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预防寄生虫病

预防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等。
这些寄生虫可以通过食物、水源、接触感染源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土壤、动物、粪便等可能存在寄生虫的场所后,务必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
此外,保持身体清洁,勤换洗衣物和床上用品,可以减少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2. 饮食卫生:选择新鲜、熟透的食物,特别是蔬菜和水果,以减少食物中寄生虫的存在。
食用肉类时,要确保彻底煮熟,避免生食或半生食的食物。
同时,避免饮用未经过滤或消毒的水源,以防止水中寄生虫的感染。
3. 定期驱虫:定期给宠物进行驱虫是预防寄生虫病的重要措施。
宠物是常见的寄生虫传播源,定期进行驱虫可以减少寄生虫在家庭中的传播风险。
同时,在养殖场和农田工作的人员也应定期进行驱虫,以保护自己的健康。
4. 改善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是预防寄生虫病的关键。
定期清理家居和院落,减少垃圾和污水的滋生,可以减少寄生虫的繁殖和传播。
此外,注意室内通风和卫生间的清洁,避免蟑螂和苍蝇等寄生虫的滋生。
5. 教育宣传:加强对寄生虫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宣传活动、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寄生虫病的预防知识,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
总之,预防寄生虫病需要从个人卫生习惯、饮食卫生、驱虫、环境卫生和教育宣传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综合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创造一个健康、洁净的生活环境。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学习目标
• 了解遗传病的相关知识 • 了解传染病相关的基本概念 • 掌握传染病的特征、发生和流行的基本环节,能针对不同的
传染病采取防预措施 • 掌握幼儿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 • 熟悉学前儿童常见病的病因、症状及预防
第一节
基础知识
目
一 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
录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 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 3.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
4.预防接种证 国家对幼儿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各种传染病都有其 特异的病原体,病原体 是使人感染疾病的微生 物(细菌、病毒、真菌) 和寄生虫。
2.有传染性 病原体可以通过一
定途径从病人、其他动 物或带有病原体的物体 上,进入人体内传播疾 病。
不强,多见于6个月~1岁半小儿。 (2)症状 ①起病突然,高烧 ②高烧3~4天全身出疹,1~2天皮疹退尽。
一、 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4.水痘 (1)病因及传播途径: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
在于鼻咽分泌物、水痘浆液中,传染性强,人群易感。 (2)症状 ①病初1~2天有低烧,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呈向心性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2.传染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方式,又入侵他人体内。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2.传染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方式,又入侵他人体内。
(6)直接接触 (7)医源性传播 (8)母婴传播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3.易感者 易感者是指体内缺乏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或免疫力 较弱,病原体侵入后可能会发病的人。
简述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简述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常见的有疟疾、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这些疾病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或者通过媒介传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因此,对于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
本文将从预防和控制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一、预防寄生虫感染1.加强卫生教育卫生教育是预防感染性疾病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对于寄生虫感染,应加强群众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居住环境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
应积极推进城乡环境卫生建设,改善水源条件和卫生设施设备,并加强饮用水、食品、环境卫生的监督和管理。
3.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环节。
应加强对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的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4.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是寄生虫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对于有可能被污染的食品进行检测和处理。
5.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基本方法之一。
应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个人卫生。
二、控制寄生虫感染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寄生虫感染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类型的寄生虫选择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并按规定剂量规定时间服用。
2.灭蚊灭蝇灭蚊灭蝇是控制蚊媒传播性寄生虫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应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灭蚊灭蝇,如用蚊帐、驱蚊剂、杀虫剂等。
3.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控制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加强对卫生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改善居住环境,减少寄生虫滋生的场所。
4.加强监测和报告加强监测和报告是控制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保障。
应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疾病暴发情况,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5.加强医学卫生服务加强医学卫生服务是控制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应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寄生虫感染的认识和诊断能力,及时进行治疗和预防工作。
总之,预防和控制寄生虫感染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工作。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在当今社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传染病指的是可以通过感染源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如流感、麻疹和结核病等。
寄生虫病则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如疟疾、包虫病和血吸虫病等。
本文将就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定义、防治措施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其特点主要包括传播性强、发病率高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的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往往具有季节性,如流感常见于冬季,病毒性腹泻易在夏季爆发。
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如SARS和COVID-19给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为了应对传染病的威胁,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首先是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其次是加强个人和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此外,加强卫生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最后,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和隔离措施也是有效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必备手段。
三、寄生虫病的定义及危害与传染病类似,寄生虫病也是一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寄生虫通过寄生在人体内或外,从而获得养分和生存环境。
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疟疾、钩虫病和蛔虫病等。
寄生虫会危害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严重时可能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和智力发育受损等问题。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为了遏制寄生虫病传播,应采取综合的防治策略。
首先,重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其次,大力推广卫生教育,普及有关寄生虫病的预防知识,提高个人和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科学合理地进行药物治疗也是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
针对不同的寄生虫病,还需要开展对应的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
五、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健康负担和经济损失。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与生存的重要问题。
这两类疾病常常以不同的方式侵袭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同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又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特点、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些健康威胁。
一、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痢疾、霍乱、流感、麻疹等。
传染病的特点是易传染、传播速度快、病情加重等。
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包括个人防护、环境卫生、消毒消毒等。
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注重个人卫生、及时就医、避免密切接触等措施是关键。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侵入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疟原虫、钩端螺旋体、蛔虫等。
寄生虫病具有传播途径复杂、病情危害大等特点。
寄生虫主要通过叮咬、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预防寄生虫病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防止昆虫叮咬等。
在防治寄生虫病方面,定期体检、合理饮食、避免暴露于叮咬源等是关键。
通过对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传播,保障人类健康。
我们应该注重个人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科学饮食、加强公共卫生等措施,共同抵御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人类健康可以得到更好地保护。
预防寄生虫病

预防寄生虫病引言概述: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人类和动物身上。
这些寄生虫可以在人体内寄生并繁殖,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
一、个人卫生的重要性1.1 定期洗手:经常洗手是预防寄生虫病的基本措施,特别是在接触土壤、动物或食物后。
1.2 健康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以减少摄入寄生虫的风险。
1.3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勤换洗衣物和床上用品,定期洗澡,以降低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
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2.1 定期清洁住所:保持住所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清理灰尘和垃圾,减少寄生虫滋生的环境。
2.2 饮用安全水源:选择饮用安全的水源,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污水或污染的水源,以防止肠道寄生虫感染。
2.3 防止害虫滋生:定期清理庭院和花园,避免积水,防止蚊虫滋生,减少寄生虫传播的机会。
三、动物卫生的重要性3.1 定期驱虫:定期给宠物进行驱虫,减少宠物身上寄生虫的数量,降低感染人类的风险。
3.2 饲养环境卫生:保持宠物饲养环境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清理宠物粪便,避免寄生虫滋生。
3.3 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减少感染野生动物身上的寄生虫的机会。
四、公共卫生措施的重要性4.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寄生虫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预防寄生虫病的认识和意识。
4.2 加强监测和控制:建立健全的寄生虫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寄生虫病的传播。
4.3 推行卫生标准:加强卫生标准的推行,包括食品安全、饮水卫生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以减少寄生虫病的传播。
结论:预防寄生虫病是保障个人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措施。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类健康。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寄生虫病的预防工作,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维护健康的生活环境。
预防寄生虫病

预防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寄生虫感染引起。
寄生虫可以通过食物、水源、接触感染者等途径传播。
预防寄生虫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寄生虫病的侵害。
一、个人卫生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土壤、动物或使用厕所后。
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持续20秒,并彻底清洗双手的每个部位。
2. 切勿直接用手触摸动物粪便,如猫狗的粪便。
如需处理动物粪便,应佩戴手套,并在清理后彻底洗手。
3. 定期清洗家庭用具,如厨房用具、餐具和玩具等。
确保使用清洁剂和热水进行彻底清洁。
4. 避免赤脚行走,特别是在潜在感染源附近或公共场所。
二、食品安全1. 食用熟透的食物,特别是肉类、鱼类和禽类。
确保食物彻底煮熟,以杀死可能存在的寄生虫。
2. 避免生食或未经处理的食物,如生鱼片、生蔬菜和生水果等。
这些食物可能被寄生虫污染。
3. 保持食品的清洁和储存卫生。
避免食物暴露在蟑螂、老鼠等可能传播寄生虫的害虫附近。
4. 饮用干净的水源。
如不确定水源的安全性,最好选择煮沸后冷却的水或瓶装水。
三、环境卫生1. 定期清理家居环境,特别是厨房、卫生间和儿童活动区域。
清除可能孳生寄生虫的污垢和垃圾。
2. 定期清洗床上用品、毛巾和衣物。
确保它们保持清洁和干燥,以防止寄生虫滋生。
3. 避免露天便溺,确保使用卫生厕所。
如果没有条件使用卫生厕所,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排泄物,如埋掩或使用化学消毒剂。
四、接触感染者1. 避免与已被诊断感染寄生虫的人密切接触。
如果必须接触,应佩戴手套和口罩,并在接触后彻底清洁和消毒双手。
2. 避免与家禽、牲畜或其他动物接触,特别是在感染区域。
3. 如果您在旅行或居住在寄生虫病高发地区,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感染寄生虫的环境和物品。
五、预防接种1. 寄生虫病的一些类型可以通过疫苗进行预防。
在疫苗可获得的情况下,应接种相应的疫苗。
2.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议,及时接种相应的预防针,如狂犬病疫苗、肝炎疫苗等。
第六章 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预防知识

课程辅导:第六章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预防知识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是多种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一组疾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影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学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基本知识,是要了解它、认识它、识别它,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生活质量。
这一章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病毒性肝炎、结核、性病与艾滋病、疟疾、狂犬病、寄生虫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对机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本章学习要求:熟悉所介绍的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基本概念和对人体的危害掌握所介绍的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的传染途径、预防措施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基本概念1.什么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称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能传播开来,甚至造成大规模流行的疾病。
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也包括在传染病的范畴内。
2.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形态多种多样,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人类就生活于微生物的世界之中,大约超过400种不同的微生物可以感染人,引起相应的疾病,这些微生物我们称为致病性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例如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虫卵等是肉眼不能看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生物。
3.病原体如何引起疾病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原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与人体的防御能力,与病原体的致病力、侵入的数量,以及病原体是否侵入人体的适当部位,亦即适当的侵入门户有关。
4.传染病的流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具体来说,就是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排菌者)或称带菌(虫)者或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免疫分子: 具有免疫效应的物质称为免疫分子。可分为两
类:一类是抗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等)有很 强的针对性;另一类是补体、溶菌酶等,并非针对 某种病原体,免疫作用没有针对性。
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御感染:指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即免疫 系统具有抵抗传染病的能力;
骨髓等。免疫器官可产生免疫细胞。 2、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人体内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要有淋巴细
胞和巨噬细胞两大类。
淋巴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又叫T细胞)和B淋巴细胞(又 叫B细胞)两类:
T细胞可以直接消灭侵入人体的致病微生物,并监视着体内 异常细胞的出现,一旦发现,将它们清除。当然,T细胞一 旦“敌我不分”,把正常组织错当成入侵之敌,这就会引起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1.流行特点
2.症状
(1)成虫在肠道内寄生,由于机械刺激常引起脐周围阵发性疼痛, 片刻可自行缓解。
①自动免疫制剂有菌苗、疫苗和类毒素等。 疫苗:能使人体产生免疫力的一切病原微生物制品,
统称疫苗。 但详细分类,疫苗是指由病毒制成的生物制品;菌
苗是由细菌制成Βιβλιοθήκη 生物制品;由细菌外毒素经过减毒而制成的生 物制品叫类毒素。
②被动免疫制剂有丙种球蛋白和免疫血清。
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后,人体可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但持续时间仅3—4周。
托幼园所的婴幼儿是典型的易感者。
(三)传染病的预防
1.及早发现并控制好传染源 (1)早发现病人。 (2)早隔离病人,是控制流行的重要环节。 (3)密切观察接触者。
2.切断传播途径
(1)做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对切断每一种传染病的传播 途径都是有益的。
(2)根据每种传染病的流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切断传 播途径,以阻止传染病的蔓延和流行。
另外,免疫血清(如狂犬病抗病毒血清)多来自动物 的血清,对人体是异种蛋白,用前须先作皮试。
(2)主要接种的疫苗种类
1982年卫生部颁发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 每年的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目前,主要接种的疫苗有: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 破三联制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麻疹活疫苗等。 主要预防的传染病有:结核、乙肝、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小 儿麻痹、麻疹等。
(3)传染病发生后,要对患儿的生活用品和排泄物以及接 触班级进行彻底消毒,这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一环。
3.保护易感者
(1)增强幼儿的体质。 通过合理安排婴幼儿一日生活,提供合理充足的营养,
坚持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提高幼 儿对于传染病的一般抵抗力,这对预防传染病有重要的意义。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一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其主要作用是 识别和排除进入人体内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和稳定。
(一)免役系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分子三个部 分。
1、免疫器官: 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脾脏、淋巴结、扁桃体、胸腺、
(3)虫媒传播: 流行性乙 型脑炎 (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5)医源性传播: 乙型传染性肝炎 (6)母婴传播: 艾滋病 (7)直接接触传播 (8)土壤传播: 如破伤风、如钩虫病
3.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或免疫力较弱,被传染后易发病的 人,称为对该种传染病的易感者。
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多,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者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1)传染病患者 (2)病原携带者 (3)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 如麻疹、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均可经空气飞沫传播。
(2)饮食与水源传播 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①为减轻预防接种的反应和避免接种局部感染,在接种头一天要事先
对幼儿及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争取他们的配合。 ②要合理安排幼儿饮食,要吃饱饭不要空腹,不要进食刺激性较强或
易致敏的食物,如含酒精饮料及鱼虾等。 ③家长要为幼儿洗澡,清洁皮肤,并为幼儿穿上易穿脱的衣服。 ④接种时还要进一步做好解释和教育工作,争取幼儿的配合。 ⑤要严格消毒接种部位的皮肤,注射器要专人专用。 ⑥接种结束可组织幼儿轻微活动,注意避免受热、受凉。 ⑦对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做出适当处理,如遇个别幼儿晕针,不要乱动
(2)有计划进行各种预防接种,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 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
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
1.水痘 2.风疹 3.幼儿急疹 4.流行性腮腺炎 5.猩红热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7.传染性肝炎 8.细菌性痢疾
三、学前儿童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蛔虫病 (二)蛲虫病 (三)钩虫病
自身稳定:指机体及时清除已损伤或衰老的细胞,以维持体内生 理平衡;
免疫监视的功能:指机体某些免疫细胞能识别和清除体内基因突 变产生的异常细胞,以防发展成肿瘤。
(二)免疫作用的种类
主要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特异性免疫两种。 (1)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
(三)计划免疫
1.预防接种
(1)预防接种用生物制品种类
孩子,让其仰卧,头放低,适当喂些热糖水,在短时间内可恢复。出现轻微 反应的不用特别处理,一般到第二天即可恢复正常。
⑧若高烧并有其他症状,需及时去医院诊治。
2.预防接种的程序
(1)基础免疫: (2)加强免疫:
(1)基础免疫: 一般6个月以上的乳儿从母体获得的
抗体已逐渐消失,容易感染疾病。为了达到保 护的目的,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 疫苗,在短期内接种到小儿体内,使他们获得 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 基础,这种初次接种叫基础免疫。
(2)加强免疫: 经基础免疫后,体内获得相当的免疫
力,经一段时间后,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若重复接种一次,就可使免疫力再度提高,以 巩固免疫效果,这种复种称为加强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概述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免疫性 4 .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