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_薄涛
固定化细胞技术概要

二、固定化细胞载体
无机载体:如多孔玻璃、氧化铝、活性炭、石英砂、硅胶、硅藻土、多孔陶 瓷、高岭土、沸石等。 多糖类: 如纤维素、交联葡萄糖、DEAE-纤维素、几丁质、鹿 角菜胶和琼脂等。
(研究重点)
常 用 载 体
有机载体:
如胶原-纤维蛋白、胶朊和明胶等。 蛋白质类: 水凝胶:如聚丙烯酰胺。 如醋酸纤维素、聚氯乙烯和聚丙烯腈共聚物等。 空心纤维: 酚醛树脂类和微生物丸等
国内外没有关于固定化细胞方法的统一分类标准,但总体上可分为吸 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交联法四大类。
1、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微生物和载体之间形成静电、粘附力和表面张力等作用 将微生物细胞吸附,使细胞固定在载体表面和内部形成生物膜的方法。吸 附法又分为物理吸附法和离子吸附法2种。吸附法操作简单、载体可以反 复利用、对细胞活性影响小,但固定的微生物细胞数量有限且易脱落。
固定化细胞技术
目
录
一 二
三 四
固定化细胞技术概述
固定化细胞载体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 固定化细胞的反应特性
一、固定化细胞技术概述 固定化细胞是指固定在水不溶性载体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生 命活动的细胞。它是用于获得细胞的酶和代谢产物的一种方法,起源于 20世纪70年代,是在固定化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由于固定 化细胞能进行正常的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所以又称固定化活细胞或
(5)在反应器内长时间运转过程中,固定化系统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 和化学稳定性; (6)用于制备固定化细胞的载体对细胞来说是惰性的,不损伤细胞; (7)固定化系统使底物、产物和其他代谢产物能够自由扩散,因为产物 和其他代谢产物常常能抑制细胞的酶反应,更需要能够尽快扩散,以消 除抑制作用; (8)单位体积的固定化系统拥有尽可能多的细胞,以更好地起到生物催 化作用。
细胞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No 1 .
Jn a
文 章 编 号 :1 7— 6 6 2 0 0 — 0 4 0 6 19 4 ( 0 7) 10 2 — 3
细胞 固定 化 技 术 的研 究 进 展
崔建涛 ,李建新 ,王育红 , 艾志录
( 南 农 业 大 学 食 品科 学 技 术 学 院 ,河 南 郑 州 河 400) 50 2
Ke r s mmo i z t n c l;c r e ; b oe co y wod . "i b l ai ; el a r r ir a tr i o i
了吸 附法 、包埋法 、共 价结 合法 、交联 法 、多孑 物质 L 包 络法 、超 过滤 法 、多种 固定化 方法 的联用 等 7种制 生物 细胞 固定化 技 术是指 利用 化学 或物 理 的手段 备 固定化 细 胞 的方法 ;成 庆利 等 人同 据有 无 外 加载 根 将 微生物 自然 固定 或定 位 于限定 的空 间 区域 内 ,保持 体 ,将 细胞 固定化分为有载体 固定化 和无 载体 固定
Ab t c : I h a e , t emeh d f mmo i z d c l r n d c d,me n i h s a t n te p p r h to so r i b l e el a e i ̄o u e i s a whl t e i e mmo iz t n c rira d t e bo e b l ai a r n h ir — i o e
a tra e o e ve d. c o v r iwe Thea lc t n f r go d o mm o iie el e n l y e as ncu d i hi ril . r pp iai o e r un fi o blz d c lstch oog a o i lde n t sa t e r l c
共固定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胞共 同定化技术很好地控制 了多种微生物之 间的配 比量 , 使 发酵能长期稳定 的进行 , 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避免了各菌种 量随发酵的进行而发生改变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的特点 。
共固定化是将不 同的酶与酶 , 胞与细胞 或细胞与酶 同 细 时固定于 同一载体 内形成共固定化系统的一种技术 , 合了 综 混合 发酵和 固定化技术的优点。这种系统稳定 , 可将几种不 同功 能的酶 , 细胞和细胞器在 同一系统 内进行协同作用 。 1 共固定化 的优 点 共 固定化能使各组分之间互补催化活性 , 可以平衡两个
王克明以苹 果为原料 , 采用红 曲霉菌 , 葡萄酒 酵母 , 产酯
酵母,嗜酸乳酸菌以一定比例混合固定发酵生产苹果汁饮
料 。结果 表明最佳发酵条件 : 多菌种接种量 比( 红曲霉 : 葡萄 酒 酵母 : 产香酵母 : 嗜酸乳酸菌 ) 3 : 1固定化离子 充填 为 :2 ; 2: 量为 1%, 5 发酵 温度 为 2%, 0 发酵 时间为 9h 6。它们 相互协
维普资讯
闰跃 文 , 红 萍 ★ 侯
( 西农 业 大 学 食 品 科 学 与 工程 学 院 , 谷 0 0 0 ) 山 太 3 8 1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共固定化技术的优点及共固定化的形式、 方法和常用栽体材料, 并对其应用现状作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 : 共固定化技术 ; 固定化方 法 ; 载体 近年来 , 固定化技 术应用和研究 的 日益 广泛 , 固定化 对 细胞 和固定化酶的发酵 机理的研究也 逐步深入 。多种微 生
经过氧化氢作用释放氧提供给细胞利用。 解决了固定菌体进 行发酵时, 由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小, 凝胶对氧传递的阻碍
作用 , 导致供氧效 果的下降。
2 共 固定化的形式
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生物新方法的研究

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生物新方法的研究在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聚乙烯醇(PVA)固定化微生物的研究备受关注。
PVA是一种无毒、生物相容性高的合成聚合物,在生物医学、环境保护和食品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利用载体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化在其上,以提高微生物的稳定性和耐受性,从而增强微生物的活性和应用效果。
将PVA与微生物结合固定化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意义。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一种新的PVA固定化微生物方法备受关注,即利用纳米技术制备PVA纳米纤维,将微生物固定化在纳米纤维上。
这一方法不仅拓展了PVA固定化微生物的载体形式,还进一步提高了微生物的固定效果和应用效果。
PVA纳米纤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更好地提供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需的条件,从而提高固定化效果。
固定化微生物的研究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生物药物的生产、农业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PVA固定化微生物的新方法,有望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提供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这一研究也需要深入探讨PVA固定化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活性和反应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导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总结来说,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生物新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有望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产业化应用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深化对PVA固定化微生物新方法的理解,并积极探索其在环境、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文章撰写中,非常重要的是深度和广度的讨论。
面对这个主题,我们不仅要全面介绍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还需要探讨PVA固定化微生物的原理和机制、固定效果和应用效果等深层次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还可以结合具体的研究案例和应用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和总结。
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生物新方法的研究,并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在写作过程中,我个人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是相当重要的。
白腐真菌固定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广东化源自工 6 5第 3 卷 总第 2 2 8 2 期
Ⅵ、w.d h m . m , gce c v o
白腐 真 菌 固定化 技 术 及 其研 究进 展
范 荣 桂 ,刘 博 ,王 权 程 ,董 双双 ,李 叶 叶 ,王 君
( 宁工 程技 术 大学 环境 科 学与 工程 学 院,辽 宁 阜 新 1 3 0 ) 辽 20 0
[ 要】 摘 文章阐述了白腐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降解机理及在难降解污染物处理中的优势, 提出了自腐真菌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 中所需解决的 问 ,讨论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及其影响因索,对臼腐真菌固定化技术的优势进行 了分毛 ,综合评述了自 题 } } = 腐真菌固定化技术中载体材料特性、
固定 化 时间及 固 定方法 研 究的新 进 展 。
Ke w o d : h t—o n i b o e r d t n; i o i z dt c n lg y r s w i r tu g; id ga ai e f o mm b l e e h o o y: w a t wae e t e t i se trt am n r
染料 、 工等 行业 的难 降解 有机 废水 具有 毒性 大 , 分复 杂 , 兵 成 化学 耗氧 量 高 ,对环 境 危害 较大 的特 点…: 白腐真 菌依 靠其 胞 外 酶 的催 化氧 化作 用_ ,不断 有 学者将 其 应用 于 这类 废水 ,挖 掘 其 2 J 在 处 理难 降解 污 染物 方 面的 巨大 潜 能1。微 生物 固定化 技术 在 废 3 l 水处 理 中有 稳定 性强 、 菌体 可循 环利 用 等独 特优 点 l, 因此 ,固 定化 白腐 真菌培 养 及 降解技 术在 破解 难 降解有 机 污染 物 降解领 域 中的难 题成 为研 究 的热 点 。 J
包埋法固定化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

等通过加入 01 的方法来降低制备
研究结果表明, 在 K’1 浓度为 !$> "8 , K’1 珠体的难度, 01 为 !> $"8 ,所用的氯化钙的浓度为 +8 ,固定 + G 5I 后,制备的 K’1 珠体效果较好。李峰
. !5 /
等也采用添加 $8 的 01 来包埋细
氯化钙的浓度为 $8 , 获得的小珠 胞, 所用的 K’1 浓度为 !%8 , 直径为 &22,包埋固定的小珠具有较高的细菌活性,较好的强 度及传质性能。钟娅玲 . !# / 对 01 的添加量对 K’1 珠体的影响进 行研究,发现随着 01 添加量的增加,载体孔容增加,比表面积 增大, 但其载体机械强度大幅度下降, 但当 01 浓度为 !8 时, 可 在保证载体在长期耐机械搅拌的同时增加载体表面积,增加孔 容, 改善传质效果。由于 01 不适宜含有磷酸盐缓冲液的反应体 系, 为此, 童群义 . $% / 等采用 K’1 4 卡拉胶混合载体进行实验, 研 究发现在 K’1 浓度为 !%8 , 卡拉胶浓度为 %> "8 , 成型剂的 LA 值为 B> + , 包埋菌体量为 %> "J E J, 固定时间为 &BI 时, 固定化细 胞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较高的酶活力。陈敏 . $! / 用 K’1 加少 量的活性炭进行固定化研究,发现有助于颗粒成型,改善通透 性,增加固定化颗粒的孔隙,达到吸附和包埋的双重效果。黄 霞
. !" /
等以 K’1—无纺布混合载体包埋固定化优势菌种用于降
解吡啶, 喹啉, 异喹啉, 结果表明, 经固定化细胞处理 5I 后, 三种 有机物的去除率均达 #%8 以上。取得较好效果。桥本奖 . $& / 等人 在 K’1—硼酸法固定化过程中引入海绵状多孔性载体,减少了 微生物活性损失。角立野夫 . $+ / 等则在 K’1—硼酸聚合反应过程 中引入丙烯酰胺聚合反应, 使之在 K’1 凝胶颗粒内部及表面形 成聚丙烯酰胺网状结构,有效的改善了 K’1 凝胶的水溶膨胀 性。 MN( 4 <I;?J CI;? . $" / 等在 K’1 与硼酸交联后与磷酸进行酯 化以固定凝胶球。 !> & !> &> ! 聚丙烯酰胺包埋法 方法 先配制一定浓度的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稀酰胺 6 :O0 7 的溶 液, 与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混合均匀, 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硫 酸铵 6 1K0 7 和四甲基乙二胺 6 PQ9QR 7 , 混合后让其静置聚合, 将 凝胶块用手术刀切块, 获得所需形状的固定化细胞胶粒。 !> &> $ 研究与发展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的固定化细胞机械强度高,可通过
改性丝素抗凝血材料研究进展及抗凝血原理

改性丝素抗凝血材料研究进展及抗凝血原理成国涛;周婵;侯春春;徐水【摘要】Silk fibroin, as a good natural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with desirable mechanical prop- erties and biocompatibility,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kinds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of silk fibroin--based anticoagulant materials represents an active emerging research fiel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silk fibroin--based anticoagulant materials and summarizes its progress, with the focus placed on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sulfating fibroin. It analyzes the anticoagulant effect and anticoagulant principle of modified silk fibroins and discusses the prospect of their development.%丝素蛋白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物医学材料,丝素蛋白抗凝血材料的研究就是其中较为活跃的新兴领域。
文章综述了改性丝素抗凝血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硫酸化丝素的制备方法,并分析了改性丝素的抗凝血效果及抗凝血原理,对改性丝素抗凝血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名称】《蚕学通讯》【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6页(P14-19)【关键词】丝素;抗凝血;硫酸化丝素【作者】成国涛;周婵;侯春春;徐水【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重庆北碚400716;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重庆北碚400716;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重庆北碚400716;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重庆北碚4007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49血液在正常情况下自己会自动从流动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态,正是依赖于血液这一性质,动物体才不会因为小小的出血而丧生。
藻类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以 下条件 : ) 藻类 无毒 ; ) 光性 和 透气 性 良好 ; ) (对 1 (透 2 ( 3 传质性能 良好 , 括 营养 盐及 毒 物 ; ) 包 ( 性质稳 定 , 易 4 不 被生物分解 并 能 耐 受 由 于藻 细 胞 生长 分 裂 引起 的破 裂;) 高, (强度 5 寿命长 ; ) (价格低廉 。 6
( v )多孔硅胶 和聚氨基 甲酸 乙脂 等。常见 的几 种 固 PA 、 定化细胞载 体 的性能 见表 15。 目前 应用最 多的 载体 】 E
缚, 对微生物 活性 影响 小 , 颗粒 强度 高 , 合大 多数 藻 用 最广 泛 的藻 】
着关键的作用 , 想 的 固定化 藻 细胞 的载 体应该 满 足 理
藻类固定化技术是在细胞 固定 化技术 基础 上发 展
起来的一项新型 的生物技 术。所谓 细胞 的 固定 化技术
是指利用物理 和化学手 段将 游 离微 生 物 ( 胞 ) 细 或酶 , 定位于 限定 的空 间区域并使其 保持 活性 和可 以反复 使
胞 J与此相 对应 , , 海藻酸钙 固定 的小球 藻从凝 胶释 放
发现 对痕量铅 有很 好的吸附作用 。 国内学者 在这 方 面的 研究 要 晚一些 , 规模 相对 较
小, 研究方 向主要集 中在 小球藻对 金属离 子的吸 附上。
出来 , 形成 小 的细胞 L 。固定 藻类 在载 体 中的 分布 是 8 J
则是 海藻 酸钠 (A 和聚乙烯醇 (v ) s) PA。
表 1 几种 固定化载体 的性 能比较
注: ①基 质为葡萄糖
②效统蒋是 襞 嚣鲁 有系=酉 筹 ‰
2 固定化对藻 类的 影响
× O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别为 2.5 g 和 300 U/g; 固定化酶重复使用 10 次后,残 葡萄糖异构酶用于制备乳果糖, 间歇操作 6 批次后酶活
余活力仍能保持最初活力的 83.47 %; 共固定化酶的半 衰期可达 205.1 d;pH 为 4.0~4.5、温度为 37 ℃时,其活
力仍然保持在初始活力的 75 %以上。 Raquel L. C. Giordano(2008)等[16]先以二氧化硅为载
单一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有时很难实现对某一底 物的作用, 而共固定技术则可以发挥酶和细胞的协同作 用。 李雪雁(2008)[8]利用凹凸棒土的强吸附作用,先将乳
酶重复使用 6 次,酶活力仍保持 50 %以上。 顾 旭 炯 等 (2006)[14]以 糖 化 酶 和 α-淀 粉 酶 为 双 酶 体
系,硅藻土为载体,用吸附法同时固定了这两种酶,得到的
高明侠 等 (2008)[13]以 海 藻 酸 钠 为 载 体 、戊 二 醛 为 交 联剂共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 研究其水解芝 麻粕蛋白的最佳优化条件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当海藻酸 钠为 3 g/dL、戊二醛 25 g/L、氯化钙 0.2 g/dL 时,酶活力回 收率最高为 51.28 %。 用此共固定化酶水解芝麻粕蛋白 的最佳条件为固液比 l∶25,pH 6.0,温度 60 ℃,时间 7 h, 加酶量 5 g/dL,氨基氮含量最高为 20.65 mg/g,共固定化
Vmax= 1.500 mg/mL·min,其稳定性良好。 刘芳等(2008)[15]研究了明胶-戊二醛法在共固定化乳
糖酶和葡萄糖异构酶中的应用,并与开孔明胶法、卡拉胶
聚 糖 为 吸 附 剂 , 将 淀 粉 葡 萄 糖 苷 酶 和 运 动 发 酵 单 胞 菌 包埋法进行了比较。 进一步研究 pH、明胶质量浓度、前交
4 展望
采用共固定化技术连续糖化发酵具有投资少、 耗能 低、反应时间短、可以连续自动化生产等优点,很大程度 上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 近 几年, 多酶共固定技术已引起国内外酶工程专家的极大 兴趣,并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目前,虽然由于种种原因 使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是很广泛, 但随着酶工程技 术的不断发展,共固定化技术也将进一步完善,并应用于 工业化生产。今后,对新的理想载体材料的不断研究开发 是固定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信共固定化技术的应用前 景将更加广阔,更加美好。
王 克 明 (2008)[2]以 苦 瓜 为 原 料 , 采 用 固 定 化 多 元 混 菌 发酵技术生产苦瓜醋酸饮料,研究结果表明,根霉∶酿酒酵
明,其最适工艺条件为:酒精发酵阶段 ,接 种 量 15 %,发 酵温度 30 ℃,自然 pH;醋酸发酵阶段,接种量 10 %,底物 浓度 5 %,温度 30 ℃,摇床转速 180 r/min,装液量 80 mL (250 mL 三角瓶)。 采用多菌种共固定化技术酿造苹果醋 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酿酒科技 2010 年第 7 期(总第 193 期)·LIQUOR-MA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No.7(Tol.193)
77
共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薄 涛,侯红萍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摘 要: 对近几年来共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细胞与细胞、细胞与酶以及酶与酶共固定化 3 个
性可达最高。 侯 红 萍 、 闫 跃 文 (2009) [11] 以 聚 乙 烯 醇 和 海 藻 酸 钠
体将葡糖淀粉酶固定, 而后用果胶为载体将葡糖淀粉酶 与酿酒酵母共固定, 并以木薯淀粉液化液为原料进行同
为 包 埋 材 料 ,以 硅 藻 土 为 吸 附 剂 ,采 用 吸 附-包 埋 结 合 步水解发酵(SSF)。 结果表明,初始总糖浓度为 166.0 g/L,
49.40 g/L) 中 协 同 反 应 48 h , 生 成 的 乳 酸 质 量 浓 度 为 温度 30 ℃、起始 pH 为 5.0、糖化发酵时间为 7 d,在此条
41.71 g/L。 在反复分批协同反应工艺中,共固定化细胞性 件下发酵,酒度达 11 %vol。
能稳定,可重复利用 12 批以上。 潘 辉 等 (2006)[6]以 PVA 为 主 要 包 埋 材 料,将 活 性 污
细胞与酶同时共固定于同一载体内形成共固定化系统的
吴 敏 等 (2007)[3]将 微 囊 藻 毒 素 降 解 菌 S3 和 椭 圆 小
一种技术, 这种系统稳定, 可将几种不同功能的酶, 细胞 球藻 L1 共固定化后,对微囊藻毒素(MC-LR)进行降解。
和细胞器在同一系统内进行协同作用, 能使各பைடு நூலகம்分之间 结果表明, 共固定化 藻 菌 体 系 比 单 独 固 定 化 菌 MC-LR
糖酶吸附,再用壳聚糖包埋乳糖酶与酿酒酵母细胞,对乳 最适的共固定化条件为硅藻土(g)∶糖化酶(U) ∶淀粉(U)=1∶
糖进行转化。 实验结果表明,凹凸棒土与壳聚糖的比例为 100∶160,pH 值 4.5~5.0,温度 5~15 ℃,缓冲液为柠檬酸
5∶1,加酶量为 300 U/g 凹 凸 棒 土,室 温 吸 附 4 h;pH 值 和 缓冲液。 共固定化酶的性质为:最适 pH 值为 5.0;最适温
温度分别为 6.0 和 32 ℃, 以 20 %的 乳 清 (乳 糖 含 量 为 度为 55 ℃;米氏常数 Km=16.830 mg/mL;最大反应速率
13.42 %)为底物发酵 30 h 时,酒精浓度达 8.3 %vol,乳糖 转化率达 93.2 %。
Bandaru VVR(2006)[9]等以海藻酸钙为包埋材料,壳
方面,并对共固定化技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微生物; 共固定化; 连续发酵;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Q814;TQ920;Q9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286(2010)07-0077-03
Research Progress in Co-immobilization Technology
互补催化活性, 可以平衡两个不同细胞或酶之间相应的 有更好的降解效果, 可促进降解菌 S3 的生长。 且对毒素
酶活性获得高产率或用该系统处理某种成分, 或得到某 的降解能力较稳定, 受环境温度和变化的影响较小, 重复
种有效成分。 混合发酵往往采用生长条件相近的菌种,差 使用仍可维持较高的降解活性。
异性较大,则很难实现同步生长,共固定化技术可以避开
MTCC92 共固定化, 以浓度为 150 g/L 的西米淀粉为原 联中戊二醛的体积分数和二次交联的时间对明胶-戊二
料进行发酵,得到最大酒精浓度为 55.3 g/L。 最佳发酵温 醛法共固定乳糖酶和葡萄糖异构酶的影响。 结果表明,共
度为 32.4 ℃,pH4.92,发酵时间 17.24 h。 王梦琴等 (2009)[10]以 海 藻 酸 铝 为 载 体 ,用 包 埋 法 共
法 共 固 定 化 糖 化 酶 和 酵 母 菌 。 结 果 表 明 , 聚 乙 烯 醇 和 酒精生产率为 8.3 g/L·h, 底物的理论转化率为 91 %;在
薄 涛,侯红萍·共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79
连续发酵过程中添加浓度为 163.0 g/L 的总糖,在相同条 件下,酒精生产率为 5.9 g/L·h,底物转化率为 97 %,酒精 理论产率为 81 %。
2 细胞与酶共固定化
3 酶与酶共固定化
将具有协同作用的酶共同固定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各 酶的作用。 苏二正等(2006)[12]比较了海藻酸钠和壳聚糖 两种载体及不同固定化方法对单宁酶和 β-葡萄糖苷酶 的共固定化效果,结果表明,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 联-包埋-交联固定化方法的效果最佳。 对共固定化条件 进行了优化,可使单宁酶和 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回收率 分别达 67.3 %和 46.0 %。
78
酿酒科技 2010 年第 7 期(总第 193 期)·LIQUOR-MA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No.7(Tol.193)
能将葡萄糖迅速转化成乳酸。 共固定化细胞的最适作用 海藻酸钠的最佳配比是 9∶1,硅藻土为吸附剂,添加量
温度为 48 ℃, 在纤 维 素 水 解 液 (总 还 原 糖 质 量 浓 度 为 为 0.6 g/20 mL;其最佳发酵条件是底物浓度 25 %、发酵
BO Tao and HOU Hong-pi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Shanxi 030801,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s in co-immobilization technology in resent years was reviewed in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co-immobilization of different cells, co-immobilization of different enzymes and different cells, and co-immobilization of different enzymes. In addition, co-immobilization technology was also predicted. Key words: microbe; co-immobilization; continuous fermentation; research progress
固定化的最佳条件为:pH8.6,明胶浓度 27 % (w/w) ,前交 联戊二醛体积分数 0.15 %和二次交联时间 10 min。 在此
固定酵母菌和糖化酶, 探讨了此双酶体系的储存稳定性 条件下共固定化,乳糖酶的活力回收率为 30.85 % ,葡萄
和操作稳定性,结果表明,酵母菌和糖化酶的最佳加入量 糖异构酶的活力回收率为 83.48 %。 共固定化乳糖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