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

合集下载

大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1

大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1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历程四字歌)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元谋肇始,(元谋猿人为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猿人,上古文化由此开始)京火生光(北京猿人发明用火,上古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辉)。

新石标志,仰大红良。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四个代表)原始观念,日趋缤纷。

三大崇拜,境祖图腾。

(自然环境崇拜、祖先崇拜亦称生殖崇拜和图腾拜为原始人的三大崇拜)最古艺术,陶塑犹存。

童年气息,活泼天真。

人类在世,两大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自己。

母系社会,石器时代。

娲庖农巢,燧人列排。

(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人物)父系社会,铜石共在。

私有产生,五帝登台。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禅让非虚,古制光彩。

石铜并用,生产加快。

国家建立,曙光初开。

上古文化,多元状态。

三大集团,共呈精彩。

(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为上古时代中华大地的三大文化集团)华夏居北,黄河一带。

炎黄共工,三支一脉。

东夷位东,鲁徽一带。

蚩尤后羿,归属此派。

苗蛮据南,长江一带。

伏羲女娲,在此舞台。

文明前夜,纷争突起。

炎黄联袂,蚩尤败绩。

炎黄内讧,炎帝南移。

黄代华夏,独举大旗。

继征夷蛮,节节胜利。

华夏主流,奠定大局。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人猿叩别,文化发端。

起始同类,嗣后变迁。

商人迁殷,文字出现。

贞人记事,有册有典。

文明时代,首开纪元。

殷商时期,思维混沌。

尊神重巫,以神为本。

听命上帝,侍奉鬼神。

武王伐纣,以周代商。

文化维新,成果辉煌。

宗法建制,分封起航。

制礼作乐,律定纪纲。

仪为形式,礼节揖让。

(礼仪是周礼的外在形式,讲究礼节揖让)亲亲尊尊,礼之二纲。

周礼主旨,八字统括:贵贱须别,尊卑排行。

(别贵贱、序尊卑是周礼的主旨)周人之礼,儒家发扬。

礼制文化,周人首创。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天子失威,礼崩乐坏。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1.4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家思想2.4 墨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3.1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3.2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中国艺术的种类与特点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4.1 儒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2 道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3 佛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4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与节日5.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演变5.2 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3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5.4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习俗与活动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历史变迁6.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6.3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6.4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商业发展7.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2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7.3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7.4 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挑战第八章:中国传统科技与教育8.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8.2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8.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8.4 当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与挑战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成就9.1 中国绘画艺术9.2 中国书法艺术9.3 中国音乐与舞蹈艺术9.4 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9.5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传承第十章: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10.2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对外交流10.3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0.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名人、传统礼仪 与习俗、现代文化现状等。我们将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了世界,并探讨中 国文化的未来。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概述
1
定义与特征
探讨中国文化的定义、特征和世界影响。
2
历史与发展
从神话传说到现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3
价值与意义
探讨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结语
我们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概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名人、传统礼仪与习俗、现代文化现状,中国 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承与发展仍在继续。尽管中国文化经历了许多变革,但其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社会中依 然闪耀。
中国传统艺术及其特点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和特 点,如京剧、杂技等。
中国现代艺术及其发展
介绍中国现代艺术并探讨其发 展和影响。
第四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1 孔子
2 庄子
3 剑桥七子
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介绍庄子的思想和贡献, 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 的地位。
了解“剑桥七子”及其在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章: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概述
介绍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道家思想及其影响
探讨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讨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其他中国哲学思想
了解墨家、名家、法家等其他中国哲学思想。
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
中国文学概述
介绍中国文学的特点,如诗、 散文、小说等。
4 李白
5 毛泽东
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以及其在中国文 化中的地位。
探讨毛泽东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并讨论其 影响和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第一讲导论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p.3)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p.4)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p.4 —p.5)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p.5 —p.6)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文”在古人心目中,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

其中,文字、文章和文明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化”即生成,化生也是生成。

《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文”与“化”最早并联使用的记录。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

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

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天文”,指自然变化规律,也指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

“人文”,指社会变化规律,也指人对社会变化规律的认识“天文”、“人文”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2、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众多学科探究的对象,实际上发源于近代欧洲。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的是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他们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指出: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04——第四章:《中国文化的结构》

04——第四章:《中国文化的结构》

• “宗法型”文化主要体现在:
• • • • • • •
人生态度:保持“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精神; 情感方式:将血缘亲情与实践理性融为一体; 思维模式:部分与全体交融互摄,个体依附家族 致思途径:借助经验凭直觉洞察对象本质; 价值观念: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 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人格理想 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的准 则
(四)多元文化融合
• 1、华夏文化形成 • 2、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 3、中国与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 • 4、中西文化交流
• 1、华夏文化形成
• 2、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 汉代以前,文化融合更多地是汉族以武力
拓疆进行的。 • 汉代以后,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的几个主要途径: • 经济交往 • 贸易之路 • 民族宽待政策
●农业文化的涵义是怎样的? 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认识、把握文化的; 是与工商文化、游牧文化等相对而言的; 是与世界上其他同属农业型文化不同的; ●农业文化体现出中国文化怎样的特点? 以农立国,以农为本; 崇尚安居乐业稳定安宁。保守稳重惧怕竞争; 政府总是不断运用行政力量来摧压兼并,调节 经济。
(三)、 “伦理政治”的宗法型文化 • “伦理政治”主要体现在: • 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道德 为核心; • 以德治国,以德教民,反对统治者对民施 暴; • 政府重视官员的道德人格以及家庭伦理协 调。
名称 界线A
界线B 界线C
主导因素
季风 气温和降水 地势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1、大陆型文化不等于是“封闭性”的文化 • “小米文化”和“稻米文化” • 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辽河文化、珠江文
化 • 六大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吴越文化区、 湘楚文化区、巴蜀文化区、东北文化区、 岭南文化区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目录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中国饮食文化01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变异性、共享性和象征性等特点。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同时也保持着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仁爱思想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热爱和平,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主张在处理事物时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和谐。

礼制精神中国文化注重礼制精神,即尊重传统、注重礼仪、讲究规矩,体现了一种对秩序和规范的尊重和维护。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02CATALOGUE中国语言文字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传说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结构与特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发展阶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以及汉字的表意性质03020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语的特点声调语言,音节清晰,词汇丰富,语法灵活汉语的传播与影响对周边国家语言文字的影响,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与趋势汉语的魅力表达细腻,音韵和谐,文化底蕴深厚汉语的特点与魅力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中国方言的概况七大方言区及其特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丰富性及其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贡献03CATALOGUE中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概述0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第 二十三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老子和孔子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在《易传》
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系辞
下》)
《易传》的作者用“生生”、“日新”(见《
系辞上》)来概括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
由于《易传》用刚强为主、柔弱为辅的观点
来论证尊卑、贵贱、上下的地位,更加接近于 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受到历代儒家的推崇。
至于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虽含有否认人
为的一面,但对其中合乎客观辩证法的一面, 过去似乎研究不够,其中的奥义真蕴还须作进 一步的发扬。
三、会通之学
“会通”即融会贯通,中国古代哲学是在融会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从较早的《易传》开始一直到
明清时代,中间经过了诸子、董仲舒、古文经 学、今文经学、玄学、宋明理学等演变发展, 是在不同的学派之中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 程逐渐丰富完善的。
中国古代哲学集中体现在儒学中。 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会通之学
然和社会变化和占卜的书。
在《周易》里记载了许多属于对立方面的范
畴,说明整个世界充满着矛盾,是在矛盾中影 响着、牵制着、变化着。
“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
往不复”……
对世界作这样的看法,具有这样的观点,是
“有对”之学(辩证法)的萌芽。
2、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中国古代思想家是在观察了若干自然现象和
社会现象以后才得出这一看法的。也就是说, 他们从观察事物运动变化的个性中发现了事物 运动变化的共性,同时把这种共性运用到观察 人生、社会、历史方面。
2、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左传·昭公三
十二年》)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同上)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
于主导地位而不被柔弱所取代。
就刚强的一方来说,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
在其运动过程中也要适度,超过一定限度将会 走向自己的反面。就柔弱的一方来说,如果柔 弱居于刚强之上而处于主导地位,就会导致不 吉利的后果。
《老子》和《易传》的这两种不同形态的辩
证思想,是人们观察现实、处理现实问题的两 种不同的认识论途径,都反映了客观辩证法的 不同侧面。
第三,关于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
观点。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思想家就从现实生活
中认识到这个真理。他们把对立双方的性质进 行抽象,概括出柔弱(阴)和刚强(阳)的两方,大 致形成了以下看法:
以老子为代表的一派强调柔弱,认为柔弱是
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整个事物的性 质及其转化趋势,提出了一套以贵柔、守雌为 特点的辩证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
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就有 两种相反的含义:有意志的天神、天命、天道 ;自然界的天体。
天命观念是夏、商、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社
会思潮,当时的所谓天人关系,也就是天命决 定人事的关系。
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也有对纯自然的“天
”的描写。
2、天人关系的不同观点
庄子强调自然而否认人为,把人的主观努力
看作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破坏力量。在他看来,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如铁块与“大冶”(铁匠)的关 系一样。
庄子在天人关系上否定了有意识的天,却宣
传了无可奈何的“命”。他尽心追求自然(天), 到头来无非是不可抗拒的“命”。这种自然命 定的宿命论是庄子“天道自然”观的弱点,后 来受到荀子的批评。
事物的认识水平分为“理明”和“理昧”的两 种情况。从认识论方面看,“理明”不信天命 而重人力,“理昧”则相信天命而忘人力。
总之,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
理论观点在中国天人之际的哲学问题上作出了 很大贡献。
二、变易之学(“有对”之学)
变易之学是中国哲学所讨论的另一个重要课
题。所以司马迁不但立志要“究天人之际”, 还要“通古今之变”。这里所说的就是指全面 研究自然与社会是否发展变化,以及如何发展 变化的学问。
在天人关系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
事在人为,“治乱非天也”。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
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 子·天论》
他认为“天有常道”,“天行有常”,天是
没有意志的,它按照自身的法则运行变化。人 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努力认识它、驾驭它、利 用它。
荀子的这种尽人为而制天道的思想为人定胜
“持盈、定倾、节事”之策。(《国语·越语下
》)
范蠡在军事上政治上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三者
相互配合,以夺取胜利的思想,是重人事,轻天道 的天人观在军事学上的具体反映。
战国时孟子进一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天时、 地利、人和三者不可缺一,但人和最重要。
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不少思想家已经初步认
又有一次,出现了异常的天象,宋、卫、陈
、郑四国都发生了火灾。郑国的官员急急忙忙 用宝贵的玉器去禳除火灾,唯独执政大臣子产 不答应,他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左传·昭公十八年》)他坚决不用玉器 禳灾,却马上布置一系列防备火灾的紧急措施 ,这样一来,就没有再发生火灾。
重人事、轻天道,一方面要否定天道迷信,
社会的法则与自然界的法则不同。
所谓天人“还相用”,就是指天人能够相互
作用。
在刘禹锡看来,“天”的神秘性是人加到自
然身上的外衣,是人犯了认识上的错误。这从 社会条件来看,他把社会生活中的“法制”区 分于“法大行”、“法小驰”、“法大驰”三 类。
“故由人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
从人的认识水平来看,刘禹锡把人们对客观
《易传》则进一步指出,“有对”之所以能
使事物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转化与发展,就 是因为对立面的性质相反,是相反势力的“相 推”、“相摩”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事物变化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两种对立力
量内部的相推相摩。这是后来“动非自外”思 想的萌芽。
宋、明理学家对“有对”之学作出了新的理论
贡献,认识最深刻。
不变的观点是伴随着天命论而产生的。
1、变易观念的来源 第一,《尚书·周书》
书中保存了商及西周初年的一些重要史料,
其中记载了不少关于“天命”可以转移,政权 可以更迭的言论。这些都是周初的政治家们从 政治实践中所总结出的“天命”可以转移的一 些变易思想。
第二,《周易》
这是一部以八卦象征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
一、天人之学
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
所讨论的一个主题。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司马迁曾 说: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司马迁传》)
1、“天”的不同含义
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有意
志的至上神呢?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无目 的的大自然。这两种对“天”的不同态度,既 是人类主体意识的产物;同时又反映出人类主 体意识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还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利用天时地 利等自然条件,来实现人的预定的目的,借以 把人的主体意识逐步从神化的自然力量中解放 出来。在这方面,春秋晚期的兵家作出了重要 的贡献。
再如,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在军事上也十分重视
天时、地利和人事,并形成了深刻的理论。他认为 国家的强弱、安危,军事上的成败、得失都与是否 顺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
南宋朱熹“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朱子语类》卷95)
“然就一言之,一中又自有对。且如眼前一物
,便有背有面,有上有下,有内有外。”(同上)
“然独中又自有对”(同上)
朱熹把他的这些接近辩证法本质的看法与邵
雍的“一分为二”(《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张载的“一物两体”(《正蒙·参两篇》)相结合 ,进一步提出“有对”就是“一分为二”,他 说:“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 同上卷67)把“一分为二”看作是事物运动变化 的普遍规律。
真正从哲学意义上讲事物有对的,是《老子
》、《孙子兵法》、《易传》等书。
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
存,提出美丑、难易、长短、高下等对立的范 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
《孙子兵法》发展了老子的“有对”思想。
老子“有对”思想的弱点在于把转化看做无条 件的,因而人们对事物发展的前景无法预测, 同样的“弱生于强”这个相互转化的命题,《 孙子兵法》比老子更深刻的地方,就是它指出 了转化的条件。
识到人类自身的价值,表现出人们主体意识的 觉醒。
第二,“天道自然”的观点。 “天”的性质: 孔子在创立儒学时,对“天”曾作过研究,
《论语》中记载了他与弟子们关于“天”的许 多对话。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孔子的这些论断,是“天道自然”的理论萌
贯通中发展起来的。具体表现在: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这是从古代到近代多数
思想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在运动与静止的 关系上却出现了分歧,主要是因为存在着两种 片面的动静观。
魏晋玄学家夸大静止的作用,认为本体是永
恒静止的,静止是绝对的,运动起源于静止。 道教的动静观基本与此说雷同。
而中国佛教则夸大运动的作用,否认运动与
静止的界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 变动不居和生灭无常之中。
直到宋明时期的思想家才提出比较全面的动
静观。
张载“静亦有动”“静是动中之静”“动而
不穷”
王夫之“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思问录
》外篇)“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静是动 中之静”(《周易外传·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