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核心概念
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心得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理解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我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方法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责任感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1.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他们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3. 培养学生的全球责任感,使他们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贫困、疾病等,并积极参与解决这些问题。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为将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方法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有效的方法:1. 课堂教学法:通过引入国际新闻、案例、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问题。
2. 跨文化体验法: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参观外国文化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 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围绕某一国际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讨论、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5. 信息技术辅助法: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培养他们的全球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2.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学习不同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将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汇总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涵义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
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1][1]。
(二)国际理解教育由来与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在交织着冲突、发展、困惑、忧虑和希望的社会背景下产生。
经历如下发展阶段:前国际理解教育时期——谋求和平的希望40年代的倡导50年代的初步实施60年代的进一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1974-1994)——“和平文化的创立”70年代中期的转折80、90年代的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1994——至今)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第44届大会,提出全新的教育哲学:“和平、人权、民主”。
与之相辅相成的各项决定与宣言,包括Delors Report中提出的“四个学会”。
前国际理解教育时期20世纪40年代的倡导“国际教育理解”的萌芽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
1945年,联合国组织在美国的旧金山诞生。
一年以后基于对教育在实现和平的的重要作用,联合国在英国伦敦成立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次大会上,其组织法中指出:“既然战争是起于人的思想的,所以必须在人们的思想中树立起保卫和平的信念。
”1947年,教科文为了使各国对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统一认识,在巴黎郊区召开了一次国际研讨会。
把国际理解的核心观念确定为: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分析

小学教学计·英语2022/04一、引言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际理解”被纳入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每一个青少年必备的修养。
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自身普遍缺乏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不能充分发掘教科书中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常会忽视文化意识与国际理解的培养。
本文结合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内容分析,试图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科书中蕴含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
本文以Collins,Czarra和Smith三大领域(国际议题、国际联结、国际文化)为基本框架,结合课程标准二级语言知识(共11个话题)目标,分析《新标准英语》教材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
内容分析框架如下表:依据上述分析框架和《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二级语言知识(共11个话题)的学习要求,我们对三大主题下的次主题各内容进行描述,具体观察内容包括语篇(对话、短文、歌曲)、插图等内容。
例如,种族与人权主题中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教科书的插图中,因此出现一次有色人种的图片记作1次;生态与环境主题中主要体现二年级上册Module9,二年级下册Module1和五年级下册Module4整个单元,因此共记作3次。
为增加内容编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邀请一线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评分者效度验证,向其说明内容分析框架的三大主题及各主题下的次主题,随机抽取两个年级的教科书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三者的分析结果,对个别不一致的地方做进一步调整,最终形成了《新标准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分析框架。
二、教科书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呈现数量分析1.教科书中“国际文化”主题的内容数量较多教科书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覆盖三大主题,其中体现“国际文化”主题的内容最多,内容累计191频次,占三大主题的80.59%,超过全部内容的二分之一;“国际议题”主题次之,内容累计24频次,占三大主题的10.13%;“国际联结”主题分量最轻,内容累计22频次,仅占三大主题的9.28%。
国际理解教育方案

国际理解教育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拓展中小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意识,提升国际素养,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一、提高认识“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为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实践。
“国际理解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而且要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用文化的力量来丰富自己的情感,来强大自己的内心。
二、具体措施基于我校多年来双语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发展优势,我们将“国际理解教育”这一理念作为“我们从这里走向世界”的一个突破口,引领学校走向更高品质的发展。
1.优化文化环境,创设国际氛围我校精心营造双语文化氛围:清晨,在悦耳的双语乐曲声中走进美丽的校园;午间,每天英语半小时,教师们通过英语课介绍英语知识和国外的风土人情;课后,学校的双语活动室,有英语课本剧排练、英语美文朗诵、双语图书阅读。
去年,学校还开辟了“多彩英语角”,在这样丰富多彩的双语氛围里,师生们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国际文化氛围。
2.加强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养(1)全员校本培训。
进行校园日常英语教学用语培训,特别强化如科学、音乐、体育等学科的英语专业用语;开放教师的课堂,供全校教师观摩学习。
(2)学科研修培训。
选派优秀英语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岗位培训,到外校参观学习,提升教学水平。
3.开设兴趣社团,加深国际理解学校开国际理解设兴趣社团,让学生从多渠道认识国际,定期通过小报、表演等形式展示,加深学生对国际的认知,把异国的民俗风情带回学校,使全校师生都受到熏陶和感染。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践行“尊重、包容、和平、公正、合作”等国际理解教育核心价值理念。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进展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进展作者:姜星海邬晓娟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04期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国际教育的重大主题而被确立下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化已深入到各国经济领域,国际理解教育倡导的国际意识和理念也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
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在美国、韩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以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教育改革措施。
在我国,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新课程标准中,部分学科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国际意识”“理解与尊重世界各国文化”等等,国际理解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1]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理解的核心概念确定为: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
在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提出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53年指导15个国家的33所中学成立了第一批合作学校,并开始了教育实践活动,同时还编写了国际理解教育指南、实施教师培训等,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宣传。
至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2],成为国际理解教育内涵和范围进一步深入及扩大的转折点。
该建议明确界定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即使青年一代获得关于世界和世界人民的知识;使青年一代养成同情与博爱的态度,能够没有偏见地欣赏与吸收别国的文化,学习外国语;使青年一代以理解与合作的精神看待与处理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使青年树立尊重人权,正确的道德、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为大众谋福利等观念。
国际理解教育学校实施方案

国际理解教育学校实施方案国际理解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
为了有效地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方案,以确保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首先,学校应该明确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
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尊重、包容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将这些核心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建设等。
其次,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
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状。
学校可以通过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国际学生交换项目以及国际课程的引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机会,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另外,学校还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教师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效果。
因此,学校需要通过组织国际交流和培训、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加强外语教学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和教学水平。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国际理解教育成果的评估和反馈。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国际理解教育评估,了解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国际竞赛、国际交流项目的成果展示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理解教育。
最后,学校需要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将其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保障,确保国际理解教育的顺利实施。
总之,国际理解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落地实施。
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的国际交往和合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国际理解教育一种不可逆的潮流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Studying Abroad Magazine 国际理解教育
一种不可逆的潮流
策划_本刊编辑部
国际理解教育,即中小学依据国家教育政策文件,参考国际相关文件和经验做法,为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的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
这是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指南(试行)》对“国际理解教育”所下的定义。
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成立后的第一次大会上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此后,国际理解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得到各国的认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更是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我国亦非常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积极作用。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再到《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一词多次出现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相关文件中。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出台国际理解教育实施计划,中小学相关实践也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研究作为支撑,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才能持续、深入地发展,成为困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要问题。
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如何去调整教育内容以适应时代要求?面对国际理解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难题,应该如何破局?围绕相关问题,本刊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展开了探索,希望能够为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之路贡献力量。
7。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PDF.pdf

国际理解教育下中西文化对比(侧重礼仪文化)课程方案(修订稿)前言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其宗旨是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形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的意识。
一、课程简介“国际理解教育下中西文化对比(侧重礼仪文化)”课程系我校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局教育科领导下,及其国际理解教育项目要求下,在上海浦发教育评估中心专家指导下,为合理补充国家课程, 而分别在六、七、八年级开设的。
该课程由外籍教师用英语教授,内容为介绍西方文化,同时比较中西文化异同点,侧重礼仪学习。
在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引领学生感悟、学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与人相处,以及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该课程符合我校“把学生培养成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21世纪国际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及“在交际中感受英美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英语学科特色。
二、背景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学习外国文化,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开展对外交流是对这个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信息化,使世界愈来愈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将不可能脱离整个世界而独立存在。
因此,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越发突显,亦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国家课程进行了必要补充。
国内外较多地区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均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国内许多学校大胆实践,研发该课程,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7届大会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 平当选为新一届大会主席。
问题
古希腊文化 春秋战国
文化交流状况?
一、什么是EIU:原因、发起与国 际理解教育的内在逻辑
1.EIU产生之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 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塞尔维亚一 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 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地点:主战场为欧洲,波及全世界 时间:1914年8月 参战方:同盟国、协约国 结果:协约国获胜 参战方兵力:6500万左右 伤亡情况:死亡1000万左右 受伤2000万左右 造成损失:1700亿美元
标志※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的帕提 农神庙
雅典娜 (英文Athena 希腊 文Αθηνά),掌管智慧与 正义战争的女神。乌云和 雷电的主宰者,丰产女神, 和平劳动的庇护者,女战 神。她教会人们驯养牛马、 制造车船;她赐予世人犁 和耙、纺锤和织布机,因 此被认为是妇女劳动,尤 其是织布技术的保护者。 她有一个别名叫厄耳伽涅, 意思是女工。她又是科学 的庇护者、智慧的来源。
我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以理解、 和平、共生(LivingTogether)为价值理念, 促进人们消解冲突,致力于世界和平的国际教 育活动。 主导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价值理念:理解、和平、共生 本质:教育活动 目的:促进世界和平
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院将国际理 解教育的内容归纳为“在知识领域,包 括和平、人权、发展、环境、国际理解 和不同文化理解、对国际机构的了解; 在态度领域,包括自我尊重、对他人的 尊重、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对正义、 和平的责任意识、开放的心态、同情的 态度、共同体意识等;在技能领域,则 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能力、想象能力、自我主张能力、 解决矛盾的能力、参与意识、沟通交往 能力。”
APCEIU的解释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概念: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IU) Named interchangeably as glob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eace education or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various contexts, EIU is a holistic and 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 initiative to promote Culture of Peace. It advocates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dignity, social and economic equity,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peaceful and just reconciliation of conflicts. Asia-Pacific Centre of Educatiding(APCEIU)
建立联合国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
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 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 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 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 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 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 数百个国际条约。
3.EIU内在逻辑
思想里有了和平观念就能实现世界和平?
冲突与战争的逻辑:与自然,与他人、民族、 国家
黄岩岛实际上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方圆十来公里 的区域。其中大部分为礁,只有百十来块在涨潮时 也能露出水面的岛石。有说法称,黄岩岛最早被中 国人发现,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1279年进行“四海 测验”时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岛。上世纪90年 代,菲律宾开始频繁对黄岩岛提出主权要求,并多 次与中国渔船发生冲突。有报道称,该海域甚至发 生过菲军舰追击并撞沉中国渔船,甚至向中国渔船 开火的恶性事件。 《环球时报》记者此前采访南海渔业争端时, 一名海南渔民曾经透露,中国渔民在黄岩岛海域作 业时,如看到菲方在礁石上建人工建筑,往往会出 于爱国心自发予以清除。
B
有的研究者从教育宗旨和目的角度认为 “国际理解教育就是以各国普遍关注的 ‘人权、和平和民主’为宗旨,以促进国 际理解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 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性和能力的人,促使 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发 展。”
C
有的研究者则从奥林匹克运动的角度把国际理解 教育界定为“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多元文化主义 落实到具体的奥林匹克教育之中就是国际理解教 育,其核心点是对别国文化的理解,实质是以宽 容、尊重的态度与别国沟通和共同行动,侧重点 是自己理解他人,自己能够被他人所理解。”[ 茹秀英]还有一些地方教材编写组在教材编写时 把国际理解教育定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 战结束后,总结历史教训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及组 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冲突的逻辑:
利益需求(客观)→观念欲望(主观)→ 行为、冲突 是消除利益需求:老子道家? 不行!
还是仅靠经济政治、规则:
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下列原则“联合国组织基于 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应忠实履行它们依宪章规定所承担 的义务;各会员国应该以和平方法解决它们的国际争端;各会员国 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联合国对任何国家采取防止或强 制性行动时,各国不得对该国提供协助;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 面,联合国应要求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联合国除执行决议外, 不得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项。
国际理解教育核心概念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学院社科系 尚九宾
shangjiubin2008@
主要内容
本讲主要是厘清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逻辑;
梳理一下目前研究现状,同时和大家讨论
一下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概念体系。
导引:国际理解教育定义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简写为EIU 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以理解、和平、共生 (LivingTogether)为价值理念,促进人 们消解冲突,致力于世界和平的国际教育 活动。
与消费方式。”
目标非内容
有的研究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情意 行四个角度做了梳理,认为“国际理 解教育的目标可以分解为四个层次: 一是国际理解知识;二是国际理解技 能;三是国际理解态度;四是国际理 解行为。在这四个目标层次里,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使大学生形成国际理解 态度与实践国际理解行为。”
四、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概念
WTO: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该组 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 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其基本原则是通 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 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不够!
EIU逻辑:人类冲突与战争可以通过教育、观 念得到消解 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是建立全球的和平文化, 进而化解冲突与战争。因此,国际理解教 育的逻辑: 国际理解理念——教育——文化观念——行 为 观念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就像为了德育开 设思想品德课程。但是不开则是万万不能。 根本!同样是补充完善!
教科文组织法
本组织法之各签约国政府兹代表其人民宣告: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 卫和平之屏障; 人类自有史以来,对彼此习俗和生活缺乏了解始终 为世界各民族间猜疑与互不信任之普遍原因,而此 种猜疑与互不信任又往往使彼此间之分歧最终爆发 为战争; 现已告结束之此次大规模恐怖战争之所以发生,既 因人类尊严、平等与相互尊重等民主原则之遭摒弃, 亦因人类与种族之不平等主义得以取而代之,借无 知与偏见而散布; 文化之广泛传播以及为争取正义、自由与和平对人 类进行之教育为维护人类尊严不可缺少之举措,亦 为一切国家关切互助之精神,必须履行之神圣义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地点:西欧、东欧、东亚、东南亚、北非、北 美、近东、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 时间: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 参战方:同盟国,轴心国及其仆从国 参战方兵力:17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80%) 伤亡情况:6100万人以上(同盟国) 1200万人以上(轴心国) 主要指挥官: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等出现 主要科技:原子弹开始标志:结果:同盟国获 胜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 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 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1919年4月28日,各国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国际联盟盟 约》,它被列入同年6月28日通过的《凡尔赛条约》的第一 部分。 国际联盟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盟约规定 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 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 国际联盟自成立时起便由英、法等少数大国所控制,并成为 大国手中的工具。面对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同盟 的形成和对外扩张,由英、法控制的国联竟以牺牲中小国家 的领土和主权为代价,推行绥靖政策,使国联陷于瘫痪。第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
理念层面:理解、和平、共生 (一)通过教育消解冲突、避免战争,促进世界和平是国际理解 教育的核心。
二、EIU概念的多种理解
国内多种解释
A 有的研究者认为“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 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 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 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 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 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 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 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 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 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