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合集下载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正式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正式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了解象征,明确寓意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资料助读(一)关于什么是诗歌?1、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2、诗歌分类:根据表现内容,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根据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分为格律诗和自由律诗。

3、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

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4、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5、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作家作品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79年,当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王家新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

世界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初读诗歌,感悟诗情初读要求:1、吐字清楚,准确流畅2、抑扬顿挫,快慢适度思考问题: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强朗读1、吐字清楚,准确流畅2、抑扬顿挫,快慢适度3、语气语调,感情真挚思考问题:这首诗由两个章节组成,请同学们概括章节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质疑提高】(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让我们在小组的探讨中快乐学习;学贵有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我们学习的境界是质疑解疑,如果你对哪个章节哪句话不十分理解,让我们一起探究解答,在释疑中前进)讨论交流:(一)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划下来一起讨论。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0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0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0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一青岛宋晓渝○教学目标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 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初步感知①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

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选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山”、“海”、“爬山”)的深层含义,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联系实际,理解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主要教学策略: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精彩纷呈、五彩斑斓。

而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他的理想会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山,去看看山的那边有什么!(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注音并解释:痴想凝成一瞬间喧腾隐秘三、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常识)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读,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

3、学生分组散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优缺点。

5、齐声朗读。

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教师明确:第1节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第2节成年后的执着与感悟五、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1、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层含义吗?②“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③“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④ 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⑤“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⑥“枯干”是什么意思?“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⑦ 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代表发言后明确:①“山”象征着挫折、困难,“海”象征理想与信念,“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篇一1、课前,学生板书每天一句话上课,学生给大家讲解句子大意(一般从古诗文来的语句如此处理)2、交代上课内容:师:感谢**同学对我们的激励,(承学生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另一个班写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接过来的话是相互学习的问题)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志向开始我们中学学习的旅程,今天我们第一站是《在那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部分学生:读过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请起立二生起立,忐忑师:那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生:是山师:为什么?生:山区里的山是连绵不断的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生:城市师:为什么?生:山区太穷、太落后,我希望能过富裕、现代化的生活。

师:是啊,很多山区太落后了,真希望山区的人们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师:昨天我们不是说不说觉得生:笑。

我认为,山那边不再是山。

作者说在山的那边,肯定是说,很多山以外的地方,那肯定不会是山了。

师:那你希望会是怎样的地方呢?生:我希望是海。

师:理由?生:山区太闭塞,我希望能看见广阔无边的大海,海会给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还会给我力量。

师:好啊,男孩子就该有海一样的心胸。

师:这两个同学没有读过课文,他们有了这样不同的认识,其他同学读过了,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生:我会写山的那边是草原,因为我特别渴望见到草原,还希望能骑上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奔驰。

师:跃马扬鞭在草原上疾驰,好,令人神往。

生:我希望山的那边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因为山路一定很难走,我希望能有平坦的道路通往我想去的地方师: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可能是很多山里人的梦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呢?如果有便利的交通,他们和外面的联系会更多、摆脱贫穷也会更容易些。

……(还有不少,记不清了)师:同学们说了这麽多想法,老师也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刚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老师就想作者说的在山的那边肯定不再是山了,但是如果我来写,我希望山的那边还是山。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准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词语的含义,理解诗歌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1、导语: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

一个山区的孩子,他想望大海,他不停追寻,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分析诗歌。

1、划出诗中的问句,讨论每一个问句的'含义和语气。

重点朗读以下四个问句,个别示范,分组朗读。

(1)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2)哦,山那边是海吗?(3)妈妈,那个海呢?(4)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2、朗读合诗。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3、归纳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提示: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第一节的“小时候”,第二节的“现在”。

3、他坚信有大海,怎样去寻找?“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改成“一次”、“一座”、“又一次”好不好?为什么?4、诗歌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往往另有内涵,说说诗中的“山”和“海”有怎样的内涵。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联系上下文,品味诗句。

(1)、课文研讨与练习二加点词语的含义。

(2)、在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理解,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交流讨论。

提交问题,讨论解决。

三、课后阅读。

只要明天还在汪国真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慢慢消融春雷定将滚滚而来(1)、这首诗成功的运用了象征手法,请选取几种典型的形象,写出它们分别象征什么。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思想感情?。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精选7篇)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精选7篇)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精选7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一这是一首抒写大山里孩子对未来美好充满期望的诗歌,很憧憬,也很美好。

我在备这课的时候也充满着美好,但是第一堂课,我忽然卡住了。

发现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变,还没适应过来,完全不是我上一届的活泼热闹。

无论我怎么做工作,学生只是期待我给他们答案。

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们小学都是不回答的,我们习惯了老师说。

忽然觉得是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能力确实估计不足,这些,成绩几乎都是我们乡下三类四类的学生,我一下子想教会他们的语文能力真的很难。

甚至,很多孩子连修辞都不知道。

于是,我把课堂停下来,只设计一个问题“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优美的句子”然后,让他们讨论,我下去听他们表达,一个一个,错了的,我及时纠正。

学生只要说一点,我就鼓励和表扬。

剩下的时间,和他们一起读课文。

回来,我把课堂重新设置了一下,我告诉学生分析句子从那些方面,尽量起点放低。

第二堂课,学生只要讲一个词语,我就马上给予表扬,然后我告诉他们,有些该怎么走。

初一,读是重点。

结合这个特点,课堂的另一个目标是深入朗读,要他们学会感情的变化起伏。

然后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这个句子里哪些需要重读,为什么,这样一下,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也加深了,对读的感情也更加投入了。

在意象的。

理解上,学生们还是能很快把握的,这个倒是超出我的想象。

只能能回答,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我都适时加以补充的。

课堂渐渐清晰明朗起来了。

至于诗歌的意象,含蓄等特点,我都没有讲,慢慢来吧,先让他们学会表达。

课堂的最后,我设计的环节是讲名人遇见山,爬过山的故事,学生讲的不多,我补充了几个例子,这个目的是保持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我还推荐了《乞丐囡仔》这本书,让学生去阅读。

这堂课,真实提醒着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里,不要急于求成,一点一点脚踏实地去渗透,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看见我们自己的那片海。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提示点拨】一、目标点击:(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家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理解“山”与“海”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法指导:诗歌就像一盘美味佳肴,关键在于自己去品味。

要解诗中味,可以用以下方法:反复吟读: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读诗是领悟诗歌的基础,只有反复地读,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捕捉诗歌的形象。

感知诗意:要整体的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就得把这首诗的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可以从一下思路去感知:痴想——诱惑——渴望——攀上山顶——理想——信念(实现)品味诗句: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信念、一个哲理。

对本诗的品读要抓住“山”与“海”这两个关键词。

重点品味“山”、“无数座山”、“爬山”、“海”的象征意义。

品味了诗句的含义,领悟全时的思想感情就简单了。

二、重点聚焦:1.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2.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朗读诗歌。

【自主探究】一、走进课文: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并划出生字词。

看一看,你读准它们的音了吗?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扎下zā漫湿màn一瞬shǜn间几奔扎秘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尽量读出语气和停顿。

读完后,请想一想:第1节中的“山”与“海”同第2节中“山”与“海”含义相同吗?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然后重点体会一下这几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和语气:(第一节)痴想、隐秘、铁青着脸、零分;(第二节)一次又一次、诱惑、一次次、喧腾、枯干3.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谁读得声情并茂;读完后,请分别概括两节诗歌的内容(用写×人×时候×事情的句式)第1节:第2节:二、资料助读:1.作者资讯: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文本背景《在山的那边》是中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被广大读者所喜欢。

小说以山村为背景,通过一个叫做陶渊明的文人,讲述了一个叫做周白(塞上牧羊人)的故事。

周白什么都好,就是寻不到久违的母亲,但他始终坚信母亲还在山的那边。

主人公的感人故事,让人想起了生活中无数的悲欢离合,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感情。

二、文本摘录人生苦短,但愿长久。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文本段落解析上面两行是《在山的那边》中出现最频繁的两行文字,也几乎成为了这篇小说的代表。

在这两句话中,作者用简练准确的语言,传递出了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人生的确是短暂的,我们往往会在生命的追逐中失去很多东西,但这些失去的东西,却能一直流淌在我们的心底,让我们时刻铭记着它们的存在,成为我们无法忘记的回忆。

四、文本主题《在山的那边》描写了一个寻母故事,但是其中所涉及到的主题却不仅仅局限于寻人。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周白,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爱情等人性情感的探究和对自然、生命、人生的思考,主题也因此较为广泛。

主要表现出的主题如下:1. 亲情周白百思不得其解母亲为何会舍弃自己,一直寻找母亲的下落,对母亲的爱与思念,是小说中表现亲情主题的核心。

2. 友情小说中的人物情感温馨,朴实无华,特别是周白与陶渊明的关系,表现了深厚的友谊和精神信仰。

3. 自然与生命小说中对于自然和生命现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生的不易。

4. 爱情本小说通过周白对华姑娘的痴爱和对孟浪的疑虑,展现了年轻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变化。

五、文本思考阅读《在山的那边》,让人不禁沉思:人生短暂,最终会逝去,但是人生的旅程也应该始终充满热情和追求。

当我们失去亲人、朋友、恋人,应该怎么面对?是否,我们也应该像小说中的周白一样,用自己的信仰和坚定的意志,去寻找那个在山的那边的母亲?阅读完这篇小说,人们或许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家庭、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感悟等等,这都是这篇优秀的作品带给我们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山的那边》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积累字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2.理解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3.树立崇高的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7分钟)
(一)自学指导
1.了解诗歌: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歌往往富于想像,借助赋予深刻内涵的具体事物(意象),通过凝炼、生动优美又有节奏感的语言抒发诗人强烈的的思想感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旧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裁。

其特点是形式较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诗歌要反复朗读来以品味语言,体味内涵;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朗读诗歌:
一要读准字音,字正腔圆;二要读出节奏,抑扬顿挫;三要读懂情感,读出韵味。

(1)一读:用红笔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字音、词义,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2)二读:尝试用铅笔在每句应停顿的地方标“/”,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3)同桌互读:大声读给同桌听,并互相点评朗读情况,提出修改建议,且说明修改理由。

(4)组内互读:组长先读,大家共同评价;让后组长找一位同学再读,大家在评价。

(5)组内齐读诗歌。

3.再读诗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找出诗歌的主要意象,揣摩其深刻内涵。

(二)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隐秘.()凝.成()
诱惑.()喧.腾()一瞬.间()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凝成:
诱惑:
一瞬间:
隐秘:
喧腾:
痴想:
3.内容理解:
(1)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诗歌两个小节的内容。

(2)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其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我的疑惑
请你将自学或测试过程中的疑惑写在下面。

要求:言简意赅,明确清晰,书写规范。

首先请教同桌,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在组内或班内解决。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要求:根据学案提示,再次速读课文,10分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准备展示。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6.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当堂训练(5分钟)
1.仿写:
例句: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一艘没有罗盘的船,没有了终点。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

2.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五、自我反思(1分钟)
1.学习本文的收获可以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你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请你认真、条理的总结在下面。

我的收获:。

2.你认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你在检测训练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也请你总结在下面,3分钟完成。

我的易错点:。

【资料链接】
1.有关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曾用笔名北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楼梯》等,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没有英雄的诗》等,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等。

他还编选出版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及《叶芝文集》等。

2.拓展阅读:
A新体诗举例: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是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呼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B旧体诗举例: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