大工作深度达7000米,可到达世界上99%的洋底;针对作业目标,具有稳定悬停就位能力;通讯系统具有实时高速【甲】(A.传输 B.传送)图像和语音能力;配备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包括潜钻取芯器、沉积物取样器和具有保压能力的热液取样器等。

各国载人深潜器相关数据
【材料二】近几年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也促进了新一代深潜器研制技术的提高。

中国在载人深潜器研制方面,进步很快。

预计2020年, 11000米载人深潜器“彩虹鱼”号,将潜入万米深海底探险!
“彩虹鱼”号万米深潜器的耐压壳体,大量使用新型轻质耐压材料。

载人舱的材质,则采用马氏体高强度镍钢,该型号钢的强度,比“蛟龙号”所用的TC4钛合金高1倍。

时,采用完全锻铸造方式而非传统的焊接式制造载人舱。

“彩虹鱼”号万米深潜器所用的浮力材料更轻便;高清水下摄像机,也大量应用于“彩虹鱼”号万米深潜器上;深潜器上的机械手、探测器、取样器等作业工具,都采用模块化设计,拥有统一的接口装置,科学家可以根据深潜器所执行任务不同,现场给深潜器装上合用工具。

“彩虹鱼”号万米深潜器,还【乙】((A.具备 B.配备)了高速、强抗干扰的水声电话等通讯系统。

【材料三】对话:中国已是深海探测强国(2017年11月7日)
广州日报:“蛟龙号”研制成功后,中国已经可以去全球99%的海底,为何还要做深海探测项目?
崔维成(“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潜航员,“彩虹鱼”号总设计师):没错。

但这最后的1%,对地球生态、气候、海洋环境保护、地球生命起源研究、地震预报等均有重要意义,是未来海洋大国竞逐的核心区。

载人潜水器涉及无人技术、材料技术、机械、液压等,而11000米的深海探测则需要将工业制造能力、材料制造能力、热处理等都推向极致,带动的测试面非常广,这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缘由之一。

广州日报:万米潜水器研发有何新进展?
崔维成:近日,我国万米潜水器的核心构件——载人球舱冲压成功,球舱冲压成功为潜水器的建造奠定了基础,这是所有部件里最难啃的骨头。

它是潜航员乘坐、驾驶潜水器的活动区,也是整个潜水器的心脏。

要保证潜航员的安全,球舱的薄厚、尺寸、性能、甚至圆度都有严苛的要求。

这是中国率先在国际上研制的技术。

广州日报:中国现在算不算深海探测强国?
崔维成:中国已经是深海探测强国,我们已经进入深海探测技术发达国家俱乐部,和美日同一层次。

如果我们把11000米“彩虹鱼”载人潜水器做出来,那就是世界第一。

以前“蛟龙号”是国际合作,60%的设备是买国外的,但现在做万米“彩虹鱼”潜水器,超过一半是国产。

17.为材料一】【材料二】中的【甲】【乙】两处选出恰当的词语。

(只填序号)(2分)
答:甲:;乙:
18.【材料一】和【材料二】对“蛟龙号”和“彩虹鱼”号深潜器进行说明时,共同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①、
②、③。

(每空不超过4个字)(3分)
19.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和图表,告诉我们,中国载人深潜器的研制虽然①,但是起点高、②、③。

中国已经是深海探测强国。

(3分)
参考答案
17.(2分)【甲】A 【乙】B(每空1分)
18.(3分)①潜水深度②作业工具③通讯系统(每空1分)
19.(3分)①起步晚②进步快③技术水平高(每空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