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常见药物

合集下载

药疹

药疹
除上述的一些类型外,药物还可以引起其它形态的皮损,如避孕药可致黄褐斑;冬眠灵及马利兰可致色素沉着;脱苯达嗪、普鲁卡因酰胺、异烟肼和苯妥英钠可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反应等。 D-青霉胺可引起天疱疮样皮损,苯妥英钠可引起假性淋巴瘤综合征。
诊断 药疹的诊断可依据:患者有明确助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突然发生,除固定型药疹及荨麻疹外,多对称分布并进展较快, 1—2日至 5—6日遍布全身,可类似猩红热或麻疹等传染病的皮疹,但更为鲜红及瘙痒缅全身症状可较轻,且缺少传染病应有的其它症状和体征,如麻疹的 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如患者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困难。应根据患者过去服药史,有无药疹史,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最常由何种药物引起等加以分析。例如固定性药疹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和镇痛剂等引起。芝麻疹型药物多见于使用青霉素,呋哺唑酮和血清制品。剥脱性皮炎多见于使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及保泰松等。
(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严重型药疹。多由巴比妥类、磺胺、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水杨酸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引起。多数病倒是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天左右。有的病例是在已发药疹的基础上,继续用药所致。起病急,常伴高热、寒战。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剧,融合成全身弥漫性红肿,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有糜烂、丘疱疹或小疱,破裂后渗液结痂。至2周左右,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以后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可再生)。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和糜烂,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重时可发生角膜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可伴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细胞缺乏。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皮肤剥脱可持续2~3月或更久,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药疹4

药疹4

[治疗] 治疗原则: 1、停用一切可疑药物 2、加速致
一、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二、轻型药疹 停用致敏药物后,皮损多迅速消退 一般给予抗组胺药,Vitc,中等剂量强的 松(30~60mg/日)。
局部治疗。 对皮损面积广,糜烂渗液重者,应注意保暖 ,加强病室的消毒隔离,及时更换无菌被单。 根据皮损特点给予外用药物治疗。
[预防] 1、用药前先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 应用已知过敏药物。 2、应用青、链霉素,普鲁卡因等药物时, 应按规定作皮试(备好急救药品) 3、避免乱用药物,对过敏体质者,尽量 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 4、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如突然出现瘙 痒,红斑等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密切 观察,及时处理。 5、已确诊为药疹者,应记入病历,并嘱 病人牢记致敏药物。每次看病时应告诉医生 勿用该药。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多由解热止痛类、巴比妥、青霉素、链霉 素及碘胺类药物引起。 发病多突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 状。 麻疹样药疹,为散在或密集,红色帽针头 至米粒大的斑丘疹,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 以躯干为主,类似麻疹。
猩红热样药疹 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 向下发展,于2~3日内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 合。达到高潮时,全身遍布红斑,面部四肢肿 胀,酷似猩红热皮疹。 本型药疹,酷似麻疹及猩红热,但无麻疹 或猩红热的其他症状,全身症状较麻疹及猩红 热轻。 停药后1~2周病情好转,体温逐渐下降, 皮疹颜色变淡,继以糠状或大片脱屑,病程一 般较短。 但若未即时发现病因及停药,则可向重型 药疹发展。
[发病机理]
药疹的发病机理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
免疫性反应两大类。
一、变态反应: 多数药疹由药物变态反应引起,其发生机 理比较复杂。 完全抗原(大分子物质如血清、疫苗,半 抗原+载体→完全抗原): Ⅰ型: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 Ⅱ型: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Ⅲ型:血清病,血清病样综合征,血管炎,荨 麻疹,肾小球肾炎。 Ⅳ型:湿疹样型药疹,麻疹样型药疹,剥脱 性皮炎。

药疹(药物性皮炎)

药疹(药物性皮炎)
口腔护理每日两次,可用碳酸氢钠漱口,溃 疡或结痴部分可外用金霉素甘油
厚痂护理
可以选择用石蜡油软 化后清除,也可选择用 生理盐水或高锰酸钾
溶液进行清洗
由于患者渗血、渗液较多,外用 药膏容易引起厚痂,而痂皮下有 较多的渗液及分泌物,有恶臭,而
且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08 小结
小结
1
能引起药疹(药物性皮炎)的药物种类较多
直接杀死靶细胞
单个核细胞活化、浸润
过敏反应:局部组织损伤
3.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只发生于少 数过敏体质

抗过敏药和 糖皮质激素
有效
病情的轻重≠药 物的药理及毒 理作用、剂量
有交叉过敏或 多价过敏现象
3.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临床表现复杂,皮 损形态各异,同种 药物致敏同一患者 在不同时期可发生
不同类型药疹
安全性高准确性低。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组胺游离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 药物诱导淋巴细胞刺激试验 琼脂弥散试验
05 诊断
诊断
02
潜伏期
01
用药史
03
典型临床表现
06 治疗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局部护理
系统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治疗目的与关键
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免疫吸附、血浆 置换。
07 护理
护理诊断
1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疾病所致的皮肤破损有关 2 体温过高 与感染和药物热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发热、表皮剥脱
3
消耗增加及食欲下降有关 4 知识缺乏 缺乏药物致敏知识 5 有感染的危险 与皮损面广、表皮脱落、机抵抗力下降有关
非甾体抗炎 镇痛药

药疹用药需谨慎

药疹用药需谨慎
红 热 型 病 起 时 为 大 量 密 集 的 针 尖 大
物 、 水 杨 酸 盐 、 苯 巴 比 妥 及 砷 剂 等 引
起。
能 减 少 用 药 品 种 , 选 用 致 敏 性 较 低 的 药 物 。 患 者 只 要 注 意 以 下 几 点 , 就 能
有效地预 防药疹 :
小 的 猩 红 色 斑 点 ,瘙 痒 明 显 。 麻 疹 型
孕药等 引起 。
暖 、 清 洁 , 防 止 继 发 感 染 (肺 部 及 皮 肤 并 发 症 )以 及 交 叉 过 敏 的 发 生 。
预 防 药 疹 的 发 生 , 须 遵 医 嘱 用 药 , 自 己 不 要 滥 用 药 物 : 不 要 过 分 追
1、 荨 麻 疹 型 药 疹 : 风 团 色 泽 鲜 红 或 暗 红 , 单 个 风 团 持 续 时 间 常 超 过 24 小 时 。 瘙 痒 、 刺 痛 、 胸 闷 、 心 慌 、憋气 甚至 出现 休克 。 多 因青霉 素 、
药 疹 , 又 称 药 物 性 皮 炎 , 是 指 药
物 通 过 各 种 途 径 进 入 人 体 后 , 引 起 的 以 皮 肤 黏 膜 损 害 为 主 的 反 应 ,严 重 者 还 会 引 起 内 脏 损 害 。 药 疹 是 临 床 上 最 常 见 的 药 物 反 应 之 一 , 根 据 临 床 表 现 的 不 同 ,可 分 为 非 重 症 药
热 镇 痛 药 、 苯 巴 比妥 等 引 起 。
疹 、 固定 型 药疹 、 麻 疹 样 或 猩 红 热 样 药疹 、湿疹 型 药疹 、 多形红 斑 型药疹 : 少见 的有痤 疮样 药疹 、增殖 型药疹 、 紫 癜 型 药 疹 、 大 疱 性 表 皮 松 解 型 药
疹 、剥脱 性皮炎型 药疹等 。 疑似 为 药 疹 后 ,应 立 即停 用 一切 可 疑 致敏 药 物 ,患 者 多饮 水 , 以 加速

药疹大病历书写

药疹大病历书写

药疹大病历书写药疹(drugeruption)是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

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非常复杂,大致可以分:药物过量、不耐受性、特发性、副作用、继发作用及过敏反应等。

药疹是过敏反应最常见的类型。

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很多,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四类:解热镇痛药,其中以吡唑酮类和水杨酸盐制剂为常见。

磺胺类,其中以长效磺胺为多。

安眠镇静药,其中以巴比妥类较多。

抗生素类,其中以青霉素为多见。

其他如血清、大仑丁型抗癫痫药、呋喃类、吩噻嗪类等引起的药疹也不少见。

中草药,引起的药物过敏反应也逐渐增多。

引起过敏的药物有单味中草药,如葛根、天花粉、紫草、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毛冬青、穿心莲、千里光、白蒺藜、贝母、筋骨草、槐花、紫珠草、丹参、红花、人参、乌贼骨、地龙、蓖麻子、两面针、大黄、五味子等30余种;亦有复方成药如六神丸、云南白药、益母膏、羚羊解毒丸、双解丸、牛黄解毒片等;此外还有近来在剂型改革中制成的复方柴胡注射液、复方地龙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等。

药疹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可以是免疫性或非免疫性机制。

药物的种类可由复杂的蛋白制品到简单的低分子量化学品。

多数属于后者。

低分子量的药物属半抗原,必须首先与某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作为载体相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结合物才能引起机体对该种药物的特异免疫反应。

具有免疫原性的结合物,通常是通过共价键的结合,多是不可逆的,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不易被裂解,故易发生抗原作用。

某些药物过敏反应只局限于一定的组织,可能是该组织的某种特殊成分起了载体作用。

药物本身固然可以与蛋白载体结合成完全抗原,但也有的药物是其降解产物或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与蛋白载体结合成为全抗原。

由于各种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的抗原决定簇也较复杂,大多数目前还不清楚。

1.药物过敏反应的变态反应分型药物过敏的症状多种多样,它们属于变态反应的哪一型,目前还不完全了解,而且临床上不是单一型的表现。

药疹

药疹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型药疹
3. 自觉症状:皮损触痛明显,伴有全身中 毒症状。 4.实验室: WBC↑, 肝肾功能受损,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质紊乱,蛋白尿。 5 .转归: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1. 引起的药物:磺胺类、巴比妥类、抗癫 痫类药(苯妥因钠、卡马西平)、解热镇 痛类、抗生素类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2. 皮损性质及分布:起初为突发广泛性散 在分布的斑疹、斑丘疹或弥漫性浸润性红 斑,皮损逐渐融合呈弥漫性潮红、肿胀, 尤以面部及手足部为重,伴有少许丘疹、 水疱、糜烂、渗出,2-3W后皮损炎症明 显减轻而出现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 手足处呈手套、袜套状剥脱。头发、指趾 甲亦可脱落,腔口部位出现糜烂。
荨麻疹型药疹
1 .引起的药物:血清制品、痢特灵、青 霉素等。
2 .临床表现:同急性荨麻疹,但持续时间 长、瘙痒剧烈、皮疹广泛;血清制品引起 者可出现血清病样症状。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1 .引起的药物:半合成青霉素、青霉素、 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磺胺类。
2 .皮损性质:麻疹样为斑疹或斑丘疹, 呈淡红或暗红色;猩红热样为斑疹。
药疹
drug eruption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 许成蓉
基本概念
药疹(drug eruption)或药物性皮炎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在 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 累及身体的其它系统。
药物反应: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
交叉过敏:药疹治愈后,使用与致敏药物 结构相似或基团相同的药物亦过敏现象。
3. 皮损的分布:起初躯干四肢出现少许 散在皮损,随病程进展皮损泛发全身, 呈弥漫性分布。

药店营业员培训药疹用药常识

药店营业员培训药疹用药常识

药店营业员培训药疹用药常识[疾病常识]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一种过敏反应,是指少数人使用或接触某些药物后,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性反应,严重时可累及机体的各个系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发生药疹的原因比较复杂,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人的特异体质等密切相关。

大多数药物都具有引起药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药物,但以抗原性较强者引起的最多,常见者为抗生素类,多为青霉素、血清制品、痢特灵、水杨酸盐、磺胺、普鲁卡因等,此外,对患有先天过敏性疾病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发生药疹的危险性比较大。

药疹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多在4"--20天内发生,重复用药则常在24小时内发生。

剥脱性皮炎潜伏期一般在20天以上。

药疹的临床表现常见的有固定性药疹、荨麻疹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紫癜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等。

①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型:其皮疹特点为发生大小不等的风团。

这种风团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泽红,持续时间较长,自觉瘙痒,可伴有刺痛、触痛等。

②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发疹型:呈弥漫性鲜红色斑或米粒至豆大红色斑丘疹,密集分布。

③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渗液、结痴、继而大片叶状鳞屑剥脱,有臭味,黏膜有充血、水肿、糜烂等。

④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是发病急,皮疹初起于面、颈、胸部,发生深红色、暗红色及略带铁灰色斑,很快融合成片,发展至全身。

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散,呈烫伤样表现。

⑤固定性药疹:本型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疹型,其形态特殊,易于识别,皮疹特点是局限性圆形红斑,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炎症剧烈者中央可形成水疱。

皮疹发生时也可伴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严重病例可影响内脏,如呼吸道,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泌尿道表现尿潴留、尿失禁;心、肝、肾等均可受累,出现功能异常。

[黄金搭配方案]1.扑尔敏+维生素C+炉甘石洗剂扑尔敏是H1受体拮抗剂,具有抗过敏作用,能够减少炎症反应,减少渗出,高空作业、驾驶员和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药疹(Drug Eruption)

药疹(Drug  Eruption)

1 临床特点 重型药疹
(1)发病急,病情进展快;
(2)中毒症状重,高热,T≥40℃; (3)皮损初起为多形红斑型或固定型药疹, 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波及全身; (4) 皮损在红斑处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 松弛性水疱、大疱,尼氏征阳性。
(5) 有明显的眼、 鼻、口腔、外阴粘膜损害;
(6) 有显著的肝、肾等内脏损 害;
4 皮疹形 态各式各样,很少有特异性; 5 抗过敏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
6 药疹发生或治愈后,如再用与致敏药物化学结
构式近似的药物,常能再发药疹称 交叉过敏。 在药疹的高潮时,甚至一些结构不同的药物也 能诱发过敏,称多价过敏或多元过 敏。
1 直接诱导炎症介质释放
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鸦片 类药物、

(1) 多形红斑型药疹 (2)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3)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4)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1皮 2 部位: 口唇、外生殖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 手、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 3 自觉症状 : 瘙痒 4 病程: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不易消退。 若再用相同药物则在原部位发生同样皮疹
1)抗生素:青霉素、磺胺类、四环素、土霉素等;
2)解热镇痛类:有阿司匹林、氨基比林扑热息痛等; 3)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
西平等;
4)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
5) 抗痛风药:别嘌呤醇;
6)中药。
药疹的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性 非变态反应性

变态反应性
多数药疹属于此类反应
障碍,或者药物剂量虽然不大,但用药时间 过久,均可造成药物蓄积而诱发药疹,如碘 化物所引起的痤疮 样皮损。
4 体内酶的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疹常见药物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斑丘疹,大疱性多形红斑,多毛症。

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阿司匹林)]——水疱,红斑,水疱性或固定性红斑,多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样损害,丘疹,鳞屑,风团,血管性水肿,紫癜。

促皮质素(ACTH)及可的松(cortisone)——风团,血管性水肿,紫癜,痤疮样或湿疹样皮疹,红斑,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色素沉着。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红斑,荨麻疹。

别嘌呤醇(allopurinol)——红斑,斑丘疹,脱毛,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剥脱性皮炎,荨麻疹,紫癜。

氨基比林(amidopyrine)[匹拉米洞(pyramidon)]——斑丘疹,麻疹样红斑,多形性红斑,风疹块,血管性水肿,固定性红斑,水疱,大疱,紫癜,粘膜损害,血管炎。

氨茶碱(aminophylline)——红斑,红斑狼疮样固定药疹。

氨蝶呤(aminopterin)——口炎,脱发,光线敏感,猩红热样斑,银屑病样皮损疼痛,糜烂或溃破出血。

弥漫的色素沉着,在暴露部位尤其明显。

氨酚喹(amodiaquine)——黄褐或灰褐色弥漫性色素沉着,甲床呈青黑色,暴露部位色素沉着尤其显著。

巩膜呈淡黄色。

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麻疹样红斑,颜色鲜红,广泛散布,常有痒感。

鲜红色斑丘疹。

安乃近(analgin,novalgin)——固定性药疹,剥脱性皮炎。

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固定药疹,荨麻疹。

安替比林(antipyrine)[非那宗(phenazone)]——红斑,多形红斑,恶性大疱性红斑,固定药疹,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荨麻疹,水疱,大疱,口炎等粘膜损害。

皮炎消退后,常遗留鳞屑及色素沉着。

肼苯哒嗪(apresoline, hydralazine)——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症包括红斑狼疮性皮炎、头痛、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等,血液白细胞减少,红斑狼疮细胞可被查见,抗核抗体往往阳性,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很少累及。

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砷剂(arsenicals)——无机砷剂及有机砷剂的毒性比较大,注射砷剂或胂剂数次以后,可因砷过敏而发生急性皮炎,也有的在长期应用后才发生皮疹。

现在,砷剂已很少用,但含硫化砷的雄黄等含砷中药仍常应用,可引起砷角化病及砷黑变病等,应该重视。

砷引起的急性皮炎往往是泛发性红斑,有时是广泛的大疱、丘疹或脓疱,严重时可成严重的剥脱性皮炎,新阿斯凡拉明(“九一四”)尤易引起,同时可有腹痛、腹泻、四肢疼痛、发热及水肿等,尤其手指、眼皮及足部有显著的水肿。

注射胂剂后,皮肤发痒及眼皮浮肿往往是早期中毒的表现,应该引起警惕。

少数病人发生类似扁平苔藓、玫瑰糠疹或副银屑病的药疹,有时并发单纯疱疹或带状疱疹。

长期应用砷或胂剂后,皮肤可发生斑点状色素沉着,无机砷剂尤其引起,可由于砷离子与酪氨酸酶中巯基结合而释出铜离子,并可激活酪氨酸酶,从而促使黑色素增加。

有时在弥漫的色素斑中出现雨点状正常皮色。

赵越等报告的一患者连续服用牛黄解毒片9年致慢性砷中毒,表现为全身灰黑色色素沉着,其间夹杂点状色素脱失斑,掌跖见淡黄色角化性斑块,尿砷1.020mg/L。

长期服用砷剂如亚砷酸钾溶液或注射卡古地钠等无机砷剂,或是停药已若干年后,手掌或和足底可发生砷角化病(arsenical keratosis),是弥漫散布的疣状角质损害,长在毛囊口或汗孔处,往往对称发生于两侧掌跖部位,严重时也发生于手背等别处。

疣状丘疹顶端有个角质栓,摘除后遗留小凹坑。

约20%病例的砷角化病恶变,一般是鳞状细胞癌。

有的鲍温病(Bowen)并发砷角化病,或是多年前有应用砷剂史。

阿的平(atabrine,mepacrine,quinacrine)——全身皮肤发黄,尤其手足及臂部等露出部位最黄。

瘙痒症,红斑,色素沉着,剥脱性皮炎,湿疹性皮炎,类似扁平苔藓的泛发性苔藓性损害。

四肢可以发生疣状扁平苔藓样皮疹及大疱。

龟头及口腔粘膜可以发生大疱及溃疡。

指甲可以呈青黑色或有荧光。

全身性反应可以同时存在,包括衰弱无力及食欲不振,中毒性精神病,病人偶然发生肝炎或再生障碍性贫血而死亡。

阿托方(atophan)[辛可芬(cinchophen)]——血管性水肿,荨麻疹,猩红热样红斑及其他红斑,固定药疹及瘙痒病。

严重时发生剥脱性皮炎及黄疸甚至于死亡。

皮肤及口腔粘膜皆可发生天疱疮样大疱性损害。

阿托品(atropine)[见“颠茄”]——红斑,固定药疹,瘙痒症,偶然有紫癜。

金霉素(aureomycin)——肛门、阴囊或女阴瘙痒病,泛发性红斑,水疱丘疹性皮疹,风疹块,固定药疹,多形红斑样皮疹。

癌散(azan)——红斑,紫癜,水疱,大疱及糜烂。

本新(banthine)——口干,往往广泛的斑丘疹,水疱,剥脱性皮炎。

巴比妥酸盐类(barbiturates)——巴比妥(barbital,veronal)及苯巴比妥钠(sodium phenobarbital)[鲁米那(luminal)]皆是常用的巴比妥类药物,药疹种类很多,包括风疹块,猩红热样、麻疹样、风疹样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固定药疹,水疱或大疱性损害,紫癜或湿疹性皮疹,瘙痒症,剥脱性皮炎。

结膜炎及口炎,口腔粘膜及外阴部皆可以糜烂。

水肿,尤其面部常较明显。

全身性症状往往轻微,但严重的剥脱性皮炎病人可以发生高热、黄疸及昏迷而死亡。

巴比妥类药物也是恶性大疱性红斑(斯蒂芬斯-约翰森综合症)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的常见病因。

颠茄(belladonna)——猩红热样红斑或成片的独立的红斑性损害,往往伴有痒觉,有时发生风团或紫癜。

阿托品(atropine)也可引起相同的药疹。

苯海拉明(benadryl,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de)[可他敏(chlothamin)]——苯海拉明之类抗组织胺药物偶然引起水疱性或大疱性皮疹、湿疹样或多形红斑样损害;如果作为外用药,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扑尔敏(chlortrimeton,chlorpheniramine)可以使皮肤感光过敏;苯海拉明也有感光过敏作用。

苯海拉明除能引起鳞屑性丘疹及湿疹样表现外,还可引起心慌气粗的现象。

铋剂(bismuth)——齿龈近齿处呈灰黑色,连绵成线状,成为铋线,可以并发溃疡性口炎,这常和口齿不卫生有关。

铋剂也能引起瘙痒症,风疹块、猩红热样或多形红斑样红斑、大疱性或出血性损害、类似玫瑰糠疹的皮疹,严重的发生剥脱性皮炎。

苔藓样、丘疹性、湿疹性皮疹,色素沉着及结膜炎皆可发生。

注射铋剂也可诱使带状疱疹发生。

争光霉素(博莱霉素,bleomycin)——多形红斑,结节,手部及肘部过度角化,指头坏死,躯干有成条的色素沉着,粘膜皮肤有溃疡形成,毛发脱落。

硼砂(borax)及硼酸(boric acid)——经皮肤吸收后,可以引起眼皮水肿及结膜炎,红斑性、丘疹性、鳞屑性或多形性皮疹。

溴剂(溴化物,bromides)——溴化物引起的疱疹称为溴疹(bromoderma),溴疹中最常见的是痤疮样损害。

一次小剂量或是长期服药,皆能引起炎症性痤疮样及脓疱性损害,通常分布于面部及躯干上部,也可发生于身体多毛的部位;吃母奶的婴儿也可因母亲服用溴化物而发生这种药疹。

红斑、斑丘疹、渗湿或脱屑的皮炎、风疹块皆可发生;较多见的是丘疹脓疱,初起时往往是暗褐色或暗红色小丘疹,以后,丘疹中央化脓或坏死,表面结成污褐痂;有时,丘疹脓疱性损害逐渐发展,成为隆起的疖状或痈状损害,中央有坏死的组织,周围皮肤有显著的红晕。

脓疱性损害也可发展成疣状溴疹。

有时,疣状损害聚积成一团蕈样或乳头瘤样皮疹,并有脓液渗出而与雅司疹相似。

或是脓疱性损害互相融合,成为大片斑块,干燥后结痂,愈结愈厚,终于成为增殖性溴疹,此类溴疹通常发生于长期服用溴剂之后,多半发生于小腿上;发展很慢,也不易消退,往往在停药已若干月之后仍然存在。

此外,水疱、大疱及溃疡性皮疹、多形红斑和结节性红斑样损害可以发生。

白血福恩(busulphan)[麻利兰(Myleran)]——多形红斑,面部、前臂及胸部等处有弥漫性色素沉着,迟发性皮肤卟啉症。

保泰松(butazolidin,phenylbutazone)——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风疹块,红斑狼疮样皮疹,固定性红斑,紫癜,脱发,口炎。

严重的是剥脱性皮炎、恶性大疱性红斑或中毒性表皮松懈的表现,有的有粒性白细胞减少症,或是因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而死亡。

痛痉宁(酰胺咪嗪,carbamazepine)——红斑,恶性大疱性红斑,剥脱性皮炎。

一例有剧痒的全身性风团,一周后弥漫潮红,大片脱屑及发痒。

阿达林(carbromal,Adaline)——成片淡红斑中有瘀点,略像进行性色素性皮病或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

紫癜性皮损可成片发生。

头孢菌素类(先锋霉素类,cephalosporins)——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瘙痒症,斑丘疹,泛发性红斑,注射部位可有局限性红斑并可起疱。

可与青霉素起交叉变态反应。

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偶然引起一片红斑或弥漫的猩红热样红斑,或有丘疹、荨麻疹、大疱及脓疱,或是红斑上发生脓疱及结痂,固定药疹、湿疹性皮炎或痤疮样皮疹也可发生,较严重的是出血性或天疱疮样损害。

皮损最常见于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尤其四肢的伸侧面。

病人可同时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氯霉素(chloromycin,chloramphenicol)——荨麻疹、肛门瘙痒症或并发念珠菌病。

有人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于因此死亡。

氯喹(chloroquine)——斑丘疹、红斑、风团、暂时性水肿、固定药疹、湿疹性皮损、银屑病或扁平苔癣样皮疹、紫癜、剥脱性皮炎。

胫前、甲床尤其面部皮肤色素沉着,有灰色到青色甚至灰青色。

在服药前后若干时日,胫前可有散在或弥漫的色素斑点,早期常象瘀斑,颜色可渐变深。

舌下及硬腭等处口粘膜可有青黑色斑点。

氯喹可使银屑病加重,甚至发展成红皮症。

氯丙嗪(chlorpromazine)——皮肤感光过敏而呈青灰色,尤其面部、颈部和手背等暴露部位,明显地呈深灰或灰青色并渐加深。

其他酚噻嗪化合物也是黑色素过分增加而沉积于表皮及真皮内,可使皮肤呈灰色、青灰或青铜色,甚至皮肤紫黑而近似紫绀。

电镜下可见组织细胞及真皮血管壁上有黑色物,似为氯丙嗪之类降解的产物。

红斑、水疱、斑丘疹也多半发生于暴露部位。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风团、湿疹样皮炎、水肿、紫癜、大疱或红斑狼疮样综合症也可出现。

剥脱性皮炎也被报告。

晶状体及角膜有星状混浊,结膜及角膜可呈淡黄褐色,口炎可以发生。

辛可芬(cinchophen)——血管性水肿,大疱,红斑,固定药疹,猩红热样红斑,口炎。

氯苯酚嗪(clofazimine)——服药两周后,面部及掌跖等部位有弥漫的红斑,2~3个月后出现黑褐斑而使皮疹呈褐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