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及进程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口仍聚集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重点是进行农村土地,提高农民的生产
水平和收入,同时逐步发展城市经济。

2.开放初期(1978-1990年):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

国家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进入到城市中。

3.经济腾飞时期(1990-2000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迅
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4.城市化进程加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
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化规划,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向
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低效
率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阶段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
一种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未来,我国城
镇化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但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城市化进程。

40年来的城市化浪潮,使得中国城市的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了2020年的850个,城市人口从17.9%增长到了60%以上。

这样的城市化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堪称惊人。

而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如何发展呢?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

但是,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相对较低。

到了19世纪,由于开埠、驱除鸦片战争和大洋运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

然而,这种进程被20世纪的两次战争硬生生打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只有1.72亿人,城市化率为17.9%。

而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反超了当时的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拥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代表性大城市,也经历了从工业城市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型。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城市化贡献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与氛围。

二、中国城市化达到马尔可夫转移城市化是5,000多年的文明演进中如火如荼的一环。

这一进程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人口的聚集、种业、学问的繁荣。

相应的城市化定位是极其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变化。

第一变化是,城市化破除了地区与群体之间的属性障碍和耐力障碍。

城市化现象可观之为马尔可夫转移。

即一个人的转移前状态只与他所在状态有关系,而与他之前处于什么状态无关系。

在这种转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区域人口结构、职业类型和文化等元素的转化。

接着,第二变化是,城市化加快了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经济学家可以很好地理解节奏较慢的农业、手工业为什么总会被现代工业化取代。

城市化扩大人口基数,提高人口集聚效应,催生了乡村日趋依赖城市的现代农业与工业。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逐步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论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历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的非常规模式的城市化战略是向城市疏导,即增加农民的转移就业,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

这个阶段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粗放性质十分明显。

2.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1990年开始,国家明确了有计划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非常规战略转为规划战略。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增加,城市化率开始迅速提高。

同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财富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接连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城市化的调整期2002年,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开始有声音呼吁应对城市化进行调整。

国家开始实施拆迁制度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4.城市化推向第三阶段自2008年底开始,全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趋于平缓。

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城市化进程来增强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护国家治理稳定以及提高人均GDP。

这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心转向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质量提升。

二、趋势1.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国政府提出城乡融合的目标,城市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向乡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产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有利于推动城乡综合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优化城市运营流程,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低碳城市建设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低碳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意味着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保护城市环境。

4.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和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和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和趋势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也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城市化进程。

在历史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1949-1980年代),加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后期-2000年代末期)和现代阶段(2010年以后)。

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的城市化率极低。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政策的实施,城市化率逐渐提高。

在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20%左右。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到了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0%以上。

政府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也催生了许多城市化现象,如城市扩张、居民户籍、城市岗位、城市污染等。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城市化导致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人口大量集中,城市空气污染、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也不断恶化。

政府面临着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2014年推出了城镇化战略。

该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城市化率提高到60%左右,并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城镇化战略的支持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快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及新型城镇化基金的支持等。

同时,政府也重视农村的发展,希望通过城乡结合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尝试引导城市化的新趋势。

例如,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时,政府也在向“智慧城市”的转型方向推进,希望通过数字化技术等改善城市治理和便民服务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和趋势是多方面的。

城市化的加速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政府应当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需求,为城市化进程带来更可持续、更有质量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规模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城市化进程呈现东中西部梯度推进的特点。

受地理、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地区间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

3.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转移。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流动人口。

如何解决好这部分人口的就业、居住、教育等问题,成为城市规划面临的一大挑战。

4.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模结构。

我国城市规模结构呈现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三个层次的特点。

大城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承担着区域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任务。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确保城市长期稳定发展。

2.人本原则。

城市规划应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宜居、健康、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

3.综合协调原则。

城市规划应统筹考虑各种土地使用需求,实现各项功能的合理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4.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城市规划应尊重和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城市特色,增强城市凝聚力。

5.灵活适应原则。

城市规划应具有前瞻性,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自然环境变化的需要。

三、城市规划策略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城市空间,促进产业、居住、生态等功能的空间集聚,形成有序的城市格局。

2.强化城市交通规划。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速。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及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较快的进展。

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96%。

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6.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1978-1990年代)这个阶段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规模和产业规模都比较小。

城市化的重点是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策略,造成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不断增加。

2、中级阶段(1990年代-2000年)这个阶段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都得到了大力改善。

3、高级阶段(2000年以后)这个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

城市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已成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城市化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还推动了城市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还带来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加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2、缓解农村贫困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

城市化让许多农民流入城市进行工作,改变了农村居民在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城市化带来的收入和资金对农村的发展也有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城市化,农民可以促进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发展。

3、引导城市化转型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一些城市的环境污染和治安问题愈发严重。

如何引导城市化转型是目前城市化的重要话题。

城市化转型包括促进城市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构建新型城市,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等问题。

城市化转型能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实现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等目标。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在当代社会中,都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过程更为显著。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析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和社会生活集中化的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其中,人口集中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是指生产力在城市得到更充分利用的过程,社会生活集中化则是指社交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在城市进行集中配置的过程。

二、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始于上世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农村工业化战略,推动农民进城打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城市化的政策,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都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

2. 社会因素:社会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都市化进程产生着深远影响。

家庭结构的变化、婚姻观念的改变等因素促使人们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另外,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在都市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推动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四、中国都市化进程的特点1. 速度快:中国的都市化进程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超过8亿。

这一速度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也对城市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2.区域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正在不断加快。

城市化是当代世界的一种主要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城市通常是由王者或地方霸主建造的。

但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真正起步是在唐朝。

唐朝时期,大量城市得以建立,如长安、洛阳、开封等。

随着文化、经济、社会因素的不断影响,城市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城市化得到快速发展。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是商业城市,发展经济、吸引人口的商业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规模有了极大的提升。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城市文明逐渐成为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化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不到10%提高到现在的53%左右,城市规模和数量也在逐步增长。

随着城市化加速,城市体系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

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的变化,城市规划和修建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水环境治理等得到了广泛开展和深入推进。

同时,在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社会管理、城市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另外,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差距扩大、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等,都亟待解决。

在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作用十分明显。

城市规划要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契合度,提升城市的综合品质,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制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城市开发也需要注重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将会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认识: 城市建成区面积 和城市的非农业 人口之间的相关 系数达到0.994, 二者之间具有高 度的相关性;城 市建成区面积的 变化对应与人口 变化来说,稍有 滞后,两者的变 建成区面积增长率 化速率和幅度也 有着明显的不同 。
非农业人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成区面积变化速率
2.城市化水平 指标体系
A:城市市区总人口数,反映了城市的总人口规模 B: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反映了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规模。 C:城市化水平指数,城市总人口规模中的非农业人口所占有的比例。 C=B/A,从人口的转变角度来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D:城市建成区面积,反映城市景观和用地的规模大小。 P:城市非农业人口变化速率,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年际之间的变化,也就是一个变化速率。 P=(Bt – Bt-1)/Bt-1,反映了人口向城市的聚集速度,也就是人口的城市化速度。 S: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速率,城市用地规模的年际变化速率。 S= (Dt - Dt-1 )/Dt-1,反映了城市向乡村的地域景观扩展速度。 (以上的各个指标中,t表示当年数据,t-1表示上一年数据)
据徐小黎等
据徐小黎等
据徐小黎等
三、中国西部城镇化道路选择问题
1.西部自然条件特殊性与城镇化观点
基 本 观 点
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使西 部地区不能像东部那样迅速扩张大 中城市;也因西部与东部地区所处 的城市化阶段不同,小城镇建设必 然居于重要地位。
两 种 观 点
一种是主张发展大中城市
发展大城市比发展小城镇具有更大的优势:大城市更 有利于节约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具有更大的规模效益; 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便于治理和管理等等。
1998 年
指标1
指标2
指标3
指标4
陆地综合通行能力指数
指标5
灯光指数
(据 卓莉,2003)
3.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数
S 2i
自相关分析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 第一步:由于不同指标量纲不同,所以先将全国2337个县 (市、旗)(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的不同指标进 行标准化处理: Yij Xij Xi
其次,西部与东部地区处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上,因 而所面临的任务也不相同。城市化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 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城市化” 。
2.西部城镇化的主要制约
市场制约 生态环境制约
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乡镇企业所 带来的环境问题,使西部地区下一阶段的城镇 化不能再依靠发展乡镇企业来带动。
非农业人口 建成区面积
±ä Ê ¼ £ ¨ê Ä £ ©
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 建成区面积动态
19
97
0.12 0.1 0.08 0.06 0.04 0.02 0 ±ä Ê ¼£ ¨ê Ä£ ©
非农业人口 建成区面积
非农业人口增长率
1985 1986 1987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6
2.中国综合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思路
城市化水平指标
城市非农人口 城市人口密度 城市建成区面积 陆地综合 通行能力指数 城市灯光指数
原数据类型/ 单元
年份
663个城市统 2000 计数据 年
城市化图谱
先 验
数字化地图 -线路 据1:450万 中国交通图 遥感影像- 像元
2000 年
模 型
综合水平
(民政部课题,2003)
教育移民
(教育平民化,人口学生进城)
5.西部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
西部地区与整个中国的城镇化一 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存在 “弯路”,也不能人为地提升。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如何进行?
四、中国城市化进程(《新中国城市50年》阅读)
推荐《 新中国城市50年》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调查总队编,新华出版社,1999
3.城市化水平模型(徐霞等,2001) 从城市非农业人口和建成区面积两个角度,利用两者的 年际变化速率来描述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St – St-1 ) / St-1 CTI = (Pt – Pt-1)/Pt-1 表征:城市非农业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变化速率之间的比值 也就是单位城市建成区上的非农业人口的增长率,反映城市建 成区面积和非农业人口变化速率之间的比值,归纳为六种变化 类型(表)。
Ⅵ型
0
资料
深圳与北京城市化比较
深圳市
深圳速度
宝安县
1979年
深圳经济特区 1980年
城市暂住人口增长: 1980年为3.6% ; 1999年为70.46% 城市化水平: 1980年为23.8% ; 1999年为93.9%
世界奇迹-―深圳速度”:城市化水平年平均增长为7.5% ; GDP和人均GDP年平均年增长分别为39.1% 和21.9%
中国城市发展情况基础数据
西部地区生态产业案例:内蒙古亿利集团
沙 化 地
乡 村
资本(芒硝)
西部地区生态产业-城镇化案例:内蒙古亿利集团
天 然 甘 草
城 镇 化
资本(生态)
4.西部城镇化需考虑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
西部地区城镇化道路的特殊性,还在于移 民尤其是生态移民、教育移民在城镇化中占据 重要地位。
生态移民
(生态-灾害高峰险区 人口转移)
26.62 0.08 10.00 4.13
10.30
11.96 0.03 6.25 1.92
1.69
2.31 0.01 3.04 0.82
二、中国东部城市化发展类型研究
——以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为例
1.城市化水平相关分析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85 86 87 89 90 91 92 93 94 96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33.79 17.65 40.09
16.87 5.43 21.34
包含城市(%)
包含县域(%) 城市非农业人 口(%) 城市建成区面 积% 灯光指数 陆地综合通行 能力指数 综合城市化水 平指数
58.24
52.46 0.20 12.65 8.27
5.51
6.65 0.12 9.18 5.60
24.26
Ⅱ型
1
Ⅲ型
46
Ⅳ型
9
Ⅴ型
2
城市处于一种物质和经济的初步积累阶段,使得城市中心对腹 地的吸引还不够强烈,城市边缘区的人口在城市建成区和郊区 左右波动,还不足以形成城市景观向乡村迅速推进的局面。
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其中的非农业人口和建成区面积 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城市建成区的承载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建成区和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达到一致。
分区原则: • 基于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数图 • 保持县界完整性 • 依据人口分布规律先验,即胡焕庸人口分布线:黑 河-腾冲一线,将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区域; • 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依据城市群和交通走廊规 律的先验,将中国的都市群、沿海城市带和工业城 市走廊划分出来; • 将中国综合城市化水平分为强烈城市化、高度城市 化、中度城市化、低度城市化和弱度城市化5级。
另一种观点是主张发展小城镇
小城镇内部不易出现制度性的权利不平等问题、有利于低成本地解 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还是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 城镇有一定的基础; 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 本要低一些; 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 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 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 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等等。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及进程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评价
二、中国东部城市化发展类型研究
三、中国西部城市化道路选择探讨
四、中国城市化进程(《新中国城市50年》阅读)
学术报告:中国城市的成长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评价
1.关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指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思考与认识: 城市化是特定地域空间系统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 它既包括了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不同规模城市环境中的集 中过程,同时还包括了乡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 进过程。 城市化过程和形成机制,不仅要研究其非农业人口在 市区总人口中的比重,同时考虑城市向农村的城市空间扩 展。
4.城市发展类型指数划分
CTI >1 P >0 <0 S >0 <0 类型含义 土地扩张型
· 功能分化型
类型编号 I II
<1
>0
>0 <0
>0
≤0 ≥0
功能型
制约型 突变型
III
IV V
=1
两者符号相同
稳定型
VI
5.城市化 发展类型分布
NSCT内城市发展类型指数分布
CTI Ⅰ型 城市个数 68 说 明
内容结构: 前言 加强使用 城市发展总览 年鉴的意识 城市聚焦与点评 城市统计资料(上篇1949-1988;下篇1989-1999) 主要指标解释 特点:综合、资料、数据、工具性 点面结合(城市、省区、东中西)的时空分析

建议重点: P3-8:中国城市发展情况基础数据 P50-58:50年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评述


(i=1,2,……,I,j=1,2,……,J,其中:I=2337) 用自相关分析方法 其中:Yij为指标j标准化后的数值;
Xij为指标j的第i个样本数值; Xi为指标j的样本均值; S2i为指标j的样本方差(S2i=,n为样本数)。 得到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矩阵: X=(X1,X2,……,Xj) • 第二步:任意给定一个权重 系数矩阵A1=(r11,r12,……,r1j),得到综合指数矩阵 Z1; • 第三步:将Z1分别与X1,X2,……,Xj作偏相关分析,得到 相关系数矩阵A2=(r21,r22,……,r2j),得到综合指数 矩阵Z2; • 第四步:反复重复第三步,得到相关系数矩阵 Ap=(rp1,rp2,……,rpj),以及综合指数矩阵Zp, 如果(j=1,2,……,J),则停止计算; • 第五步:根据rpj计算各指标的系数kj=(j=1,2,……,J); • 第六步:根据kj以及X计算最终的综合指数矩阵 Z=(j=1,2,……,J); • 第七步:将Z进行归一化处理。 (徐伟提供,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