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教学设计
伤寒论 教案

伤寒论教案教案标题:《伤寒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伤寒论》的作者、背景和出版历史。
2. 理解《伤寒论》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
3. 掌握《伤寒论》中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4. 能够运用《伤寒论》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一些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案内容:第一课:引入与导入1.1 引入:向学生讲解《伤寒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 导入: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关于中医的了解和期望,为后续内容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课:《伤寒论》的作者、背景及出版历史2.1 学习《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介绍他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2.2 了解《伤寒论》的背景和出版历史,让学生对《伤寒论》的起源和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三课:《伤寒论》的基本理论与治疗原则3.1 介绍《伤寒论》的基本理论,包括六经辨证、阴阳平衡等。
3.2 了解《伤寒论》的治疗原则,如解表宣肺、清热泄火等。
3.3 分析《伤寒论》中常见病例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讨论。
第四课:实践应用与案例研究4.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小组活动,选择一个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4.2 学生根据《伤寒论》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小组讨论报告。
4.3 学生小组报告,分享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并进行教师和同学间的互动和讨论。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讲解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报告:学生通过小组报告的方式分享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增强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和问题的提问,评估学生对《伤寒论》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并进行评估,进一步检测学生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伤寒论(1.1)--绪论课程教案

5 分钟
3.伤寒学发展史:分五个阶段简介:晋唐、宋金、明清、近代、现 5 分钟 代
四、伤寒学的确立与研究方向
10 分钟
4
确立条件:四要素(对象、队伍、历史、地位) 伤寒学的确立 定义伤寒学的意义:
5、伤寒的涵义 电子教案:分三层:广义、狭义、更狭义。 强调范围是广义伤寒,重点是狭义伤寒。 小结
10 分钟 10 分钟 5 分钟
要求
六经传变规律;
熟悉伤寒的辨证方法、治则治法及组方用药;
了解《伤寒论》形成与发展概况,《伤寒论》学术成就、与《内经》《金匮》《温病 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 难点及解 决办法
教 学 重 点 : 伤寒学概念、确立的要素、伤寒的涵义、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 教 学 难 点 : 《伤寒论》的历史沿革、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10 分钟
《伤寒论》沿革、版本、流传
提问:现时《伤寒论选读》是否为其原貌?引入主题“沿革”
电子教案:《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伤寒论》、《金匮 要略》。
版本:宋本、赵开美复刻本、成注本。
流传:按时代顺序:介绍南北朝、隋朝、唐朝各大医家对伤寒 论的引用及评价。
第2节课 利用图片介绍河南南阳仲景伺。
学术成就: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典籍、创立六经辨证体系、确 立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留下大量有效方剂、奠定制剂学基础 渊源:在四大经典中地位、与临床各科关系
10 分钟
2.成书、沿革、版本、流传
成书的时代背景
10 分钟
电子教案:荆州的社会背景——局部繁荣发展;当时医药发 展水平;当时疫病流行;立志医学——具有创新精神、求实态 度。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3
第一节课
一、导言
提问:对《伤寒论》《伤寒学》有何概念?
伤寒论教案

4. 布置作业
1.六经的主要脉证是什么/? 2.六经病的治则既代表汤方?
课
题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论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1.了解太阳病概况 2.掌握太阳病提纲、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提纲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1.太阳病提纲 2.太阳中风提纲和太阳伤寒提纲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 具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病机特点 讲授法 多媒体
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1. 汗 出 项 强 — —柔痉 反——与无汗相 比较
复习提问
1.“营弱卫强”的涵义是什么? 2.桂枝汤有哪些禁例,为什么?
2. 讲授(时间) 约 94 分钟 讲授(时间) 桂枝加葛根汤证的症机治药 课题内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症机治药 桂枝加附子汤的症机治药 桂枝去芍药汤证的症机治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的症机治药 桂枝新加汤证的症机治药 掌握要点 1.桂枝加葛根汤的证治 2.桂枝加附子汤证的证治 3.桂枝新加汤证的证治 举 例 桂枝新加汤证的临床应用病例 21 条促脉指脉象急 促而言 20 条阳复汗止, 自可 化气生津 18 条平素有喘证 43 条新患肢喘证
掌握要点
中风表虚证的证机治药
举
例
桂枝汤证的临床应用举例
提
问
营卫的功能有哪些?
3. 小结(时间) 小结(时间)
约 3 分钟 小结本课重点内容
4. 布置作业
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煎 服法应注意什么?
课
题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教学目的
进一步阐述桂枝汤证的治法、 病机, 明确桂枝汤的其他用法。 熟悉桂枝汤的禁例。
复习提问
初服桂枝汤反烦 不解,邪郁较重, 阳郁不宣 先刺风池、风府, 1. 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 疏通经络以泄 方义? 邪,却与桂枝汤 2. 桂枝汤的煎服法应注意什么? 则愈。 53 条:常自汗出 的病机与治疗。
伤寒论教学大纲

伤寒论教学大纲(供中医本科使用)前言[教学目的]《伤寒论》(梅国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掌握临床辨证治疗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适应21世纪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需要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学要求]本门课程应安排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学习后。
《伤寒论》内容分绪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及厥阴病六经病证治,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证治等八部分。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伤寒论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学术渊源与成就,与中医其他三大经典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伤寒的涵义,病因、发病与传变,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突出《伤寒论》临床经典的性质,展示其学术价值,并使学生了解《伤寒论》在近两千年以来传承中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成就。
第2~9章分别论述六经病、霍乱病于阴阳易差后劳复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旨在使学生通过《伤寒论》原文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掌握六经辨证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与技能。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伤寒论的概念及学科确立的基本要素、伤寒的涵义、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及六经传变规律。
2.熟悉伤寒的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
3.了解《伤寒论》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伤寒论》与《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 11.伤寒论的基本定义。
2.《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
伤寒论教学大纲(二)2024

伤寒论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伤寒论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对于诊断和治疗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体系化,本文撰写了伤寒论教学大纲(二)。
该大纲将以五个大点为主线进行论述,包括:课程简介、基本理论、病机病因、诊断与鉴别、治疗原则。
在每个大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五到九个小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份系统的伤寒论教学大纲。
正文:一、课程简介1. 伤寒论的历史背景介绍2. 伤寒论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3. 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4. 课程内容概述5. 教材和教辅书籍推荐二、基本理论1. 伤寒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2. 伤寒论中的热邪观和伤寒证类型3. 伤寒论中的外感热邪与内伤热邪的区别4. 伤寒论中的六经理论与病证关系5. 伤寒论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联与比较三、病机病因1. 伤寒论中的病机观点与演变规律2. 伤寒论中的疫病观与环境因素的关系3. 伤寒论中的邪正交互作用与防病的方法4. 伤寒论中的病因分类与病证形成机制5. 伤寒论中的病机辨析与临床应用四、诊断与鉴别1. 伤寒论中的诊断原则与方法2. 伤寒论中的病证鉴别与辨证方法3. 伤寒论中的辨证要点与辨证特点4. 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与病证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5. 伤寒论的诊断与鉴别与现代医学检查方法的结合五、治疗原则1. 伤寒论中的治疗思想与原则2. 伤寒论中的治疗法则与具体方法3. 伤寒论中的方剂选择与使用4. 伤寒论中的治疗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5. 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与现代中医临床的融合总结:本文根据伤寒论教学大纲(二)的主要内容,对伤寒论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
通过课程简介、基本理论、病机病因、诊断与鉴别、治疗原则等五个大点的分析和阐述,为中医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份全面且系统的教学大纲。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中的经典著作,在传授和学习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理论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伤寒论》讲义课件

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郭雍
(著《伤寒补亡论》二十卷)等。他们与王叔和、 孙思邈被称为宋及宋以前研究《伤寒论》八大家。
●二是形成二个版本:即宋版本(公元1065年)和 成注本(公元1144年)。
宋版本在其《校定伤寒论序》中云:“百病之急,
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
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方,定有
(二)主要学术成就
1.实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体化。 2.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3.保存了大量有效方药。有四个特点: 疗效确切; 配伍严谨; 剂型多样; 煎服独到。 4.寓含了许多先进的思想与方法。
桂枝汤煎服法
• 上五味,(口父)咀⑤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 取三升,去滓,適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 ⑥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温覆令一時許,遍 身漐漐⑦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 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 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 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 五辛⑧、酒酪⑨、臭惡⑩等物。
煎服法
• ①浓煎1次,分3次温服。 • ②一服汗出病解,停后服,不必尽剂。 • ③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半 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 • ④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
调护法
• ①药后喝热稀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 ②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③微 汗,以全身湿润,汗出极微为度,切不可 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④病情较重者, 昼夜服药,故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 药。⑤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 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它变 化。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讲义

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讲义目录第一课伤寒论导言——仲景经方学术溯源及临床辨治特点第二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三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四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五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六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七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八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一课伤寒论导言——仲景经方学术溯源及临床辨治特点一、方源汤液升华二旦从经验之方圆融到经典之方西晋皇普谧在其名著《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唐甘伯宗《名医录》曰:“张仲景,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云:“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卒如其言。
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
可见仲景是在其师张伯祖的指导下学了以《汤液经法》为代表的经方派典籍,而为什么时人说仲景“识用精微过其师”呢?那肯定是因为对《汤液经法》和整个经方学派体系有了升华和提高的贡献!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经方十一家:《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这些书后世都失传了,失传的原因除了战乱,更重要的学术的进化和历史的选择!经方原本的含义即经验之方,这些原始的经方,大都是以药对病对症的,还远远达不到辨证论治的层面,所以当仲景的《伤寒》经方体系横空出世以后,这经方十一家也就慢慢的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上述医书虽然失传,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等这些原始的经方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讲义教学设计
一、前言
《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著名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学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
它涉及到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对今后的中医临床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中医药学教育中,《伤寒论》作为必修课,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本文旨在设计一份《伤寒论》讲义,为中医药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以尽可能方便和促进中医药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二、课程目标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
1.了解《伤寒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掌握其整体框架和脉络。
2.了解《伤寒论》的历史背景、作者和编撰过程。
3.掌握《伤寒论》所涉及的基本病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学习并理解《伤寒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本教学围绕《伤寒论》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伤寒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包括《伤寒论》的名字来源、内容概
况等。
2.《伤寒论》的历史背景和编撰过程,包括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作者
张仲景的生平、《伤寒论》的编撰过程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