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课文报任安书(节选)...

合集下载

《报任安书》原文和翻译

《报任安书》原文和翻译

《报任安书》原文和翻译《《报任安书》原文和翻译》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报任安书》原文和翻译《报任安书》原文和翻译司马迁原文: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是也。

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伉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报任安书节选注释

报任安书节选注释

报任安书节选注释《报任安书》1.原文及注释:1.原文: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2.注释:1.少卿: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的益州刺史。

2.曩(nǎng)者:从前。

3.罢驽(pí nú):疲弱无能的马,这里是自谦之词,指自己才能平庸。

4.尤:指责。

5.“谁为为之” 两句:意思是谁会去做(这样的事)?又让谁去听(我的诉说)?6.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钟子期和伯牙是春秋时期的知音好友,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便不再弹琴,以此表达失去知音的悲痛。

这里作者借此典故表达自己因无人理解而感到孤独。

7.由夷:许由和伯夷,两人都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2.译文: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谨慎地接人待物,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

其实,我并非敢这样做。

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

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

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 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

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

像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报任安书(节选)课文翻译

报任安书(节选)课文翻译

报任安书(节选)课文翻译《报任安书》是唐朝文学家陆游写给好友郑尧臣的一封信。

这封信旨在劝谏尧臣离开朝廷,避免被牵连陷入危机。

它是唐朝末期社会动荡时期的一篇鸟瞰文,批判了时政,倡导清流,激发了士子的反抗精神。

以下是该文的课文翻译。

末岁元旦,既不改元,历注云曰:“王莽即位,以尊更名”。

故国之古制,不易元号,惟此而已。

从来圣天子建国承家,深恩浩德,生民所归,莫不惟命,顺风承顺。

方今陛下簪绂未定,四海扰攘,岂可一日闲居?虽有千古之名,盖与时逝,何所垂拱?岂不闻夫贾谊之谏轩车,刘向之谏列女,岳子然之谏宣王,至尊独不允乎哉!In the last month of the year, on New Year’s Day, the change of reign was not announced, and the historical records remind us that “when Wang Mang ascended the throne, he changed the era name.” Therefore, thecustom of the old country is to not change the era name, only this.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holy emperor has established the country and continuedthe family, with profound grace and virtue, and the people have all obeyed and followed his wishes. At present, Your Majesty's coronation is still undecided, and the country is in chaos. How can you take a day of leisure? Even if you have the name that will las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will eventually perish with time. Have you not heard of Jia Yi who admonished the emperor from his carriage, Liu Xiang who admonished the emperor from hislist of women, and Yue Ziran who admonished Duke Xuan? Why can't the emperor allow his advisors to speak candidly?当今天下,号称太平,实为人不聊生。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太史公①牛马走②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③辱④赐书,教以慎于接物⑤,推贤进士为务⑥。

意气⑦勤勤恳恳⑧,若望⑨仆不相师⑩,而用流俗(11)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12)。

阙然(13)久不报(14),幸(15)勿为过(16)。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17)之功,文史星历(18),近乎(19)卜祝(20)之间,固(21)主上所戏弄,倡优(22)畜(23)之,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24)仆伏法(25)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26)?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27)者比(28),特(29)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30)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立(31)使然(32)也。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33)之(34)所趋(35)异也。

太上(36)不辱先,其次不辱身(37),其次不辱理色(38),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39)受辱,其次易服(40)受辱,其次关木索(41)、被箠楚(42)受辱,其次剔毛发(43)、婴金铁(44)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45)受辱,最下腐刑(46)极矣!传(47)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48)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49)也。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50),定计于鲜(51)也。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52)箠,幽于圜墙(53)之中。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54)地,视徒隶(55)则心惕息(56)。

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及以(57)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58)耳,曷足贵(59)乎?且西伯(60),伯也,拘于羑里(61);李斯,相也,具于五刑(63);淮阴(64),王也,受械于陈(65);彭越(66)、张敖(67),南面(68)称孤,系狱(69)抵罪;绛侯(70)诛诸吕,权倾(72五)伯,囚于请室(73);魏其(74),大将也,衣赭衣(75),关三木(76);季布为朱家钳奴(77);灌夫(78)受辱于居室(79)。

《报任安书》(节选)译文(网友来稿)

《报任安书》(节选)译文(网友来稿)

《报任安书》(节选)译文(网友来稿)《报任安书》(节选)译文(网友来稿)zsj我太史公您的仆人司马迁一再致敬并陈言,少卿足下:不久前,承您降低身份写信给我,教诲我待人接物要谨慎,担负起向朝廷推贤进士的责任,情意和语气。

热诚恳切。

如果抱怨我不遵照您的劝告,把您的话当作世俗人的话看待,我是不敢这样的。

请让我向您简单地陈述固塞浅陋的意见。

隔了很久没有答复,希望不要责怪。

我的祖先,没有立下拜爵封侯的功勋,掌管文史星历的太史令,职位接近卜官和巫祝,这本是皇上戏弄、被当作乐师优伶来蓄养、被流俗的人所轻视的职务。

即使我伏法被杀,也只像九头牛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蛄和蚂蚁有什么区别?而且世俗的人又不能把我同死节的人相提并论,只是以为我愚蠢犯了大罪,不能够自己防止,终于自己走向死路。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平素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地位造成的。

人固然都有一死,死,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死的价值不相同啊!最上等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不污辱自身,再次是不污辱脸面,再次不污辱言语,再次是长久跪在地上受辱,再次是换穿囚服进监牢受辱,再次是脚镣手铐遭拷打受辱,再次是剃光头发、颈戴枷锁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最下等的是腐刑,污辱到极点了。

古书上说:“刑不上大夫。

” 这话是说士的节操不可不加以勉励。

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害怕,等到把他关在栅栏和陷阱里面,就摇着尾巴讨求食物了,这是用威力和约束来使它逐渐驯服的。

所以士有看见画地为牢而绝不进入,面对削木为吏而决不置答:这都是因为早有定见,态度坚决鲜明。

等到手脚被捆,戴着镣铐,脱掉衣服,,承受拷打,被幽禁在监牢之中,当这个时候,见了狱吏就要触地叩头,见到牢子就心里害怕。

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被狱吏的威风、约束所造成的态势啊。

等到已经到这个地步还说不受辱,就是常说的厚着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并且西伯姬昌,是个诸侯的领袖,曾被拒囚在里;李斯是个宰相,受尽五刑;淮阴侯韩信,是一国之王,曾在陈地被捆绑;彭越、张敖,都是王侯,被下狱定罪;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权力之大实在可以凌驾于春秋五霸,结果被囚禁在请罪之室;魏其候窦婴,是员大将,穿着囚衣,手脚和颈上都套上刑具;季布卖身给朱家做带枷的奴隶,灌夫受辱被囚禁在少府狱中,这些人都身为王侯将相,名声传扬天下,等到犯了罪,刑具加身,不能自杀,关在监狱里,这情景古今都一样,哪能不受污辱呢?照这样说来,所谓勇还是怯、强还是弱,都是形势造成的。

报任安书(节选)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 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 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 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 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 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 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 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 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 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生存选择
• 《报任安书》是一篇无韵的《离骚。史 公之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大丈夫气概堪 为万世楷模,而他对生之价值与死之意义 的理性思考,更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 想财富,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重大 意义。
布置作业
• 整理本文语言现象。 • 课外练笔: • ①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
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 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 辱”之我见》。 • ②读《报任安书》后感
读《报任安书》后感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被鲁迅 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作者 司马迁也因此书享誉千古。今日读完《报任安书》后,则更加 深了自己对它的敬佩。
•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信中将自己对汉 王朝是非不分,忠奸不辨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将自己忍受屈辱 的一腔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掩卷之后,我也思绪起伏。
第4段翻译: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 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 被正义公理所激愤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 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 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相爱护,独身一人, 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有何眷 恋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 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 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 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 牢狱生括而忍受屈辱呢?

报任安书(节选)

报任安书(节选)

课标分析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借水行舟,表达自己内心,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因此学习本课时要深入探究,体会作者痛苦矛盾的情感。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课文报任安书(节选).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课文报任安书(节选).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课‎文《报任安书(节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原因何在?把全文拿来‎对照着读一‎下,不难发现,“节选”是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不妨把‎课文未选入‎的四段文字‎抄录如下,从篇幅上看‎,这些文字约‎占课文的一‎半稍多。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挹‎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中才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课文《报任安书(节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原因何在?把全文拿来对照着读一下,不难发现,“节选”是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不妨把课文未选入的四段文字抄录如下,从篇幅上看,这些文字约占课文的一半稍多。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挹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中才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

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

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

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下面逐段分析。

段一:这段文字司马迁说,自己处境不好,连好事尚且不能做,更不用说替犯法的人求情了。

况且这一段时间我跟着皇帝东奔西走,没有一点空闲时间,现在害怕好友死后听不到自己的解释而“私恨无穷”。

在这里,司马迁正面解释了为什么不向皇帝给任安求情,也写出了司马迁的处境给自己造成的痛苦。

正是这种心情和处境,使司马迁郁闷于心,从而为全篇奠定了基调,这样的文字怎么能删掉呢?段二:在这段文字中,司马迁首先说,我已经不是君子了(实为愤激之语),接着他历数历史上刑余之人所受的鄙视,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然后从两个方面申说自己不能给任安求情,不能“推贤进士”。

其一,刑余之人,实在微不足道。

致令人唾弃,猪狗不如,怎么能让这样的人堂而皇之地走上朝堂,向皇上推荐贤才呢?这无异于对朝廷的辱没;其二,过去我还没有受刑还是一个正常人的时候,尚且是碌碌之辈,未能有所建树。

如今已是被人唾弃之人,却想正儿八景的为国尽忠,岂不被人耻笑,真是不自量力,更是对朝廷和大臣们的羞辱。

表面上仍然是写不给任安说情的理由,但句句不离宫刑给自己带来的身心痛苦。

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折磨让司马迁处处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底人一等,不能挺起腰板做人说话。

时时生活在那些达官贵人、王宫大臣的睥睨和白眼中,这是一种什么生活?是一种能令人窒息乃至发疯的生活。

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司马迁的悲哀和心灰意冷,甚至是苟且偷生的绝望。

这些文字格调低徊悲凉,体现着本文的重要风格特点,岂可删去?段三:这段文字实际上是为了引出下段文字的。

司马迁申明自己的拳拳报忠之心,他说,我本来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蒙皇上的恩典,借光接了父亲的班儿,就想一心一意干好本职工作,因此朋友的无聊聚会也不参加了,家里的事也不管了,一心扑在工作上。

可是谁又想到,事与愿违。

这是司马迁在道歉吗?这分明是说,虽然因李陵事我受了处罚,但现在我也不认为自己是错的。

把一个想尽效国家的人看成反动派,这是冤狱,而这冤狱的制造者就是当今“圣上”;这里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坚持正义和真理的司马迁,是一个不肯低头屈就的司马迁。

也正因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受刑之后,司马迁能含辱不死,写下千古不朽的《史记》。

段四:笔者认为这是全篇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充分体现着慷慨悲昂、沉郁哀婉的风格特色。

这里激扬着正义。

作者为什么替李陵求情?不是因为他们关系莫逆,“未尝衔杯酒”,连一顿酒都没喝过。

仅仅因为李陵是一条好汉,一个铮铮的爱国热血男儿,一个富有正义感、责任感、品格高尚的人。

司马迁相信自己的眼力,认为这样的人不会背叛国家。

这里有对奸佞的痛斥。

那些一遇到危难首先想到自己妻儿老小的自私自利者,那些看到别人有一点错误就全盘否定、夸大其辞的人,作者语之不多,痛恨之情却充盈其间。

这里有悲壮的战斗场面。

李陵以不满五千之兵,深入虎穴,与数倍于己的敌军鏖战,英勇顽强,以致敌军倾全国之兵围剿。

弹尽粮绝,士兵们仍然浴血奋战,决不投降。

试看文中的描写:“”。

字字如画,字字生风。

如此精彩的描绘,如此令人紧张的艰于呼吸的场面,且场面与文字节奏高度和谐,这等传神文字不值得学习吗?这里有拳拳的赤子之心。

司马迁不该为李陵辩护,因为他不够资格,可为什么还要说话呢?他仰慕李将军是一个原因,此外,欲以此宽慰皇帝,别让他老人家太上火伤了龙体。

还有就是想以此痛斥奸佞小人,可结果事与愿违。

这里还有司马迁无助的孤独哀叹。

因冤屈被囚,家中无钱,无从赎身;往日的朋友也不出面营救,甚至来探看的也没有,世态如此之炎凉;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关在狱中,看到的只是来来往往看门和送饭的狱卒。

心中纵有万千话语和想法,可与谁倾诉和商量呢?他会凄楚地想,“我自己非但没有替李陵求下情,反被丢进大狱,真是可悲,可这其中的一二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和同情呢?”通观这段文字,先是充满感情的叙事,然后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结尾是令人扼腕的悲苦心境。

这段文字真切鲜活,二千余年后读之,一个生动的、活生生的人的内心世界仍然真切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其慷慨、其悲愤、其痛楚、其孤独、其悔恨、其失望无不明彻毕现。

因为这段文字,使得这篇《报任安书》千回万转、波起云涌。

正如后人所评,“慷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从而使这封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篇。

可以看出,以上几段文字是不能删节的,存之则是美文,删之则成枯木。

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对此文不太有兴趣,究其因,文字有些深度外,恐怕与前半部分精彩的内容被删掉有关。

由于删掉了这些文字,文章的内容显得有些枯燥和难懂。

实际上后面的那些文字,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问题:司马迁在受刑后为什么还要继续写《史记》?而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没有前文的铺垫是不行的。

还有一个问题,由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动点儿脑筋的同学读本文时都会问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任安与司马迁是好友,他为什么不给任安求情?这个问题司马迁在原文的前半部分讲得很具体,实际上他说“李陵事”也是在委婉地告诉任安,“我司马迁不能再给你求情了,我就是因为替李陵求情才到这地步的。

”而阅读本文时产生的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只读节选后的文字是得不到满意回答的,这能说是好的“节选”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