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停顿划分

合集下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讲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讲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讲解引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女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世佳作。

这首诗描绘了雪花飘落的北国景象,以及女主人公白雪对武判官的深情款款。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逐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杰作。

正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首诗的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写了北国的寒冷和风雪交加的景象。

北风呼啸,掀起漫天的飞雪,将地上的白草折断。

这一写景描写生动而独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是写景的转折部分。

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冰冷严寒的北国与婷婷玉立的梨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对比不仅展示出北国的美丽与苦寒,同时也突出了女主人公纯洁美丽的形象。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段描写了白雪纷飞的场景,以及秋日的落霞和孤鹜飞翔的景象。

诗人通过对天空中飞舞的白雪进行比拟,形象地描绘了白雪的浩渺和纷乱。

其中,“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形象地揭示了雪花的精细和细腻。

接下来的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将秋日的落霞和孤鹜与白雪相对照,突出了白雪的纯洁和美丽。

同时,也通过“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将天空和水面的宁静与白雪的轻盈相连,给人以静谧的感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句描述的是渭城清晨降落的朝雨洗涤了轻尘,使客舍的柳树显得更加青翠。

这里,诗人通过渭城的景象,使读者感受到了清晨的新鲜和宁静。

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是诗人对武判官的送别。

这里,女主人公白雪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表达了她对武判官的深情告别。

并且,“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话也暗示了武判官即将前往边疆去征战的命运,而白雪则将孤独地留在渭城。

结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绘北国风雪和女主人公白雪的细腻情感,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情的别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篇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所著,描写的是送别远行的武判官的故事。

作为一篇著名的古诗词,这首诗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人深受感动。

写作重点:本篇文章主要是要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的主旨思想,以及其中的语言运用,如何通过符号的运用展现出作者的深切感情。

用词分析:首先,诗歌开头就运用了寒冷的符号——白雪,来衬托出送别之时的寒冷和荒凉。

接着,以“欲归先作别”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反问句的表达手法,将作别之时的内心矛盾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篇诗歌用词简洁明了,通过对寒冷、沉默、别离、惆怅等符号的运用,成功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结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示了岑参深切的爱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通过对荒凉寒冷、别离惆怅的描写,抒发出了岑参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语言上,运用符号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更加丰富多彩,阅读感人至深。

篇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所写。

这首诗歌主题是送别,其中含有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

作者运用的语言手法和符号体现了他深深的爱国情感。

写作重点:本篇文章主要是要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爱国主题。

通过对“归京”和“朝中”等符号的运用,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以及对世事变化的感叹。

用词分析:在诗歌的描写中,作者用了一些寒冷、孤独、思乡、离别等符号。

这些符号既表达了武判官与他的众多亲人好友之间的离别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个时代的悲凉情怀。

而当武判官要回朝中时,也正是整个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

通过描写这个历史时刻,作者在内心深处对国家的未来进行了一番思考与预言。

结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是唐代著名的送别诗歌之一。

而其中所表达的爱国主题,更是启迪着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爱国的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考总复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考总复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复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基本信息】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者:岑参题材:边塞诗、送别诗【作者简介】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

其诗长于七言歌行。

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有《岑嘉州诗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主旨】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作者是唐代诗人。

2.本诗作者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

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3.这首诗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

二、拼音题岑参(cén shēn)散入(sàn)狐裘(qiú)锦衾薄(qīn bó)瀚海(hàn)阑干(lán)羌笛(qiāng )风掣红旗(chè)三、解释题①胡天八月即飞雪(指塞北的天空)②瀚海阑干百丈冰(纵横交错的样子)③愁云惨淡万里凝(聚)④风掣红旗冻不翻(拉,扯)⑤都护铁衣冷难着:铁甲编成的战衣⑥狐裘不暖锦衾薄(织锦的被子)⑦胡天八月即飞雪(就)⑧将军角弓不得控(拉开)⑨风掣红旗冻不翻(翻动,飘展)⑩去时雪满天山路(分手上路的时候)四、默写题①诗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③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④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⑤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⑥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5)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是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枝,不禁感慨。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夸张的笔墨描写沙漠寒冰纵横的景象,烘托诗人的离愁别绪。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诗句是,选取人物的居住、睡眠、穿衣等生活场景表现了天气寒冷。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句是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仍驻足远望其中的景象,令人回味无穷。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句是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反映了塞外的奇寒,在视觉上突出了红白映衬的色彩。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边塞雪的奇丽景象;古人常用“梨花”来形容人或事物。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杨贵妃的楚楚动人。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为送别战友设置了一个壮阔苍凉的背景,目光由近及远,从身边的衣被、弓甲放眼雪中的边塞大漠。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先从正面描写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接着又选取一些日常活动从侧面来表现天气的寒冷,如写睡眠时“狐裘不暖锦衾薄”,拉弓训练“将军角弓不得控”。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句是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枝,不禁感慨。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夸张的笔墨描写沙漠寒冰纵横的景象,烘托诗人的离愁别绪。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句是,选取人物的居住、睡眠、穿衣等生活场景表现了天气寒冷。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句是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仍驻足远望其中的景象,令人回味无穷。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句是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反映了塞外的奇寒,在视觉上突出了红白映衬的色彩。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出边塞雪的奇丽景象;古人常用“梨花”来形容人或事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一章诗歌背景介绍
⑴诗歌作者简介
王之涣,唐代诗人,活动于公元688年至公元728年之间。

他是唐玄宗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与王昌龄、杨玉环等人并称
“乾宁之客”。

⑵诗歌创作背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描写了送别武判官归京途中遭遇大雪的情景。

第二章诗歌赏析
⑴诗歌内容概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述了送别武判官归京的情景,
诗人借描绘大雪纷飞的景象表达对武判官的思念之情。

⑵诗歌结构分析
诗歌为七言绝句,每句四平八稳,情感表达简练有力。

⑶诗歌意境描绘
诗歌通过描绘雪景,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凄迷秋冬的寒冷氛围。

⑷诗歌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逝去事物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第三章诗歌影响与传承
⑴诗歌的影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其深邃的意境,打动了许多读者,成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⑵诗歌的传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影响了后世很多诗人的创作,留下了深远的文学影响。

第四章附件
⑴诗歌原文
⑵译文及注释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判官:古代官制中负责审判案件的官员。

⒉归京:指官员到京城报到、交接工作或复命的行为。

⒊绝句:四行构成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每行五言或七言,多为五言。

本文档涉及附件:
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译文及注释文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经典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经典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页,共四十九页。
【代表作】
《白雪(bái xuě)歌送武判官归京》,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第六页,共四十九页。
写作背景 天宝(Tiānbǎo)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
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 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 (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 气氛。
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九页。
写法探究
1.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1)雪随风(suí 至; fēnɡ) (2)“八月即飞雪”; (3)以花喻雪;
第三十九页,共四十九页。
(4)侧面烘托(hōngtuō)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
墨,通过人的感受,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 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 写,也从侧面烘托(hōngtuō)了大雪的寒威。
“送武判官 归京”
人物(诗人、武判官) 事件(归京)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第十四页,共四十九页。
再读诗歌,划分层次(céngcì),概括大 意。
第一部分:(1-10句)从不同(bù tónɡ)侧面咏雪。
第二(dì èr) 部分
(11-18句) 送别
(11-14)宴请归客与送客出辕门时
大雪奇寒的景象;
(15-18)送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第十页,共四十九页。
瀚海/阑干(lángān)/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十一页,共四十九页。
再读课文,结合(jiéhé)注释疏通大 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版,欢迎阅览。

bái xuě gē sòng wǔ pàn guān guī jīng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ěi fēng juàn dì bái cǎo zhé ,hú tiān bā yuè jí fēi xuě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hū rú yī yè chūn fēng lái ,qiān shù wàn shù lí huā kāi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sàn rù zhū lián shī luó mù ,hú qiú bù nuǎn jǐn qīn báo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jiāng jūn jiǎo gōng bù dé kòng ,dū hù tiě yī lěng yóu zhù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hàn hǎi lán gān bǎi zhàng bīng ,chóu yún cǎn dàn wàn lǐ níng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zhōng jūn zhì jiǔ yǐn guī kè ,hú qín pí pá yǔ qiāng dí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知识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知识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知识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知识点这首诗是一首XXX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朋友归京的场景。

通过XXX抒发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情景交融。

雪”是贯串全诗的线索,分别出现在送别之前、饯别之时、送别之际和送归之后。

用绮壮丽阔的雪景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烘托诗人送别朋友的无限惆怅和不舍。

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XXX即飞雪”通过“卷”和“折”描写风势之猛,“飞”勾出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极写边塞画的风狂雪早。

第二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过“忽如”写出大雪来得急骤,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和好奇的神情。

运用比喻和联想,以梨花喻XXX,以春景写冬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洁白轻盈鲜润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乐观的情怀。

第三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把视线从帐外转入室内,选取居住、睡眠、拉弓、穿衣等日常生活来表现寒冷,写出了雪后的严寒令人难以忍受,从侧面反映出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衬托出将士内心的热,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第四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通过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勾勒出边塞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渲染悲凉气氛并为下文的送别做铺垫。

最后两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突出异域色彩,表明送别地点是在边关。

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整首诗通过XXX营造离别的悲凉气氛,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和愁闷,同时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乐观战斗情绪。

文章:掣红旗,寒风中,冻结得坚如钢铁,就像是一位顽强的战士,不屈不挠地抗争着。

北风呼啸,却无法吹动它,只能在它的旁边呼啸而过。

这一刻,红旗成为了寒风中的一个孤独的战士,它用自己的坚韧和不屈,展现出了人类的力量和勇气。

雪花纷飞,落在大地上,化作了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寒风凛冽,却无法阻挡人们前进的步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停顿划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停顿划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那么,怎样划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停顿?
【停顿节奏划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百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

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

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

“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
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

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

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

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
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

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