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二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本课是新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的《语文园地》。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还安排了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
这些课文和活动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时,能从多个侧面了解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进一步加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这一写法,所以学生对这种写法已有了解,因此,能和同学一起交流。
“词句段运用”编排了一次口头表达和一次写一段话的训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给予学生例子指导,学生也能轻易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交流平台”要创设轻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表达。
“识字加油站”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词句段运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大胆说、大胆写。
“日积月累”可配备课件、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说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2.认识7个生字。
3.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4.细读文本,想想文本的共同特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5.了解“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等中国传统文化。
6.创设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7.交流识字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8 .激起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7个生字。
2.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1.总结“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2.仿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回顾。
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三单元的课文,学到了很多知识。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课后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课后作业设计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大单元整体学习任务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学习任务设计争做文化传承人任务一:穿越时空去过节任务一整合了《古诗三首》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以“穿越时空去过节”这个任务,联结古今,在诵读古诗中学习传统节日,在体验节日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生长,最后开展“中国节日我来说”的活动,学生向大家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自己对节日个性化的理解,最后以作业的形式,用书面语再来介绍传统节日,要求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全班展出投票,最后评选出“我最爱的传统节日”。
3课时任务二:“纸文化”小讲坛学生上小讲坛向世界介绍纸的前提是认真阅读课文,梳理纸的进化历史。
教师可以以课后习题第一题的图表为抓手,帮助学生梳理纸的前世今生,理清讲述思路。
为了防止学生讲得千篇一律,可以设计加分项,鼓励学生在课文信息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搜集相关的文字和视频资料,了解中国造纸术更多的文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课时任务三:假如国宝会说话《赵州桥》全文从桥的结构和图案两个方面写出了它的坚固和美观。
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分别指向坚固和美观,如“赵州桥为什么可以1400多年屹立不倒?”“赵州桥为什么让你过目不忘?”,由问题驱动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展开小组讨论,并全班反馈,反馈的时候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清楚了。
最后开展“假如国宝会说话”活动,让学生代入赵州桥的角色,以第一人称来介绍赵州桥的坚固或者美观,要求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清楚,说出条理。
2课时任务四:画里有一个节日可以展现古时的民风民俗,一张纸、一座桥可以体现古人的智慧,一幅画也可以激起我们对古人1课时。
小学语文统编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思考两段话的共同特点。
(1)指名学生分别朗读两段话:
(2)引导学生讨论,这两
段话的共同点。朗读句子 Nhomakorabea在范例中引导学生关
词 句 段
运用(第二部分)
讨论共同点
要点:都是总分结构,第一句话都概括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冒号提示后面的内容, 后面是具体描述特点的,用的是“ 有的…… 有的…… 还有的……”排比句式。不同之处,两个句子具体写的部分,标点符号运用不同,都写清楚不同形态。
(2)品味动词使用之妙。要点:连贯的动词非常清楚、生动地再现了蔡伦造纸的整个过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看视频《捏泥人》,记录制作过程。
(1)播放《捏泥人》的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看视频说出捏泥人的过程。
(2)讨论交流:整个捏泥人的过程中, 经历了哪些步骤?学生交流并记录相应的动词。
(3)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动词完整地介绍捏泥人的过程,写下来。
注表达的顺序性和连 贯性,提示学生可以 用上“先……再……然后……”等关联词,从而把过程说清楚, 从而再次让学生清晰 写清楚就是要有顺序 地说。同时引导学生 去了解更多的民俗活 动,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交流评价
1.出示日积月累内容,指名读,正音。
2.组织交流理解。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中所使
①乐乐和爸爸妈妈在家里设立了家庭环保站,他们把家里的空纸盒、旧报纸、空瓶子等都堆放在一起,每个月再把这些可回收物品集中送到
。
②每个小朋友从出生开始就要定期去接种疫苗,提高自己身体的免疫水平。
③今天是中秋节,妈妈一
学生认读
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标牌含义
大早就去买来了鱼肉蔬菜,准备烧一桌美味的团圆饭。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类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教版三年级语⽂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类⽂阅读)含答案部编⼈教版三年级语⽂下册第三单元类⽂阅读类⽂阅读-9古诗三⾸秋⼣[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扇扑流萤。
天阶夜⾊凉如⽔,卧看牵⽜织⼥星。
注释:秋⼣: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精美的蜡烛。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飞动的萤⽕⾍。
天阶:露天的⽯阶。
牵⽜织⼥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星、织⼥星。
1.先选择后填空。
这⾸诗描写的是()节的场景,你是从诗中的词语看出来的。
A.清明B.中秋C.七⼣D.元宵2.诗中的()字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
A.冷B.秋C.⼣D.卧3.这⾸诗写的是失意宫⼥的⽣活。
诗中写了她们的什么活动?请⽤⾃⼰的话写出来。
除夜作[唐]⾼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霜鬓明朝⼜⼀年。
注释:霜鬓:⽩⾊的鬓发。
1.这⾸诗描写的节⽇是()。
A.中秋节B.除⼣C.⼤年初⼀D.元宵节2.诗⼈所在的地点是()。
A.异乡家⾥B.故乡家⾥C.异乡旅馆D.故乡旅馆3.这⾸诗表达的感情是()。
A.对新⼀年的希望B.对岁⽉流逝的伤感C.对家乡亲⼈的思念D.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年⽼⼤⽆成的伤感4.试着翻译前两句古诗。
类⽂阅读-10纸的发明春联春联这种⽂学样式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每逢春节,()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要精选⼀副⼤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氛。
春联在形式上有诸多限制。
⾸先,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上下联词性要相对。
如刚才例举的对联,上下联词性相对,“新春”对“佳岁”“富贵”对“平安”,“年年好”对“步步⾼”。
此外,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现在的⼀声⼆声⼤致相当于古代的平声,三声四声⼤致相当于古代的仄声。
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
上联末尾字字⾳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必须为平声。
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名师教案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篇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过程,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认识。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3.仿照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4.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在教学“交流平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呈现例文,让学生找出例文中的总起句,了解一段话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由课内到课外,迁移运用;由说到写,层层深入,将写作方法的训练落到实处。
2.识字加油站指导学生认识“税、档、咖”等7个生字,重点关注“税、档、阅”的读音。
引导学生交流,说说如何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些生字。
同时让学生了解课本上这些场所的名称,让学生说说这些场所是做什么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场所的了解情况,用简明的语言对学生不熟悉的场所做一些介绍;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家人等途径做进一步了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3.词句段运用“词句段运用”指向实践运用:第一题教会我们如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书写手工活动过程;第二题在表达上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详细地写清楚了一个主体。
教学时,可以先呈现示范语段,引导学生发现其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值得思考的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
运用范例中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4.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将四字词语读正确,并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美丽》

统编版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下第三单元文本细读和教学建议一、单元概述: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本单元选编了一组课文:《古诗三首》以时间先后为序,表现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礼俗、景象及与之相关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纸的发明》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强调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赵州桥》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建筑成就,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艺术成就,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名片”,以及《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和《语文园地》。
教材力求通过本组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产生文化自豪感。
二、本单元人文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与传统文化有关。
对于这个主题,学生并不陌生,从二年级的“传统节日”到三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到五、六年级的“汉字之美”和“民风民俗”,编者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的增长,编排了一系列涉及传统节日、建筑、书画、文字、民俗的文本,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旧符这三个传统习俗渲染了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
《清明》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古来一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习俗。
外出踏青扫墓,奈何细雨纷纷,借问酒家何处,欲消“断魂”之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绘的是重阳节习俗,登高避灾,茱萸驱瘟,诗人借节日习俗表达了身处异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节日习俗的特点,充分发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给传统节日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说说这3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节日情景。
最新部编(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范文

第三单元习作范文汤圆里找硬币除夕那天,我们一家人坐在外婆家的客厅里看春节联欢晚会。
大人们都低着头拿着手机使劲摇:“咔嚓咔嚓、咔嚓咔嚓!”摇红包的声音在客厅里此起彼伏,“哈哈,我运气真好,抢了个20元的红包!”只见舅舅拍了拍腿大笑道。
爸爸头也不抬地说:“20元可不算什么,我昨天抢了个50元呢!”这时,外婆闻声从厨房里走了出来,敲了敲舅舅的脑袋说:“这有什么好比较的,过年就是图个团圆、喜庆,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才对!都快放下手机,我煮的汤圆熟了,里面有一个汤圆包了硬币,谁吃到了我就给谁包个大红包!”大家一听都开心坏了,纷纷放下手机,快步走到餐桌前。
只见舅舅一坐下就急忙用勺子戳破一个个汤圆。
妈妈也赶紧坐在我旁边,边吃边问:“吃到硬币没有?吃到硬币没有?”看到全家围坐在桌前吃着汤圆说说笑笑的欢乐场景,外婆慈祥地笑着说:“跟你们拿着手机各玩各的相比,这样的合家团圆才是真正的过年啊!”中秋赏月每当我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诗时,我就会想起我国最具有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的夜晚,我站在阳台上,抬头仰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
那月亮又大又圆,格外美丽,好似一位害羞的少女。
月亮姑娘雪白的脸蛋在云朵这层轻纱下若隐若现,时而悄悄地躲起来,时而羞涩地探出头来瞧一瞧。
如水的月光倾泻在广阔的大地上,犹如母亲慈祥的目光。
我想,这月光无论洒在谁的身上,都是温暖的……“吃月饼了!”外婆端来了月饼放在阳台的桌子上。
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明月。
这时,爸爸用手指着圆月说:“你看,月中的吴刚正在砍桂花树呢!”我抬头一看,真的,月亮中好像有一个人在使劲月亮越升越高,皎洁的月光静静地照在小路上,照在屋顶上,世间万物都沐浴在这明亮而又清新的月光里。
这时,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包饺子的启示今天除夕,我们家每年在这天都会吃饺子,一大早我便吵着要妈妈教我包饺子,妈妈答应了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下面两句话写出了珍珠瀑()的特点。
水流从崖顶上刚一下落,便化作无数水珠飘飘酒洒,成串成行,由天而降。
经阳光一照,晶莹透亮,如珍珠撒落。
(3)下面两句话写出了珍珠瀑()的特点。
悬崖下是两个黑黝黝的山洞,两个洞的洞口各有一个很大的鸟巢。
见我们来临,几只形似仙鹤的黑鹤展翅腾飞,冲向天际。
我们在瀑布下的溪流中洗手洗脸,互相撩水嬉戏,大家的欢笑融进了那隆隆的瀑布声中。
1.本文是按()顺序来写的。(2分)A.时间B.高低C.游览
2.以下几句话分别写出了珍珠瀑的哪三个特点,将序号填在括号中。(6分)
A.声音大B.景色美C.鸟奇
(1)下面两句话写出了珍珠()的特点。
我们下了汽车走了没多远,就听见了轰轰的声音。
3.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句,用“”画出来。(2分)
4.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第三部分 习作交流(20分)
九、习作。(20分)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你最喜欢哪一个?请你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要求:题目自拟。表达具体,语句通顺,用词准确。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2分)
第三单元A卷答案
一、xiànv、chuàngv xiǎnv fèiv zuōv shè
提示:此题是对字音的考查。注意如“作”“鲜”都是多音字,“作坊”中的“作”读作zuō,“鲜见”中的“鲜”读作xiān
二、智慧历史设计牧童符号技术伟大经验欧洲录取
提示:此题是对字音字形的考查。按照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注意“智"“慧”是上下结构,“牧”“技”“伟”“验”“欧”都是左右结构。“历”被包围的部分是“力”,不要写成“万”。
提示:此题是对课内阅读的考查。第1题是对词语中重点字的理解的考查,先弄懂
词语的意思,再推断出字的意思。第2题是对重点语句的考查,“赵州桥非常雄伟”是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以下内容都围绕这句话展开。第3题是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的考查,可在选文第2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二)1.C
2.(1)A(2)B(3)C
3.拐过一个山弯,只见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崖,青色的崖石上点缀着簇簇绿色的植物,犹如一幅硕大的水墨画。
九、提示:此题考查写作能力。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准确。
二、选择题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A(含答案解析)
[时限: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温馨提示:小朋友,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你一定积累了很多知识,现在请认真、仔细地完成这张试卷吧。加油!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54分)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6分)
县城(xiànxiàng)创造(chàngchuàng)鲜见(xiānxiǎn)
(二)游千尺珍珠瀑
假日里,我们摄影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乘车来到了千尺珍珠瀑。
千尺珍珠瀑在北京密云县境内,沿京都第一瀑北上约三里处。这是一处新开
发的奇观绝景。
我们下了汽车走了没多远,就听见了轰轰的声音。拐过一个山弯,只见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崖,青色的崖石上点缀着簇簇绿色的植物,犹如一幅硕大的水墨画。又拐过一个山弯,便觉得水声震耳欲聋。只见瀑布从悬崖上飞流直下悬崖下是两
五、我会写近义词。(6分)
积累——闻名——精美——
宝贵——欣赏——悠闲——
六、句子大课堂。(10分)
1、石拱桥世界闻名的洨河上有一座安济桥容易得到。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用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4.湖水多么清澈呀!
5.《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提示:此题是对连词成句、关联词语应用、造句、仿写句子、修改病句的考
查。第1题连词成句时,注意不要遗漏所给词语。做第2题时,先分析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由题可知,这两个句子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可以用“因为…所以…”来连接。第3题“既…”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所造句子要通顺、合理。
1.千门万户曈瞳日。()
A.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B.太阳落山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C.月亮刚出来时的样子。
2.遥知兄弟登高处。()
A.在高处眺望。B.爬上高楼。C.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3.遍插茱萸少一人。()
A、一种鲜花、花蕊好看惹人喜爱
B、依据个人的喜好随便插戴的花的统称
C、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英的习俗。
七、1.宋王安石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欢度佳节、期盼新年吉祥好运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2.时间环境惆怅3.遍插茱萸少一人思念
八、(一)1.(1)B(2)C
2.这句话是选文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总领第1自然段。
3.三种。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
4.这么长的桥……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三、酒洒酒洒洲州州洲
四、1.A2.C3.C
提示:此题是对词义的考查。做此题时,先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再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五、积聚著名精致珍贵观赏安闲
提示:此题是对近义词的考查。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或者查阅字典,填写恰当的近义词。
六、1.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
2.因为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3.她既是我的妈妈,又是我的老师。
废品(fèifèn)作坊(zuōzuò)社会(sèshè)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zhìhuìlìshǐshèjìmùtóngfúhào
jìshùwěi dàjīng yànōu zhōulùqǔ
三、对号入座(选字组词)。(4分)
酒洒
白()()脱料()()落
洲州
沙()苏()杭()亚()
四、精挑细选(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9分)
3、“遥知兄弟登高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之情。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26分)
八、阅读小天地。(26分)
(一)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4.短文表达了作者对千尺珍珠瀑的喜爱之情。
提示:第1题从“拐过一个山弯“走近瀑布一角”等语句可以看出,本文是
齐地么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第2题是对短文内容理解的考查,根据句子所描写的景色,选择正确的答案。第3题是对比喻句的考查,画出一处即可。第4题考查中心思想,短文按照游览顺序描写了千尺珍珠瀑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千尺珍珠瀑的喜爱之情。
个黑黝的山洞,两个洞的洞口各有一个很大的鸟巢。见我们来临,几只形似仙鹤
的黑鹤展翅腾飞,冲向天际。同学们立刻按动快门,拍下这难得的画面。
走近瀑布一角,也许是太高的缘故,水流从崖顶上刚一下落,便化作无数水珠飘飘洒洒,成串成行,由天而降。经阳光一照,晶莹透亮,如珍珠微落。这珍珠般的瀑布到底有多高呢?听工作人员讲,水流从崖顶到落地,需要七秒多钟如果按物体下落的速度公式计算,约有二百五十米高。嗬,怪不得叫千尺珍珠瀑呢!
4、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仿写感叹句)
5、我们使《清明上河图》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修改病句)
七、走进诗词苑。(9分)
1、《元日》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描写了这一天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表达了。
2、“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交代了和,“路上行人欲断魂”则写出了行路人的心境。
(1)回首遥望()A.第一;最高的。B.头。C.首领。
(2)双龙戏珠()A.戏剧,也指杂技。B.开玩笑;嘲弄。C.玩耍;游戏
2.选文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3分)
3.选文主要描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龙?它们的形态分别是怎样的?(3分)
4.“这种设计”指的是哪种设计?用“”在选文中画出来。“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用“”在选文中画出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