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琥珀》教学反思(共三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琥珀》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琥珀》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琥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能够学会感悟、理解课文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琥珀的理解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琥珀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琥珀的含义。
2.帮助学生感悟课文中蕴含的道德观念。
难点
1.辅导学生理解琥珀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汲取正能量,体会琥珀的特殊价值。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段小故事或者问题引入,引发学生对琥珀这个主题的
兴趣。
2.学生阅读:让学生读一遍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教师讲解:讲解琥珀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含
义。
5.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6.讨论和总结: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引导
总结。
四、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琥珀这一主题的理解和体会有所不同。
一些学生只是单纯地理解琥珀是一种宝石,而另一些学生则更深入地探讨了琥珀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表达对于作品的个人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更多的道理和哲理。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对《琥珀》这节课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朴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优秀3篇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优秀3篇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结构:变序式教学步骤: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五)回到第四段(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
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m.niubb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
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优质教学设计第二单元5.琥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课件出示琥珀图片)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
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
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
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
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晌(shǎng)午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琥珀》教学反思15篇

《琥珀》教学反思15篇《琥珀》教学反思1《琥珀》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
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所必备的条件。
体会想象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作者想象的依据。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由图片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琥珀形成的兴趣。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了琥珀的图片,让学生对琥珀的形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入课文: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琥珀形成需要什么条件?由此引出课文内容。
(二)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地探索课文内容。
课文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因此,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琥珀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而提炼出关键词句,总结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在小组内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琥珀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学生由第一个问题延伸到第二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一起探讨一起学习,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弊端,让学生在探索中想象,在想象中学习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学习兴趣。
二、成功之处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一)倒着讲解的方法,先由琥珀引入课文,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自学中学习科学知识,并最终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地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不足之处(一)有的学生只是跟随朗读,自己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
(二)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所必备的条件,有的学生理解不了,没有读透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琥珀》说课稿(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琥珀》说课稿(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知识性的文章,主要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琥珀中的昆虫和植物对研究古代自然环境和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科学性,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科普知识有较强的兴趣,但对于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其科学价值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兴趣和探究精神为主要目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知道琥珀中的昆虫和植物对研究古代自然环境和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中的昆虫和植物对研究古代自然环境和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其科学价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琥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琥珀的美,激发学生对琥珀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琥珀中的昆虫和植物对研究古代自然环境和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互相交流心得。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制作琥珀模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琥珀的科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所有课文教学反思 全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5.琥珀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别具一格的设计《琥珀》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课件的运用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
不足之处:本节课时间比较紧,拓展部分没能按计划让学生进行写作与点评。
可以再用半节课,抽查学生的写作情况。
6.飞向蓝天的恐龙成功之处:一、让学生了解恐龙向蓝天的演化过程,知道恐龙是怎么样飞向蓝天的?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部分,在熟悉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再来找到这四个阶段的恐龙的特点或是变化。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条理地理解演化过程。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板书来复述演化过程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内化语言,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为读懂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弄清课文的内容,老师一遍一遍的提问,学生来回答,课堂显得零散,而缺乏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而有些课堂老师又放得太大,学生阅读时无从着手,显得空而散。
怎样做才恰到好处呢?其实这也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理解,教师的引导地位不容忽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往哪方面进行思考。
在这节课上,我利用问题让学生深入课文,又从课文走出,深入他们的生活、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且整个课堂让人感觉浑然一体,生趣盎然。
不足之处:本课的教学不足就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品读科普文章体会它的用词准确做得还不够到位。
今后在教学要注意时间的合理搭配。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琥珀》展开,通过阅读理解、课文赏析、生字学习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琥珀》的主旨,掌握生字、短语和句型的意思和用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文《琥珀》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3. 教学方法设计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情境导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二、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琥珀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猜测琥珀的特点和用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猜想。
2. 阅读理解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词和短语,并设置相关问题进行阅读理解。
3. 课文赏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拓展学生的思维。
4. 生字学习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进行词义解释和造句练习,巩固学生的词汇积累。
5. 情感表达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琥珀》,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下节课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出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不仅让学生更加了解了《琥珀》这篇课文,也让我对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反思和思考,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和支持。
小学语文四年下册人教部编版《琥珀》说课稿附教学反思 共二篇

《琥珀》说课稿(一)一、说教材《琥珀》是最新审定的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文艺性说明文。
作者柏吉尔大胆想象,推测一块罕见琥珀的行程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文章浅显易懂又逻辑严密、结构严谨但形象生动,是训练语言和培养思维的典型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琥、珀”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弄清科学家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体会科学家合理推测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推测的依据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时化繁为简,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即“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一)、板书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琥珀2、教师谈话设悬:谁知道什么是琥珀?为什么课文的题目不直接叫琥珀而要叫奇异的琥珀 ?这琥珀奇异之处在哪里?【意图】(给学生设置悬念,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生预习课文:1、带着刚才的疑问去预习课文。
2、在读课文的时候自学生字新词。
3、初步熟悉课文的内容,明白这块琥珀为什么是奇异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分组合作学习)(三)检查与反馈:1、生字新词的检查:(1)指后进生拼读生字,其余的学生认真听,然后指学生为其正音。
【意图】(让后进生参与学习中来,摸清班上学生拼读生字的能力。
)(2)指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其余的学生在稿纸上听写,然后同学互相订正。
【意图】(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
)(3)指学生上黑板为生字组词,其余的在稿纸上组词,然后同学互相订正。
(4)全班齐读生字新词。
2、课文朗读的检查:(1)指几个学生朗读随机指定的段落,其余的学生认真听,并在有误的地方做上记号,为评价朗读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琥珀》教学反思(共三篇)
《琥珀》一课刚刚讲过,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琥珀》第二节(讲读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
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
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
性认识。
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琥珀》是一篇说明文,是科学家们根据一块裹着苍蝇和蜘蛛的化石所推测出的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基本如下:第一课时解决三个问题:1、琥珀是什么?2、化石是什么?3、琥珀的价值如何?并学习了琥珀的发现部分。
通过学习我
们知道了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化石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琥珀的价值连城。
由上一节课的内容我们来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
2、在一大片松林里;
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
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
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
我们可以从读中发现: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
第10自然段至第12自然段是松脂球形成化石的部分,需要四个条件5、经过漫长的时间;6、陆地下沉,海水渐渐漫上来;7、树木腐烂;8、
松脂球淹没在泥沙里。
至此琥珀形成的八个条件都已具备。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珍贵的琥珀,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可以由上述条件推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有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
所以我出示了一块镶有两只小昆虫的假琥珀,让孩子们编故事。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有个孩子说:从前有个天然形成的松树屋,屋里总有几只小昆虫在嬉戏。
炎热的夏季来临,松树开始渗出香浓的松脂,一天两只小昆虫不幸被松脂裹住,刚好有陨石击中了树屋,松脂球随着大树埋入地下。
经过漫长的年代化石形成了;还有个孩子说一天白蚁王国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各地的白蚁纷至沓来。
不料松脂一滴滴落下挡住了它们的去路,白蚁们想搬开松脂,谁知却被松脂裹得更紧。
其他白蚁看到兄弟们被困十分愤怒,于是群起而向肇祸的松树攻击,树被它们啃倒了,松脂球被砸入地底……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形成了化石。
学完反馈时同学们纷纷表示不喜欢多读前面化石形成的部分,因为他们懂得了形成过程也能容易地找出形成的条件,他们对最后的拓展练
习感兴趣,觉得文章重点应放在想象部分。
如果说条件掌握得好,自然就能编出结构严密的科学故事。
不过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
这样的文章本来都很枯燥,可是作者这样的写法让它活了起来,而不是开了一个简单的药方,罗列它形成的过程。
本次教学中我在阅读教学琥珀形成部分时把学生抓得过紧,没有让他们充分自学汇报,所以课堂显得沉闷,后来拓展练习时他们才兴奋起来。
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第三篇:教学时,我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自学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形成,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时,学生突然提出“‘琥珀的发现’不应该是想象,而是事实”时,我在课堂上随机作了这样的处理:
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的《黄河象》这课,然后告诉我,黄河象化石的发现时,作者告诉了我们发现时的什么情况?”(生述黄河象发现的
时间、地点及人物)
“我们所说办事要讲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忠诚于事实。
再来看课文,如果谁这么了不起,最早发现了一块这么珍贵、罕见的琥珀,科学家应不应该在这为他写上一笔?尤其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作者柏吉尔是一位德国作家。
以德国人历来办事严谨仔细的作风,柏吉尔先生不应该漏过象发现时间和地点人物这么重要的东西,对不对?”
“很多同学认为‘发现不是想象’的理由是课文中的这句话‘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既然古代的形成是想象,那么近代的发现总不可能是想象吧!其实不然。
前面我们联系了上下文理解‘推测’的含义,谁还记得?”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已知的总是太少,未知的总是太多。
甚至于就在今天这样的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你也可能无法知道昨天在自然博物馆收藏进来的那件艺术珍品,最早是谁发现的。
那么,怎样认识茫茫的未知世界呢?”
(生争答:“展开合理的想象”)
“自已读读课文,联系前面科学家想象琥珀
的形成来说说,科学家想象“琥珀的发现”合理吗?”
(生经过读书,很快理出了这样一条科学家合理想象的线索:陆沉海漫——淹没泥沙——冲上岸滩——渔民父子)
小结:“对于为我们发现这块琥珀的人,我们怀有深深敬意,但由于时光变迁,已经无从考察是谁发现它的?因此,我们惟有(指黑板)依据事实,合理想象它了。
科学家想象得非常合理,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
这就是写文章时合理想象的真正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