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太平天国电气信息工程院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1年4月27日太平天国一,太平天国运动战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
由于五口通商,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
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
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
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
农民反抗斗争多达110次。
特别是两广地区,由于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更为激烈。
在此期间,洪秀全被《劝世良言》中的单一神权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观所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观和中国农民的“天下太平”、“人人平等”的平均思想结合起来,从农民阶级的要求和利益出发,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
同时期,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广大贫苦农民和烧炭工人中,宣传反清思想,开展拜上帝会的组织工作。
1849年,拜上帝会众已达万余人。
1850年前后,拜上帝会与地主团练的冲突日趋尖锐,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酝酿和发动的。
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3月,太平军转战到武宣东乡,洪秀全正式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州。
在永安滞留期间,进行了休整补充和制度建设,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治制度的雏形。
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围桂林,克全州,入湖南。
在全州战役中,冯云山战死。
太平军转战湖南途中,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阐明太平天国“扫除妖孽,廓清中华”宗旨,号召广大群众纷纷响应。
湘江上的纤夫、船工;码头上的挑夫、搬运工;城镇中的铁匠、商贩、木匠;以及郴州、桂阳山区的煤矿工人,参加起义,太平军迅速壮大。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队伍增至50万,声威大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三次改革运动的简要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三次改革运动的简要分析作者:张苏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03期摘要: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三大主线贯穿始终,其中一条主线就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所开展的三次改革活动:近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
三次改革活动的目的相同,但过程和结果迥异。
通过对这三次改革运动的辩证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改革开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其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而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三次著名的改革运动的分析判断,就是一次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尝试。
这三次改革运动分别是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中国当代史上的改革开放。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来说,就是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開始。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带给中国巨大的灾难,但同时也唤醒了中国一部分有识之士,特别是身处统治阶级高层的有识之士,看到了社会的现实,认清了西方列强的一些本质,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救”“自强”的改良、改革运动。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提到的,比较著名的”自救”“自强”的改良、改革运动就有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中国当代史上的改革开放。
一、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最早其实是发韧于太平无国的统治区内。
太平无国运动开始之初,因当时的清政府不屑于向”夷人”学习,当时的”夷人”就跟太平无国有了较多的往来,自然也就有了太平天国与列强间的商贸交易,包括军火交易,以至于李鸿章率淮军与太平军作战时,就发现太平无国一些部队作战”与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过程中,文、理科学生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这就需要教师认清专业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因材施教,同时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尝试必要的教学改革,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大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纲要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全文如下: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一直以来,我把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腐朽的源头归结于清王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我认为没有那时的固步自封,中国就不会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很大的差距,就不会让英国有机可乘发动鸦片战争,就不会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屈辱历史!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无耻地勒索赔款抢掠财富……犯下种种罪行。
最让我感到义愤填膺不可饶恕的是英法联军抢劫和焚烧了圆明园的史实。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的过程。
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
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
著名的义和团、太平天国运动皆出于此,加上后来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运动,它们都是中国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尝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中国近代百年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国近代史开启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结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
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史。
这一百年里,中华大地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从辛亥革命到南昌起义,从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解放战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新中国成立。
百年中的每一件历史事件都间接或直接地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决定了中国是会沦为他国奴隶还是会如同苏醒的雄狮般再度站起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1840年鸦片战争,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帝国用坚船利炮强硬地打开了中国的南门,从此中国人民开始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抵抗列强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继打响,不堪重负的中国一次又一次地经受着列强的凌辱,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财力兵力皆受到巨大打击,中国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清政府一般软弱无能,各个阶级都曾站出来,试图力挽狂澜,拯救颓圮的中国。
资产阶级洋务派积极开展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兴办新型学堂培养人才,发展工商业,创立工厂,建立北洋水师,最终甲午一役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
资产阶级维新派则主张自上而下的实施变法,但这场变法运动仅仅进行了百余天即在慈禧太后的逼迫下宣告破产,史称“百日维新”。
这些运动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在于他们的局限性、阶级性,领导者没有根据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通过对于这些失败原因的总结与思考,新革命党人再一次举起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开始了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道路。
1911年,武昌城里一声枪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紧接着,全国各地陆续响起枪声,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彻底覆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它涉及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是中国自我反省和改变的历程。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这段历史,本文本着传承历史、弘扬传统、发掘文化的宗旨,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中外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开始,直至1949年建国前夕。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面临了来自外部的敌对势力,以及国内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民族矛盾、政治腐败、文化割裂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使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下降。
同时,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使中国国土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和掠夺。
茶陵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的开始。
外国列强借口贸易不平等等种种借口,强迫中国开放市场,瓦解了中国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收入。
加之各种内忧外患,中国全面陷入一片危机之中。
二、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建设近代中国的复兴运动,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崛起。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民族英雄和政治领袖,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例如魏源、郑观应、洪秀全、康有为等人,他们都曾激烈的反抗封建专制制度,开创民主自由的思想和文化。
此外,孙中山的民族复兴思想和建设理念,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里程碑。
他提倡“三民主义”,主张实现中国人的平等、民主和自由,这个思想不仅深入人心,更成为了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精神,极大的启迪了中国人民。
三、宪政制度的逐步确立中国近现代史上,封建专制制度是最根本和最致命的弊病。
近代各种革命运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宪政制度。
1905年康有为的“大同书院”,提出了“君主立宪”、“宪政实行”的口号。
五四运动后,更是将“让权于民”、“三民主义”、“抗议日本等等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成为了中国的政治发展方向。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推翻,建立起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论文纵观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是在革命与近代化两种话语模式中展开。
各个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语境和精神气候规定其研究方式,左右其话语权。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论文范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论文全文如下: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可以说,这段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的受侵略和压迫的屈辱史,又是华夏大地的劳动人民通过智慧与勤劳摆脱压迫,走向光明的探索史。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尽显衰相,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鸦片战争前夕,鸦片在中国从贵族之间的炫耀的奢侈品变为普通百姓用来解脱贫穷与饥饿的工具时。
就注定造成贫穷与诱惑的恶性循环。
而曾想借此缓解财政危机的清政府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弊病,却没有像其他国家抵制鸦片那样和平介入,而是直接武力封锁烟局,这直接加快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当清朝落后的战斗器械面对列强的洋枪洋炮时,结局就注定是失败。
清廷震惊,天朝形象随之垮台。
之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随着外国资本注意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然,中国人民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中国这么一步步的沦陷,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英法要求按照合约内容修约时,清政府再次显示出封建国家的局限性。
不仅未予以许可,还无缘无故的对外国船队进行袭击。
这一不仅认真考虑的决定的直接后果就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不仅差点遭遇灭国危险,还导致圆明园这一人类文明的结晶遭到无情的焚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文物外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国近代化启示录窥清朝洋务运动思中国当代改革[摘要]风行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最终在甲午之年尘埃落定,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带来的不仅是超越以往的近代化,也毫不留情地揭露出中国近代化进程之瓶颈。
从洋务运动中我们不难看到中体西用思想在早期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起到的各种正负作用,处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热潮中的我们不应只做历史的看客,更应从历史的躯体当中挖掘出时光的记忆,指引我们未来的生命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走去![关键词]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当代改革历史的躯体——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的社会改革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内容包括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和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它虽然没能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接力赛上的第一棒,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洋务运动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影响政治近代化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同时,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转换。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中不可分割的最初一环,对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也有重要的影响。
尽管洋务派以“西用”固“中体”,延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但是洋务运动却以“西学”解“中体”,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历史车轮的发动机一经启动,就会按照历史自身的逻辑向前行驶。
由此洋务派充当了不自觉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工具,为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准备了多方面的条件。
洋务论者把师夷之长、夺夷所恃与变法主张结合起来,在学习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并在后来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张君主立宪的人。
郭嵩焘提出西方各国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
由此可见,从仿造坚船利炮、师法工商技艺到要求政治改革,这表明一部分洋务派对西方长技的认识已在不断深化。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摘要】: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而这三次巨变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三次巨变分别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论文从这三次巨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
【关键词】: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文内容:一:辛亥革命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懦弱无能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任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孙中山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但未得到李鸿章的重视,而后他发现清政府腐败无比,便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同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回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孙中山策划广州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表“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燃起了革命的烈火,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由此,维持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政府。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专业:工商管理201102姓名:周君怡学号:20115606
摘要: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解放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历史巨变,让国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让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辛亥革命;新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
正文:
近现代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它们分别是: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年代的第一次解放,其领袖人物是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期间,创立了各个革命团体,这些革命团体联合组成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制”为纲领,在各地建立革命组织,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孙中山先生经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了。
但辛亥革命有“破”而没有立,也就是虽然打倒了皇帝,开启了中国民主共和的进程,也打开了中国走向阳光时代的大门,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迎来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的时代,而是一个军法内乱和遭受帝国殖民的时代。
[1]辛亥革命虽然表面是失败的,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成功与进步,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辛亥革命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潮。
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三,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伴随着国歌的奏响,当毛主席按下旗帜按钮,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华人和共和国的成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标志着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也标志着中国从此摆脱了列强的欺辱和殖民,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独立自主的基础,从次中国进入一个进行现代化的探索期。
其次,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增强了人们追求民族的力量,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并且,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近代史的第三次历史巨变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3]”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它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一次历史性质的巨变将国人从旧的不合理的传统人问精神的束缚中解放胡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引导的基础。
若不进行第三次人文精神方面的解放,中国发展就有可能落入到发展的“文化陷阱”中,以至于将会有可能陷入一种长期的低水平循环。
[2]
改革开放具在新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规划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深刻转变。
其次,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起大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得到纠正,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
第三,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其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并且,中国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开启与五四运动,但是进程缓慢。
改革开放树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推进了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建设,总体上推进了中国变革的进程。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在中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发展开启了光辉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大国途径——中国改革真问题探索》第一页第二段,宋圭武,中国经济出版社
[2]《大国途径——中国改革真问题探索》第一页第七段,宋圭武,中国经济出版社
[3]《改革开放二十时事概览》418页第三段,陈书全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