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考纲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考纲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

2,禅宗:中国汉传佛教主导的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组慧能,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故又称“佛心宗”。

3,宗教:属于人类的灵性世界和精神生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与崇拜的社会文化现象。

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时期完善。

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的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

6,拱手礼:双手合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

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名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

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概念。

9,四谛八道:佛教原始的基本教义,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道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和正定,又被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扩展为“三十七道品”。

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包之心地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七出三不去:是中国传统女性教育中人妻所遵守的妇礼中的忌讳。

“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三不去”指前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

13,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慢慢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提纲

一、"文化"的涵义(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3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标内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百家争鸣: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3、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3)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阶级基础:“士”阶层的崛起,“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5)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儒家学派⊙孔子——创始人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3.主张与成就(1)政治主张:“仁”和“礼”①:“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评价: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爱人”是有阶级性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器(耕而作),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神玉的世界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1)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1)复习资料

1、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

2、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①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②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以社会集体(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总体体系,它指的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即精神文化。

3、文化的基本内涵:①主张文化涵盖所有的文化成果,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②主张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和成果;③主张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4、文化的基本结构: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5、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的古代文化。

6、“三玄”:《周易》《老子》《庄子》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8、“五经”:《诗经》《春秋》《周易》《尚书》《礼记》9、中国传统文化生成背景: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②农耕型经济模式③宗法制的伦理社会10、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1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①赤子之情:饱蘸深情的爱国精神②关注人生: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④生生不息:有容乃大的兼容精神⑤担当大义: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⑥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12、如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①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②发掘文化内涵,熔铸时代精神③植根于民族土壤,不断走向世界④善于鉴别审视,不断创新传统13、五行:①相生:水——木——火——土——金②相克:金——木——土——水——火14、萌芽: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15、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16、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征:①重人生;②重践履;③重道德;④重和谐;⑤重直觉17、儒家创始人:孔子(名丘)。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必修三文化史复习提纲(1~6)

必修三文化史复习提纲(1~6)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时间:春秋战国2、背景: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大变革时期3、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内,一批学者或思想家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代表:⑴儒家:孔子、孟子、荀子⑵墨家:墨子⑶法家:韩非子⑷道家:老子和庄子5、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儒学的创立和发展1、孔子:春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⑴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⑵政治上:主张统治者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⑶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2、孟子:“亚圣”,战国儒家代表主要思想:⑴“仁政”⑵“民贵君轻”⑶性善论3、荀子:战国儒家代表主要思想:⑴“仁义”⑵“君舟民水”⑶性恶论▲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⑴都有“仁”的思想:孔子——“仁”;孟子——“仁政”;荀子——“仁义”⑵都有“民本思想”: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三、道家1、老子:春秋末,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⑴世界本原“道”;⑵简单辨证法;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子:战国道家代表四、法家——战国韩非子主要思想:法治(法、术、势)——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需要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社会背景:1、儒学的发展历程:创立(春秋孔子)——发展(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朝“焚书坑儒”)——逐渐复苏(汉初)2、西汉国力强盛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需要二、董仲舒的新儒学1、新儒学的特点:糅合道、法、阴阳五行思想继承先秦儒学“仁”、民本思想,新增“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主要内容:⑴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⑵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新儒学基础)⑶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1、汉武帝尊儒措施:(1)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教育上: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结果:儒学独尊;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复习提纲
1、朱熹是继孔子、孟子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道”,要子孙后世严格遵守的“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2000多年前的汉画像石是中国版画的雏形,现存最早的中国版画,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经>>卷首图。

3、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版画主要是木刻,少数铜板刻和套色漏印。

4、龚自珍,号定庵,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是朱熹的名言)
诗词两首
放言(节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5.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

观书有感已亥杂诗
宋朱熹清龚自珍半亩方塘一鉴开浩荡离愁白日斜
天光云影共徘徊吟鞭东指即天涯
问渠那得清如许?落红不是无情物
为有源头活水来!化作春泥更护花。

6、白居易的五言律诗——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秋日
宋程颢(hao)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7、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


8、琴诗表达了诗人对事物相互关联性的思索,说出了事物都不孤立的道理。

9、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服饰形式采用上衣下裳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深衣”的新型连体服饰。

我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两种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10、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进行了以“胡服骑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11、秦朝的龙袍是黑色的,汉朝的龙袍多为红色的,唐高祖为显示威严,下令臣民不得穿着黄色的袍服。

12、古代帝王的服饰是皇权的象征。

13、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四大名著。

14、<<诗经>>名句:(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4)蒹(jian)葭(jia)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离骚>>名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5、<<诗经>>的体例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各国的民歌,“雅”是贵族
创造的作品,“送”则是贵族祭祀所用的歌曲。

16)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末期以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为代表的出国人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1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18、清朝康熙年间编攥了唐朝诗歌总集全唐诗,全唐诗是最全、最大的一部唐朝诗歌总集。

19、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

20、按内容把唐诗大致分为边塞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等。

21、初唐诗有王勃、陈子昂、宋之问等。

盛唐诗有李白、王维、杜甫,盛唐诗是唐诗的最高峰。

中唐诗有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元稹。

晚唐诗有李商隐、杜牧等。

22、唐诗分为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四个阶段。

23、唐诗按风格相近分诗派,如王(王维)孟(孟浩然)诗派、元(元稹)白(白居易)诗派、韩(韩愈)孟(孟郊)诗派。

24、在唐朝几乎都可以找到擅长它的诗人,如“无言长城”刘长卿、“七绝圣手”王昌龄。

25、杜甫被元稹称赞为“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26、宋朝是词的繁盛时代,词是诗歌的一种,是配合音乐的歌词,所以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乐章、琴趣等。

27、词有词牌,即曲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子为中调,90子以外为长调。

28、苏轼是为宋词打开新局面的第一人。

他开创了豪迈奔放的词风。

29、豪放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辛弃疾。

30、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等。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总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1、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塑造了少女张倩娘的形象。

32、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被誉为“元杂剧的鼻祖”和
“东方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

33、马致远有“曲状元”之誉,<<汉宫秋>>他最著名的一种,叙述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34、元曲是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尤以杂剧成就突出。

35、<<西厢记>>是王实最有代表性的佳作。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36、长篇小说有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37、<<红楼梦>>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描写了贵族家族贾府有盛到衰的变迁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后人对<<红楼梦>>的喜爱渐渐地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叫做“红学”。

38、<<西游记>>以唐僧取经故事为题材,塑造了神通广大、勇于反抗的孙悟空形象,歌颂了孙悟空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精神。

39、<<水浒传>>是一部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人物有鲁智深、武松、李逵、林冲等。

<<水浒传>>故事情节极富传奇性,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三打祝家庄”等。

40、<<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4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李清照做过一首<<醉花阴,>>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丈夫赵明诚读罢,虽然赞叹但又不愿甘拜下风,于是也写了一些,清朋友点评,朋友看完后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最好,只好自叹不如。

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声声慢>>。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42、孔尚任是清朝初年的戏曲作家,山东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孙,传奇剧本<<桃花扇>>是其代表作。

43、蒲松龄是清朝初年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郭沫若先生撰联称赞<<聊斋志异>>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0多篇,其中的故事有<<聂小倩>><<婴宁>>等,<<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44、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他的词现存有600多首,宋朝词
人之冠,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常以“苏辛“并称。

45、李清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6、桃花扇共40出,是一部以南明王朝兴亡为内容的历史剧。

是候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表现了阮大铖、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和以候方域为代表的复社文人之间的斗争。

47、长生殿的作者洪昇,与孔尚任称为南洪北孔。

孔尚任的桃花扇与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并称中国四大名剧。

48、苏轼、苏辙的名字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49、自己取号的,如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刘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

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

50、愚以为”,“窃以为”。

都是我以为的意思。

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不肖子”,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女”,称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

自己的房子叫做“寒舍”“舍下”。

古人称对方为“子”“君”“足下”,称呼对方父母为“令堂”“令尊”,称对方子女为“令郎”“令爱”“令”在此处是“美好”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