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道德释义
孟子梁惠王上的成语

孟子梁惠王上的成语:/changyong/15082.html 不违农时 读音: bù wéi nóng shí 释义: 违:不遵守。不耽误农作物的耕种时节。 出自: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造句: 不违农时,减少误工,也十分重要。(毛泽东《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 事》) 不远千里 读音: bù yuǎn qiān lǐ 释义: 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出自: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不远万里 读音: bù yuǎn wàn lǐ 释义: 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出自: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箪食壶浆 读音: dān sì hú jiāng 释义: 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 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自: 《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造句: 时操引得胜之兵,陈列于河上,有土人箪食壶浆以迎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三十一回) 用法: 联合式;作状语;常与“迎接”连用 丢盔卸甲 读音: diū kuī xiè jiǎ 释义: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孟子梁惠王上的成语:/changyong/15082.html 出自: 《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韩非子·难三》:“夫物众而智穷, 寡不胜众。” 造句: 王朗寡不敌众,与白虎、周昕杀条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桥,坚闭城门。(明·罗 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 近义词: 众寡悬殊 反义词: 旗鼓相当 势均力敌 旱苗得雨 读音: hàn miáo dé yǔ 释义: 将要枯死的禾苗得到地场好雨。比喻在危难中得到援助。 出自: 《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 然兴之矣。” 造句: 天幸今得贤弟来此间镇守,正如“锦上添花,旱苗得雨。”(明·施耐庵《水浒全 传》第五十回)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在危难中得到援助 近义词: 枯木逢春 雪中送炭 尽力而为 读音: jìn lì ér wéi 释义: 尽:全部用出。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出自: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全力而为 近义词: 尽心竭力 全心全意 反义词: 敷衍了事 聊以塞责 明察秋毫 读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共 一大
共产党早期组织 创办的工人刊物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
意义 宣告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渊源: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期间受到干扰,后转移到浙 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最终完成会议议程。这艘红船 中共 红船 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 一大 精神 的象征 (2)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 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传播
先驱
(1889—
结果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1927)
时间 1921 年 7 月(7 月 1 日为建党节) 地点 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1)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中共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一大 召开
(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条件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 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
【术语释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从 1919 年五四运动到 1949 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维空间】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开端事件
考点 3:中国共产党诞生(八上第 14 课 P63-68)(2022 年是中国二大召开 100 周年)[2021·安徽 17(2);2019·安徽 17(2)(3)]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 指明了方向
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13 位代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1)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 称为中国共产党,(教材最新表述: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 共产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
道德与人性

道德与人性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而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由此可见,道德包含的都是好的东西,而人性却有双面性,因而我个人觉得人性的范围更大。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人性如果失去道德,犹如折翼的天使,失去水的鱼,人性必须以道德为依托。
人性具有双面性,对于人性中的正面的部分,道德只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不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人性中的负面部分,必须辅以道德去矫正,换言之,我的观点是: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是克制人性的。
先举几个例子吧:现如今的三公消费,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反贪成为近年来的热点。
今年看到这样一则新闻,由于大众的积极监督,社会舆论的冲击,今年过年的时候各大饭店的公款吃喝明显少了不少,有保安这样对记者说:这风口上还敢来吃喝,除非他是不想要工作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用公家的钱享受人生,吃好的喝好的,无疑是一种人性,我想如果允许的话,应该是没有人会拒绝的。
但是这种现象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交税不是为了养这样一帮蛀虫的,因而道德的风向标指向了这帮人,社会舆论接踵而至。
政府官员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人性。
可见道德是克制人性的。
再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让座事件,这是一种纯粹利他主义吗?答案是否定的。
上来一个老人,你脑子里会首先就会想:我应该给她们让座。
注意,这里是“应该”,这是一个长期接受道德教化的人内心的反应,约束着他们自私的一面,展现的是一个经过道德塑造的人。
我一直相信“性恶论”,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喜欢抢别人的东西玩,别人拿走他还会哭闹不停,相信这是接触过孩子的人都有的感触。
小孩子,还没有正式的接受教育,因而他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他内心中最真实的一面。
关于责的四字成语

关于责的四字成语敷衍塞责:敷衍:马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塞责:搪塞责任。
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悔过自责:追悔过错,谴责自己。
聊以塞责:聊起:姑且;黎贞:推脱责任。
姑且应付一下,称得上交代了责任。
匹夫有责:国家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
引咎自责:咎:罪责。
主动分担错误的责任谢泽生自我批评。
闭阁自责: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
同“闭阁思过”。
闭合自责: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
同“闭合思过”。
反躬自责:回过头来责备自己。
死有余责:犹死有余辜。
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没法他的罪恶。
引过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守土有责:指军人或地方官存有捍卫国土的责任。
无以塞责:自谦之语。
无法弥补自己应负的责任。
责无旁贷以身作则消极怠工敷衍了事之差应付敷衍塞责开柙出虎互相推诿聊以塞责操刀伤锦避重就轻任重才轻问诸水滨引咎自责一方之任分内之事责有攸归责无旁贷敢作敢当非异人任匹夫有责积极进取恪尽职守全力而为尽职尽责克己奉公任重道远严以律己门可罗雀ménkěluóquè[释义]罗雀:设网捕雀.大门前面可设置网捕雀.形容门庭冷落;来的客人很少.[语出]《史记·汲郑传赞》:“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正音]雀;不能读作“qiǎo”.[辨形]罗;不能写作“箩”.[近义]门庭冷落[反义]门庭若市[用法]一般用于形容商业服务部门生意不兴隆;顾客很少的冷清的情形;也可形容门庭冷清.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结构]主谓式.[例句]爸爸退休后;家里冷清起来;~.[英译]havingfewvisitors[成语故事]故事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一篇传记,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郑庄.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后来又任“主爵都尉”.郑庄,陈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帝时担任“大农令”.这两位大臣都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曾位列九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交为荣.可是,由于他们太刚直了,汉武帝后来撤了他们的职.他们丢了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开封的翟公曾经当过廷尉.他在任上的时候、登他家门拜访的宾客十分拥挤,塞满了门庭.后来他被罢了官,就没有宾客再登门了.结果门口冷落得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了.官场多变,过了一个时期,翟公官复原职.于是,那班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程公感溉万千,在门上写了几句话:“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责一贱,交情乃见.”门庭若市méntíngruòshì[释义]门:原指宫门;庭:原指朝庭;现指院子;若:好像;市:集市;市场.原来形容宫门里;朝庭上;进谏的人多得像在集市一样;十分热闹.现在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语出]《战国策·齐策…》:“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辨形]庭;不能写作“馈”.[近义]车水马龙[反义]门可罗雀[用法]一般用于家庭、商业、服务部门等场所.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主谓式.[辨析]见“宾至如归”(71页).[例句]自从他的父亲当上县长以后;他们家每天都~.[英译]swarmingwithvisitors[成语故事]故事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美好品质的四字词语

美好品质的四字词语美好品质的四字词语:德高望重[dé gāo wàng zhòng]:【释义】: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多称颂年高而有名望的人。
德即品德;望即名望、声望,也指有名望的人。
【出处】:《晋书·司马元显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己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示例】:陈教授一生严谨治学,德高望重。
大公无私[dà gōng wú sī]:【释义】: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常用来歌颂人的优良品质和秉公处理事情。
【出处】:《汉书·贾谊传》:“为人臣者;主而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清·龚自珍《龚定庵集·论私》:“且今之大公无私者;有杨;墨之贤耶?”【示例】:共产党员就是要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为大多数人谋利益。
拾金不昧[shí jīn bù mèi]:【释义】:意思是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良好的人的道德和社会风尚。
金:原指钱财,现泛指各种贵重物品;昧:隐藏。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示例】:他拾金不昧的事迹传遍全校。
高风亮节[gāo fēng liàng jié]:【释义】:形容人品格高尚,有坚贞的节操。
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
【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心也。
”【示例】:老厂长高风亮节,做工作从来不计较报酬。
光明磊落[guāng míng lěi luò]:【释义】:形容胸怀坦荡,光明正大。
也作“磊落光明”。
磊落:心地光明坦白。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示例】:做个光明磊落的人,既不居功自傲,也绝不文过饰非。
任法融 著《道德经 释义》——完整版

任法融著《道德经释义》——完整版任法融简介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生于公元1936年。
家中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弟兄3人,任法融为最小者。
其外祖父为清末秀才,颇精儒学,以教学为生,其父在外祖父教育影响下,亦通读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书籍。
1943年任法融7岁时入乡垫读书,1950年14岁时因家庭生计困难而废学,在家习农事并从其慈母课读儒家四书,身体渐成长,文化涵养亦渐增长。
1955年冬,年已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 龙门洞" 游览,见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美,又听说元代的著名道士丘处机(长春)曾在这里修炼得道,心颇慕之,因而在山中盘桓数日。
当时龙门洞常住有廿多位道士,任法融见他们个个朴素善良,勤于道家修炼,便请得该观监院同意留居,每日随道众干农活,闲暇时便借阅道书。
渐读便渐对道教产生信念,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
尔后,正式入道,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随师学道。
王嗣林道长擅长斋醮法事经韵,精通道教科仪,任法融虽从师学经韵,但却不愿终生作经忏道士。
他认为,经韵是诵经的表达仪式,只是阐道宣传的外表形式,而道教的精神实质,一是修真体道延年益寿,二是穷宇宙造化之源,明万类消长之理,既有哲理性,又有实用性,不但对己身有益,而且对人类幸福、社会稳定、天下太平都有积极作用。
因此,他虽习经韵但不重经韵,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读道书、研道意。
从1955年至1958年(1958年曾参加全国民主青年代表会议,为陕西省青年代表)这3 年中,他利用农作之暇,细读《道德》、《南华》、《四品》。
《阴符》。
《素书》等道教经书,自感获益不浅。
1957年冬,任法融辞别师父,离开陇县龙门洞,到陕西周至县楼现台道院挂衲。
当时楼观台总理为梁宗和道长,颇谙儒、道经籍,赞扬任法融读了不少书,但还必须精读儒家五经,以打好冶学的基础。
于是任法融认梁宗和道长为师,在梁道长指导下,认真学习了《左传》、《尚书》、《易经》。
成物之功——先古经典道德认知的系统观精义微探

成物之功——先古经典道德认知的系统观精义微探程少川詹联科(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针对道德教育与认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现代道德教育中所缺失的方法论框架,正是中国古代先贤早已提出的道德识别要素“元亨利贞”。
归纳中国道德文化传承中的演变,指出道德陈述的具体化与局限性并存的发展进程,是道德观念异化乃至归于虚无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经典道德陈述的系统化分析,阐明中国先古道德文明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并提出用系统眼光重新审视现代道德教育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认知,系统方法论1、道德教育与认知的困境与问题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曾经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和博大精深的道德文明。
我们从先祖那里继承的大量文化遗产,确乎有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发扬光大于未来。
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鉴别,现代人并未拥有具体明晰的观察视角与评判尺度。
而对于传统文化“扬弃”的结果,也还难以让人们充分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文化精华,以及这种精华的究竟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非常深刻地反映在被称为“现代道德危机”的诸多现象之中。
道德文化,至今是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经常涉及的话题。
在我国的教育指导方针中,“德智体美劳”的排序,也突出地反映了“德”在我们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当问及什么是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原则时,即便是从事道德教育的教师,往往也不能直言相告。
目前比较普遍被认可的,就是“要对得起良心”,或者遵守“做人的基本准则”。
实践上人和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很多,真实世界之复杂,使人难以找到绝对可以依赖的评判标准。
一方面道德的问题很大、很深。
另一方面,我们的现实生活乃至教育中,又有将道德学问简单化的倾向——仅仅用是否属于道德范畴,是好还是不好,或者是道德还是不道德,来评价各种行为、思想或者事物。
并用这些判断来构成道德教育的框架。
教育实践中理论高度的不足,或许是道德教育失效而致面临困境的关键原因。
现实的复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事实上造成了现代人道德的迷失。
成语释义系列 (8)

炙手可热拼音:zhìshǒukěrè释义: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出处: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示例:~握大权,待郎充犬吠篱边。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质而不俚拼音:zhìérbùlǐ释义:质朴素、单纯。
俚粗俗。
质朴而不粗俗。
亦作质而不野”。
出处:《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示例:《孔雀东南飞》~,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质而不野拼音:zhìér bùyě释义:质朴素、单纯。
野粗俗。
质朴而不粗俗。
同质而不俚”。
出处:《后汉书·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质非文是拼音:zhìfēiwénshì释义: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出处:汉·扬雄《法言·吾子》其文是也,其质非也……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质非文是拼音:zhìfēiwénshì释义: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出处:汉·扬雄《法言·吾子》其文是也,其质非也……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质疑辨惑拼音:zhìyíbiànhuò释义:指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出处: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质疑问难拼音:zhìyíwènnàn释义: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革命道德释义
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国革命斗争后所产生的唯一不可编辑的伦理准则。
它是新中
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贯穿始终、由国人共同拥护并以实施联系起来的文化和道德价值系统,由此形成的主题、原则和思想内容,以及新中国国民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中国革命道德是一种政治道德,它把中国革命斗争的民族主义特性融入到一种
统一的道德问责体系中。
中国革命道德思想的根本为让“民族的自由和幸福”作为根据,认为“资产阶级统治应当消除,实现社会的解放和重建”,民族的自由与幸福的实现只能通过实现民族的统一和革命。
从而,中国革命道德把爱国、反侵略和反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民族觉悟和社会责任,并且以克服特权专制、落实共和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作为解放民族的斗争目标。
此外,中国革命道德也倡导群众的正义正气,努力做到天理昭彰、以勤俭廉耻
作为遵从法律规范的行为准则。
对人特别是对普通老百姓要求团结、克己奉公、互助互信,坚持社会主义公德,拒绝官僚主义,创造新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新的社会伦理价值。
同时,中国革命道德也要求人们勤俭节约,重视精神文明,提高社会文明素质,以自觉和行动,使道德更上层楼,建立起要求正义正气的社会伦理标准,使道德得以更加完善的实施和发展。
归纳而言,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国新中国的政治道德的总和,也是一个民族的觉醒,一项民族伦理,它为人们及社会提供了较高的道德标准,使人们在新的历史阶段不断深化对社会文明和公民意识的认识,有利于推进新中国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