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完整版
呃逆中医针灸方案

呃逆中医针灸方案简介呃逆,又称呃逆不止,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反酸、嗳气不止、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胃气逆流、胃口不和、气机不畅等因素引起的,所以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缓解呃逆症状,调理胃肠功能。
本文将介绍针灸方案中常用的穴位和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呃逆症状,恢复健康。
针灸方案穴位选择1.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三寸,脛骨前缘外侧凹陷处。
2.内三白穴:位于手掌两侧,距腕横纹约四指宽的手宽处。
3.关元穴:位于脐中,脐上下各1.5寸。
4.足三阳经:开始于足之大指的感冒穴,沿外侧脛骨前缘上行至关元穴。
针法和操作1.对于足三里穴、内三白穴、关元穴,采用针刺法,即将针具插入穴位后进行轻度旋转并略带牵引。
2.对于足三阳经,采用温针法,即针具插入穴位后轻轻晃动或旋转,并加热针具。
治疗过程1.患者取坐位,暴露需要治疗的穴位。
2.医生进行皮肤消毒,准备针灸器具。
3.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或温针治疗。
4.针灸师根据病情决定针灸的时间和频率,一般每次治疗约20-30分钟。
5.治疗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到一定的舒适感,但也可能出现疼痛或瘙痒的不适反应,一般在短时间内会自行消失。
注意事项1.请在专业针灸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不要自行尝试。
2.治疗前请告知医师相关病史,以便医师更好地制定针灸治疗方案。
3.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4.针具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消毒,以防感染风险。
5.针灸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长期坚持,不能期望一次治疗就能完全治愈。
结论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对于呃逆等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接受针灸治疗时,请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针灸治疗需要配合其他的医疗手段,如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提供的中医针灸方案能对呃逆症状的缓解有所帮助,让患者重拾健康生活。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呃逆,西医称之为“膈肌痉挛”,当持续发作>72 h,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即为顽固性呃逆。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在治疗上当以宽胸利膈、降逆止呃为原则。
笔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围绕本病基本病机,秉从治疗原则,通过针刺膻中穴和中脘穴以梳理气机,和降胃气,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一例并取得较好效果。
[Abstract]Hiccup,western medicine called “diaphragmatic spasm”,when sustained attack >72 h,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 is ineffective,it is called intractable hiccup.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that the stomach fails to descend,qi activities in diaphragm is inhibited,and stomach qi rise adversely to disturb the diaphragm.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is relaxing chest and diaphragm,directing qi downward and check hiccups.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a patient with intractable hiccups after stroke,the author practiced acupuncture on RN 17 (dàn zhōng)and RN 12 (zhōng wǎn)to regulate qi movement and direct the stomach qi downward,which turned out to be very effective.[Key words]Acupuncture;RN 17 (dàn zhōng);RN 12 (zhōng wǎn);Intractable hiccup呃逆,俗稱“打嗝”,中医名其为“哕”,西医称其为“膈肌痉挛”,多并发于脑干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当呃逆持续发作>72 h,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称为顽固性呃逆[1]。
手穴治疗呃逆(膈肌痉挛)

手穴治疗呃逆(膈肌痉挛)呃逆又称膈肌痉挛,俗称打呃。
是因为膈肌突然受到冷饮、冷食、冷气或辛辣刺激而产生痉挛。
亦可继发于消化道、心血管疾病过程中。
中医认为本症为肺胃之气上冲咽喉。
轻者可不治自愈,重者可昼夜不停,持续数天或数月,严重影响饮食和睡眠,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故应积极治疗。
【手穴治法】(一)针刺疗法方法1:选穴:太渊。
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后,避开桡动脉,用28或30号毫针直刺0.5寸,提插捻转3~5分钟。
留针15~20分钟。
方法2:选穴:呃逆点(又名中缝穴)。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28号或30号1寸毫针,针尖向上斜刺进针,深近骨膜,反复捻转约1~2分钟,至呃逆停止后,每5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
按语:据《单穴治病选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等资料介绍,针刺呃逆点,确实可起到很好疗效。
主要对膈肌突然受到异常刺激而发生的呃逆效果较好。
如久病重病过程中出现呃逆,往往预后不良。
呃逆治疗也难以奏效。
(二)点穴疗法选穴:少泽。
操作:医者用拇、食指捏住患者小指,拇指对准穴位。
力量由轻到重。
成人可用指甲顶玉,病人感到酸麻胀。
每日数次,可作为发作期的辅助治疗或预防呃逆发作。
(三)点刺放血疗法选穴:鱼际、少泽。
操作:常规穴位部皮肤消毒后,医者用拇指揉鱼际及少泽穴位处皮肤数次,使脉络显现,然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出血。
用拇、食指轻轻挤压,放几滴血,用干棉球擦拭干净。
【手穴治萃】五输穴平呃逆。
病案举例:顾××,男,70岁,退休工人。
呃逆5天,曾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
呃逆频作,声高有力,胸闷不适胁肋作胀,夜寐难眠,纳食不香,大便干燥,解而不畅,口干口苦。
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来弦细。
证乃肝火犯胃,胃气不和,逆气上冲。
拟法清肝和胃,理气畅中。
取双太冲,双神门。
太冲施以泻法,神门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
首次针毕,呃逆大减,2次后呃逆停止,其它诸症亦随之而瘥。
按语:本例属肝火旺盛,胃失和降。
故其治疗取足厥阴经输穴太冲清火泻肝,和胃理气。
董氏奇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验案

医案医话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 ,D e c .2018,V o l .26N o .14董氏奇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验案倪睿泽,武淑娟(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210) ʌ关键词ɔ 呃逆;董氏奇穴;动气针法中图分类号:R 256.31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18.1437呃逆,俗称 打呃 ,古称 哕 ,现代医学指 膈肌痉挛 ,是指从咽喉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呃呃作响,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症状㊂轻者持续数分钟可不治自愈,严重者昼夜不停;也有间歇发作,迁延日久成顽固性呃逆,影响咀嚼㊁说话㊁休息㊁呼吸和睡眠等,疾病与情志双重受病,给患者造成痛苦㊂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㊁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有关㊂1 典型病例患者,女,48岁,2017年8月中旬就诊㊂患者以呃逆为主诉,病史有10余年,经询问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多次到医院治疗无效,迁延不愈㊂就诊时,患者呃逆不能自制,神疲乏力,纳差,脉弦细无力,舌苔白㊂患者倍感痛苦㊂查体:体温(T )37ʎC ,脉搏(P )72次/m i n ,血压(B P )110/70m mH g (1k P a =7.5m mH g ),体型均匀,营养中等,肝脾肋下未触及,无桶状胸,双肺呼吸运动对称,呃逆时腹肌紧张,无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㊂证属肝胃不和,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㊂用动气针法针刺右侧火星上㊁火星下左侧灵骨,以穴位有酸胀麻木感为度㊂2 穴位选取火星上[1](掌心向上,掌面中指第1节正中央处)㊁火星下[1](掌心向上,掌面中指第2节正中央处)㊁灵骨[2](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1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相通)㊂3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针刺右侧火星上和火星下用0.30m mˑ25m m 毫针直刺10~15m m ,左侧灵骨用0.30m m~40m m 或0.30m mˑ50m m 毫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留针30m i n㊂期间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刻舒畅㊂每2日治疗1次㊂针刺3次后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㊂4 体会现代医学称呃逆为膈肌痉挛,持续48h 以上者,诊断为顽固性呃逆㊂顽固性呃逆按原因可分为反射性㊁中枢性㊁代谢障碍性和精神性,昼夜不停或间歇发作㊂频繁发作可致失眠,甚至呼吸困难,脑组织缺氧逐渐加重而危及生命,但西医治疗容易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3]㊂而中医认为本病是由邪气与积滞阻于中焦,或暴怒气逆,如饮食不节,过食生冷㊁寒凉,导致寒结胃中,以及情志不和,致肝气犯胃等,从而引起呃逆㊂本案证属肝气犯胃,当疏肝理气,清心安神,宣肺止呃㊂本案所选穴位均为董氏奇穴,火星上㊁火星下在掌面中指,穴下有掌侧指神经㊁心脏及肺分支神经,入心肺二经㊂该穴疏心调气㊁宽胸利膈,在掌诊中属心的部位,因此火星上㊁火星下是治疗胸㊁肺㊁心疾的要穴,治疗呃逆有特效㊂灵骨穴位浅层分布手背静脉㊁桡骨神经浅支,其深层分布正中神经的固有掌侧指㊁肺支㊁心及肾神经,归心㊁肺㊁大肠经,有通降肠胃㊁疏调肺气㊁通气清瘀的作用㊂董氏奇穴中 肝与大肠通 ,灵骨入大肠经,故能疏肝理气㊂灵骨在合谷后㊁叉骨前,从全息规律看,灵骨主下焦,对调理全身气机作用极强极好㊂肺居胸中,且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维持人体的气机正常㊂而火星上㊁火星下㊁灵骨都入肺经,故对疏通全身气机有很好的作用㊂同时本案采用动气针法,在远端穴位施针,按摩或嘱患者深呼吸,使施针处得气,并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立刻舒畅㊂故在本案中选取火星上㊁火星下与灵骨共同治疗㊂董氏取穴多在四肢,采用深针有透穴作用,可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并扩大针刺之主治范围,合乎精简原则,不仅减轻进针疼痛,而且能加强刺激量,提高针刺疗效,但不论深浅,必以得气为度㊂综上,选取火星上㊁火星下及灵骨治疗呃逆,调节脏腑全身气机,使气血畅通,呃逆自止,从而达到治疗效果㊂参考文献[1]王敏.董氏奇穴精要整理[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2.[2]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灸学[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46.[3]刘彩娜,张新宽,马会娜.针灸治愈顽固性呃逆验案[J ].光明中医,2014,29(6):1260.(收稿日期:2018-10-29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百华苑专栏征稿我刊现针对百华苑 2019年3 6期专栏面向广大作者征稿,主题分别温和灸疗法㊁名医经验㊁泻心汤类方的临床应用与理论探讨㊁刺血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理论探讨㊂详情请关注‘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官网:w w w .z g m j l f .c b pt .c n k i .n e t ㊂96中国民间疗法2018年12月第26卷第14期 . All Rights Reserved.。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呃逆117例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呃逆117例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引起的喉间发出“呃呃”声,持续数秒钟至数十天不等,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临床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2002年-2010年8月之间在我科治疗的患者,其中男63例,女54例,年龄在19至82岁之间,病程最短半小时,最长37天。
2. 治疗方法2.1 针刺取穴攒竹穴、膈俞穴、公孙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均取双侧,膻中穴。
2.2 针刺手法攒竹穴用1.5寸毫针向眉梢方向平刺得气,采用强刺激捻转手法,以患者出现前额部胀痛、两眼湿润为度、膻中、膈俞、内关—公孙穴以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40分钟。
2.3 穴位注射用5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6针50mg,维生素B1针100mg混合后取双侧足三里穴回抽无血后,快速推注药液,以穴位局部产生明显酸胀感为宜,一日一次,5-7次/疗程。
3. 疗效标准治愈:呃逆症状消失,3月内无复发。
好转:呃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间隔时间延长。
无效:呃逆症状无缓解。
4. 治疗结果117例患者中,治愈79例,占67.5%,好转29例占24.8%,无效9例占7.6%,总有效率为92.3%。
5. 典型病例和×× 男47岁,于2009年10月12日就诊。
主诉:频繁呃逆27天,现病史:患者27天前因患“肾小球肾炎”收住我院肾内科,给予静滴头孢曲松及氨基酸针后出现呃逆,呃声低沉无力,伴胃脘部、胁肋部胀痛、不思饮食、疲乏无力、小便5-6次/天,大便2-3日一次,曾先后给予肌注阿托品针及氯丙嗪针以达到镇静解痉,但停药后呃逆又发作,患者要求中医治疗,查:精神差、面色萎黄、口唇发绀、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弦、证属脾失健运、肝气横逆犯胃,治宜:舒肝理气、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先给予针刺攒竹穴、强刺激、膻中、内关-公孙、膈俞、丰隆、三阴交,太冲,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40分钟,留针过程中呃逆次数即减少。
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1例

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1例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
西医称膈肌痉挛,俗称”打嗝”。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或正气亏虚,导致气机不利,胃失和降,从而致胃气上逆而呃;现代医学认为是膈肌受理化刺激使膈神经异常兴奋,而产生难以自抑的阵发性痉挛。
笔者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病案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实录如下。
1临床资料曾某,女,54岁。
2014年2月26日初诊。
主诉:呃逆不止4d。
病史:患者于4d前因家庭琐事与丈夫争吵, 情志不舒, 遂致呃呃连声, 始则发作较轻,未做特殊治疗,后渐渐发作频繁,甚至连续发作,口服胃肠道药物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
刻诊: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面色晦暗,全身乏力,胸胁、腹部胀闷,纳呆,反酸,心烦,夜寐不宁,大便干结,1次/2d,舌淡,苔黄腻,脉弦。
中医诊断:呃逆(胃虚痰阻);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据证分析本病機为胃虚肝乘,肝郁痰滞, 胃失和降; 治法: 疏郁涤痰, 降气止呃。
2治疗方法2.1针刺取攒竹(双侧)、风池(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双侧),攒竹穴沿眉头凹陷斜刺0.5寸,风池穴向咽喉方向深刺1.0~1.2寸;内关穴直刺0.8~1.5寸,以针感向胃所在位置方向传导为佳,用高速捻转方法进行强刺激,并嘱患者配合深呼吸和憋气,三穴捻转均持续2 min以上,用泻法,针刺强度要以病人的耐受为度。
太冲向行间透刺1.5寸;足三里直刺1.0~1.8寸用中强度刺激,平补平泻。
均留针30min,1次/d,7d为1疗程。
2.2中药以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旋覆花(包煎)20g,赭石、生龙骨、煅牡蛎(均先煎)各30g,郁金15g,桅子15g,党参30g,姜半夏20g,大枣15g,生姜3片,炒酸枣仁20g,厚朴15g,甘草6g。
1剂/d,水煎服,200ml/次,1次/d,7d为1疗程。
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呃逆案

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呃逆案发布时间:2022-03-12T06:45:26.5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1月11期作者:丁姝妤段志斌袁浩天潘著臣杨云才[导读]丁姝妤1 段志斌2 袁浩天3 潘著臣3 杨云才2通讯作者(1昆明市西山区前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云南省中医医院;3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呃逆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证,目前临床上的常用治疗方法有针灸、头针、穴位按摩、穴位注射、小针刀、中药灌肠等[1],从治疗结果来看,都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疗程都在一周到两周不等。
本文作者运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呃逆急性发病一例患者,经一次治疗痊愈,临床疗效显著,现将此医案与各位医疗同仁分享。
[关键词]针灸;推拿;呃逆中图分类号:R 246.9 文献标志码:B患者,男,33岁,专业技术人员,于2021年7月 23日就诊。
主诉:反复呃逆3天。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食用“红见手青”(红脚牛肝菌)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随后出现呃逆、嗳气,呈间断性出现,白天重,晚上轻,当时未予以重视,次日出现幻觉,以幻视为主,记忆力减退,随即到附近三甲医院急诊科就诊,诊断为“见手青中毒”,立即行自来水电动洗胃,洗胃结束后又呕吐数次。
此后,患者呃逆、嗳气症状明显加重,呃逆程度强烈,频率较快,每次呃逆持续约1小时至数小时不等,停止一定时间后再次出现,白天症状重,晚上轻。
患者行各项检查后,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经过输液等治疗,患者野生菌中毒症状逐渐好转,但呃逆、嗳气症状无明显改善,现来就诊。
刻下症:呃逆,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呃声沉缓有力,连续发作,难以自制,时有嗳气,遇寒加重,饮食减少,无腹痛腹泻,无呕吐,睡眠差,大便3日未解,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
中医诊断:呃逆(胃寒积滞证),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中医治则:温胃散寒、降气平呃为法。
(1)针刺治疗:穴取膻中、中脘、足三里。
顽固性呃逆治验1则

程某,男,82岁。
2017年12月19日因“顽固性呃逆1月”就诊。
患者有呃逆病史,1月前因感冒后出现呃逆,晚饭后尤甚,曾于外院就诊,行针灸、中药治疗,效果不佳。
遂至我院针灸科就诊。
刻下:呃逆不规律出现,声音低沉,声短而频,夜晚加重,常因呃逆导致醒后难以入眠,无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平素短气乏力,纳可,眠差,二便调。
舌紫红、苔薄白,脉弦涩。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10年前曾出现呃逆,予柿蒂煮水口服,效可。
中医诊断:顽固性呃逆(气虚血瘀);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予以针刺结合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
治则:补气活血,降逆止呃。
治疗方法:(1)针刺治疗:嘱患者侧卧位。
取穴:膈俞、气海。
常规消毒后,选用0.30mm×0.40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常规针刺,诸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40分钟,每日1次。
(2)胃复安穴位注射足三里:待针刺治疗结束后,采用5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1mL胃复安注射液,将针管内空气排净,取一侧足三里穴进行常规穴位处皮肤消毒,将针头进至1寸左右以出现酸麻胀针感为度,回抽无血后缓慢推入1mL胃复安注射液,注射完成后予以干棉签按压片刻。
双侧足三里穴每次交替注射,每日1次。
嘱患者治疗后避风寒、畅情志,忌食生冷及豆制品,清淡饮食。
治疗2次后,呃逆频率显著降低,治疗1周后,呃逆症状基本消失,后未见来诊。
1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抑的一种病症。
朱丹溪言:“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
”呃逆频繁或持续48h以上者称为顽固性呃逆。
伴短气乏力,舌紫红、苔薄白,脉弦涩,此均为气虚血瘀的表现。
呃逆病机多从中焦脾胃来考虑,并辨其寒热虚实。
在临床中,由于病人体质、饮食习惯等不同,因而造成呃逆的病因也不尽相同。
该患者呃逆是在夜晚加重,常因呃逆导致醒后难以入眠,当从血瘀论治,舌紫红、脉弦涩亦为佐证。
《诸病源候论》曰:“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
”该患者年高体弱,且病程长达10年之久,迁延不愈,日久必然损伤正气,导致病邪渐由气分累及血分,致瘀血内结,血滞而瘀,瘀血又会阻碍气机,使气血凝结,横犯胃府,胃失和降,发为呃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呃逆1
段某,女50岁
就诊时间:2009-6-2
主诉:呃逆2天。
现病史:因胃镜检查后发生呃逆不止,不能入睡,不能进食,用镇静药无效,靠补液维持,已有2天。
呃逆时头胀痛,口苦。
苔淡黄腻偏干,脉弦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外伤、中毒、手术、输血史。
否认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诊断:呃逆(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则:平肝和胃,降逆化湿。
处方:行间太冲足三里内关
操作:捻转补泻手法。
宜用平补平泻,加6502型电针治疗仪2-3组,输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为轻度,留针20~30分钟;用TDP电磁波照射局部。
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共针2次而愈。
按: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偶然发作,不治自愈,持续不断者方需治疗。
慢性病晚期发生呃逆,多为严重的预兆。
本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为其他疾病而产生,据临床报道有肺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流行性出血热、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肺结核、食道憩室、胃粘膜脱垂、癔病及外科手术等。
本病现代医学认为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膈肌痉挛症。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
《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有寒热之分,属实证。
久病多因肝肾阳虚或胃阴不足致使胃气上逆,属虚证。
治疗时要分清寒热虚实。
本病者属肝气犯胃,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肝气上逆见头痛;口苦、苔淡黄腻,为胃中湿热。
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故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呃之法,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及肝经原穴太冲,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