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柳宗元的寓言小品文
【精编范文】柳宗元寓言小品-精选word文档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柳宗元寓言小品篇一:从先秦寓言看柳宗元寓言的艺术成就龙源期刊网 .cn从先秦寓言看柳宗元寓言的艺术成就作者:李建林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X年第06期摘要:柳宗元一生的文学创作极其丰富,而寓言小品是其最具特色的一类作品。
本文主要阐述了柳宗元寓言的艺术成就,主要通过对比法,将先秦寓言的主要作用与存在形式和柳宗元寓言的主要作用和存在形式作对比,从中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柳宗元开创了寓言独立的文学作品形式,而先秦寓言往往只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没有独立成篇;二是柳宗元开拓了寓言讽刺文学的重要形式,而先秦寓言,说理始终是第一位的,它们往往成为阐理说教的手段。
因此先秦寓言可以被称为政治哲理寓言,讽刺的特色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
关键词:先秦寓言柳宗元寓言独立作品讽刺文学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出身中小官僚家庭,21岁中进士,26岁考取鸿学博词科,任集贤殿正字、监察御史里行等官职。
贞元时期,柳宗元在科名和仕途上是春风得意的。
至顺宗即位,他参与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他反对宦官专权,反对藩镇割据和横征暴敛,不久即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十年后召回长安,又外任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
他认为“为吏者人役也”(见《送宁国范明府诗序》),即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奴仆,可以说这是柳宗元参与当时政治革新活动的政治思想基础。
后来他又在《送薛存义序》中进一步发挥了“为吏者人役也”的思想,认为做官是给老百姓办事的,应当“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做到“讼者平,赋者均”。
但现实与他的民本思想相悖。
元和以后,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真正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受到生动的社会教育,这一切都充分显现在他的字里行间。
柳宗元寓言故事

柳宗元寓言故事导读: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翻译:临江(今江西省樟树市)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
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
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
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
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
麋鹿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麋,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
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
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狗在路上,跑过去想跟狗玩耍。
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路上一片狼藉。
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寓意:作者对封建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
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课外阅读】旁推交通集众长 兼收并蓄成一家__柳宗元寓言小品文原型探析

【课外阅读】旁推交通集众长兼收并蓄成一家——柳宗元寓言小品文原型探析柳宗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寓言作家,当代学者誉之“具有划时代的重要地位”(陈蒲清《论柳宗元寓言的地位与特点》)。
柳宗元一生博览群书,在学术上兼容并蓄,通集众长,终成大家。
他深受陆质“春秋”学派观点的影响,发扬其“会通”的治学方法,反对“党枯竹,护朽骨”的墨守成规,要求兼取诸子百家。
他年轻时出任秘书省校书郎,为他广泛接触古代文化知识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正是这种融会贯通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使得他能博采众长,而又自成一家。
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道:“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苟》、《孟》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为之文也。
”他主张学习前人创作经验,借以磨砺气势,畅达条理和思想,增加意趣,简洁文句。
同时又反复强调“参之”,要参考别人的佳作,又不可一味模拟,而是应当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创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更为可贵的是,他将这种兼收并蓄的创作理念运用于寓言小品文创作中,使寓言终于摆脱了其依附于哲理散文的附庸地位,走上了完善独立的发展道路,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
不仅如此,柳宗元寓言文的重要性还在于完成了寓言小品文内容上质的跨越,实现了从先秦哲理寓言向社会讽刺寓言的完美转型,并善于精妙传神的细节描写,成功塑造了典型形象系列人或物,来表达审美诉求《寓言》,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不少作品至今仍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它成为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典寓言文的标志性作品,例如创作于永州的《三戒》等。
因此,探析柳宗元寓言小品文的原型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一、“参之”先秦散文:直面现实,针砭时弊柳宗元的寓言小品文继承了先秦寓言所具有的富含深刻哲理、辛辣讽刺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寓言的基本特征,但他又突破了先秦寓言从神话、民间传说中取材的范式,从现实中取材,运用写实手法,针砭时弊。
文人的悲剧——柳宗元《黔之驴》寓意新解(通用13篇)

文人的悲剧——柳宗元《黔之驴》寓意新解(通用13篇)文人的悲剧——柳宗元《黔之驴》寓意新解篇1《黔之驴》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名篇,其寓意一般理解为: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①。
然而,这种理解疑点颇多:柳宗元笔下的驴似乎不像高官显吏,也未“仗势欺人”,谈不上与“上层人物”有多大关系;相反,它看起来是个可怜的动物,其遭遇尤其值得同情。
一句话,这篇寓言的寓意有重新解读的必要。
《黔之驴》是柳宗元寓言《三戒》之一,另两篇分别是《临江之麋》和《咏某氏之鼠》。
这后两篇的故事大致相似:临江之麋,依仗主人宠爱,日与家犬游戏,结果忘己身份,见外犬而“欲与为戏”,被外犬“共杀食之”;某氏之鼠,也是因为主人宠爱,于仓廪府库中恣意为患,“饱食而无祸”,后换了新主人,仍“为态如故”,结果被群猫捕杀殆尽。
柳宗元在《三戒》序言中,是这样说明这组寓言的创作意图的:“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按序言中的对应关系,麋属于“依势以干非其类”之物,鼠属于“窃时以肆暴”之物,两者正是那种“仗势欺人”、“外强中干”而又“无才无德”的权贵或者爪牙,其下场属罪有应得。
而驴只是“出技以怒强”,显然不与麋、鼠同类:因为它并没有“依势”逞己威势,又没有“窃时”肆己暴虐,也没有招谁惹谁或者得意忘形而忘记自己是谁。
可以说,驴完全是个弱者,它的悲剧正是因为触怒强者而招致迫害致死的结果。
那么,《黔之驴》到底写的是什么人的悲剧?它的寓意又究竟如何?秉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我提出一个也许是“惊世骇俗”的看法:我认为,《黔之驴》写的是中国文人的悲剧;它的寓意在于告诫文人不要“出技以怒强”,而应锋芒内敛,谨慎处世,以求全身远祸。
这是柳宗元基于历史上许多文人的不幸遭遇和自己的痛苦经历而得出来的人生经验与教训。
柳宗元寓言故事

柳宗元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小镇,名叫宜城。
这个小镇上住着一群快乐而友善的动物们,它们和谐地共同生活着。
小镇的最中心有一座高耸的大树,那是一棵古老的柳树,被称为“柳老树”。
柳老树虽然年纪大了,但它的智慧和活力却丝毫不逊于年轻的动物们。
小动物们都喜欢围坐在柳老树下,聆听它的故事。
一天,柳老树对小动物们说:“我以前在乡间的山坡上见到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个狐狸和一只公鸡,它们之间产生了一场有趣的争斗,你们想听听吗?”小动物们笑着点头表示同意。
柳老树接着开始讲述故事:“从前,有一只狐狸,它非常狡猾。
日子一天天过去,狐狸越来越饿,找不到食物。
它四处寻找,终于发现了一只肥美的公鸡。
于是,它开始想法设法地捕捉公鸡。
”狐狸先试着以恳求的方式说服公鸡:“公鸡啊,你看我身体虚弱,不足以追逐猎物,我真的好饿好饿。
你能不能慷慨一点,给我一些谷子吃,让我恢复体力?”公鸡明智地回答说:“狐狸啊,你是那么聪明,我知道你只不过是想吃掉我。
谁知道你一旦吃饱了,就会丢下我走掉。
对不起,我不会相信你的。
”狐狸看着眼前狡猾的公鸡,决定以另一种方法得到食物。
狐狸带着一团麦秸和一把火出现在公鸡面前,它说:“公鸡啊,我意识到你是如此的聪明,所以我希望得到你的指点。
请问,怎样才能启动麦秸呢?”公鸡非常机智地回答:“狐狸啊,你真的是太聪明了。
每个人都知道麦秸是通过火来点燃的。
你自己点燃火焰,然后就能启动麦秸了。
”狐狸心生不甘,决定最后一次尝试。
它清楚自己必须用更聪明的方式才能得到公鸡。
于是,狐狸化身为一位扮演公正裁判的老鹰,对公鸡做出了如下的建议:“公鸡啊,我决定设立一个中立的法庭,用来审判你的案子。
如果你在庭审上证明自己是无辜的,那么我将不再追捕你。
”公鸡再次聪明地回答说:“狐狸啊,我清楚你是那么的狡猾,你只是利用这个机会来诱捕我。
我明白,你根本不会公正地审判我。
所以,我才没有参加你这个陷阱。
”柳老树讲完故事后,小动物们都信服地点点头,表示明白了寓意。
柳宗元的动物寓言

结果弄得这个人的家里没有一件完好的家具,衣架上 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喝的、吃的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东 西。
老鼠在白天成群结队地与人一道 行走,到了晚上就偷咬东西,打架吵 闹,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吵得人不 能入睡。可是这个人却始终不感到厌 烦。
几年后,这个人迁移到了别的地方。后来另有人搬到 这里居住,老鼠还是照样地胡作非为。新搬来的人说: “这是一些钻在阴暗角落里害人的东西,偷吃东西,捣乱 逞凶尤其厉害。可是为什么会猖狂到这种程度呢?”
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 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就完全顺 从主人的意愿做了。
麋鹿逐渐长大以后,忘记了自己是麋鹿,以为狗真 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再一起顶撞翻滚,越来越亲 近。狗因为害怕主人,只得与鹿周旋得很好,可是却不 时地舔着自己的嘴唇,露出想吃鹿的馋劲儿。
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野狗在路 上,便跑过去想跟它们一同玩耍。这群野狗见鹿主动跑 过来,既高兴又恼火,一拥而上扑过去把鹿咬死吃掉了, 尸骨散乱地丢在路上。麋鹿到死也没有明白这是怎么一 回事。
老虎渐渐地逼近后,越来越轻侮驴,撞动挤靠、冲击冒犯它。 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 说:“驴的技艺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 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去。
唉!驴的形体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当初 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 终究不敢吃掉它。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啊!
讽刺了那些没有自知之明,认敌 为友,结果走向灭亡的人。
黔地本来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 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 大物,把它当作神灵,躲藏在树林里偷偷观察它,渐渐小心地走 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柳宗元寓言小品《三戒》赏析

柳宗元寓言小品《三戒》赏析肖旭/文《三戒》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期间所写。
永州在今湖南零陵。
《三戒》包括三篇作品:《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作者在此篇前有一段序:“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卒适于祸。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三戒》。
”序中声称作者不满意世上那样一种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终于遭祸。
所谓“不知推己之本”就是不认识自己本来面目,所谓“乘物以逞”就是依恃外物之力肆意行动,结果得祸。
作者又把这种人区分为三种情况、三种动物的故事来加以表现。
一种是“依势以干其非类”,即《临江之麋》;一种是“出技以怒强”,即《黔之驴》;一种是“窃时以肆暴”,即《永某氏之鼠》。
这就是《三成》的主旨。
《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麇至死不悟。
““临江”是地名,即今江西清江县。
“麋”是鹿一类动物,比鹿稍大。
这一篇是藉临江之麋的故事讲“依势以干其非类”。
“干”是冒犯之意。
“非类”指异类,这里具体指犬。
寓言开头先交代临江人打猎,得到一只幼麋,想把它畜养起来。
“畋”是打猎。
“麋麑”指幼麋。
鹿崽子叫“麑”。
接着写临江人家中群犬对幼麋的态度。
“入门”指临江人抱幼麋入家门。
“群犬垂涎,扬尾而来”。
群犬—拥而上,欲食幼麋。
“怛之”指临江人叱退群犬。
“怛”是恐吓之意。
接着写临江人设法使群犬与幼麋相习熟。
他天天抱幼麋与犬亲近。
“就”是接近之意。
“习示之”,是反复试探着将麋示给犬,使犬熟悉它,开始使它不要动,逐渐使之与犬玩耍。
“稍”是逐渐之意。
“积久”是说时间长了,犬都能照主人的意思做。
分析柳宗元的寓言

分析柳宗元的寓言柳宗元的寓言在寓言文学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发展了先秦寓言的传统,使寓言由以说理为主转变为以讽刺世态为主。
中国古代寓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灿明珠。
它作为一种文学体栽,在文学史上确立正式的历史地位,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唐代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朝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二十一岁登进士,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
贞元时期,在科名和仕途上是比韩愈得意的。
顺宗即位,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不到七个月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失败。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
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
他的寓言作品主要是在被贬永州后创作的。
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从而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
柳宗元创造性地将寓言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学意味的新文体,因而可以说柳宗元是中国寓言文学的真正完成者。
以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论述。
一、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直讽世态柳宗元的寓言发展了先秦寓言的传统,使寓言由以往说理为主转变为以讽刺世态为主,比较广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各种流弊与病态,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先秦时期,寓言主要是为阐述哲理和政治主张服务。
寓言在这一时期往往成为阐理说教的手段,如《孟子》的“攘鸡”,宋国的大夫戴盈之在跟孟子的谈话中,表示愿意取消部分捐税,但又说今年只能减轻,明年才能取消,其宣扬的是儒家的“仁政”;《庄子》的“庖丁解牛”,则提倡道家的“顺应自然”,说明他的养生哲学:《尹文子》的各篇寓言,全是阐述名家关于“名”、“实”的见解;《墨子》的几段寓言,则是推行墨家“兼爱”的主张。
《韩非子》的寓言更是如此,被用来系统地、完整地、全面地反映法家思想服务,“守株待兔”讽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人,反映了进化的历史观:“董阏于”,宣扬了治理国家要实行法家的“必罚明威”的主张,严厉实行法制,才能政绩卓著;“自相矛盾”,是“贤”、“势”不两立的形象勾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 10月 第 37卷第 5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二、柳宗元寓言小品文的特点 (一)将现实融于寓言 柳宗元出生于安史之乱以后,正是帝国衰败的时 期。虽然经过贞观之治,国家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气象, 但也留有大量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藩镇割据,二 是宦官擅权。所以自小他的头脑中形成了浓重的忧患 意识,促使他一生不忘救国救民。出仕以后一直以百 姓为中心,与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但 在永贞革新运动中触动了官僚的根本权益,致使永贞 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仕途的不顺却恰恰给柳宗元提供 了创作契机,其寓言小品文由此应运而生。通过寓言 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的感叹、个人高洁的志 向和美好的品性。例如《牛赋》在第一段中,绘出牛的 外形,写其耕作之苦和死后被人尽其所用,“利满天下, 物无逾者”,但依旧不得重用。柳宗元以牛喻自己,虽 兢兢业业为天下、为君主做了许多好事,却得不到应有 的回报。第二段中,描写了驴只知道追随跑不动的烈 马;想方设法趋炎附势,不耕地不驾车,却能得到最可 口的美食,在平坦的大路上可以肆意践踏等等。深刻 地讽刺了那些靠着钻营取巧,不劳而获,对百姓没有一 点功劳的小人。最后一段柳宗元抒发感慨,虽然有“命 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的幻想来 安抚自己。但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志”的发泄。说怨 而不怨,其实是更深的怨恨,何况最后用了反问,也说明 了他积怨难平。从文中也不难看出柳宗元的寓言小品文 语言简练平易,往往通过寥寥数字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他在描写牛的外形“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厚……” 短短几语,牛的形象活灵活现;写驴时,则语言辛辣,一 针见血地说出它的投机逢迎、仗势欺人的恶性。可见 柳宗元在抒发一己情感的同时也讽刺了当朝小人。
Oct.,2019 Vol.37 No.5
试论柳宗元的寓言小品文
武成然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 ,辽宁 沈阳 110的文学样式,在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柳宗元等人的推动下,使其成为正 宗的文学体裁。他的寓言小品文借助幽默讽刺的笔调和拟人、比喻以及夸张等手法来讽刺现实社会和抒发个人 情感。另外,在前代寓言的基础上,柳宗元的寓言小品文在故事情节、语言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对后世寓言 小品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97—
橐驼传》等,历来被人们所称道。他不仅将前人的写作 手法运用得纯熟,而且立论精辟,与前人大有不同,语 言简单、犀利,但不乏幽默感,称得上是寓言小品文发 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元明清时 期,寓 言 小 品 文 大 多 融 合 到 戏 剧、小 说 中,反射时代的变迁和讽刺社会中的不合理与不公正。 这时期寓言小品文突出的特点就是篇幅加大,故事情 节更为复杂多样,大量引经据典。例如 《阅微草堂笔 记》[3]344中“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一则寓言,讲 述了南皮的许南金先生两次遇见鬼都毫无畏惧之色, 从容对付 鬼 脸 的 变 化,在 嬉 笑 怒 骂 中 鬼 终 于 “狂 吼 数 声,灭烛而没”。事情虽然荒诞可笑,但其中包含了一 个简单而又易明的道理“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2]159通过青 蛙与巨鳖谈话来说明如果一个人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 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盲目自信,久而 久之,必定会授人以笑柄。可见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 已经预示着寓言小品文开始萌发。
两汉时期,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政治和思想斗 争没有先秦时期激烈,寓言创作的数量相对较少。魏 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小说,在小说中既有神仙方 术之事,也有借助一些事物来讽刺社会和现实之作,例 如邯郸淳的《笑林》,虽然是我国第一部笑话专集,但其 中也有部分 寓 言。文 中 的 《树 叶 隐 身 》:“楚 人 居 贫 的 日子,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 于树下仰 取 叶,———螳 螂 执 叶 伺 蝉,以 摘 之。叶 落 树 下,树下先有 落 叶,不 能 复 分 别。县 扫 取 数 斗 归,以 一 叶自障,问 其 妻 曰:‘汝 见 我 不?’妻 始 时 恒 答 言 ‘见 ’,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 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 放而不治!”[3]271作 者 寥 寥 数 笔 塑 造 了 一 个 丑 角 的 形 象,他的一言一行令人捧腹大笑,但在笑的背后有其深 意,想要改变本身的现状,就要找对方法,而不能依靠 投机取巧来谋求利益。这时期的寓言小品文在继承前 代的叙事等手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幽默、诙谐的写作 风格。
唐宋时期,诗词、散文等著作都到了顶峰,寓言小 品文也不甘示弱,成为了独立的文学体裁。特别是在 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时候,寓言小品文在创 作上大放光彩,韩愈、王安石、苏轼、柳宗元等古文运动 领袖和主将,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特别是柳 宗元,他的《三戒》《捕蛇者说》《鞭贾》《牛赋》《种树郭
[收稿日期]2019-06-13 [作者简介]武成然(1994-),女,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唐文学。
[关键词]寓言;柳宗元;现实;手法;发展 [中图分类号]I2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9)05-0097-03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 思想家,唐 宋 八 大 家 之 一。 欧 阳 修 曾 评 价 柳 宗 元 说: “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 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 山穷与 水 险,上 下 极 沿 洄。故 其 于 文 章,出 语 多 崔 嵬。”[1]可见受当时 社 会 的 影 响,在 他 的 诗 歌、散 文、寓 言等作品里多有不平之气。其中寓言创作数量少,但 其幽默、诙谐的讽刺风格对后世寓言小品文的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
纵观我国“寓言”的发展,从先秦的《诗经》就开始 萌发,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诗词歌赋、戏剧、小说 或独立成篇,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而 且汉语中出现的大量的成语、格言也都来源于此。例 如柳宗元的“黔驴技穷”等,简练而不缺深意,几千年来 被广泛的使用。不得不说寓言的发展对我国文学进步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寓言”的发展 在我国寓言小品文的发展中,“寓言”二字最早见 于《庄子》,文中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2]283,即别有 寄托的话占十分之九,假借别的事情来谈论需要说明 的事物。发展到现如今人们依旧认为“寓言是借助带 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道理的文学 体裁。”其实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寓言的记载,例如 《卫风·硕鼠》中深受苦役迫害的劳动人民把残酷的暴 君比喻成害人的老 鼠。而 后 的 《老 子 》《论 语 》《孟 子 》 等著作中也有大量的寓言的记载,此时的寓言篇幅加 大,在叙事的同时融抒情、写景、议论于其中,或典雅清 丽、或古朴典雅、或幽默讽刺。例如《庄子·秋水》篇中 的“子独不闻夫聐井之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 出跳梁乎 井 干 之 上,入 休 乎 缺 之 崖;赴 水 则 接 腋 持 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絓、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襢聐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 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 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 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 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