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的历史
巴蜀中华茶文化

巴蜀中华茶文化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
蜀为中国茶业文化的摇篮。
清初学者顾炎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得出如下结论:“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他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
据《华阳国志》记载,川茶在周武王时约公元前1058年已列为贡品,“国有芳?,香茗”。
公元前59年,两汉王褒在《僮约》有“脍鱼?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记载,反映当时的成都一带,饮茶已成为风尚,也有了专门的茶具,由于茶业消费的需要,茶业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一类的茶业市场。
西晋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诗中赞扬茶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其美味饮誉天下。
“芳茶冠六清,溢味插九区。
”到了唐代,四川已有规模相当大的茶园,且名闻全国。
据唐代陆羽《茶经》和李肇《唐国史补》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约50多种,其中有18种出自四川,说明四川茶业之兴旺。
陆羽称赞四川的蒙顶茶,是天下第一茶,是茶中绝品。
据中外茶叶专家近几年的考证,蒙顶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名茶。
蒙顶茶产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中的蒙山。
蒙山地处名山县,古称蒙山“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山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
”蒙山林木苍翠,云盘雾盖,“恶草不生生淑茗”。
蒙山产茶,已有2000多年历史,自唐代起,至明清皆为贡品。
唐宋以来,川茶因蒙顶茶而名闻天下。
唐代黎阳王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蒙顶茶“应是人间第一茶”。
蒙顶茶是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其中品质最佳的如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不仅供国内销售,国外也享盛名。
正是“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极品味独新;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除蒙顶茶外,现代四川的名茶有雅安的峨眉毛峰、金尖茶、雨城银芽、雨城云雾、雨城露芽,成都市的青城雪芽、文君嫩绿等均获得茶业界的好评。
形如竹叶、青秀悦目的峨眉竹叶青与银芽秀丽、鲜嫩显毫的峨眉毛峰,在1985年葡萄牙举行的第24届世界食品评选会上,均荣获国际金奖。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1、唐代太和年间,商人开始贩运川茶,开西北边境茶市,唐政府始设茶马官,
由官专卖。
李昂皇帝钦赐“羊楼洞”地名,将洞茶列为贡品,并下诏“万民种茶,昌盛大唐”。
2、宋代景德年间,官府以两湖茶叶与内蒙实行茶马交易,以张家口为蒙汉“互
市之所”,大兴茶马市,并许羊楼洞以茶两千斤易马五十匹。
川茶生产初具规模。
3、明代中叶,青砖茶的前身——“帽合茶”诞生,茶叶加工由家庭手工业过渡
到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
4、康熙三十五年,清政府废除明代的茶马司和“马市”,开放了汉、蒙民族的民
族贸易,羊楼洞的帽合茶制造业再度兴旺起来。
5、清咸丰年间,由于制茶技术的改进,羊楼洞开始大量生产砖茶。
羊楼洞古镇
先后建起五条街道,计二百茶庄,人口四万,羊楼洞时称“小汉口”。
6、鸦片战争后(1861年),羊楼洞的青砖茶在茶砖上压印“川”字标记,被看
作是国产“洞庄”的标记,与外国资本抗衡,“川”字商标正式诞生,并沿用至今。
7、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军管会将羊楼洞“义兴”、“聚兴顺”、等
茶庄收归国有,成立中国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
8、公元1953年,企业自羊楼洞迁至赵李桥,更名为“中国茶叶公司赵李桥茶厂”,于当年8月15日正式投产,业务归口湖北省茶叶公司。
9、公元2009年,公司更名为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川”字商标被
国家工商行政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四川茶文化知识

四川茶文化知识四川茶文化知识四川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售茶的地区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下面,店铺为大家讲讲四川茶文化知识,快来看看吧!四川茶文化四川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
坐在茶馆中,茶客们可看川剧、可听清音、可溜鸟、可打盹儿或者看看闲书、录像片、要么就两三个人凑在一块儿摆龙门阵,不时还有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算命看相的游走其间,大家都消遥自在,自得其乐,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以深深感受到社会群体的亲和,感受到成都茶馆儿的浓浓的地方特色。
俗话说,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数四川,而成都茶馆素有“茶馆冠天下”之说;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已成为成都一大景观。
清末民初时,李劼人先生对成都茶馆的描述是“茶铺……“盖碗杯”分为茶碗、茶盖、茶托3部分。
因而也称“三件头”,相传为唐代四川节度使崔宁所发明。
后来这种茶具在民间流传开来而后全国仿造。
对于这种茶具的托捧方法也有要领,左手托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盖,在碗面、碗沿上轻轻拨动,发出声响,然后将茶盖半沉入水中,由里向外慢慢滑动,这时只见绿波翻涌,翠叶沉浮,幻影游动。
饮茶时将茶碗送到嘴边,从茶碗与茶盖的`缝隙中嗫茶,茶水于舌边、舌根回荡。
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声,此时口中是暗香飘动、芬芳乱窜。
行家们称此招为“三吹三浪”。
四川茶叶四川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种植、制作、饮用茶叶的起源地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
四川也是中国产茶大省,茶业与茶文化,既促进了经济增长,又改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但进入新世纪后,与全国比较,四川茶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川茶知名度偏低、业界话语权不强,与四川茶业大省、茶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为振兴川茶,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茶叶强省,到2020年建成千亿茶产业的战略部署。
下载全文。
四川茶业发展综述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每年超过十亿的人在饮用,在人类的生活中占用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四川,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有着绵延数千年的茶叶发展史,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构成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
四川茶叶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几起几落,兴衰交替。
新中国建立以来,四川的茶叶得以恢复生产。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四川茶叶得以迅速的发展。
三十年过去,在各界茶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如今的格局与规模,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四川茶业的发展历史四川是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发源地,饮、种茶有3000余年的历史,茶出国门亦缘于四川。
同样,四川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发展和利用茶叶据史料记载已有4、5000年历史。
最早的茶叶,还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其名称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苦菜”“荈”“茗”“槚”等,茶叶还没有作为专门的饮料使用。
历史资料记载,武王伐纣时,有巴人献姜、桂、茶等山野珍味。
晋朝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135年),实得巴蜀之师……其地东至鱼复,西至棘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桑蚕、麻……茶……皆纳贡之。
”春秋战国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生产力飞速发展,茶叶也由于各国文化的交流,在逐渐的推广开来,尽管规模还很局限。
清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
”这个考证,说明西蜀地区最早的饮茶的文字记载约在春秋时期。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的建立,为茶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王褒的《僮约》中有两处关于茶叶的记载,“脍鱼包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
“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
”可见,当时已经有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市场,而且对于茶叶的品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要求,茶具的洁净与环境的舒适,茶叶品饮文化已经开始萌芽。
步入唐宋,四川茶叶进入了一个异常繁盛的阶段。
中国四川的茶文化知识简介

中国四川的茶文化知识简介
四川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和制作历史。
四川茶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以"川蜀茶"为代表的独特品种。
四川茶树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其中以雅安、峨眉、乐山等地最为著名。
四川种植的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和花茶等多个品种。
四川茶文化中最为著名的是峨眉山茶文化。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茶叶种植和制作的传统也源远流长。
峨眉山茶以独特的芽叶形状和鲜明的清香而闻名,被誉为“绿叶菩提,峨眉第一”。
四川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茶艺。
四川茶艺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形式。
四川的茶艺表演常用狮子舞和面具表演等元素,形式独特,富有民族风情。
此外,四川的茶文化还与川菜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川菜茶饮文化。
四川人喜欢在用餐过程中品茗,茶叶的清香可以缓和川菜的辣味,提升食欲。
总之,四川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川蜀茶和峨眉山茶为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演形式,与川菜文化相互融合,成为了四川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川茶,名满天下

中国川茶,名满天下四川又称巴蜀,是中国茶叶的故乡之一。
东晋时期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四川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给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园有芳荫、香茗”,即指园中种有花草、翠竹和香茶。
说明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华阳国志·蜀志》也有记载:“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
”葭蜀郡名,古蜀人谓茶曰“葭萌”,也就是说蜀人以茶命地名。
这些史实表明,在战国以前的四川地区,不但饮茶已经约定俗成,而且这时茶也已成为当地比较普遍的一项生产事业。
清初顾炎武提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表明我国饮茶的习惯和茶业,是在秦灭巴亡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
两汉时,茶的生产和饮用已由四川经荆楚传到长江下游和浙江沿海一带,但茶叶生产、饮用和茶业的中心,还是在四川。
西汉宣帝时,蜀人王褒所写的《僮约》记载了“烹茶尽具,铺而盖藏”,“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双江镇)。
从这里可以看到西汉的四川地区已盛行饮茶之风,而且已经有了专门作为饮茶用的茶具。
到武阳买茶,说明当时在四川已出现茶叶交易市场。
这段文字表明,四川地区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茶具的地区,也是世界史上最早出现茶叶市场的地区。
三国时期魏国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四川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
汉魏以后,四川的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
唐代是我国茶业发展的初兴时期,产茶区域、饮茶区域、茶叶生产和贸易在不断扩大,四川茶业不再一枝独秀了。
但那时四川地区的茶叶生产和贸易还是在全国前列。
宋元以后,茶叶生产、技术的重心越发东移,四川茶业慢慢落后于江南茶业,荆楚、吴越后来居上,成为真正的中国茶艺、茶道的发源地。
茶文化的地域性是什么

茶文化的地域性是什么从地域上来说,中国大地上的茶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性色彩,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地域性,一起来看看。
川茶四川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的原产地之一。
在古代秦汉期间,四川对茶叶的栽种已非常广泛成熟。
据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益州川谷山陵道旁皆为茶树,一只,两尺,甚有两人合抱者。
由此可见,四川对茶的栽培和认识是早于现今茶业非常发达的江浙一带。
就我们四川的地理条件来看,四川盆地,有广阔的丘陵地带,雨水丰富,再加上土壤呈酸性。
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当然适合茶树的生长。
在80年代,全国品出的十大名茶中,我们四川的茉莉花茶榜上有名,而全国的名优茶,四川名茶也近40余种,其中省外较为知名的有:峨眉毛峰、蒙顶甘露,青城雪芽,省内著名的还包括峨嵋竹叶青,蒙顶黄芽,邛崃文君茶,广安松针,香山贡茶等。
这些茶品在古代颇具名声。
直到现在,你可以发现在四川成都的各个角落都可以发现品茶饮茶的老年人们。
成都的茶馆也颇具特色,茶馆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另外,有些茶馆设有四川扬琴、评书、清音、金钱板等演出活动。
坐茶馆的人可以边饮茶,边欣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节目。
湖北茶文化陆羽所写一本《茶经.》里,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
湖北是我国的产茶大省。
全国三大红茶之一的“宜红功夫茶”,羊楼洞的“砖茶”早在国内外享誉盛名。
清朝时期,茶叶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湖北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华茶曾经长时间独占世界茶叶市场。
当时出口的茶叶主要是红茶、绿茶和砖茶。
茶对于湖北既有文化学上的意义,更具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无论是就茶的数量还是质量,湖北都算得上是一个产茶大省,但却不是一个产茶强省和富省,湖北茶的影响力远不能同江浙名茶相提并论。
介绍川茶文化的的历史

介绍川茶文化的的历史川茶自古多特色。
在唐代,蜀中有8大名茶,即“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扬村,绵州之善目,利州之罗村。
”其中以蒙顶、味江地方的川茶最出名。
茶博士陆羽在《茶经》中有10多处写到川茶,历代诗人对川茶也多予吟咏。
唐代最负盛名的茶是蒙顶茶。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这是白居易赞颂蒙顶茶的一句诗,有口皆碑,广为传颂。
蒙顶茶产于四川名山县蒙山。
蒙山有五峰,状如莲花,最高的叫做上清峰。
群山巍巍,树木苍翠。
蒙山产茶,历史悠久,相传西汉末年,蒙山开始种茶。
从唐朝开始蒙顶茶已作为贡茶,“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
直至清朝,1000多年间,蒙顶茶年年皆为贡品,奉献皇室享用。
蒙顶茶,是蒙山所有名茶的总称,蒙顶茶原来有很多花色品种,分为散茶和成型茶两大类。
散茶有雷鸣、雾种、雀舌、白毫;成型茶为龙团、凤饼。
后来主要生产散茶。
现在主要有蒙顶甘露、黄芽和石花,以及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
其中,黄芽和石花,属黄茶类;甘露、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属烘青绿茶。
茶馆。
饮茶习俗,最早发源于四川一带。
四川旧时茶馆最多。
茶肆栉比,依山傍水。
客来随意设座,泡茶一杯。
碰上熟人同事,聊天谈心,畅叙家常。
四川人称之为“摆龙门阵”。
或者背靠竹榻,遥望碧云兰天,观赏山光水色,别有一翻情趣。
相传,旧时中国最大的茶馆在四川,四川最大茶馆在成都,成都最大的茶馆是当年的“华华茶厅”。
那个茶厅开设在东大街,内有三厅四院,一眼望去,好象深不可测。
成都茶馆之所以受人喜爱,其原因就在于成都茶馆有茶、有座、有趣。
所谓“有茶”,就是能让茶客得到满足。
俗话说“茶好不如水好,水好不如器好”。
因此,旧成都茶馆的经营者在用水、备茶、轩茶具上是毫不含糊,颇具匠心的。
先说水。
沏茶之水,《茶经》有言:泉水为上,河水次之,井水为下。
成都无泉水,早年连自来水也没有,帮一般茶馆都挂有上书“河水香茶”的粉牌以示招徕。
一般茶馆都雇人用胶轮车载上大木扁桶去取河心水,为此,茶馆自然又得备几口沙缸以作过滤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茶的历史倾力打造中国最大绿色茶园强力推进川茶品牌做强做大川茶的历史悠久。
四川是茶的故乡,也是种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对茶发现和利用最早,已有三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远在二千多年前就已形成商品,设市销售。
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当时全国之冠,名茶创制最先,据史料记载,饮茶、种茶和茶叶的传播都起源于四川。
由于悠久的茶业历史,丰富的资源和优良的品质,自古享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并孕育和形成丰厚的茶文化底蕴,成为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
光辉灿烂的种植、饮用、茶文化悠久历史,为繁荣祖国茶业,丰富、发展和传播祖国茶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川茶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四川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早熟、中熟、晚熟等优良品种都有,在雅安、邛崃、古蔺等地都还保留有许多大茶树。
现在种植的省级以上的优良品种有40多个,其中本省地方良种20多个。
目前,我省茶业重点推广的名山131、名山特早213、福鼎大白茶、福选9号、乌牛早等无性系良种,具有发芽早、整齐、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及适制性强等特点,为推进川茶无性系良种化,实现多茶类、多品种、不同区域种植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
川茶茶叶自然品质好。
这是源于四川气候条件独特,茶区分布在日照少(年日照1000h—1400h)、气温适宜(年均温14℃—17℃)、无霜期长(240d—320d)、降雨丰富(年降雨量1000ml—1400ml)、云雾多、湿度大、漫射光丰富的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能满足茶树喜温好湿、喜漫射光的生物学特性,是发展茶叶特色产品的最适宜区。
同时,由于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四川开发早茶、名优茶优势突出,比江浙等主产区提早近1个月上市。
由于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优势品种,茶叶内含物丰富,尤其是名优绿茶,不仅香高味爽,而且耐冲泡。
同时四川盆地的地理特点,也是种植优质川茶的独特条件。
四川全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丘陵和山地占59.5%,现有耕地6426.7万亩,据普查,坡度6°-25°的宜茶坡地有3000多万亩,而且生态条件较好,为建设新型茶叶产业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川茶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四川的生产、经营、科研、教育能通力合作,已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比较成熟的生产和经营队伍,四川农大、宜宾技术学院设有茶学专业,为川茶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四川省茶科所为川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省、市、县农业部门形成了较系统、完善的茶叶科技推广及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民营茶叶加工企业快速发展,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不断完善,在茶叶加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川茶加工业的骨干力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茶农积极性高;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交通、信息都有空前改善。
所有这些,都为川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基础和社会环境。
川茶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具体来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川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陕西、甘肃和西藏8个省(市、区)产茶,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6%和39.5%,四川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西部第二位,茶叶总产值居第一位,茶业是我省茶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在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中,把茶叶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茶业发展带来机遇。
同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相比,茶叶属于比较效益高的农产品,农业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发展茶叶产业,茶叶在主产区受到高度重视,投入明显加大。
我国茶叶发展逐渐往中西部地区转移带来发展机遇。
广东、福建、浙江等经济发达的茶叶主产区,劳动力成本高,茶叶生产比较效益降低,茶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潜力小,全国茶叶生产的发展逐渐往中西部地区转移,为川茶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四川曾是红茶和绿茶出口重要产区之一,红茶出口曾居全国第二位,绿茶出口也有一定规模,出口曾占总产量的1/3。
1986年自营出口茶叶(包括重庆市)1.13 万吨,创汇1257万美元。
川茶出口有过由盛而衰、大幅下降的曲折经历。
2002年,四川茶叶出口量不足2千吨,不及总产量的4%。
2003年全省茶园面积187万亩、茶叶产量7.21万吨、茶叶总产值10.1亿元,到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增加到252万亩,年均增长7%;茶叶产量增加到13.03万吨,年均增长16.14%;茶叶总产值增加到21亿元,年均增长21.6%。
2008年是川茶跨越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这一年,四川省政府接连两次召开茶产业发展会议,按照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研究完善茶产业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增添工作措施,提出把四川打造成“中国的绿色茶园”的奋斗口号,培育壮大茶叶企业,推进我省茶业跨越发展,促进广大茶农持续增收。
同时出台了《四川省“十一五”优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全省茶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面积、产量、产值全面进入全国前三位,使“川茶”成为“天府之国”的又一张“名片”。
要使“川茶”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形成绿色、有机的好茶概念,把我省建成中国的绿色茶园。
还明确提出建设大基地、扶持大龙头、培育大品牌、搞好大协作的发展路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化水平为主线,立足优势,优化布局,狠抓良种,扩大规模,建设基地,整合品牌,培育龙头,增强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能力,实现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的跨越。
全省上下把握发展机遇,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推进茶叶产业上新台阶,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2010年,四川全省茶产业总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分别由2008年的第四、五、六位跃居全国第二、三、三位,提前实现了预期的发展目标,四川省当之无愧地位居中国茶业省区前三位。
这个排位的提升,不是轻而易举的。
这是近几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各茶区党委政府对茶业发展的地位提得很高、极为重视的结果。
没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全省茶业不可能取得如此骄人的发展业绩,不可能实现今天的跨越发展。
2008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我省整个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尤其是2011年,全省茶区以“现代茶业万亩核心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出政策、添措施,抓落实,扎实推进现代茶叶基地建设,全省茶产业呈现亮点突出、产销两旺、效益提升、茶农增收显著的良好势头,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产业规模上新台阶。
2008年以来,我省茶产业快速发展。
具体表现在:面积快速增长。
全省茶园面积由2007年的252.9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348.6万亩,增加95.7万亩,增长了37.8%,年均增长9.5%。
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由5个增加到15个、20万亩以上的县8个,建成了川西、川南、川东北三大优势茶叶产业带。
产量稳步上升。
茶叶总产量由2007年的13.03万吨,发展到2011年的18.5万吨,增加5.47万吨,增长了42%,年均增长10.5%。
助农增收显著。
茶叶总产值由2007年的38.09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86亿元,增加47.91亿元,增长了125.8%,年均增长31.5%;全省茶农实现人均茶叶收入1627元。
良种化水平提升。
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由108万亩增加到18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由42.7%提高到53.1%。
产业区域集中度提高。
乐山、宜宾、雅安、泸州等川西南茶区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在全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茶园面积超过200万亩,占全省茶园面积一半以上,茶园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达到8个。
区域品牌打造取得新突破。
从2008年开始,通过反复研讨、考察和比较,确定了我省茶叶品牌打造必须走区域品牌打造的路子。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打造茶叶区域品牌的目标和重点,制定了《川茶品牌发展规划》,加大了对“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和“宜宾早茶”等区域品牌的推进力度,起到了推进产业发展、产销两旺、效益提升、茶农增收、川茶影响力扩大的良好效果,重点龙头企业以品牌销售量大幅增加。
竹叶青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本土茶叶企业。
产业化经营上了新水平。
2008年以来,省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增加了15家,达到29家,国家级由1家增加到6家;亿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由2家增加到8家,1千万以上的龙头企业36家增加到102家;中国驰名商标从1个增加到5个,中国品牌农产品2个。
竹叶青等9家茶叶企业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
峨眉雪芽茶业分公司和四川省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还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茶业连锁加盟十强企业”,与张一元、吴裕泰、更香茶业等茶叶老牌企业齐名。
乐山市荣获“中国绿茶之都”称号。
茶叶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达到359个,提升了茶农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茶叶标准园创建全面推进。
我省11个优势县按照农业部“五化”、“七到园”、“六个100%”的要求,全面推进茶叶标准园创建,示范带动全省茶叶产业发展。
省农业厅成立了以分管副厅长为组长,相关处站为成员的省级标准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专人负责。
加大工作力度,以加快推进现代茶叶产业基地为契机,万亩核心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推进茶叶标准园创建。
为了进一步做好标准茶园创建工作,我省其它17个茶叶优势核心县也按照全国标准开展标准茶园创建活动。
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新建和改造提升,建成了达到无公害标准以上、亩鲜叶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的安全高效茶园基地100万亩;绿色防控面积达到100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由85万亩增加到235亩,有机茶面积由1.5万亩增加到8万亩,5家企业获得了全国的GAP认证;名优茶基本实现了茶叶清洁化、不落地生产。
茶叶产品全国抽检合格率由91.3%上升到97.8%。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引进、选育,审定茶树新品种8个,1个品种认定为全国茶树新品种。
先后引进省外茶树新品种17个,开展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宜四川种植的引进品种10余个,推动了四川茶树良种化进程。
全面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推动了名优茶的规模化生产,名优茶机制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广机修、机采技术,缓解了劳动力紧缺的矛盾。
加强了与中国茶叶研究所开展的《关于四川茶产业发展技术合作框架协议》的全方位的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建立了与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相衔接的四川茶叶创新团队,广泛开展技术创新研究。
资源整合力度显著加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2008年以来,省本级农业厅投入用于基地建设的资金超过8千万元,带动整合各类资金近10亿元投入茶产业发展。
2009年开始,生产、加工机械全部纳入农机补贴。
我今天刚刚接到业务部门报来的统计报表。
可以欣喜地告诉你,我省春茶量增价扬茶农增收有望。
进入2012年3月以来,我省茶区陆续进入采摘高峰,虽然受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寡照不利气候的影响,采摘期推迟,但3月中旬气温回升迅速,各地陆续出现洪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