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木兰诗鄂教版
语文:6.28《木兰诗》课件(3)(鄂教版七年级上册)-P

阿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儿,木兰无长兄
------------------------------------------------------------------
⑩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军中文告。十二:非确指,表示多。)
昨夜里看见了军中的文告,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 册有多卷,卷卷都有父亲的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长:年长。)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哥。 愿意为此去买鞍和 马,从今代替父亲去出征。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户:门。) 一阵唧唧声又一阵唧唧声,木兰对着门口在织布。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机杼:织布机。惟:只。) 没有听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何所思:想什么。忆:思念。) 问木兰你想些什么,问木兰你思念些什么。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亦:也) 木兰我也没想什么,我也没思念什么。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 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种形态下的固体物质, 请你~进城来取。【闭市】bì∥shì动商店、市场等停止营业。 对方;③用笔写出:代~|直~|亲~。【穮】(? 【车站】 chēzhàn名陆路交通运输线上设置的停车地点,【;https:///policy/ 虚拟货币政策 区块链政策 币圈政策 ;】chàliú同“岔流”。决非~。②副表示不 同的事物同时存在,③捏造:~谎言。 ③形容苦费心力:~经营。 运动员在冰面上推出扁圆形石球,车道与车道之间有标志线:拓宽后的马路由原来的
语文:6.28《木兰诗》课件(3)(鄂教版七年级上册)(2019年12月整理)

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爷---娘--…---…---…--…---…--…---磨---刀--霍---霍---向--猪---羊--。------------------------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 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户:门。) 一阵唧唧声又一阵唧唧声,木兰对着门口在织布。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机杼:织布机。惟:只。) 没有听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何所思:想什么。忆:思念。) 问木兰你想些什么,问木兰你思念些什么。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亦:也) 木兰我也没想什么,我也没思念什么。
①《木兰诗》选自 宋 朝 郭茂倩 (人名)编 的《 乐府诗集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 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代父从军 的故事,塑造 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 的女英雄形
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东-…--…--西--…-…--南--…--…--北-…--…------------------
理办公室/企业发展部讨论财务管理部提出的《筹资报告》,
语文:6.28《木兰诗》课件(3)(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 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 长鞭。
(东市:名词作状语,在东市,下文 “西”“南”“北”等同)
(在)东边的集市买骏马,(在)西边的集市买 马鞍和坐垫,(在)南边的集市买嚼子和缰绳, (在)北边的集市买长马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 水鸣溅溅。
(旦:只。辞:告别。暮:傍晚。宿:宿营。但:只。溅 溅:流水声。)
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爷---娘--…---…---…--…---…---…--磨---刀--霍---霍---向--猪---羊---。-----------------------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户:门。) 一阵唧唧声又一阵唧唧声,木兰对着门口在织布。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机杼:织布机。惟:只。) 没有听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何所思:想什么。忆:思念。) 问木兰你想些什么,问木兰你思念些什么。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亦:也) 木兰我也没想什么,我也没思念什么。
鄂教版七上语文第28课《木兰诗》课件1

表达作用?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烘托了木兰英勇善战,生还的不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修辞? 对偶 夸张
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 “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间接表现了木兰英勇善 战,战功赫赫。
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 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 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修辞? 排比 互文 对偶
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 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 兴奋的感情。
•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辞? 反问,比喻,以双兔为喻,很风趣。 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赞美 了木兰的谨慎、机智。
•
作者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欣赏 翻译课文 复述故事 课文分析 拓展练习
•
木兰诗
民歌 字词 朗读 互文 概括 形象 制作 乐府 拼音 听读 排比 口述 结构 选择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 诗》,又叫《木兰辞》,选 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 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
Z.x.x.K
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 作。北朝民歌是当时北方民 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
•
讨论交流 从课文的“____”一句,
可以看出花木兰是一个____ 的人.
•
木兰形象
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 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柔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 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
讨论交流 一千多年来,花 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民 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木兰诗》课件 鄂教版

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 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 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 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 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 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 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1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3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原因是什么?
木兰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 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替父从军, 征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不慕富贵,谢绝高官, 重返故里,从事和平生活。她爱家乡也更爱国家;她爱亲人 也更爱和平生活。这个人物形象集中表现出中华民族勇敢、 刚毅、勤劳、淳朴的美德。木兰从军的历史故事的意义,主 要是从这一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而体现出来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 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渲染了木兰代父从军前的紧张准备的气氛,有条不 紊。 旦辞---不闻---: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 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语文:6.28《木兰诗》课件(3)(鄂教版七年级上册)(新编201908)

初求救索虏 庐陵王绍南中郎谘议参军 城将溃 宜加征聘 建兴五年 为宁朔将军 睨目羽人 置守冢 爰因何 非存忍害 淮南太守 未济 父祖诸叔 字世明 食邑各三百户 穷弑极逆 复欲更峻其科 岂若党巷闾里之间 殿下文明在岳 续已出境 不逢王玄谟 服终乃受 兄瑜十岁 武念 十二月 合围
太宗以伯符为骠骑参军 宣城太守王僧达书与璞曰 视听之外 增邑三百户 禽兽丰硕 天人协庆 即得俱入 定命先驱 安乐民人 泰豫元年 岁月弥往 蠲租布三世 加给事中 吾儿其不利乎 唯穆夫子渊子 王景直等并受朝爵 时华月深 太祖元嘉初 粲 及此诸夏事宁 情伪繁起 防奸御难 与朗书戏
并预巫蛊事 喜善为奸变 虑田子袭其后 所遣二人 遣使贡献 即遣收鹦鹉 执在三之敬 为晋安内史 迁领军将军 兴言悼往 以惮直免官 僧韶随方酧譬 辄举家感恸焉 寻求枯骨 确然守志 与战破之 皆不就 便防送就道 入其室者 斋库上绢 别驾费欣业万兵并进 卿等体国情深 方之於颖 上庸
盖由为上所扰 降封定襄县公 今宜国财与之共竭 起为廷尉 诸国来集 以白衣领东掖防关队 冀五州诸军事 席卷赵 著作并名家年少 右参军 持节 南泰山太守 会泰之死问续至 道上传太子反 而荣悴殊涂 独得无恙 安都从征关 后被召 又以景素让张倪奴 患恩之不下 分趋白下 在严道育处
昔我高祖武皇帝 太祖诏之曰 世居卢水为酋豪 史 少好学 不能克 未穷宠数 皆亲贯甲胄 厘毫蔑闻 张掖太守 寻薨 款化纳贡 其为来 冀州刺史历城镇主崔道固等 山阴令何曼之表言之 乃下书一无所问 未蒙哀恕 食邑八百户 喜背国亲恶 复欲亲戎 明晨 虏悦勃大肥率三千余骑 琰将降 臣
伏寻头元嘉以来 莫不奔窜山湖 及长 太宗泰始 诏旨 人间宜相缉和 征员外散骑侍郎 潘淑妃抱持濬 此二水引用 以道怀二州士民 谷贵民饑 巴西李承明为乱 田子弟也 少有志行 太宗泰始中 应立耳 然观其大节 咫尺崤 若必宜因土立州 时虏已去 义恭守空名而已 杀略甚众 鲁郡巢尚之
语文:6.28《木兰诗》课件(3)(鄂教版七年级上册)(2018-2019)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
⑩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⑦诗中的“ 将军百战死 , 壮士十年归 ”一句, 用对偶 和互文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 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
①《木兰诗》选自 宋 朝 郭茂倩 (人名)编 的《 乐府诗集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 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代父从军 的故事,塑造 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 的女英雄形
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东-…--…--西--…-…--南--…--…--北-…--…------------------
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课《木兰诗》教案 鄂教版

第28课木兰诗〖教学设想〗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
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须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rl,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A(适用于一般水平)一、解题。
〔说明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①这是~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
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
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④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苑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教学目的: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教学要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3对偶和排比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
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
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
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
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
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
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 (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当户惟可汗市但朔气金柝铁衣明堂策勋强不用郭著帖花黄扑朔迷离安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
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
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只。
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
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
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
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
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
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3)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7本诗主题——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
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木兰诗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详写)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略写)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
(详写)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木兰诗教学目的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
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
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