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历史】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24】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课件: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朝形势图
修 筑 长 城
焚 书 坑 儒
第二章节 秦朝的暴政
1、表现: (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2)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黄)帝兴师动众出外巡游。 封禅,征发繁重,百姓 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 火热之中; (4)秦朝刑法严苛,人 民摇手触禁,“赭衣塞 途,囹圄成市,天下愁 怨”,社会阶级矛盾严 重激化。
其他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 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4、秦统一的意义
新石器时代 秦的统一,建立起幅
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 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 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 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 统一。是谁实现了人民的愿望?
目录
学习目标: 1.了解秦朝建立的意义及秦王朝 巩固统一的措施。 2.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3.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和影响。
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
皇制 帝度
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
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 始皇”。
三九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 公卿 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地方
郡县制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说课课件(共27张PPT)

疆域 制度 政策 经济 文化
继承
发展
统一与兴衰
历史趋势: 统一 人民群众与兴衰 平民政治
04 评价与反馈
用平板交互软件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 用动画软件绘制秦汉疆域变迁动图 写一篇《连结东西的丝绸之路》的小论文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
CONTENTS
目 录
1 课标和内容 2 学生和目标 3 思路和方法 4 评价和反馈
01 课标和内容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
主题 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
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
两汉衰亡的原因。
统一与兴衰 教学内容
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 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 民起义;两汉的统治;汉 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汉朝的社会矛 盾和农民起义
02 学生与目标
学生情况
可能的困难
1.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高度整合和理解 相关知识;目标
—— 《史记》
第三课 纵横开阖大汉风
读地图,感受国家发展 读史料,感受历史智慧 读人物,感受家国情怀
统一
推恩令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 少则易使之易,国小则亡邪心。
——《治安策》
饮马瀚海, 封狼居胥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第四课 继承发展看东汉
版图和制度的继承发展 经济和文化的继承发展
1、了解秦统一的过程;知道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了解汉朝的建立;汉朝对秦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体会 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加深对统一 观念的认同。
2、了解秦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的概况;了解 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概况;深刻认识秦的灭亡 与汉的崩溃的原因。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29张ppt)

课程框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秦朝的暴政
社会矛盾激化 焚书坑儒 秦二世的残暴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社会矛盾激化 —— “四大工程”
01
阿房宫仅前殿就有相当于 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
三公九卿制度
由三公九卿的职责可以看出:“三公”职责明确,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九卿”中有很多 属于管理皇帝,个人和皇室家室的机构,体现了“家天下”的观念 。
郡县制 中央
郡 郡守、郡尉、监御史
行政 军事 监察
县
县令 地方具体政务
乡 基层管理 亭 治安
里
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 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 不得世袭。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1)尺寸不统一(2)货币不统一(3)文字不统一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车轨
“驰道”,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东至于 燕齐,南达吴楚,北极甘泉……道广五十步, 每三丈植一青松。
——李定一《中华史纲》
意义: 驰道的修建,便利了秦朝交通,加强 中央集权,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
北据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西至临洮、羌中
秦朝形势图
南到象郡
东至海暨朝鲜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 偌大的国家应该如何 巩固其统一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皇帝
最高统治者
君主 专制
郡县制
封建社会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影响 划分标准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PPT免费课件

(3)推行其他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
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
顿社会风俗等。
一
二
三
4.重大意义 (1)秦朝确立的政治体制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 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开展。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历史解释 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
比较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的 来源
“世卿世禄”
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权力 有自主性,可以决定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
运作 治下的一切事情 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
权力 机构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 政府机关庞大臃肿和运转不灵
收入 来源Leabharlann ①秦王嬴政将君主定名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②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③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
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2)推广郡县制
①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
中央任免和考核。
②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互动探究(1)史料反映出秦朝时中枢权力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国 与家的关系如何?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主要影响。 提示(1)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关系:“国〞与 “家〞同治。 (2)秦朝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表达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 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那么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 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24张ppt)

A.有利于各项统一政策的推行 B.有利于郡县制在地方的实施
C.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有利于消弭区域间文化差异
解析 秦始皇的移民措施实施的同时,还把原来秦国的货币、度量衡等制度推广到 全国,而其移民的主要来源是秦国罪徒,可见其有利于各地的交流,所以出发点为 了维护秦朝的统一,保障各项统一政策能够顺利实行,故选A项;货币、度量衡和 将秦国罪徒移民,是为了实现全国在制度文化层面的统一,而不是统治地方的制度 实施,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关于促进交流的内容,而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技术 问题,排除C项;区域间文化差异是由各地独特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导致的,上 述措施有可能会减少区域间的文化差异,但不会消弭,排除D项。
识图知史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⑤
② ⑥
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 近攻,得寸,则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战国策·秦策》
①③ ④
1、归纳秦灭六国使用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远交近攻 2、根据材料和所学说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易形成割据势力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 按地域划分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 国家的统一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有叛国而无叛郡,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 代可知也。
----------------- 柳宗元 《封建论》
历代秦王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商鞅变法后,国家强盛
识图知史 阅读下列图片,归纳秦如何巩固统一的?
政治上
二、秦统一措施
中央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C.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有利于消弭区域间文化差异
解析 秦始皇的移民措施实施的同时,还把原来秦国的货币、度量衡等制度推广到 全国,而其移民的主要来源是秦国罪徒,可见其有利于各地的交流,所以出发点为 了维护秦朝的统一,保障各项统一政策能够顺利实行,故选A项;货币、度量衡和 将秦国罪徒移民,是为了实现全国在制度文化层面的统一,而不是统治地方的制度 实施,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关于促进交流的内容,而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技术 问题,排除C项;区域间文化差异是由各地独特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导致的,上 述措施有可能会减少区域间的文化差异,但不会消弭,排除D项。
识图知史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⑤
② ⑥
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 近攻,得寸,则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战国策·秦策》
①③ ④
1、归纳秦灭六国使用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远交近攻 2、根据材料和所学说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易形成割据势力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 按地域划分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 国家的统一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有叛国而无叛郡,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 代可知也。
----------------- 柳宗元 《封建论》
历代秦王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商鞅变法后,国家强盛
识图知史 阅读下列图片,归纳秦如何巩固统一的?
政治上
二、秦统一措施
中央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课件】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材料引导
一、秦王扫六合
秦国的人才政策: 广纳贤才,善于用人。
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则不然。始与谋国开伯业者,卫人 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 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明 张燧《千百年眼》卷四
秦国的外交政策: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形式。
【从“天下共主”到“皇权独尊”】 (周)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整顿)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礼记》
(秦)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
——柳宗元《封建论》
2.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拓展延伸
二、秦制未亡
1.秦制未衰
百代皆行秦政制。
——毛泽东
2.秦法未败
地方粮仓,粮食入库要登记,数量多少,各级主管人员,发出粮食时亦需 登记,如果缺少出仓人员要赔偿……
——《云梦睡虎地秦简》
拓展延伸
1 法令一而履至尊 一、秦王扫六合 1.原因、意义 2.人才、外交政策 二、王道到霸道 1.皇帝制度 2.中央(三公九卿制度) 3.地方(郡县制度) 4.其他制度
①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②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新知讲解
二、王道到霸道——三公九卿制度
2.中央行政机构
三公九卿,
各司其职, 互相牵制,
监察百官
保证皇权。
辅佐皇帝 处理政务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4张ppt)

诸侯国有很强独立性 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系
历史作用
官僚政治 利于巩固当时统治秩序;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 但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中央集权,维护了国 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统 家统一,经过后世的
一和社会安定
发展,愈发成熟。
项目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来 源
权力动 作
权力机 构 收入来 源 官吏选 拔
世卿世禄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九卿
特征: 一 君主专制 “三公九卿”互 相牵制,任何人都 无法独揽大权,最 终军权完全操纵在 皇帝一人手中,保 证专制皇权不至旁 落。 二 分工明确
三 “家天下”
“九卿”中奉常、 宗正、郎中令、将 作少府等官职就是 为皇室专设的,是 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3、地方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
(5)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坚实物质基
二、过程
远交近攻,
三、大统一的具体措施
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 ,夺河套,修长城, 筑直道
西南:开辟 “五尺道” ,任命官吏
南方:南征百越,修灵渠, 置南海、桂林、象郡
北至长城
想一想:面对如此广 阔的疆域,该如何来 巩固呢?
西
到 陇 西
东 到 人口达2500万(公元前213年)大海
2、消极影响
(1)、政治:君主个人品质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容易造成决 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
(2)、经济: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妨碍了社会进步。
发展历程: 萌芽 战国
确立、巩固 完善隋唐 加强:宋元 秦朝西汉
强化(顶峰) 结束
明清
辛亥革命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PPT免费优秀课件

——据李娟娟《秦统一六国中的地理因素再论》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一、大一统国家初建
1.背景 材料五 商鞅作为春秋战国时代伟大变革的先锋人物和中国早期法治思想的 倡导者、实践者,通过一场深刻、全面、成功的改革,改变了秦国整体实力 与社会面貌,使秦国走向了富强,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为秦统 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据张俊英等《商鞅变法与秦王朝之兴衰研究》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 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 至辽东。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秦朝暴政与政权速亡
(一)秦朝暴政 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2.花费巨资,求仙访药 3.兴师动众,巡游封禅 4.征发繁重,不堪言状 5.刑罚严苛,天下愁怨 6.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7.昏庸残忍,严刑峻法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 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 的原因。
基本概念
1.民族 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 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 转化成民族概念。如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中华民族等。 3.大一统国家 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其 “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5守.秦之亡势引异起也后!世君主及思想家反思,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君主权力加以
适度限制;
——贾谊《过秦论》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一、大一统国家初建
1.背景 材料五 商鞅作为春秋战国时代伟大变革的先锋人物和中国早期法治思想的 倡导者、实践者,通过一场深刻、全面、成功的改革,改变了秦国整体实力 与社会面貌,使秦国走向了富强,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为秦统 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据张俊英等《商鞅变法与秦王朝之兴衰研究》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 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 至辽东。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秦朝暴政与政权速亡
(一)秦朝暴政 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2.花费巨资,求仙访药 3.兴师动众,巡游封禅 4.征发繁重,不堪言状 5.刑罚严苛,天下愁怨 6.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7.昏庸残忍,严刑峻法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 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 的原因。
基本概念
1.民族 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 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 转化成民族概念。如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中华民族等。 3.大一统国家 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其 “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5守.秦之亡势引异起也后!世君主及思想家反思,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君主权力加以
适度限制;
——贾谊《过秦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的大一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大趋 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 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为密切, 正如《荀子》所说,当时已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 的状况。各国的变法虽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 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同一性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 家奠定了基础。况且分裂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的 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 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 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 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 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儒
一、秦朝的统一 1.秦统一的条件 2.秦统一 3.维系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二、秦朝的暴政 1.大兴土木和兵戈 2.严刑酷法 3.文化专制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陈胜吴广起义 2.秦的灭亡 3.楚汉相争 ※对秦速亡的思考
泰山封禅
秦 始 皇 巡 游
徐市求仙
秦始皇从韩非轻罪重罚的理论出发,实行严酷的 刑罚。如一人犯法,罪及三族;“盗马者死,盗牛者 加” (《盐铁论·刑德》) “誉敌以恐众心者,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等。 秦始皇实行严刑峻法的结果,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以 至 “ 囹 圄 成 市 ” 、 “ 赭 衣 塞 路 ” (《 汉 书 · 刑 法 志》) 。
(前230年-前207年)
指
鹿
为
马
秦的暴政
一、秦朝的统一 1.秦统一的条件 2.秦统一 3.维系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二、秦朝的暴政 1.大兴土木和兵戈 2.严刑酷法 3.文化专制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陈胜吴广起义 2.秦的灭亡 3.楚汉相争 ※对秦速亡的思考
对于秦朝的速亡,新的解释是什么?
秦统一的意义
“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 王朝推动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 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对我国历史的 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 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 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三世纪秦 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长国城家的初步建立
陇
东
西
海
南海
时空坐标
夏
商 西周
东周
秦朝
春秋 战国
西汉
BC2070 BC1600 BC1046 BC771 BC770 BC476
BC221
秦 朝 建 立
BC207 BC206 BC202
秦 楚汉之争 朝 灭 亡
一、秦朝的统一 1.秦统一的条件 2.秦统一 3.维系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二、秦朝的暴政 1.大兴土木和兵戈 2.严刑酷法 3.文化专制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陈胜吴广起义 2.秦的ຫໍສະໝຸດ 亡 3.楚汉相争 ※对秦速亡的思考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巡幸途中病死沙丘,立下 遗诏让扶苏继位。当时宦官赵高胁迫丞相李斯,秘不发丧, 伪造诏书,立秦始皇第18子胡亥为“二世”,又逼死扶苏。
秦的暴政
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胡亥即秦二世为了巩固帝位,他大杀宗室 和先帝故臣,接连株杀了自己的兄弟姐妹20多 人,并下令杀害大将蒙恬等重臣。这种倒行逆 施,使得朝野惊恐,这一时期,徭役、赋税更 加繁重,刑罚更为残酷。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也离不开赵高的助纣为虐。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一、秦朝的统一 1.秦统一的条件 2.秦统一 3.维系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二、秦朝的暴政 1.大兴土木和兵戈 2.严刑酷法 3.文化专制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陈胜吴广起义 2.秦的灭亡 3.楚汉相争 ※对秦速亡的思考
秦帝国的人 口,估计在4000 万左右,仅阿房 宫、骊山陵、长 城、南越两疆的 人力动员,数量 已 在 900 万 , 连 累家属,已经超 过 4000 万 , 几 乎 牵动帝国的全部 人口。
由于秦没有在征服之后处理好民族融合、文化同化和 官员的职责方面的问题,所以,秦二世而亡。随后的汉朝 吸取了秦的经验教训。因此,汉朝能延绵数百年而不衰, 民族能融合为一体,文化能包容万象而长存,归根结底还 是因为汉朝解决了这些困扰秦朝的问题。也正是在汉朝, 民众才没有了所谓的楚人、秦人、齐人等地域之分,而统 一被称为汉人,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才真正融合为 一个有着共同语言和文化的民族。
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确立皇帝制度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推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
统一车轨 统一货币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法律 编制户籍
统一度量衡
迁豪强贵族
统一文字
整顿社会风气
秦朝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兆、羌中,南至 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秦速亡的主要教训在于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 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所以,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 除了对统治思想的正确解读,建立健全的制度,选择英
明的领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且 能够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建立一种让全国百姓认同的 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只有使民众对其文化有认同感和
——樊树志《国史概要》
思考:樊树志先生认为秦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秦统一
秦朝
咸阳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
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相对于地方分权制而言的制度。古代的分封
建制和现代的联邦制度都是地方分权的制度。 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没
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独立性,必须严 格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归属感,才能增强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总之,“治
国之道”还需要到文化资源中去寻找,只有契合人民的 文化心理,才能让老百姓把对制度的遵从看作一件心甘 情愿而不是被迫的事情。
——李双雄〈浅谈秦朝灭亡的原因〉
BC230 BC221
秦 灭 六 国
时空坐标
秦朝
BC210 BC209 BC207 BC206 BC202
秦
大
秦
始
泽
朝
皇
乡
灭
死
起
亡
去
义
楚西 汉汉 战建 争立
——张斌《从地域文化冲突的角度浅析秦朝的灭亡》
……张荫麟在论述法家思想的特点和实质时说:法家 和其他一切学派有一根本异点。别家讲政治总是站在 人民的一边,替全天下打算。法家则专替君主打算, 即使顾及人民也是为着君主的利益。这是无足怪的。 法家的职业本来是替君主做参谋……
视民众为富国强兵之工具,其结果自然是横征暴 敛、役民无度,且被秦始皇发展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