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 (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第一单元 2 我爱这土地 教案(表格式)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停止、停息。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把握好节奏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述内容及情感,并分析以下问题:
1、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提示:全诗共分两节……
2、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总结:诗歌第二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课时计划
课题
2我爱这土地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重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难点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1、重点字音
嘶哑(sī)腐烂(fǔ)撕裂(sī)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yǒng)
5、总结诗中“土地”的形象
6、诗的一二节在结构上的联系探究
7、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的写景特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题安排】一课时【教学要点】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喃喃(nán) 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
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2、(多媒体显示两幅图)哪一幅更像张岱看到的西湖雪景?(一个素雅,一个浓墨重彩)(从直观视觉上感觉白描)引出白描(多媒体显示《天净沙.秋思》的插图即白描释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下载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难点】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二、师生问答1、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
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2、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3、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
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4、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
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第二课时一、师生问答: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
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
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语文上教案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教案你知道怎么写人教版初三语文上教案吗古猿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进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一起看看人教版初三语文上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初三语文上教案1【教学目标】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掌握页_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
2.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设问:1+1=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一个李白+一壶酒〞=诗百篇……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参谋。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局部人〞是他的名言。
2、明确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汲取(jí)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创作技巧,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创作技巧,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感情,正确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雪景的视频或展示一些雪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
2.授课过程:(1)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2)课文解析: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熟悉诗歌内容。
然后重点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创作技巧。
(3)深入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
(4)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文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互动环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
5.布置作业:布置适当的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改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诵读、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听写、翻译、赏析等练习,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改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故乡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故乡。
2023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五篇()

2023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加强阅读和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参考笔记扫除语音障碍。
2.让两个学生大声朗读两段课文。
读完后,让其他同学指出错误的单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
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范进中举本期第37 38课时教学目的: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新的认识教学方法:讨论法直观法教学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明确:(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
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
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一)讨论: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
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社会地位未变第一部分(1)中秀才屠户贺喜屠户教训范追求功名的愿望未实现屠户:骂进第二部分(2)借盘缠去乡试艳羡功名富贵范进:瞒求功名富贵第三部分:(3,4)集上卖鸡喜报传范进中第四部分(5~10)见喜报,喜——疯神魂颠倒屠户打毕恭毕敬举第五部分(11—12)乡绅攀亲送礼—————————————灵魂扭曲世态炎凉课后反思:香菱学诗本期第39 40课时教学目标: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品味诗学专心,把握写作韵律;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教学方法:反复品读课文,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
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
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
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
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
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
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
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
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
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
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
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
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
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 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 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香菱求教理论讲解香菱谈诗欣赏指导香菱做诗创作扶持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
(律诗、词句、立意)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
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
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一)《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钦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
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
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
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二)…… 《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进步相当快,这是小说,适应读者的趣味和耐心,不好拖拖拉拉;移到现实,至少就常人来说,就不能这样快。
原因之一是,提高要以由读和思来的逐渐积累为资本,这时间越长越好。
原因之二是,写也是一种技艺,适用熟能生巧的原则,要多写才能够得进益,多就不能时间短。
布置作业:一课一练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并作文板书设计:黛玉讲诗第一部分(1~3)在黛玉指导下读诗香菱醒悟黛玉进一步指导第一稿措辞不雅第二部分(4~8)在黛玉指导下写诗第二稿过于穿凿第三稿精血成聚课后反思:陈涉世家本期第41 42课时教学目的: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背诵课文重点段落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要点: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认识。
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天我们要学的《陈涉世家》又是《史记》中的名篇。
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吧。
检查预习《史记》是一部什么书?《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强硬政策,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税赋和劳役的征发,这些急政暴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微宿县境)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