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411广东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指南
2015-411广东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指南

附件1广东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指南1 总则1.1 为规范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加强水利工程技术管理,保障水利工程安全,结合广东省实际,特制定本指南。
1.2 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境内的水库土石坝、江河与沿海土质堤防、高填方渠道等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
2 主要术语2.1泥线、泥被泥线、泥被是白蚁在取食、外出活动时的遮蔽物。
工蚁从土内搬出小土粒加上它的唾液制成薄层泥皮,厚度1mm左右,覆盖在取食物或地表面上。
泥被成片,泥线成条。
不同种类白蚁的泥被、泥线有差异。
2.2 蚁路蚁路也称蚁道,是白蚁外出觅食、活动,或者为连接各菌圃、巢腔而修筑的通路,也是白蚁外出取食、活动时避光、避敌害的系统。
蚁路口大多有白蚁活动,孔道半月形,底平光滑。
小蚁路经过几次扩充后,路孔径逐渐变大,直到形成的主蚁路。
2.3 分群孔分群孔又称移殖孔、羽化孔。
是在成年巢白蚁群体内发育成熟的有翅繁殖蚁从巢内爬出地面,进行移殖分飞专用的孔道,每年4~6月份分飞期。
2.4 候飞室候飞室又称待飞室、移殖室,分群孔内有底平上拱扁形的小空腔,是分群孔与主道之间的通道,可容纳一部分发育成熟的长翅繁殖蚁,是它分群前暂时停留的场所。
2.5 菌圃菌圃为质轻、多孔海棉状的疏松组织,菌圃有的无泥质,有的被泥质将其分割。
菌圃是蚁巢的主体,是培养白蚁“粮食”(小白球菌)的基质,也是白蚁生活和活动的高层多孔建筑物,是蚁巢内温度、湿度的调节器。
2.6 巢腔巢腔是白蚁修建巢穴时形成的空洞,巢腔与巢腔之间由蚁道相连。
2.7 鸡枞菌鸡枞菌为白蚁伞菌属的伞菌,生活在土栖白蚁菌圃里,与白蚁共生。
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菌丝穿过土层长出地面的子实体,称为鸡枞菌。
鸡枞菌为伞形,菌盖直径很大,可达10多厘米,菌盖中央突出,表面为灰褐色。
其生长期开始出现于5月下旬,盛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末期为8月上旬至10月中旬。
2.8 三踏菌三踏菌是白蚁伞菌属的另一种伞菌,形态与鸡枞菌相似,但菌盖直径一般在10cm以下,菌柄纤细。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管理探讨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管理探讨标题一: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在当前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管理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水利工程中,白蚁属于一种常见的害虫,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管理,会给水利工程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众多学者开始对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本文将通过分析现有研究,展望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的发展前景,并探讨相关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首先,本文将介绍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的基本概念,从生物学角度阐述其基本特征。
接着,结合当前的防治技术,介绍了当前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的发展情况。
随后,对目前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中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最后,基于当前的研究进展,展望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的未来。
总之,本文将以系统的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探讨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指导作用。
标题二: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的管理涉及多种因素,如气候、土壤、生态环境等。
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机制不同,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探讨气候和水利工程水文环境对白蚁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其次,以土壤性质为依据,分析土壤中白蚁的繁殖和威胁水利工程的原因。
最后,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研究水利工程所处的生态环境对白蚁防治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深入探讨影响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管理的多个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的特征和作用,从而为下一步的工程防治提供帮助。
标题三: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管理中的场地管理策略研究场地管理是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场地管理策略对于保护水利工程和预防白蚁入侵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基于实际场地管理工作,对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管理中的场地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
首先,本文将介绍场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然后,分析目前常用的场地管理策略,包括观察方法、防护网的运用等。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方案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方案一、前言白蚁是水利工程中常见的害虫,它们能够对水利工程的建筑结构、木材和设备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对白蚁进行有效的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针对水利工程中白蚁的防治技术进行细致的探讨,并提出一套可行的技术方案。
二、白蚁的生物特性白蚁是一类社会性昆虫,其生物特性决定了它们对水利工程的破坏性。
白蚁主要以木质部分为食,能够将木材完全吞食殆尽,但不仅限于木质部分,也可能对建筑混凝土和金属设备造成损害。
白蚁结构复杂,防治难度大,主要采取化学防治和物理障碍相结合的措施。
三、白蚁防治技术方案1、水利工程建设前期防治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应该结合地下水位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化学防治和物理障碍相结合的方式:(1)针对白蚁的物理障碍措施,可以在水利工程的基础建设中采用防白蚁粉,这种粉末在土壤中添加后可以阻止白蚁的穿透,起到很好的隔离作用。
(2)针对白蚁的化学防治措施,可以在水利工程建设前进行地面喷洒较低浓度的有机磷类杀虫剂,通过土壤的较好吸附和保留作用,能够有效杀灭白蚁。
2、水利工程施工期防治在水利工程的施工期间,施工现场是白蚁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场所,因此对白蚁进行有效的防治十分重要:(1)定期对水利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白蚁密集度的调查,根据白蚁的密集情况合理调整防治措施。
(2)对施工现场地下的木材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白蚁的踪迹及时处理。
3、水利工程竣工后持续防治水利工程竣工后要对周围环境进行持续的白蚁防治:(1)周围环境的环境卫生要保持良好,定期清理垃圾和杂物,防止白蚁的生长和繁殖。
(2)经常对水利工程建筑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白蚁迹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4、白蚁防治技术创新目前,针对白蚁的防治方法主要集中在杀虫剂喷洒和障碍建筑物的方法上,在未来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1)利用生物控制技术,通过引入天敌或微生物对白蚁进行防治。
(2)采用生态环境优化技术,适当调整水利工程周边的植被和土壤环境,构建对白蚁不利的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管理探讨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管理探讨近年来,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管理成为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保护水利工程的安全和有效利用,加强白蚁的防治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白蚁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白蚁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白蚁是一种具有很强破坏力的昆虫,能够通过吃木头、纸张、织物等材料对水利工程进行严重的破坏。
首先,白蚁可能破坏水利工程的建筑结构,减少其承受力。
其次,白蚁喜欢在运河、渠道等水利设施中筑巢,可能导致堵塞现象的发生,影响施工进程。
此外,白蚁还会繁殖盘根错节的蚁道,使河道或水渠道底部的洞穴更深,增加了水源丧失的风险。
针对白蚁的危害,先要了解其基本特征。
白蚁是在潮湿的条件下繁殖最佳的昆虫,因此水利工程应注意保持水源清洁、干燥,消除潮湿环境。
同时,水利设施应定期进行巡检和维护,对损坏的部位及时修缮,以避免垂直结构缝隙过大、外围倾斜等情况的出现。
此外,还应选择生态环保的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安排植被覆盖等。
二、管理体系建设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管理体系的建设涉及多个环节,减少白蚁繁殖是关键需思考的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卫生清理、固定处理等工作。
此外,要加强白蚁检疫和监测,以及快速反应和应对措施,形成完善的防治体系。
在现行制度下,还应建立健全白蚁防治技术标准体系。
制定完善的防治技术标准,对有效清除与预防尚未发生的白蚁扩散至关重要。
当前,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标准存在多个版本,中央层面应该组织有力量的工作团队,根据各类水利工程白蚁的实际情况,完善标准并向全国推广。
三、结论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管理是一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
应从加强白蚁防治的技术手段,到完善管理体系建设,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
只有建立完善的卫生清理体系,采取多种方法进行防治,才能彻底解决水利工程白蚁的危害。
同时,在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实践检验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管理水平。
河流堤坝白蚁防治方案

河流堤坝白蚁防治方案1. 背景河流堤坝是重要的水利工程,但是常常受到白蚁的侵害。
白蚁的繁殖速度快、破坏力大,对堤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河流堤坝免受白蚁侵害,需要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
2. 防治策略2.1 检测与监测为了及时发现白蚁的活动,应定期进行堤坝的白蚁检测与监测。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定期巡查:密切关注堤坝表面是否有白蚁迹象,如蚁道、蚁巢等。
- 安装监测设备:在堤坝周围设置白蚁监测器,及时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2.2 堤坝结构设计在堤坝的结构设计中,应考虑白蚁的防治措施。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使用抗白蚁材料:选择具有抗白蚁特性的材料进行建设,如防白蚁涂层、抗白蚁木材等。
- 设计防护措施:在堤坝的关键部位加强防护,如设置抗白蚁屏障、加固蚁道易被发现的位置等。
2.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的白蚁防治方法,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或使用白蚁自身的天敌来降低白蚁种群的数量。
具体方法包括:- 引入天敌:选择与白蚁互相攻击的天敌,如蚁狮、食蚁兽等,进行放养并加强管理。
- 利用微生物:应用白蚁的天敌微生物进行防治,如使用白僵菌等。
2.4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白蚁防治方法,可以通过喷洒或施加药剂来杀灭白蚁。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合适的药剂:根据白蚁种类、程度等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或施加。
- 安全使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严格遵守使用说明,保护环境和人员安全。
3. 实施与管理以上防治策略需要在实施和管理上做好以下工作:- 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白蚁防治的实施计划,并明确责任、时间表等。
- 监督与评估:对防治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防治方案。
- 培训与宣传:培训相关人员,提高其对白蚁防治工作的认识和技能,并进行宣传教育,增加社会参与度。
4. 结论河流堤坝白蚁防治方案需要综合采取检测与监测、堤坝结构设计、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多种策略。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白蚁对堤坝的损害,保护堤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广东省水利水电工程白蚁防治项目建设管理探讨

1 )2 0 1 1年 9月 广 东 省 水 库 大 坝 和 河 道 堤 防 白蚁 防治 情况普 查 结 果 表 明_ 9 引,大 型 、 中型 、小 ( 1 ) 型
水库 大坝及 一 级 、二 级 、三 级 河 道 堤 防存 在 蚁 患 的工
程( 蚁害程度 2— 3 级) 共1 5 8 7 宗 ,占普查工程 2 4 4 6
宗的 6 4 . 8 8 % 。 当前 我 省 水 利 工 程 白蚁 防 治 工 作 取 得
了 明显成 任 大 ,蚁害带 来 的工 程 安 全 隐 患 引起 社 会 各 界 高度
重视 ,国家 、社 会媒 体 、人 民群 众 等对 公共 安全 的关 注度 越来 越高 ,容 不得 半 点 闪失 ,水 库 大 坝 、堤 防工 程 白蚁 防治工 作显 得 尤 为重 要 。鉴 于 目前 国家 和 我省
历 年来 ,我省 各 级水 行 政 主管 部 门 和 工程 管 理 单 位 等 认 真 吸 取 “千 里 之 堤 ,毁 于 蚁 穴 ”的 历 史 教
收稿 日期 :2 0 1 3—1 2— 2 5:修 回 日期 : 2 0 1 4一 O 1— 2 O
监 督 和 运 行 管理 等 人 员参 考 。 关 键 词 :水 利 水 电工 程 ; 白蚁 防治 ;建 设 管 理 ;探 讨 中 图 分 类 号 :T V 6 9 8 . 2 3 6 文 献 标 志 码 :C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0 l 1 2 ( 2 0 1 4 ) 0 2—0 0 2 6— 0 7
转 入 以防为 主 阶段 ¨ 】 j 。但 是 仍存 在 不 足 ,在 粤东 、粤 西 和 粤北 山 区市 、县 因地 方 财 政 困难 ,专 项 及 配 套 经 费难 以落实 , 白蚁 防 治 管理 工 作 滞 后 和 不 够 规 范 ,水
广东省常见水利工程白蚁种类、常用灭杀和预防白蚁药物及灭蚁饵剂、堤坝白蚁外露特征及蚁害分布图

(资料性)
广东省水利工程常见白蚁种类
广东省水利工程常见白蚁种类见表A。
表A.1 广东省水利工程常见白蚁种类
(资料性)
常用灭杀和预防白蚁药物及灭蚁饵剂
B.1常用灭杀和预防白蚁药物见表B.1。
表B.1 常用灭杀和预防白蚁药物
注:白蚁防治药物更新较快,使用时须及时查询国家相关部门最新文件规定,确保药物使用安全。
B.2 常用灭蚁饵剂见表B.2。
表B.2 常用灭蚁饵剂
(资料性)
堤坝白蚁外露特征及蚁害分布示意图
C.1 堤坝白蚁外露特征及蚁害分布示意图见图C.1。
图C.1 堤坝白蚁外露特征及蚁害分布示意图
C.2 堤坝白蚁外露特征图例可根据工程蚁情蚁害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白蚁取食物分飞孔
泥线
泥被管漏
散浸炭角菌
蚁巢伞
图例桩号 0+250
设计洪水位
坡脚线
蚁源区外边界线堤(坝)顶
背水坡
迎水坡蚁源区。
水库大坝白蚁防治指南

水库大坝白蚁防治指南引言:一、了解白蚁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白蚁属于社会性昆虫,以木材为食,以木质纤维为巢穴,能够进行高效的分工合作。
其特征主要有无翅、软体白色、体型细长等。
白蚁分为地下白蚁、土白蚁和飞白蚁等多种类型。
它们主要栖息在地下,通过地下隧道和土壳通道进入建筑物,进行食物搜寻和建巢扩张。
二、水库大坝白蚁防治的重点1.借鉴前人经验,全面排查白蚁的分布情况,摸清水库大坝内外白蚁的密度和种类,明确白蚁危害的程度和影响范围。
2.加强对水库大坝结构和材料的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以预防白蚁侵蚀和破坏。
3.加强水库大坝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周围环境整洁干净,减少白蚁的滋生和食源。
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红外线检测、超声波驱避等技术,对水库大坝进行智能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白蚁活动的踪迹。
5.建立健全的白蚁防治体系,包括完善的管理制度、技术培训和人员流程等,确保白蚁防治工作的持续开展。
三、水库大坝白蚁防治的具体措施1.灭治白蚁巢穴:在发现白蚁巢穴后,可以通过注入杀虫剂、修补或更换受侵蚀的木材等方式进行控制和消灭。
3.外部防护措施:对于水库大坝外部容易接触地下水的部分,可以采用加强增强材料、涂刷白蚁防治药剂等手段,增加水库大坝的耐侵蚀性。
4.内部防护措施:对于水库大坝内部的木质结构,可以采用漆油涂刷、喷涂抗白蚁药剂等方法进行防护和阻止白蚁进入。
5.引入天敌:选择性引入天敌如天牛、寄蚁昆虫等,对白蚁进行捕食,控制白蚁的数量和活动范围。
四、水库大坝白蚁防治工作的效果评估和管理1.定期进行白蚁防治工作的效果评估,通过检测、监控和统计数据分析,了解白蚁防治工作的实施效果和白蚁的分布情况。
2.在已进行白蚁防治的水库大坝上,加强巡查和维护,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新发现的白蚁巢穴。
3.加强白蚁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提升白蚁防治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结语:水库大坝白蚁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证水库大坝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减少对水库工程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广东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指南1 总则1.1 为规范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加强水利工程技术管理,保障水利工程安全,结合广东省实际,特制定本指南。
1.2 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境内的水库土石坝、江河与沿海土质堤防、高填方渠道等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
2 主要术语2.1泥线、泥被泥线、泥被是白蚁在取食、外出活动时的遮蔽物。
工蚁从土内搬出小土粒加上它的唾液制成薄层泥皮,厚度1mm左右,覆盖在取食物或地表面上。
泥被成片,泥线成条。
不同种类白蚁的泥被、泥线有差异。
2.2 蚁路蚁路也称蚁道,是白蚁外出觅食、活动,或者为连接各菌圃、巢腔而修筑的通路,也是白蚁外出取食、活动时避光、避敌害的系统。
蚁路口大多有白蚁活动,孔道半月形,底平光滑。
小蚁路经过几次扩充后,路孔径逐渐变大,直到形成的主蚁路。
2.3 分群孔分群孔又称移殖孔、羽化孔。
是在成年巢白蚁群体内发育成熟的有翅繁殖蚁从巢内爬出地面,进行移殖分飞专用的孔道,每年4~6月份分飞期。
2.4 候飞室候飞室又称待飞室、移殖室,分群孔内有底平上拱扁形的小空腔,是分群孔与主道之间的通道,可容纳一部分发育成熟的长翅繁殖蚁,是它分群前暂时停留的场所。
2.5 菌圃菌圃为质轻、多孔海棉状的疏松组织,菌圃有的无泥质,有的被泥质将其分割。
菌圃是蚁巢的主体,是培养白蚁“粮食”(小白球菌)的基质,也是白蚁生活和活动的高层多孔建筑物,是蚁巢内温度、湿度的调节器。
2.6 巢腔巢腔是白蚁修建巢穴时形成的空洞,巢腔与巢腔之间由蚁道相连。
2.7 鸡枞菌鸡枞菌为白蚁伞菌属的伞菌,生活在土栖白蚁菌圃里,与白蚁共生。
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菌丝穿过土层长出地面的子实体,称为鸡枞菌。
鸡枞菌为伞形,菌盖直径很大,可达10多厘米,菌盖中央突出,表面为灰褐色。
其生长期开始出现于5月下旬,盛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末期为8月上旬至10月中旬。
2.8 三踏菌三踏菌是白蚁伞菌属的另一种伞菌,形态与鸡枞菌相似,但菌盖直径一般在10cm以下,菌柄纤细。
同一蚁巢的各菌圃长出三踏菌的时间基本一致,常见有三群,因此而得名。
三踏菌生长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开始出现于7月下旬,盛期在8月上、中旬,末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
2.9鸡枞花鸡枞花是白蚁伞菌属的一种小型伞菌。
菌盖灰白色,直径1cm-2cm,中部尖。
菌柄白色,细长。
生长期在7~8月间。
群生,每群数朵至上百朵。
在每群鸡枞花下方都有白蚁活动,并有白蚁寻食的主蚁道,有些鸡枞花本身就从主蚁道上长出,因此,鸡枞花被认为是蚁道上生长出的一种真菌指示物。
2.10 炭棒菌炭棒菌又称鹿角菌、地炭棍、针形菌等,为炭棒菌属的一种鹿角状、针状、棒状真菌子实体,呈丛状分布。
生长期为每年5月至10月间,是死亡巢的指示物。
地表鹿角菌分布面积越大,地下巢区的范围也越广。
2.11 蚁患区符合下表规定的水利工程主体部分发现有白蚁危害的定义为蚁患区。
2.12 蚁源区符合下表规定的有白蚁发生且可能转移危害到水利工程主体的区域定义为蚁源区。
2.13 饵料指投放在白蚁引诱坑(堆)中,供白蚁取食的物质,不含杀白蚁药物的有效成分,其材料常常添加了引诱剂、取食刺激剂或标记信息素,用于诱集或监测白蚁。
在产品中有时也被称作饵木、饵片、饵盒、饵块。
2.14 饵剂指含杀白蚁药物有效成分供白蚁取食的物质,常用饵剂有纸卷状、粒状、粉状、块状、包状、条状、棒状、D型状。
3 蚁害安全鉴定3.1 蚁害检查人员和检查部位白蚁蚁害安全鉴定专家组全体人员对水利工程各部位进行全面的检查。
3.2 检查时间检查时间一般为3月至6月或9月至11月,大、中型水库白蚁蚁害安全鉴定与大坝安全鉴定同时进行。
3.3 检查范围3.3.1 蚁患区的检查范围。
1 ) 水库大坝的检查范围为坝体。
2 ) 堤防的检查范围为堤身。
3 ) 高填方渠道的检查范围为挡水堤堤身。
3.3.2 蚁源区的检查范围。
1 ) 水库大坝的检查范围为大坝两端及坝脚线以外50m。
2 ) 堤防的检查范围为堤脚线以外30~50m。
3 ) 高填方渠道的检查范围为堤脚线以外20m。
4 ) 在上述区域之外毗邻处有山体和树林的,应扩大检查范围至100m。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扩展检查范围。
3.4 检查内容3.4.1 检查工程主体是否有湿坡、散浸、漏水、跌窝等现象,辨析是否因白蚁危害引起。
3.4.2 检查工程主体及周边地区白蚁活动时留下的痕迹,辨别蚁种。
3.4.3 检查水库大坝迎水面浪渣中是否有白蚁蛀蚀物。
3.4.4 检查工程表面泥线、泥被的分布密度、分群孔数量和真菌指示物等。
3.4.5 检查3.3节规定范围内树木和植被上泥被泥线分布情况。
3.5 检查方法3.5.1 人工法1 ) 外露特征法。
由白蚁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在工程主体及蚁源区根据白蚁活动时留下的地表迹象和真菌指示物来判断是否有白蚁危害。
2 ) 表层翻挖法。
在白蚁经常活动的部位,用铁锹或挖锄将白蚁喜食的植物根部翻开,查看是否有活白蚁及蚁路等活动迹象。
3.5.2 引诱法1 ) 引诱堆。
把饵料直接放在大坝背水坡、堤防内外坡的表面,用土块或石块压好。
平均每50 m²坝面设置一处。
2 ) 引诱桩。
把白蚁喜食的带皮干松木桩一端削尖,直接插入工程土体内。
平均每50 m²坝面设置一处。
3 ) 检测盒。
把白蚁多种喜食物,装入20×15×10cm盒体内,盒体底部开4个白蚁通道进出,每50m²坝面设置一处,埋于地表下10~20cm即可,三天后检查白蚁取食情况。
3.5.3 仪探法。
应用探地雷达、高密度电阻率法等仪器探测白蚁巢穴。
3.6 检查结果与危害程度3.6.1 检查时应在有白蚁活动痕迹或仪器探测到有白蚁隐患的位置做好记录,并设置明显的标记或标志(白蚁蚁害安全鉴定登记表见附录A)。
3.6.2 检查进行中,应现场测绘白蚁活动痕迹分布图(样式及图例见附录B),标注白蚁活动位置和痕迹类型。
3.6.3 检查结束后,应对工程白蚁危害程度进行分类。
白蚁危害程度分严重危害、中轻度危害和无蚁害三级。
3.6.4 至少满足下列情况之一的白蚁危害为严重危害。
1 ) 因白蚁危害造成堤坝散浸、牛皮涨、管涌、滑坡等危害水利工程安全的险情。
2 ) 工程主体坡面上发现众多分群孔(平均每200 m²坝面多于1处)。
3 ) 主体工程坡面泥线、泥被、鸡枞菌分布比较密集(平均每100 m²坝面多于1处)。
3.6.5 至少满足下列情况之一的白蚁危害为中轻度危害。
1 ) 工程主体坡面上发现少量分群孔(平均每2000 m²坝面多于1处)。
2 ) 工程主体坡面上发现工程主体坡面上发现泥线、泥被、鸡枞菌等白蚁活动迹象(平均每1000 m²坝面多于1处)。
3 ) 主体工程周边50m蚁源区30%以上存在白蚁危害。
3.6.6 检查时达到广东省无蚁害堤坝标准者为无蚁害堤坝。
3.7 鉴定结论3.7.1 水利工程堤坝白蚁危害程度为严重危害者鉴定为三类堤坝工程,白蚁危害程度为中轻度危害者鉴定为二类堤坝工程,无蚁害堤坝鉴定为一类堤坝工程。
3.7.2白蚁蚁害安全鉴定检查结束后应及时编写白蚁蚁害安全鉴定报告(报告编写内容见附录C)。
白蚁蚁害安全鉴定报告应包括鉴定检查情况、安全鉴定结论和防治建议。
3.7.3工程管理单位应将白蚁蚁害安全鉴定报告整编收录,建立白蚁防治档案。
4 堤坝白蚁防治方法4.1 前期预防4.1.1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施工前,必须根据检查结果对工程基础进行清理和白蚁灭杀,对周边地区白蚁危害进行处理。
利用原山体建堤坝时必须对原山体进行白蚁灭治。
4.1.2 堤坝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取土时,应对土料场白蚁危害进行检查。
取土前,工程建设项目业主应对存在的白蚁危害进行彻底灭治。
土料场白蚁危害十分严重,无法满足彻底灭治要求时,应变更土料场。
4.2 防护措施4.2.1 新建或加固培厚的堤坝工程草皮护坡应选用不易长高的优良草种(如蜈蚣草)。
4.2.2 堤坝草皮护坡应勤加养护和修剪,及时拔除杂草、杂树,草皮护坡草长不得高于15厘米。
4.2.3 在工程主体适合种植树木和植物的部位,栽种对白蚁具有驱避作用的林木和植物;在较大面积栽种树木时,应尽量营造混交林,特别是种植有白蚁喜食的林木时,应相应种植对白蚁有驱避作用的林木。
4.2.4 白蚁分群季节(3~6月),除特殊情况外,不在主体工程上开灯、用光。
4.2.5 保护和利用白蚁的天敌,如蟾蜍、蛙类、蜘蛛、蝙蝠和鸟类。
4.2.6 不在主体工程上堆放木材和柴草,及时清除主体工程和蚁源区白蚁喜食的物料。
4.3 防治方法4.3.1 对存在白蚁危害的水利工程,统一执行“三环节八程序”[即“找、标、杀”,“找、标、灌”,“找、杀(防)”]堤坝白蚁防治技术。
新建、改(扩)建、除险加固、达标加固水利工程项目白蚁防治方案须由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单位出具白蚁防治专题报告,白蚁防治专题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蚁情检查或安全鉴定、防治方案、图纸、工程量清单、单价分析、工程概(估)算、施工组织等。
4.3.2 水利工程白蚁灭治后,必须对蚁巢进行灌浆处理。
4.3.3堤坝白蚁防治严禁毒土灭蚁和挖巢捉蚁破坏堤坝。
5 白蚁防治药物管理5.1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使用的药物必须环保、低毒,对人畜无害。
5.2 药物应设专人管理,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建立购买和领用台账),同时应配置一定的急救用品。
5.3 药物必须储存在专用仓库或专用储存室(柜)内,贮藏场所应坚固、通风、干燥、低温,并且有防火、防爆、防盗等专门设施,应当符合有关的安全防火规定。
5.4 药物须根据其毒性和理化性质分门别类放置,统筹安排。
5.5监测装置、物理屏障材料应与化学药物存放在不同仓库,以免被化学药物污染,影响效果。
5.6定期检测施药器械和设备,保证其性能良好,同时不得将其挪作它用,以免污染其它物品。
5.7 施药结束后,应及时清洗配药容器和施药器械,清洗产生的含药污水不得随意倾倒;药物容器应集中处理,不得随意丢弃,用剩的药物应运回仓库妥善保管。
5.8装卸药物时应当小心轻放,严禁撞击、拖拉和倾倒,以防药物泄漏,污染环境。
5.9运输时严禁人和药物混载,药物严禁与食物一起存放。
5.10施药人员应注意卫生,全程配戴口罩和橡胶手套,施药中不要吸烟、喝水和吃食物,施药后及时洗手和清除身上残留药物。
6 无蚁害堤坝验收6.1无蚁害堤坝标准6.1.1无蚁害堤坝是指堤坝及其周边50m范围,已查不到白蚁活动迹象,白蚁防治工作已进入预防(诱杀堤坝周边200m范围内蚁源区)为主阶段的堤坝。
6.1.2无蚁害堤坝蚁情:执行我省“三环节八程序”防治技术灭蚁并对巢灌浆后,在堤坝体及其周边50m范围内,经多次寻找不出白蚁活动迹象。
即在白蚁活动旺季,土工建筑物表面每50m2设置引诱物一处,一星期左右(以温湿天气为准,干旱时需人工洒水)检查观察一次,连续3次以上寻找不出白蚁取食迹象;并在近堤坝50m周边找不到成年巢分群孔,且在2000 m2堤坝蚁源区发现泥被泥线等白蚁活动迹象不超过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