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教案示例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03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03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汉建立的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发展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在各民族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周边各少数民族与中原加强了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活跃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

那么怎样处理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就成为统治阶级必须面临的一个课题。

板书[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问:(引导学生看地图)当时对秦汉影响最大也可以说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是哪个民族?(学生思考)匈奴族。

问:那么秦汉与匈奴的关系怎样呢?回答:和战。

问:具体来讲,和有哪些?战有哪些?回答:和——高祖和亲以及昭君出塞;战——蒙恬率30万大军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卫青、霍去病三次大战匈奴,汉王朝在河西地区设立郡县。

问:汉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对双方有什么影响?回答:双方之间的争战给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

而和亲、互市局面出现后,中原王朝将先进技术和文化带给游牧民族;同时,草原牛马牲畜大批输入内地,用于交通运输与农耕,促进了中原生产,并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也就是双方达到了合作共赢的局面。

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逐渐有了农耕秦、汉时期,有不少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流落匈奴,匈奴称之为“秦人”“汉人”。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案例

七年级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学习借助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小故事,学习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往的事实,认识开放的重要作用,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历程及作用难点: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在课前,引领学生进行填成语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迅速进入历史情境。

锦锦锦锦师:引导学生找出这几个成语的特点,了解“锦”的原意。

“锦”代表着精美华贵的丝织品,中国人喜爱丝绸,往往将丝绸与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外国人也喜爱丝绸,他们称中国为“丝绸之国”。

中国早期,丝绸等商品就是因为秦汉王朝开拓西域,成就了丝绸之路,才走出国门,远销世界的。

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足迹,共同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

(二)探究新课1。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师:说起开拓西域,这就和我国北方的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有着很大的关系,请大家打开书16课,阅读秦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这一子目,了解一下,自战国以来,都发生过哪些事,并参照大屏幕,将这些史实一一连线,对号入座。

指导学生先浏览教材,然后根据提示,了解匈奴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和战关系,明白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

师:通过这些事,我们了解到,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时而战,时而和。

其实,古代中国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之间就是这样交融发展的。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课稿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课稿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的地位作用、学生情况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

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2、张骞通西域3、丝绸之路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三、本课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情感目标: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对秦汉开拓西域的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纪录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共同讨论、研究问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多元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本案例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后习题、学习心得、课堂汇报等。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3.组织小组汇报,让各小组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提高教学效果,我将实施以下反思与评价策略:
1.鼓励学生在课后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所学知识。
2.设计课后习题,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3.开展课堂评价,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五个突出亮点: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二)问题导向,培养探究精神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原因、过程、影响等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提升合作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3〕该商路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请说一说当时有哪些先进技术相继西传?
2、你知道新疆地区古代被称作什么吗?新疆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并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四〕【拓展提升】〔5分钟〕
有一部关于秦朝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边谈论政事一边吃着葡萄、石榴,旁边还摆放着一壶茶。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这个情节是真是假?为什么?
目的:
时间:年和年,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作用〔意义〕:
3、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时间、标志分别是什么?
时间:公元前年;标志:西汉设置。
4、东汉时,派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5、丝绸之路形成于何时?请依次写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和最终到达的地区,并在“丝绸之路示意图”上找出长安、河西走廊、安息、大秦。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主备教师
邓丽娟
参与教师
刘永春许卫红邓丽娟
审核人
王艳玲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学习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经过的地点;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2、呼韩邪单于率部归汉,汉元帝将宫女嫁给他。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二、请看课文第81-84页“张骞通西域”“和以西,包括今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看“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找到西域的大致范围)。
2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作用分别是什么?: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5)【当堂检测】〔3分钟〕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5.实践活动与作业设计,强化知识运用能力
本案例注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例如,撰写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短文、制作丝绸之路路线图等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强化了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地图、纪录片等,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同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我国对西域的开拓过程,包括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历史事件,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路线。
本案例以问题驱动法为主线,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小组合作学习贯穿始终。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既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又锻炼了沟通表达技巧。此外,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也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取长补短。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知识掌握、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3.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概念;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使臣来东汉。

2.了解秦汉和朝鲜、日本的交往。

(二)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表述、归纳史实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两汉通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对新疆管辖的基础。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创举。

以他们所表现的精神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3.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汉与大秦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古代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的盛誉和先进文化对东亚邻国的影响,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

2.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1.数字投影仪。

2.电脑及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图片:秦始皇端坐在宝座上,一名跪着的侍从双手举着盛满葡萄的托盘献给他)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同学画的想象画。

他参照教材,把秦始皇画得十分传神,葡萄画得也非常逼真,可是,这幅画有一个“历史”错误,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尽管秦始皇唯我独尊,富有四海,但当年的他却吃不到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

因为葡萄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时开通的。

那么,西域在何方?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丝绸之路是怎样闻名于世的?秦汉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有着友好交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板书)。

(二)讲授新课我们先学习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板书)。

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匈奴这个古代的民族。

秦汉时期匈奴不断南侵,中原王朝与匈奴时战时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发展。

侵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是促进了各自的社会发展。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活动课的组织教学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背投、联网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板书设计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1、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2、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3、昭君出塞二、张骞出使西域1、西域的地理位置2、出使西域的原因3、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4、西汉对西域的统治三、丝绸之路的开辟1、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的?2、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3、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政策,稳定了西汉的内政,凭借“文景之治”时期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他的雄才大略开始得以尽情的施展。

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势力开始向中国的西部拓展,对外交往变的活跃起来了。

那么,你们知道谁是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吗?是谁勇敢的揭开了笼罩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神秘面纱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瑰丽的景象呢?怀着一系列的疑问,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去感受岁月的沧桑,了解在那发生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讲授新课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关于战国时期的匈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9页的小字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教案示例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概念;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使臣来东汉。

2.了解秦汉和朝鲜、日本的交往。

(二)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表述、归纳史实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

2.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1.数字投影仪。

2.电脑及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图片:秦始皇端坐在宝座上,一名跪着的侍从双手举着盛满葡萄的托盘献给他)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同学画的想象画。

他参照教材,把秦始皇画得十分传神,葡萄画得也非常逼真,可是,这幅画有一个“历史”错误,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尽管秦始皇唯我独尊,富有四海,但当年的他却吃不到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

因为葡萄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时开通的。

那么,西域在何方?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丝绸之路是怎样闻名于世的?秦汉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有着友好交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板书)。

(二)讲授新课我们先学习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板书)。

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匈奴这个古代的民族。

秦汉时期匈奴不断南侵,中原王朝与匈奴时战时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发展。

侵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总的说来,中原和匈奴的战争并不能阻止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往,而双方的和平共处更是促进了各自的社会发展。

接下来,我们学习张骞通西域(板书)。

请同学们看教材及《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此图制成课件,简称《西域图》)。

注意:①西域的概念;②西域分布的国家和民族。

(学生回答,同时投影《西域图》,此时隐去出使路线箭头。

学生答西域概念时,玉门关、阳关及今天新疆范围的标志闪烁显示)玉门关、阳关是汉朝的西大门,由此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汉代以来古人统称之为西域。

这里分布有三十六国之多。

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

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

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匈奴贵族向各国征收赋税,榨取财富,把当地人民当作自己的奴隶。

教材的小字部分讲述了匈奴单于杀死大月氏国王,并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向西迁徙。

这可以说是匈奴贵族残酷压迫西域各国人民的典型事例。

西域各国人民特别是大月氏人对匈奴无比痛恨。

以上我们了解了西域的情况,现在老师要问你们几个问题:①汉初匈奴能够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③西汉初年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生答)同学们回答得十分正确。

西汉初年匈奴正处于极盛时期,这是它得以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

它控制了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

而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战胜匈奴。

无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这时汉武帝了解到大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与大月氏结盟,东西夹击匈奴(投影《西城图》并有东西双向箭头闪烁),这就是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目的。

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便下诏书招募,小小郎官张骞便脱颖而出。

我们来认识一下张骞。

张骞是汉中(今属陕西)城固人,应召前是个郎官,就是守卫皇帝宫殿的。

他的官职虽小,但胆量不小。

教材中称赞他“具有探险精神”。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具有探险精神?请你根据《西域图》(指图)为张骞设想一下,张骞此行“险”在何处?(生答)同学们说得很对,当时人不知道月氏国在哪,也不知道有多远,的确是“探”险。

同学们的设想也很有道理,此行要经过匈奴控制的地方,有被匈奴捉住杀掉的危险;要穿过千里荒漠,自然条件恶劣,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

此外还有风餐露宿,饥饿寒冷,风吹雨打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敢于应召,需要很大的勇气,张骞的确是具有探险精神的人。

(投影《“张骞出使西域”图》,并配送别的乐曲)这是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它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

看了这幅图,我想问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生答)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心,根据图中两个中心人物的姿态,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仿佛在说:希望你不辱使命。

画面左侧是张骞向汉武帝跪拜辞行。

他身后的两个人拿着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节”。

“节”用木棒制成,上面装饰着羽毛。

这使我们想到张骞此行全权代表汉王朝,可谓任重啊!他身后的马匹,似乎提示我们,不要忘记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那时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

靠骑马、靠双脚,完成这数万里的旅行,可谓道远啊!(投影《西域图》,路线箭头随讲解闪烁显示)公元前138年,张骞率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旅程。

出了玉门关,就进入匈奴控制的地区。

正像同学们设想的那样,匈奴人捉住了张骞,把他拘禁起来。

为了控制他,匈奴人强迫他娶匈奴女为妻。

他在匈奴呆了十年,但始终没有忘记汉使的身份,一直珍藏着节杖,尽管节杖上的羽毛已掉光了。

后来,张骞率部属逃离了匈奴,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又经过康居,最后到达月氏。

此时大月氏人已迁到阿姆河,这里土地肥沃,没有战乱,一片安乐景象。

大月氏人乐不思“蜀”,不想再去深究对匈奴人的仇恨。

张骞在这里活动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带着遗憾的心情踏上归途。

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拘禁达一年多,后乘匈奴内乱脱身,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

此时出发时的百人使团只剩下他和贴身随从堂邑父两人了。

张骞此行历时十三载,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

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吗?(生答)你们说他有功,他此行功在何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教材。

(生答)好。

同学们基本说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老师再归纳一下。

张骞此行虽没有完成与大月氏结盟的任务,没有达到军事目的,但是此行开通了西域和中原交往的道路,出使途中,他访问了一些国家,得到了有关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并知道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这样就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

开通道路,沟通联系,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一个功绩。

此外,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张骞分别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访问,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

有了交往,又开始了互通有无。

汉朝的使者把西域的一些物产如苜蓿、核桃、胡萝卜、葡萄的种子带回长安,葡萄就是这时传入中原的。

大宛的良马汗血马以及龟兹的乐曲、胡琴等,也都传入内地。

汉族人民则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如冶铁术、凿井术以及各种生产工具,还有手工业品如丝绸等传给西域人,这就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那么,互通有无,促进交流,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二个功绩。

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后,他们仰慕中原先进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护。

因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设置机构,管辖新疆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三个功绩。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继张骞之后,又出现了一位胸怀壮志、报效国家的人物,他就是班超。

我们首先看一下东汉时西域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班超为什么出使西域?(生答)对。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为南、北匈奴两部分。

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威胁东汉北部边境。

并且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通,不许他们和东汉往来。

西域各国迫切希望和东汉建立联系,纷纷派使者到洛阳,要求东汉出兵保护他们,以摆脱匈奴的奴役和束缚。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固(以后我们学两汉时期文化时将会给大家介绍)的弟弟,从小勤奋好学,立志效法张骞报效祖国。

由于家贫,靠替官府抄书维持生活。

当匈奴人连年进攻东汉边境时,他毅然放下手中的笔,从军报效祖国。

“投笔从戎”这一成语即来源于此。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出使西城后,经过一番努力,他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了匈奴贵族的残暴统治,使西域大部分地区与东汉重新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友好关系,和汉朝隔绝了六十多年的西域通道又重新打通了。

因此,他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了西域人民的拥戴。

当他奉东汉政府之命从西域撤回时,西域人民苦苦挽留。

他只好上书给皇帝,说明情况留了下来,直到公元102年,才返回都城洛阳,那时他已是71岁高龄了。

班超经营西域30年,他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讲到这里,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从张骞、班超这两个杰出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崇高的精神和良好的品格?(生答)是的,这两个人物,特别是张骞,胸怀报国之志,为了报效祖国勇于吃苦,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矢志不移。

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一部分,是成功人士应具有的一些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过往的商旅得到了保护,这就使汉朝与西亚、欧洲的商路畅通无阻,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张骞的名字因此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商道紧密联系起来,这条商道就是丝绸之路(板书)。

因此,商路畅通,促进贸易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四个功绩。

所以,我们不能因张骞没有实现汉武帝的期望而说他劳而无功。

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壮举,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那么,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丝绸之路示意图》,运用3D动画制成课件,使图上的骆驼可以活动,通过骆驼的走动显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配上音乐)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指图讲讲丝绸之路的路线?(生答:从长安出发,经过敦煌,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出玉门关,经楼兰、大宛到安息,再到大秦;一条是由阳关,经鄯善、于阗、大月氏到安息,再到大秦)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可是这条路线太复杂,我们把它简化一下;敦煌一带我们称之为河西走廊(图中“敦煌”闪烁显示后隐去,然后闪烁“河西走廊”),而楼兰、鄯善、于阗(闪烁显示)这些地方是今天的新疆境内(新疆闪烁),安息(闪烁)就是今天的伊朗,属于西亚(闪烁),大秦(闪烁)就是古代的罗马帝国,属于欧洲(闪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