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的主旨,品味*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
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
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第二课时初中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初中语文教案
课时:第二课时
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春天景色的优美语句。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和理解。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春天景色的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
1.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2. 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春天的景色是怎样的?
二、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
1.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生机勃勃”、“阳光明媚”等,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春天的景色。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选取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讲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描绘一下春天的景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上课的总体设计和思路。
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6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较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较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优秀6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优秀6篇篇一: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一《散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选取一角度,学写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德育目标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大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文章写得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文章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
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
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教学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确课文主旨;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包括对一些或用词生动、或句式精美、或辞格丰富、或描写细腻、或情感丰厚、或意蕴深刻的句段的品析;悟读课文,学习说话,表现自己生活中对亲情的感悟。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播放《白发亲娘》歌曲,学生边听歌,边欣赏画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备课教案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备课教案五篇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故乡》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
互助释疑二、分析文中人物的变化。
(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闰土的人物形象(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2年新编教案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2年新编教案五篇做任何工作都应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学工作也不例外。
只有按照计划进行,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
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随心所欲,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狼》〈一〉、教学目标、重难点。
1、熟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3、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本课的学习分2个课时完成。
程序一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程序二课堂教学一、情境导入二、作者作品简介三、自学成果展示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朗读竞赛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
1.朗读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流水朗读指的是各小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
2、难词难句交流,学生翻译课文①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讨论。
②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指导。
③教师出示字词的有关投影片,进一步落实字词。
四、创造性复述故事1、概括故事内容。
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
学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以上讲的是从屠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又提供了另一个考虑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
主要情节是遇屠――追屠――诱屠――被杀。
2、实践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
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方法指导:为展开铺叙,可用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方法来展开想象。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大全15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大全15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大全15篇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篇1】一、重点字词1.注音。
痴(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shùn)瞬间(níng)凝成3.解释下列词语。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词语积累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
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②吸引、招引。
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旧。
喧腾:喧闹沸腾。
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三、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诱惑(yòu)一瞬间(shùn)隐秘(mì)四、辨析近义词痴想幻想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
但词义有所不同。
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
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
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五、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篇2】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
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
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
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1、关于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土地平旷(kuàng)刘子骥(jì)诣太守(yì)间隔(jiàn)四,读课文,疏通文意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缘:沿着。
之: 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
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
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
今:味道好。
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尽:到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省略句。
舍:舍弃)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省略句。
才:仅仅)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复:继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然:…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属: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阡陌:田间的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其:这,那。
悉: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黄发: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儿童。
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指代) ,垂髫(tiáo))2、字词翻译: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儿童。
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指代)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代:隔开。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惊;现代:惊叹惋惜。
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现代:找。
4、词类活用: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人通过欲穷其林穷:形容词-动词走完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一词多义:之: 忘路之远近:的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舍:①舍弃“便舍船”②房舍“屋舍俨然”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不久“寻病终”志:①做标记“处处志之”②标记“寻向所志”向:①以前“寻向所志”②对着“眈眈相向”为:①wéi作为,动词。
“以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介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乃:①于是,就“见渔人,乃大惊”②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复:①又“复前行”②再“不复出焉”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②遂迷(最终,终于);武陵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为业,靠捕鱼作为职业。
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为:作为。
缘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
缘:沿着,顺着。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
落英缤纷: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
落英:落花,一说刚开的花。
缤纷:杂乱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捕鱼。
异之:以之为异。
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复:又,继续。
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穷尽。
林尽水源:尽:消失。
便得一山:得:发现,看见。
才通人:仅仅容一个人通过。
才:副词,只,仅仅。
通:使……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土地平旷:旷:空阔,开阔。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这一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往来:名词,代往来的人。
种作:名词,代种作的人。
悉如外人: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黄发: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
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乃:竟然。
问所从来:所从来: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
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咸:副词,都。
问讯:讯=问,打听,询问。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
先世:先辈。
乱:战乱。
率妻子邑人:率:带领。
妻子:“妻”与“子女”。
邑人:同乡人,乡邻。
来此绝境: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
外人:桃花源外的人。
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
无论魏、晋: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渔人。
为:给。
具:同“俱”详细。
所闻:所知道的世事。
皆叹惋:皆:都。
叹惋:惊叹,惋=惊。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其:他们的。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
辞:告别。
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为:对。
道:说。
也:语气词。
既出:既:副词,已经,以后。
得其船:得:找到。
其:自己的便扶向路:便:就。
扶:沿,顺着。
向:原来的,先前的。
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及郡下,诣太守:及:到。
诣:拜见。
说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寻向所志:寻:寻找。
向:原来。
所志:所做的标志。
遂迷不复得路:遂:结果。
闻之,欣然规往:闻:听。
之: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往:计划前去。
未果,寻病终:果:动词,实现,成为事实。
寻:顷刻,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遂:就。
问津:问路,寻访。
者:……的人。
三、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明确: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