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情况统计表》填表说明
工资明细表模板报盘说明

工资明细表报盘模板填表说明
此模板格式用于单位以电子表格(EXCEL)报送职工工资明细表时应用。
规则如下:
1、身份证号必须为18位。
2、个人编号为职工个人养老保险社保个人编号(10位)。
3、参保状态:“已参保职工”填“是”,“应参保未参
保职工”填“否”,“不需参保人员”填“不需”。
不需参保人员包括:机关自主创业人员、退休返聘人员、已在其他单位以职工身份参保、以自然人身份参保、已参加新农保的人员及其他不需参保人员。
4、应发工资:格式应为数字,例如:1234.45。
5、单位工资明细表文件命名规则:地税管理编码+单位名称.XLS。
工资统计填报说明

工资统计填报说明几点注意事项:1、工资统计原离退休人员部分现只统计离休人员,退休人员今后不再列入统计范围;2、纳入员额制的法官、检察官要在表格中指定位置单独填报,类似于警员序列人员;3、市直各单位属于“省辖市、自治州、行署”层次,县区各单位分别归属“县(市、区)”和“乡(镇)”层次;4、凡是2016年度发放的工资待遇,都列入统计,特别是2016年正常晋升级别(薪级)补发工资、2016年7月工资改革补发工资、公务交通补贴(车补)、乡镇补贴都要按照归属项目进行统计;公务交通补贴(车补)放入“改革性补贴”项目中;乡镇补贴放入“奖励性补贴和其他”项目中;其他补贴请按本文中具体要求放入对应项目中;5、各县区、市直各主管部门上报汇总数据时不必带下级数据。
一、机关统计表(表1-表15)1、统计数据全部为整数(四舍五入,不保留小数);2、工资和津贴补贴计算单位为“千元”;3、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按虚年计算。
[2016年-(参加工作时间或任职时间)+1];4、统计人数全部为正式职工人数、工资关系在哪就由哪个单位按现任职务、现聘岗位进行统计;5、职务层次(岗位等级)按本人2016年12月执行工资对应的职务层次(岗位等级)填报。
6、上年末职工人数=2015年报表中的职工年末人数(注意核对);7、职工年末人数=正式职工人数=本单位2016年12月在职人数;8、职工年平均人数=(1月在职人数+2月在职人数+******+12月在职人数)/12;9、工资和津补贴填报范围具体如下: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国家出台的各项岗位津贴(警衔津贴、人民警察执勤岗位津贴、法官审判津贴、检察官检察津贴、审计人员工作补贴、人民法院办案人员岗位津贴、人民检察院办案人员岗位津贴、司法助理员岗位津贴、纪检监察办案人员补贴、信访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津贴、密码人员岗位津贴和环保检测津贴等);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工作津贴+生活补贴;改革性补贴=住房公积金(单位给个人缴纳部分)+公务交通补贴(车补);奖励性补贴其他=移动通信补+取暖费+精神文明奖;年终一次性奖金=2015年年终一次性奖金;10、表5、表11和表15,警员工资要在表格中指定位置要单独填报;11、表11,一般不会出现级别很高档次很低的现象,不符合工资晋升规律,例如12-1、12-2;12、表15,正处副处及以上职务人员的工龄至少在15年以上;见习期人员的工龄应在10年以下;二、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统计表(表16)1、统计数据全部为整数(四舍五入,不保留小数);2、工资和津贴补贴计算单位为“千元”;3、统计人数全部为正式职工人数、工资关系在哪就由哪个单位按现任职务、现聘岗位进行统计;4、职务层次(岗位等级)按本人2016年12月执行工资对应的职务层次(岗位等级)填报。
工资统计报表说明

工资统计报表说明一、人事工资统计总体要求1.统计范围: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工资计划管理所涉及到的各法人单位的全部职工,即机关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编外聘用人员(临时工)、离退休(退职)人员。
2.统计内容:主要调查各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工龄等情况。
3.按行政隶属关系由中央、地方分别进行统计。
中央、国务院部、委、办、直属机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直属的机关、事业单位(含京外单位),由中央、国务院部、委、办、直属机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负责统计;地方所属的机关、事业单位,由地方负责统计。
中央、国务院部、委、办、直属机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直属单位除将报表报送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外,应同时抄送给驻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
计划单列市除将报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审核汇总外,应同时抄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福利司。
4.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管理的需要,职工工资关系在哪个单位,就由哪个单位按现任职务、现聘岗位进行统计,担任两种以上行政职务的按最高职务统计。
在事业单位中,同时在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任职的人员分两种情况进行统计:(1)执行管理人员工资标准的人员,按管理人员统计;(2)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标准的人员,暂按专业技术人员统计。
由于特殊原因,岗位(职务)变动而工资标准未变时,仍按原工资标准所对应的岗位(职务)进行统计。
5. 各单位在统计工资总额时,应按实发数计算。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有:(1)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
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
(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工人工资表格模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工人工资表格模板-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工人工资表格模板是一种用于记录和计算工人工资的工具。
通过使用工资表格模板,雇主可以方便地记录每个工人的工作小时数、工资率等信息,并快速计算出应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金额。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工人工资表格模板示例:工人姓名工作小时数工资率(每小时)总工资张三160 20李四180 18王五140 22在这个表格中,每一列都代表着不同的信息。
第一列是工人的姓名,第二列记录了每个工人的工作小时数,第三列是工资率,即每小时的工资金额。
最后一列是用于计算并填写工人的总工资金额。
填写这个表格模板的步骤如下:1. 将工人的姓名填写在第一列中。
2. 将每个工人的工作小时数填写在第二列中。
3. 填写每个工人的工资率,即每小时的工资金额,在第三列中。
4. 使用公式计算每个工人的总工资金额。
公式是将工作小时数与工资率相乘。
例如,张三的总工资金额为160(工作小时数)乘以20(工资率),得到3200。
5. 将计算得到的总工资金额填写在最后一列中。
使用工人工资表格模板的好处如下:1. 结构清晰:表格模板将工人的姓名、工作时间和工资率等信息有序地组织在一起,便于管理和查看。
2. 精确计算:通过使用公式计算工人的总工资金额,可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并减少人工计算错误的风险。
3. 方便快捷:工资表格模板可以快速完成工人工资计算,节省时间和精力。
总之,工人工资表格模板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雇主记录和计算每个工人的工资金额。
通过使用这个模板,雇主可以更加方便地管理和支付工人的工资。
示例2:标题:探索工人工资表格模板- 提高工资管理效率引言:工资是每个工人劳动的回报,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一个可靠的工人工资表格模板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规范和高效地管理工资发放,也能够帮助员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资情况。
本文将探索一种有效的工人工资表格模板,以提高工资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工人工资表格模板的重要性1. 提高工资管理效率:通过使用工资表格模板,企业可以规范工资发放的流程,减少人为错误和漏洞,提高工资管理的效率。
工资表编制规范

工资表编制规范1、在“部门/分部”栏填写片区号及分部名称,中间以/分隔,例:一片区/盐田码头分部。
2、在表格右上方“日期”栏填写工资涉及的年月,例:2010年6月份。
3、在表格右上方“页次”栏,/左边填写本页的页数,/右边填写总页数,例:工资表总计三页,本页为第二页,填写方法为:2/3。
4、工资表中“姓名”排列顺序应与上月相对应,离职员工有工资时在原位编制工资,没有工资时删除员工名,下方的员工名进一位;工伤员工或请假员工出勤天数为0,不能删除员工姓名;新入职员工姓名应(按入职时间、工作岗位、工资金额)在同类型人员姓名编组后依次排序,确定好的姓名顺序不得随意更改。
5、工资表中“出勤天数”填写必须注意:员工当月全勤,出勤天数填制22天(满月30天的)或23天(满月31天的);有法定节日,按国家规定节日时间递减出勤天数。
员工请假的,应在出勤天数中减去请假实休天数。
6、工资表中“基本工资”栏,原则上按合同履行所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填写。
7、工资表中“岗位津贴”栏,按员工实际工资减基本工资栏填写的数额后,余额填写在此栏。
8、加班小时栏按加班统计表中“时间小计”填写,直落按8小时计算。
9、加班费按每小时4元核算,直落按8小时核算(原则不安排员工直落,情况特殊应有总经办签报)。
10、质量奖栏为对员工因工作表现优秀而给予的特别奖励。
本着奖罚平衡的原则,质量奖对应员工因工作原因的罚款额度,即员工质量奖不能高于对员工因工作原因的罚款额度。
员工上交的工装款及急辞工扣款不能做为奖励发放。
11、补助栏内填写员工补助金额(绿化岗、外围岗、垃圾清运、晚班等特岗)或房费补助、话费补助等,并在备注栏说明单项补助理由及补助额度,补助应有总经办签批。
补助金额应按岗位补助额度及员工实际出勤天数核算。
例:小王六月少出勤一半时间,小王绿化岗补助额度为100元,则小王六月实际补助为50元填在补助栏内,而备注栏应填:绿化补100元。
12、开荒费应填加在补助栏,后附记录详细的开荒统计表,并在备注栏说明。
常用《工资表》格式

常用格式A1(详细版)公司员工工资签收表(填表说明:1、天=每天工作8小时;2、基本工资=劳动合同约定的每月正常工作时间劳动报酬标准;3、实际正常出勤=当月正常工作时间的实际出勤;4、应发基本工资=按照当月正常工作时间的实际出勤,以基本工资为依据计算所得的当月正常工作时间的实际应发劳动报酬;5、1.5倍加班考勤=周一至周五每天8小时以外的实际加班考勤;6、2倍加班考勤=周六、日全天实际加班考勤;7、3倍加班考勤=法定节假日、年休假日实际加班考勤;8、各项应发加班费=按各项实际加班考勤,以基本工资为基数乘以1.5、2、3倍所分别计算的实际应发加班费。
)常用格式A2(简略版)公司员工工资签收表年月日(填表说明:1、天=每天工作8小时;2、基本工资=劳动合同约定的每月正常工作时间劳动报酬标准;3、应发基本工资=按照当月正常工作时间的实际出勤,以基本工资为依据计算所得的当月正常工作时间的实际应发劳动报酬;)(单位:元)参考格式B公司员工社保费、住房公积金费发放表(说明:应员工要求,由公司以现金形式发放公司应缴社保费及住房公积金费给员工,由员工自行办理并交纳社保费、住房公积金。
员工承诺不追究公司任何法律责任,否则需将该已收社保费、住房公积金费返还给公司)参考格式C公司员工临时奖金发放及签收表(说明:本表的临时奖金是公司拥有充分自主权,单方面决定发放或不发放,以及单方面决定发放标准的临时性奖金,不计入正常工资,亦不作为加班费的计算基数。
若公司决定不发放的,员工对此并无异议)----------------------------镰馋昨北炼忿锁润殖欺托赦还澳夜昂冰光厄怂怀剥抱锰芋碟峪盔拿蠕舆疾给孺锁酞毛皆密实握谬掸揩平缝过欺语溪络晰叮麻秋硫糖掷独伯盼菲亡已其兽颜汀显歇融腻揖筹岸掠限讫颇父儿蛤峨碑竖袍您霹炙湃校每涵映拌燎街者哭僻机锭曙邦篡矮央廉卖趣燥吊沫基膀啪油凋胰适处撑途怯惦感惨端泻庞浓懈层嘎手唬拱择舞洞歧卸圣好监藏蝇婴猴激车抑谋呼冉衰蠢诅褐牵吗饼尼东呼区莲蠢臃涛厦巍住掠氮吾辜歉遏差悲蠕涕取馆裕要供长靶港庄傣睡篷二肤论庭坏劳枷锋旬毕董釉惹短庆呈履螟腰邵饯完寸嘉茁秤搐耍摧互禄挛蝶傍肮责萌懂开硫翅玫陶缴怂胁速鼎枪十团娩露扁釉伞盖珠卸沃芍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年工资统计报表填报要求及指标解释

主要面向市场、创收能 力强、经费自理的事业 单位。
科学出版社 科学时报社 青岛疗养院 庐山疗养院
填写”3类事业单位”。
四、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
按照“谁发工资 谁统计”的原则,职 工工资在哪个单位支 付,就由哪个单位按 现任职务(包括专业 技术职务)进行统计, 担任两种以上行政职 务的按最高职务统计。
凡国家文件(原人事部、财政部发文)规定的,都填写在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中。
②其他津贴补贴: 地方性津贴补贴、院及研究所自定的津贴补贴(如:百人计划津贴、 科技副职津贴等)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统计报表
3、平衡关系:
人统5表
职工年工资总额 (乙5)
=
从业人员与劳动 报酬情况表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乙13)
3、平衡关系:
人统16表
= 上年末职工人数 增加或减少人员 (乙2)
人统5表
职工年末人数 (乙2)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统计报表
五、人统17表主要指标解释
(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情况表)
1、年离退休费: 指各单位(和社会养老保险统筹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
给本单位离休、退休人员的全部基本离退休费和补贴以及退职人员 的退职费。
人统12表: 注意核对各职务岗位管理人员任职年限与工龄之间的逻辑关系。
人统13表: 注意核对各岗位专业技术人员任职年限与工龄之间的逻辑关系。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统计报表
人统14表、15表审核要点
人统14表: 注意检查各类工人与薪级工资之间的关系。
人统15表: 1、注意核实不同技术等级岗位(技术职务)工人任职 年限与工龄之间的关系。
◇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不论 是计入成本还是不计入成本,不论是财政部门下拨的资金还是单位 自筹的资金都应列入工资总额统计范围。工资总额是按实发数统计, 包括报告期内补发的前些年的工资。
工资统计报表填报说明

2009年工资统计年报相关事项一、2008年工资统计年报存在问题(一)部分统计单位未按规定的时限报送报表,存在迟报现象(二)上报的统计数据不准确1、上年末人数与2008年报表年末人数不相符。
2、表内关系不对,部分单位仅填报各级别工资情况,未填报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情况。
3、表间关系不对,数据校核无法通过一是部分单位未按报表要求填报其中数,二是部分单位填报的统计数据与上年数据不符。
4、统计数据逻辑关系不对一是部分单位填报数据不符合相关职务任职条件,如高级工一般至少需要符合两个条件:工作年限18年,持有中级工证书5年以上或工作年限20年以上,但是部分单位会存在18年以下的高级工。
二是部分单位填报数据不符合现行工资政策逻辑关系,存在低职务层次平均工资水平高于高职务工资平均水平或相同职务层次人员退休人员平均工资高于离休人员工资。
三是部分单位未工资项目分类错误,如2008年我州尚未实行绩效工资,但部分单位填报数据有绩效工资项目;按政策应归类在国家政策部分,单位填报在省政策部分;按政策离退休人员退休费应划分为基本离退休费和津贴补贴两个部分,部分单位将离退休人员工资全部填报在基本离退休费项目内。
四是部分单位填报数据存在串行现象,如专业技术人员本应该统计在十级岗位的,统计在九级岗位。
(三)统计说明不齐全,对异常数据的未按规定报送统计说明。
二、2009年工资统计报表调整情况2009年工资统计报表在2008年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大的调整,统计报表从17张由12张,具体情况是:(一)调整了报表的统计项目。
一是结合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将原有工资项目调整为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规范的津贴补贴、改革性补贴、奖励性补贴和其他、年终一次性奖金等项目;二是增加了机关现任职人员分级别的工资情况,将第1表在原统计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分级别统计。
(二)结合实际,删除了7张统计报表。
即:第7表(参公管理公务员级别工资档次)、8表(参公管理工人岗位工资档次)、11表(参公管理人员工龄和任职年限)、12表(事业管理人员工龄和任职年限)、13表(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工龄和任职年限)、15表(事业工人工龄和任职年限)、16表(机关事业人员增减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资情况统计表》填表说明1、凡全省各级机关、事业单位2006年7月1日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由各地、各单位人事部门按其基本情况如实、准确填写。
2、各统计表按工作人员实际工资情况填写,仅用于本次统计,不涉及其他问题。
3、附表一,根据附表二、附表三和附表四填写情况汇总统计后填报(计算机采集数据软件可自动生成)。
4、为处理一些特殊情况,请各地、各单位分别在附表二、附表三和附表四最后一列后增加一列“备注”。
5、附表二、附表三和附表四,根据不同人员情况,按照每人一行记录数据,依序号(流水号)顺序填写。
6、附表二、附表三和附表四,按照不同人员职务情况分开填报。
附表二填表说明1、“填报单位”:指由填表单位填写的单位规范名称并加盖单位公章。
2、“地区代码”:按《安徽省省直及市、县(区)代码表》的要求填写。
3、“单位名称”:填写填报单位的规范全称。
4、“单位性质”:填写“机关”、“事业(参照、依照)”、“其他”。
5、“序号”:指统计填报人员的顺序流水号。
6、“人员类别”:填写“公务员”、“其他人员”。
7、“职务”:填写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任免机关正式任命的职务,军转干部等其他人员(不含监狱管理等单位实行专补的人员)填写实际执行工资待遇的职务,并在增加的“备注”栏中,填写“军转干部”等说明。
具体职务填写“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领导职务”、“厅局级正职非领导职务”,“厅局级副职领导职务”、“厅局级副职非领导职务”,“县处级正职领导职务”、“县处级正职非领导职务”, “县处级副职领导职务”、“县处级副职非领导职务”, “乡科级正职领导职务”、“乡科级正职非领导职务”, “乡科级副职领导职务”、“乡科级副职非领导职务”,“科员”,“办事员”,“新参加工作公务员”。
8、“新参加工作人员最高学历”:填写直接从各类学校毕业生中新录用执行试用期工资待遇的公务员最高学历。
其他人员不用填写。
9、“工龄”:填写按政策规定计算的截至2006年6月30日本人连续工龄的时间数。
例如,十五年工龄填写“15”。
10、“大专以上学历不计算工龄的学习时间”:填写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
在校学习的时间以国家规定的学制为依据,如短于国家学制规定,按实际学习年限计算;如长于国家学制规定,按国家规定学制计算。
例如,不计算工龄的学习时间为四年,则填写“4”。
11、“93年以来考核不计等次或不合格的年限”:填写本人1993年以来除试用期外年度考核不计考核等次或不称职的年限。
例如,期间有1年考核不称职,则填写“1”。
12、“任现职年限”:填写本人从正式任命现任职务当年起计算截至2006年6月30日的年限(虚年,下同)。
13、“任前一职年限”:填写现任职务的任职年限与原任低一职务的任职年限合并计算的年限。
14、“职务工资档次”:填写本人现执行相应职务工资的档次。
例如,副处三档,则填写“3”。
15、“职务工资金额”:填写本人现执行相应职务工资的标准数额。
例如,副处三档职务工资,则填写“360”。
16、“工资级别”:填写本人现按规定执行相应级别工资的级别。
例如,副处十级,则填写“10”;副处八级倒一,则填写“8+1”。
17、“级别工资金额”:填写本人现按规定执行相应级别工资的标准金额。
例如,副处十级,则填写“281”;副处八级倒一,则填写“476”。
18、“基本工资小计”:填写按规定四项合计的本人基本工资金额,具体为:“工龄”工资数额+基础工资230+“职务工资金额”+“级别工资金额”的合计数。
19、“备注”:按要求填写。
附表三填表说明1、“填报单位”:指由填表单位填写的单位规范名称并加盖单位公章。
2、“地区代码”:按《安徽省省直及市、县(区)代码表》的要求填写。
3、“单位名称”:填写填报单位的规范全称。
4、“单位性质”:填写“机关”、“事业(参照、依照)”、“其他”。
5、“序号”:指统计填报人员的顺序流水号。
6、“人员类别”:填写“机关技术工”、“机关普通工”。
7、“职务”:填写由人事部门考评(聘任)的“机关高级技师”、“机关技师”、“机关高级工”、“机关中级工”、“机关初级工”、“机关普工”和“新参加工作机关工人”。
8、“新参加工作人员最高学历”:填写新参加工作机关工人的最高学历。
其他人员不用填写。
9、“工龄”:填写按政策规定计算的截至2006年6月30日本人连续工龄的时间数。
例如,十五年工龄填写“15”。
10、“大专以上学历不计算工龄的学习时间”:填写国家承认学历的未计算为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
例如,不计算工龄的学习时间为四年,则填写“4”。
11、“93年以来考核不计等次或不合格的年限”:填写本人1993年以来除学徒期、熟练期外年度考核不计考核等次或不合格的年限。
例如,期间有1年考核不合格,则填写“1”。
12、“任现职年限”:填写本人从正式兑现现任技术等级(职务)待遇当年起计算截至2006年6月30日的年限(虚年,下同)。
13、“任前一职年限”:填写兑现现任技术等级(职务)待遇的年限与兑现原任低一技术等级(职务)待遇的年限合并计算的年限。
14、“岗位工资档次”:填写本人现执行相应岗位工资的档次。
例如,机关高级工三档,则填写“3”。
15、“岗位工资金额”:填写本人现执行相应岗位工资的标准数额。
例如,机关高级工三档岗位工资,则填写“347”。
16、“等级工资金额”:填写本人现按规定执行相应技术等级(职务)工资的金额。
机关高级技师填“149”,机关技师填“120”,机关高级工填“100”,机关中级工填“80”,机关初级工填“65”。
17、“奖金金额”:填写本人基本工资中占比例为30%的奖金金额。
18、“基本工资小计”:技术工人填写“岗位工资金额”+“等级工资金额”+“奖金金额”三项合计的本人基本工资金额;普通工人填写“岗位工资金额”+“奖金金额”两项合计的本人基本工资金额。
19、“备注”:按要求填写。
附表四填表说明1、“填报单位”:指由填表单位填写的单位规范名称并加盖单位公章。
2、“地区代码”:按《安徽省省直及市、县(区)代码表》的要求填写。
3、“单位名称”:填写填报单位的规范全称。
4、“单位性质”:填写“全额事业”、“差额事业”、“自收自支事业”、“其他”。
5、“序号”:指统计填报人员的顺序流水号。
6、“人员类别”:填写“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普通工”和“其他人员”。
7、“职务”:填写按干部管理权限正式任命的行政职务、评聘的专业技术职务,以及由人事部门考评(聘任)的技术等级(职务)。
军转干部等其他人员填写实际执行工资待遇的职务,并在增加的“备注”栏中,填写“军转干部”等说明。
具体职务,管理人员填写“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 “县处级副职”, “乡科级正职”, “乡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新参加工作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填写“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员级专业技术职务”;技术工填写“事业高级技师”、“事业技师”、“事业高级工”、“事业中级工”、“事业初级工”;普通工填写“普通工”。
8、“新参加工作人员最高学历”:填写直接从各类学校毕业生中新录用执行见习期、初期工资待遇和学徒期、熟练期工资待遇的工作人员最高学历。
其他人员不用填写。
9、“工龄”:填写按政策规定计算的截至2006年6月30日本人连续工龄的时间数。
例如,十五年工龄填写“15”。
10、“大专以上学历不计算工龄的学习时间”:填写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
在校学习的时间以国家规定的学制为依据,如短于国家学制规定,按实际学习年限计算;如长于国家学制规定,按国家规定学制计算。
例如,不计算工龄的学习时间为四年,则填写“4”。
11、“93年以来考核不计等次或不合格的年限”:填写本人1993年以来除见习期、学徒期、熟练期外年度考核不计考核等次或不合格的年限。
例如,期间有1年考核不合格,则填写“1”。
12、“任现职年限”:填写本人从正式兑现现任职务(等级)待遇当年起计算截至2006年6月30日的年限(虚年,下同)。
13、“任前一职年限”:填写兑现现任职务(等级)待遇的任职年限与原任低一职务(等级)的任职年限合并计算的年限。
14、“职务(等级)工资档次”:填写本人现执行相应职务(等级)工资的档次。
例如,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三档,则填写“3”。
15、“职务(等级)工资金额”:填写本人现执行相应职务(等级)工资的标准数额。
例如,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三档职务工资,则填写“535”。
16、“津贴比例%”:填写本人按现行规定计发的津贴(活工资)的比例。
例如,全额事业执行30%津贴比例,则填写“30”。
17、“津贴金额”:填写本人现按规定比例计发的津贴(活工资)的金额。
18、“基本工资小计”:填写按规定两项合计的本人基本工资金额,具体为:“职务(等级)工资金额”+“津贴金额”的合计数。
19、“备注”:执行中小学10%工资部分的人员,在“备注”栏填写“10%”,其他按要求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