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9故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
(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7.完成表格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区别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板书设计故乡鲁迅线索: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回故乡 ----- 目的(景象萧条)(心情悲凉)在故乡----见闻感受(变)景物: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人物:闰土小英雄—木偶人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离故乡----失望(寄希望于未来)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10、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说课,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展开。
一、说课标1.课标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2.学段目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基于以上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单元目标。
3.单元目标①了解古代写景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
②诵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③把握课文的主旨,研讨重点难点问题。
④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二、说教材1.教材编写的特点(1)文体统一三篇文言文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游记散文,依次安排了宋范仲淹、欧阳修、明末清初张岱的作品。
古诗词依次为唐李白、刘禹锡、宋苏轼的作品。
集中学习它们,便于学生全面体会游记散文、古诗词的特点。
(2)风格迥异。
各篇所记景色、写作心境不同,叙事、写景、抒情的手法各不相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
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使学生在比较中领略传统文化的多彩魅力。
(3)关注生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编排体例及意图:本单元教材由单元导读、课文、写作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部分组成。
(1)单元导读概括介绍了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情感内容、特点;明确了学习本单元的方法和目标。
勾画出知识框架的大致轮廓,明确学习的重点,具有重要引领、指导作用,可作为自主学习时的重要依据和提纲。
(2)课文,一般由课文预习、课文正文、文下注释、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四部分组成。
①课文预习从不同角度建立与课文的联系,内容涉及写作背景、内容简介、阅读要点提示、文体特点等,为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激发兴趣,也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助手。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0. 岳阳楼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准确理解重点字句含义;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诵读、品析、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3、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并培养审美情趣,丰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二、讲新课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⑴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
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
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
著有《范文正公集》。
⑵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
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2、范读课文,学习生字: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 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 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fēi)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 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 míng)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千里(hào)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为文言诗文单元,包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这三篇文言散文和《诗词三首》。
这四篇课文,既描绘了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等自然美景,又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
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之中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需要关注到的。
《岳阳楼记》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的描写和对游宴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湖心亭看雪》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巧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怀恋前朝往事的淡淡愁绪。
《诗词三首》中,《行路难(其一)》描写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的强烈苦闷和抑郁不平之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写了诗人被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借赏月抒发了丰富而乐观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作者以理遣情,以超然的思想排解政治上的失意,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战胜抑郁惆怅之情的心理过程。
“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要求学生将议论写得言之有据,具有说服力,提高写议论文的能力。
“课外古诗词诵读”旨在让学生积累古代诗歌,培养鉴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培养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优质课教案_1

议论要言之有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相关的议论文文体知识。
2、熟悉议论文考察的题型,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与技巧。
3、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学以致用,提高议论文阅读与欣赏水平,增强信心。
教学重点:1、议论文有关知识的掌握及在做题时的熟练运用。
2、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的培养。
2、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想素养的提高。
课型:归纳法讲练结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先将讲练稿下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熟悉文本,自主阅读、解答题目。
)一、教师导入,回顾感知:如果说说明文以说明事物为目的,能够让我们有所知,记叙文以情动人,能够让我们有所感,那么,议论文呢?它以充足的事实和充分的说理让我们有所信。
今天,我们共同复习议论文阅读的知识。
二、回顾文体知识,加深学生感知:议论文知识点回顾,重点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节课复习的重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
三、掌握答题技巧,各个击破:(一)、论点1定义: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2、把握中心论点常见提问:(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3、怎样找中心论点?(1)、形式:一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2)、要看文章的标题(3)、常出现的位置⑴标题揭示⑵开头提出⑶议论过程中鲜明提出⑷结尾归纳⑸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展示课外资料,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深入了解作者,并学会对诗词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
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诗风天真自然,豪放飘逸。
有《李太白集》三十卷传世,存诗约一千首。
2.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 济.沧海(jì)(2)通假字玉盘珍羞.(xiū)直.(zhí)万钱(“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这些作品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特点,包括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方法,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古代社会文化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已有一定的接触,但对于古代白话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在理解其语言的古白话韵味、把握复杂的情节线索和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仍有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储备不足,影响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的铺垫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古代白话小说中的重点字词、文言句式,理解文意。
2. 熟悉古代白话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会梳理情节发展的脉络。
3. 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能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阅读、复述、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如情节、人物、环境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指导学生比较不同小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体会古代白话小说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等。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内容,准确翻译重点语句,梳理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掌握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 体会古代白话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
(二)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白话小说语言的精妙之处,包括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和古白话的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五、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感受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节奏和韵味,帮助理解文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分类内容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为文言诗文单元,包括三篇文言散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以及包含李白《行路难》、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及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诗词三首》。
四篇诗文,既有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的美景描绘,又感受到作者个人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家国情怀,以及拳拳亲情,在使人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的同时,也感受到自然之美。
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所要关注到的。
人文主题寄情山水语文要素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忧乐情怀。
单元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体会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
3.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4. 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古人的伟大境界。
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课型课时内容教学重点单元导读课1课时赏一方胜境,感一段人生把握双线、初读感知单元梳理课3课时知人世晓文意,汇文言读美感字词、文常、梳理文意主题阅读课3课时心系苍生感疾苦,忧乐天下诉衷肠(《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课时佳景芳留千古,真情盛传万代(《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1课时荆棘处乐观长啸(《行路难》《将进酒》)1课时寓情于景写法,加过情怀理解叙事、写景、抒情的作用体会作者情感群文阅读课5课时观岳阳一楼,品人生百味(《岳阳楼记》《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登岳阳楼》《登岳阳楼》)痴狂总一人(《湖心亭看雪》《金山夜戏》)豪放豁达品苏轼,旷世奇才写人生(《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豪气抒真情,傲岸度一生(《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再游玄都观绝句》《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意人生(《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各1课时】体会不同情感精神境界朗读、体会、情感、背诵作者的情感、经历作者情感、诗歌内容以读促写课1课时言之有据,论之有理(《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说疑》)论点新颖,论据可靠、典型、新鲜第三单元山水清晖赏一方胜境,感一段人生课型:单元导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把握单元双线,确定单元学习基调与目标;2.勾画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及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文言诗文单元,包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这三篇文言散文和《诗词三首》。
这四篇课文,既描绘了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等自然美景,又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
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之中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需要关注到的。
《岳阳楼记》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的描写和对游宴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湖心亭看雪》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巧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怀恋前朝往事的淡淡愁绪。
《诗词三首》中,《行路难(其一)》描写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的强烈苦闷和抑郁不平之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写了诗人被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借赏月抒发了丰富而乐观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作者以理遣情,以超然的思想排解政治上的失意,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战胜抑郁惆怅之情的心理过程。
“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要求学生将议论写得言之有据,具有说服力,提高写议论文的能力。
“课外古诗词诵读”旨在让学生积累古代诗歌,培养鉴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培养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忧乐情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提高整体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忧乐情怀。
教学措施
1.交流作者及背景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组补充或老师辅助补充。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汇报,各组共同解决疑难句,老师引导补充。
3.品读课文,在《岳阳楼记》中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效果;在《醉翁亭记》中体会“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课时安排
《岳阳楼记》·······································2课时
《醉翁亭记》·······································2课时
《湖心亭看雪》····································1课时
《诗词三首》·······································2课时
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1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