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L_乳酸的发酵生产和聚L_乳酸的化学加工

L_乳酸的发酵生产和聚L_乳酸的化学加工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 i n a B i o techno l o gy ,2011,31(2):102O 115L -乳酸的发酵生产和聚L -乳酸的化学加工*田康明 周 丽 陈献忠 左志锐 石贵阳 王正祥**(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研究中心 无锡 214122)摘要 L -乳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和工业等各个领域。

近年来随着石化资源的不断紧缺,众多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受到了限制。

以生物质资源为基础的L -乳酸因此被大量用于加工生产成聚L -乳酸等环境友好型生物可降解材料。

正是由于L-乳酸需求量的增大,如何高效低成本地生产L -乳酸显得尤为重要。

系统综述了L -乳酸生产菌株的选育,用于L -乳酸发酵生产的廉价资源的开发利用,L-乳酸的发酵生产和L -乳酸的分离纯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正是基于上述四个部分:菌种方面,以可以高效代谢利用廉价底物,且营养需求低的选育目标获得了多个优良的生产菌种,然而具备综合代谢优势的菌种还有待进一步选育;发酵底物方面,已开发利用多种廉价,来源丰富且易于菌种代谢并高效转化成乳酸的底物,但是对这些底物工业规模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发酵工艺方面,建立了环境友好型,劳动强度低的发酵工艺,然而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成本高的问题;后提取方面,通过选育低营养需求的生产菌种和采用新型发酵工艺有效地简化了后提取过程,但是实际应用方面仍受发酵工艺成本高的制约。

最后对聚L -乳酸的化学加工以及聚L -乳酸的生物降解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L-乳酸 发酵生产 分离纯化 聚L -乳酸 化学加工中图分类号 Q819收稿日期:2010-10-22 修回日期:2010-11-26*中非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009DFA31300)资助项目**通讯作者,电子信箱:z xw ang @jiangnan .edu .cn乳酸作为三大有机酸之一,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皮革制造业、纺织工业等领域。

微生物发酵生产l-乳酸研究

微生物发酵生产l-乳酸研究

were 2.20 g/(L·h) and 2.29 g/(L·h), respectively. The conversion of glucose to lactic acid were 90.36% and 93.34%, respectively.(3) L. rhamnosus DLF-15038 was used as the wild strain, and UV and DES mutagenesis were carried out. The mutagenic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the concentration of bacteria of 10-6, UV mutagenesis time 3 min; 1% DES mutagenesis time 20 min, 38℃. After 6 passages, the mutant strain was found to have good genetic stability and named it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DLF-15041, providing a good strain for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Finally, the batch and fed-batch fermentation are carried in a 5 L fermentor, the concentration of L-lactic acid were 167.45 g/L and 173.26 g/L, and the yield were 2.33 g/(L·h) and 2.41 g/(L·h), respectively. The conversion rates of glucose to lactic acid were 93.52% and 93.23%, respectively.Key Words:Lactic Acid; Cottonseed Meal; Mutagenesis;Lactobacillus rhamnosu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 研究背景 (2)1.1 乳酸的介绍 (2)1.1.1 乳酸的结构性质 (2)1.1.2 乳酸的应用 (3)1.1.3 乳酸生产方法 (4)1.1.4 乳酸提取方法 (7)1.2 发酵产乳酸的菌种 (7)1.2.1 乳酸菌的营养要求 (8)1.2.2 乳酸菌的培养条件 (8)1.3 乳酸发酵工艺进展 (9)1.3.1 优良菌种筛选与改造 (10)1.3.2 廉价原料替代 (11)1.3.3 乳酸发酵工艺研究 (13)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1.4.2 课题研究内容 (15)2 L-乳酸高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16)2.1 引言 (16)2.2 实验材料 (16)2.2.1 筛选样本 (16)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16)2.2.3 培养基 (18)2.3 实验方法 (18)2.3.1 实验步骤 (18)2.3.2 实验样品处理 (18)2.3.3 菌株筛选方法 (19)2.3.4 L-乳酸产量测定 (19)- IV -2.3.5 L-乳酸光学纯度的检测 (19)2.3.6 菌株形态学观察 (20)2.3.7 菌株16S rRNA序列扩增与分析 (20)2.3.8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21)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2.4.1 高产L-乳酸菌株筛选 (22)2.4.2 菌株鉴定 (22)2.5 本章小结 (27)3 L-乳酸发酵条件优化 (28)3.1 引言 (28)3.2 实验材料 (28)3.2.1 菌株 (28)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8)3.2.3 培养基 (29)3.3 实验方法 (29)3.3.1 发酵培养基的初步优化 (29)3.3.2 单因素实验优化发酵条件 (30)3.3.3 响应面法(RSM)优化菌株发酵条件 (31)3.3.4 响应面模型验证实验 (32)3.3.5 5L发酵罐中批式发酵实验 (32)3.3.6 5L发酵罐中批式流加发酵实验 (32)3.3.7 分析方法 (32)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4.1 发酵培养基的初步优化 (33)3.4.2 单因素实验优化发酵条件 (38)3.4.3 响应面法(RSM)优化菌株发酵条件 (43)3.4.4 响应面模型验证实验 (47)3.4.5 5L发酵罐中批式发酵实验 (48)3.4.6 5L发酵罐中批式流加发酵实验 (48)3.5 本章小结 (49)4 高产L-乳酸菌株的诱变选育 (51)4.1 引言 (51)4.2 实验材料 (51)4.2.1 菌株 (51)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4.2.3 培养基 (52)4.3 实验方法 (52)4.3.1 菌株活化 (52)4.3.2 菌株生长曲线的确定 (52)4.3.3 紫外诱变选育高产L-乳酸菌株 (52)4.3.4 硫酸二乙酯诱变选育高产L-乳酸菌株 (53)4.3.5 5L发酵罐中批式发酵实验 (54)4.3.6 5L发酵罐中批式流加发酵实验 (54)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4.4.1 菌株生长曲线确定 (54)4.4.2 紫外诱变选育高产L-乳酸菌株 (55)4.4.3 硫酸二乙酯诱变选育高产L-乳酸菌株 (57)4.4.4 突变菌株稳定性研究 (60)4.4.5 5L发酵罐中批式发酵实验 (60)4.4.6 5L发酵罐中批式流加发酵实验 (61)4.5 本章小结 (62)结论 (63)创新点: (64)参考文献 (65)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7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6)致谢 (77) (78)- VI -引言乳酸又名2-羟基丙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多用途天然有机酸,目前主要应用在化工、食品、化妆品、医药、轻工、环保等领域[1, 2]。

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及研究进展

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及研究进展

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及研究进展作品类别:自然科学院系:专业班级:作者:指导教师:联系方式: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目前L-乳酸的菌种选育和应用及其生产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应用方面,L-乳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环保、医药、饲料、日用品、化工等领域,尤其是L-乳酸聚合物在生产可降解聚合物的研究方面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在生产研究方面,主要介绍了L-乳酸菌种的选育等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聚乳酸作为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迅速发展,采用高新技术来开发光学纯度高、产量高、转化率高的L-乳酸生产技术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L-lactic acid bacteria breedingproduc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urrent l-lactic acid species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application, l-lactic acid as an important organic acid, is widely used in food,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dicine, feed, daily necessities, chemical industry, especially l-lactic acid polymer in production biodegradable polymer research has become the focal point. In the production research, mainly introduced the L-such as the breeding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prod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ess. As biodegradable polylactic acid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lastic, to adopt new technology to develop optical high purity, high output, high conversion of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technology to become the focal point.关键词: L-乳酸;诱变育种;基因工程;基因组改组乳酸(Lactic Acid)是一种重要的多用途有机酸之一,广泛存在于人体、动植物和微生物体中。

L乳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L乳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选 出 十 株
!选
#$%$1
表型的出现, 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改变的现象, 称为表型延迟, 为了克服表型延迟, 必须将诱变处理 的菌液进行中间培养,即将一定量的菌液接入完全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过夜。 玻璃管初筛平板的制作 将 直 径 为 #%** 的
! !选
!选 出 十 株
每株三瓶 !复筛,
#$%$2
复筛。前者以量 (选 留 菌 株 的 数 量 ) 为主, 后者以质 (测定数据的精度) 为主。初筛的要求是根据在平板 上的直观反应挑选高产菌株。所谓平板上直观反应, 是指每个菌落产生的代谢产物与培养基内的指示剂
%(
!""!#!
万$%&’("$%’%))%
$** $** (* 4/ /* 4* )E* )* -* #* !* $* * * ! 图$ 存活率 (5) 存活率
#$%$&
孢子配制成 #’( 个孢 子 ) *+ 的 悬 浮 液 , 取 #’*+ 置 于 培养皿中, 用磁力搅拌器搅拌的过程中, 用紫外灯照 射 ,*-. , 照射距离 &’/*。 将诱变菌液在琥珀酸平板、 高锰酸钾 0 溴化钾平板、 高葡萄糖平板、 高乳酸平板、 纯乳酸平板上涂布分离,挑选在琥珀酸平板上生长 慢、 菌落小的, 耐高葡萄糖、 高乳酸且不分解利用乳 酸的产乳酸的菌珠进行斜面保藏。 中间培养 突变基因的出现并不意 味 着 突 变
纯乳酸平板 ・ $&$* , =6":, >8#: 乳酸
・ $&$#+ , ?@":, >8#: 葡萄糖
$&$,, ,
乳酸是一种常见的结构简单的羟基羧酸 , 广 泛 存在于人体、 动物体、 植物和微生物中, 乳酸按其旋 (( ) —乳 酸 , (/ ) —乳 酸 和 -.—乳 酸 光性可分为 . 三种。 人体只能代谢利用其中的 .—乳酸, 因此, 世界 卫 生 组 织 提 倡 使 用 .—乳 酸 作 为 食 品 添 加 剂 和 内 服 药, 取代目前普遍使用的 -.—乳酸。此外, .—乳酸, 农业和化 .—乳酸盐及其聚合物还广泛应用于医药、 学工业。尤其近几年, 人们利用 .—乳酸聚合生成的 聚 .—乳酸制造生物降解塑料、 绿色包装材料及农用 薄膜, 用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引起了世 界的广泛关注, 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以 本 课 题 采 用 011.()2+ 米 根 霉 为 出 发 菌 株 , 紫外线为诱变剂,经筛选得到一株高产乳酸且耐高 渗并且不分解利用乳酸的正向突变菌株。

L-乳酸

L-乳酸

要:阐述了L一乳酸的理化性质及其生产制备方法的优缺点,着重综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一乳酸的研究进展及其各领域中的应用,并对L一乳酸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L-乳酸性质发酵乳酸菌种应用乳酸(Lactic Acid)是一种重要的多用途有机酸之一,广泛存在于人体、动植物和微生物体中。

按其构型及旋光性可分为L一乳酸、D一乳酸、DL一乳酸三类。

由于人体只具有代谢L一乳酸的L一乳酸脱氢酶,因此只有L一乳酸能被人体完全代谢利用。

而D一乳酸和DL一乳酸过量摄入则有可能引起代谢紊乱甚至导致中毒。

因此,从健康角度来考虑,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成人每天摄入D 一乳酸的量不得超过1oomg/kg体重,对于三个月以下的婴儿食品中不应加入D一乳酸,而对于L一乳酸则不加限制¨。

1 L一乳酸的性质乳酸(Lactic Acid)学名为2一羟基丙酸(2 一Hydro~ Pmp~eic Acid),分子式为C3H603,结构式为CH3CHOHCOOH,相对分子质量为9O.O8。

由于其分子内含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因此具有旋光性,L一乳酸为右旋,当L一乳酸和D 一乳酸等比例混合时,即成为外消旋的DL一乳酸。

L一乳酸能与水完全相容,但不结晶。

60%以上浓度的乳酸具有很强的吸湿性。

纯净的无水乳酸是白色结晶体,熔点为16.8℃,沸点为122℃(2kPa),相对密度为1.24。

L一乳酸分子内含有羟基和羧基,因此有自动酯化能力,脱水能聚合成聚L-乳酸。

一般工业用L一乳酸含量为50%一80%,食品及医药工业用L一乳酸的含量为8O%-9O%。

L-乳酸及L-乳酸盐在食品、医药、农业、化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此外,L -乳酸还有正在大力开拓的应用领域,即生产聚L一乳酸。

聚L一乳酸作为无毒,可降解的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可用来制造生物可降解塑料、绿色包装材料和药用修复材料等,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细菌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

细菌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

G a - a JN Mig fn L U Big AO Nin f ,I n - e , I n
(ini e a f n u ta M co i o y C l g f it h ooy T aj K yL bo d s l irb lg , o eeo o c n lg, n I i r o l B e
i iil guc s o c n r t n s o l e c n r le n 1 0 g L ̄ 4 / .Re p n e s ra e me h d l g n ta l o e c n e ta i h u d b o tol d i 2 / 1 0 g L o s o s u f c t o oo y

t 7 5 % , u e e s t 7 9 0 4 % , n t i t n wa n r a e .8 % . o 9 .3 p r n s o 9 .4 7 a d u i z i si c e s d 1 5 la o 8 Ke r s l c i cd b c e a T 一 L l c i c d;r s o s u a e me h d l g y wo d : t a i a tr L 2: - a t a i a c i c e p n e s r c t o oo y f
作者简介 : 年发 (9 5 )男( )教授 , 高 14 一 , 汉 , 研究方 向: 有机酸发酵 。

要 : 用细 菌进行 L 乳酸的发酵 , 利 一 该细菌 为兼性厌 氧菌 , 其种 子摇床振 荡培养 1 转接 于发 酵培养基 中 , 8h后 菌
体生长旺盛 ; 通过几种发 酵方式的 比较 , 出适合该 菌种 的发 酵方式 为先摇床振 荡培养 2 得 4h后再转入静 置培养 ; 同 时对玉米糖化液 的初糖 浓度进行 比较 , 确定初糖 浓度应控制在 10 ~ 4 L 利 用响应 面法优 化得 出培养基 的组 2 L 10v ; g 成为豆粕水解液 为 3 . 厂 , 白胨为 2 , 几, 40 L 蛋 7异 44 g 玉米浆为 1 仃。在此培养方式及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摇瓶发酵 , 0 0g

乳酸高产菌种的诱变及选育研究

乳酸高产菌种的诱变及选育研究

素,利用酸化处理农作物秸秆制备秸 时间为 40 ̄60 s。
秆糖 .,以秸秆糖 作为发酵生 产 L一乳酸 1.2-2 筛选。将上述诱变处理 过的菌
的 原料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笔者采 悬 液稀释至 103 ̄1Os倍 后涂布于 固体
用 紫外线诱变 ,以秸秆糖作 为筛选条 培养基中,45cc培养 24 h,得到能够有
酸提高 了约 53%,介绍如 下。
选取产量 高的菌株若 干进行摇瓶发 酵
复筛 ,得 到产量高且稳 定的菌株进 行
1 材料与方法
遗1 材 料
酸的遗传性状稳定的乳酸菌 突变株 。
1.1.1 菌株 。凝结芽胞杆菌 由安徽丰
作 者简介 王芳(1981一),女 ,安徽蚌埠人 ,工程师 ,从事发酵工程研 究。 收 稿 日期 20l6一O2一l6
Key w ords L-lactic acid;Ultravio—
酸 ,并且 清 洁无 污染 ,因此 ,发 酵法被 1.2 高产菌株的诱 变和筛选
let ray;M utagenization
广泛应用于 L一乳酸的生产 。目前 用于 1.2.1 紫外线诱变处理 。在室温下 ,从
L一乳酸生产的原料主要有淀粉 、蔗糖 、 菌 种凝 结芽 胞杆 菌的 斜面上 刮 菌 ,用
葡萄糖、糖蜜等。我国每年浪费或低质 无菌水 配制 成菌 悬液 浓度 为 1 Os~1 0
量 利用 的木 质纤 维材 料总 共约 1O亿 个细胞 /ml。取 10 m1菌悬液移入无菌
t,其 中农作 物秸 秆一项就有 7亿 多 t, 三 角烧瓶 中 ,置于 20 W紫外 灯 下 30
其 主要成分 为纤维素 、半纤维 素、木质 cm处 (垂直 距离 ),边搅拌边照 射 ,照射

L-乳酸菌的选育及在酒糟基质中的培养

L-乳酸菌的选育及在酒糟基质中的培养

L-乳酸菌的选育及在酒糟基质中的培养壁垦!篁塑璺篁40期)~LIQUOR-MAKINGSCIENCE&TECHNOLOGY2006No.2(To1.t4o)L一乳酸菌的选育及在酒糟基质中的培养石孔泉,石贵阳--,张梁--,章克昌,(1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资源研究室;2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036)摘要:从市售酸乳,泡菜中筛选得到产L一乳酸细菌,通过NTG诱变选育和摇瓶发酵试验,选出两株利用葡萄糖较好的菌株m一58和m一16,以玉米浓醪酒糟清液为基质对2株乳酸细菌进一步驯化培养,得出m-58菌株,更能较好地发酵玉米酒:糟清液,产生乳酸,m一58菌株在48h发酵含糖63g门L的玉米浓醪酒糟清液产生50g门L的L一乳酸,m一58菌株适合用于发酵玉米酒糟产乳酸.(孙悟)关键词:微生物;L一乳酸;筛选;玉米浓醪酒糟中图分类号:Q93-33;TS261.1;TS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286(2006)02-0017-04ScreeningofL-lacticacid—pr0ducingStrainandIts PrimeCultureintheSubstrateofDistiller,sGrainsSHIKong—quart,SHIGui—yang._,ZHANGLiang?andZHANGKe—chang-(1.InstituteofBiomassResources,SchoolofBiotechnology,SoufllemYangtzeUniversity;2 TheKeyLaboflndustryBiotechnology,MinistryofEducation,SouthemYangtzeUniversity,Wuxi,Jiangsu214036, China)Abstract:L-lacticacid-producingbacteriawerescreenedfromSOUl"milkandmarinatedvegetables,andaRertimesof NTGmutationscreeningandflaskshakingfermentationtests,twostrainsincludingm一58strainandm一16strainwereob—tained,thenafterfurtherdomesticatedcultivationofboththetwostrainsintheclearsolutionof distiller'sgrainsofveryhighgravity(VHG)ethanolfermentationfromcom,m一58strainwasthoughttobeagoodstrainforitsefficientutilization ofthesubstrateofVHGethanolfermentationfromcom,whichcouldproduce50L—lacticacidbyfermenting63cornhighgravitymashdistiller'Sgrainswithin48h.(Tran.byYUEY ang)Keywords:microbe;L-lacticacid;screening;distiller'Sgrainsofcornthickmash乳酸又名2一羟基丙酸,有L一乳酸和D一乳酸两种化学立体构型,由于动物体内只含有L一乳酸脱氢酶,D一乳酸在动物体内则不能够被分解,因而高光学纯度的L一乳酸生产研究受到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乳酸的生产有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前者合成得到DL一乳酸,后者则可以得到高光学纯度的L一乳酸【".因此目前国际上普遍都采用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具有高光学纯度的L_乳酸.L_乳酸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体,广泛用于酿造,医药,皮革,卷烟,化工,食品,印染等多种领域,可以作为防腐剂,酸味剂,风味剂,灭菌剂等[2],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环境保护方面,由于L-$L酸的生物可降解性,由L一乳酸生产的聚L一乳酸,是一种理想的可降解塑料材料.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2001BA501A0)资助.收稿日期:2005—10—26作者简介:石孔泉(1980一),男,研究生.硕士.:石贵阳为通讯作者.目前国际上高光学纯度L一乳酸总产量已经超过2O万吨,专家预测该产品的全球市场将高达1000万吨,高光学纯度L一乳酸将是21世纪产量最大的有机酸产品p】.酒精作为一种无污染的优质生物能源,有望取代日益减少的矿物燃料(石油,煤炭),使其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研究,我国也对酒精生产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4].目前,由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开发燃料酒精既有当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当前,阻碍我国燃料酒精工业规模发展的三大难点是原料,成本和污染嘲.因此,研究开发酒精生产新资源以及高效,节能,节粮和无污染的酒精生产新工艺,是酒精生产中的一个关键.利用玉米浓醪酒糟清液来生产L-$L酸,可以使玉米浓醪酒糟中的有效成分得到充分利用,转化为有价值酿酒科技2006年第2期(总第140期)?LIQUOR-MAKINGSCIENCE&TECHNOIg3GY2006No2ffo1t4o)的工业产品,从总体上有效地节省酒精生产的成本,为很好地处理玉米浓醪酒糟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是对章克昌教授提出的以浓醪酒精发酵,酒糟滤液回用,酒糟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全面综合考虑酒精发酵与酒精综合利用的生产工艺,以求得到能量投入最低,综合效益最高目的思想的一种实践.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市售的多种酸奶,泡菜等.1.2培养基1.2.1富集和分离培养基富集培养基:牛奶100mL,葡萄糖0.5%,酵母膏0.5%:MRS培养基:采用蛋白胨1%,牛肉膏1%,酵母膏0.5%,磷酸氢二钾0.2%,柠檬酸三铵0.2%,乙酸钠0.5%,葡萄糖2%,吐温800.1%,硫酸镁0.058%,硫酸锰0.025%,pH6.2-6.4;Elliker培养基:采用葡萄糖0.5%,蔗糖0.5%,乳糖0.5%,胰蛋白胨2%,酵母膏0.5%,氯化钠0.4%,明胶0.25%,乙酸钠0.15%,抗坏血酸0.05%,pH6.8.1.2.2诱变筛选培养基葡萄糖2%,蛋白胨1%,酵母膏1%,乳酸钠2%~6%,pH6.5.1.2.3发酵培养基葡萄糖2%~8%,蛋白胨2%,酵母膏1%,pH6.5.1.2.4玉米浓醪酒糟培养基处理后不同糖含量的玉米浓醪酒糟清液,添加蛋白胨2%,酵母膏1%,磷酸氢二钠0.1%,硫酸镁0.02%, pH6.5o1.3检测方法1.3.1L一乳酸的定性及定量测定采用astecHPLC手性柱(AdvancedSeparation A)测定乳酸的构型,流动相:5mM CuSO4溶液;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4nlTI.定量测定采用SBA生物传感分析仪(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1.3.2还原糖测定采用DNS法测定嘲.1.3.3pH测定采用pHS-3TC精密数显酸度计测定(上海天达仪器有限公司).1.4实验方法1.4.1菌种的初步筛选及选育将筛选的样品置于牛奶培养基中,37℃培养24h后,稀释10~~10梯度,倾注200L的富集样品到含有碳酸钙的分离培养基平板上,37℃培养2~3d后,挑取产生透明圈较大的菌落,在平板上划线分离,然后挑取单菌落到液体中培养后用HPLC鉴定产物构型(L一乳酸),比较各个菌株的L一乳酸产量,然后取产量较高的一株作为下一步实验用.菌种的初步筛选过程见图l.市售酸乳,.……一稀释倾注挑取单菌落碳泡菜等—一富集培养——萆被培葬一酸钙平板上划线分离J舍弃..-HP蠢性——嘉曩曩譬冀落进行NTG诱.I一乳酸产量广—一变处理—最高的菌株蓑lI不生长诱变菌液富集后倾l霉注于含有2%~6%乳d瑟酸钠磷酸钙平板I生长曼挑取透明圈大的.菌壅善羹后———.-诱变株y—]比较后保I测定L一乳酸L篙L—————一高产诱变株x..j图1茵种的初步筛选过程将初筛得到的L一乳酸产生菌株在液体中相同条件下培养,选取乳酸产量最高的菌株进行亚硝基胍(NTG)诱变,诱变处理后的菌悬液在液体培养基中富集培养8h后倾注到诱变筛选培养基中培养3—4d后,在各块平板上挑出透明圈大的几株到液体中培养48h,挑取乳酸产量较高的几株进行进一步的发酵试验.l,4.2以葡萄糖为基质的发酵产酸试验对于诱变得到的菌株进行了初步的摇瓶发酵试验,以发酵培养基培养作为空白对照,分别添加一定浓度的MgSO4,MnSO,,Na~I-IPO4和K~HPO4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初始浓度4%的葡萄糖培养基中,34c【=培养24h和36h时分别补加2%的葡萄糖,然后在48h时测定乳酸产量.1.4.3菌株在玉米浓醪酒糟清液中初步驯化发酵试验将诱变得到的高产菌株接种到玉米浓醪酒糟清液培养基中按以下过程进行驯化培养:菌株接种于2%还原糖的玉米浓醪酒糟清液培养基中,34℃培养24h后移接至4%还原糖的玉米浓醪酒糟清液培养基中,然后再移接到6%还原糖的玉米浓醪酒糟清液培养基中,培养24h后接种到8%的玉米浓醪酒糟清液培养基中.在玉米浓醪酒糟清液中培养48h后测乳酸产量,选出适合在玉米浓醪酒糟清液中发酵乳酸的菌株.石孔泉,石贵阳,张粱,章克昌?L_乳酸茵垦查查.兰竺.苎查:———————2结果与分析2.1L_乳酸菌株的构型鉴定利用平板初步筛选得到的菌株经过手性柱的测定,得到产L一乳酸的菌株6株.图2是筛选得到的一株E75的L一乳酸的手性液相色谱图,由峰面积对比后初步得到L_乳酸的含量可达到94.8%,说明菌株E75是一株能产生高纯度L_乳酸的菌株.,,臼,',剐删030—26昌22l8141O62-213.765rain:L一乳酸标样,13.665rain:L一乳酸,10.373min:D-*Li~圈2蕾株E75的I,_乳酸手性液相色谱图2.2初筛得到的L一乳酸菌株的产酸量的比较将筛选得到的菌株在发酵培养基中34℃培养48h后,测定还原糖含量及乳酸的产量,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6株L一乳酸菌株中,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E75的乳酸产量最高,转化率也最高,因此确定以该菌株为出发菌株进行NTG诱变.2.3亚硝基胍诱变结果按照NTG诱变流程,E75诱变菌株经过液体富集培养8h,然后分别在2%~6%乳酸钠的碳酸钙平板中倾注培养,挑出产生透明圈较大的单菌落接人摇瓶中液体培养48h后测定乳酸产量,选取产量较高的一株,继续进行再一轮诱变.经过3次诱变比较后,得到产酸较好的几株,结果见表.从表2可看出,m一16和m一58的产量相对较高,两者相差比较小,于是将两菌株都在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初步发酵试验.(g/L)8乳酸产量.!:三曼0_.兰竖旦一:.!12.4茵株在葡萄糖基质中的发酵试验通过对MgsO4,MnSO4,Na~I-IPO4,K2HPO4等盐的单因素试验初步考察了各种盐对菌株Ill一16和Ill一58乳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见表3.表3无机盐遗墼一.墨m-16(蕊g/L)一一一薹2墨!:兰:兰:兰)二从表3可看出,对于ITI一58的产酸,MnSO~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K=HPO的添加与空白对照的基本一致,MgSO与空白相比,虽然产量比空白略少,但是考虑到MgSO浓度较高,且M对于一些乳酸细菌产生的乳酸脱氯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若降低浓度可能会有利于乳酸产生,Na~I-IPO则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m一16菌株产酸没有表现出很好的促进作用,与空白的差别较小.采用在培养基中添加0.02%MgSO和O-1% NaO,进行初步发酵试验.发酵试验采用在初糖浓度4%的培养基中分20:(24h和36h时)分别补加2%的葡萄糖方式,结果见表4.由表4可看出,菌株58发酵乳酸要稍高于m一16,且乳酸产量有明显的提高,得出MgSO和Na2I-IPO对于该菌株的发酵有较好的促进作用.2.5以玉米浓碍酒糟清液为基质的发酵试验结果经在玉米浓醪酒糟清液中的逐步驯化后,m一16和m_58菌株都能在不同糖含量的玉米浓醪酒糟清液中良好生长,结果见表5.从表5可看出,m一16和m一58在63WL初糖浓度下能良好发酵产生乳酸(48h).但是当初糖浓度达到81g/L的时候,菌株的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m-58受抑制明显要小于m-16,因此得出以玉米浓醪酒糟清液为基质采用m-58产L一乳酸优于m—l6.如舳加加0加酿酒科技2006年第2期(总第140期)?LIQUOR—MAKINGSCIENCE&TECHNOLOGY2006No.2ffo1.140)表5不同糖分的玉米浓醪酒糟清液培养产乳酸3讨论浓醪酒精发酵中存在的问题就是酒糟的处理,由于发酵过程中糖浓度的提高,使得发酵糟液中的糖含量也被提高,如何处理好酒糟,对于酒精发酵过程中成本的降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样品中筛选得L一乳酸产生菌6株,通过对菌株的NTG诱变选育和初步的摇瓶发酵试验,挑选出两株能较好地利用葡萄糖的菌株m一58和m一16.通过驯化培养后试验,得出m一58能较好发酵玉米酒糟清液产生乳酸,适合用于发酵玉米酒糟清液产乳酸.由浓醪酒糟清液发酵生产的L一乳酸可以用于生产聚L一乳酸等,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由于菌株处于筛选的初期阶段,对于产业化的应用过程,还需要就菌株发酵的工艺条件,发酵小试和中试放大试验等进行大量的研究.酒糟等酒精发酵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对于有效的降低酒精生产成本,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酒精生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参考文献:【I】Jong—SunYun,Y oung-JungWee,Hwa-WonRyu.Produorionof opticallypureL(十)一lacticacidfromvariouscarbohydratesbybatch~rmenmtionofEnterococcusfaecelisRKY1[J】_Enzyme andMicrobialTechnology,2003,(33):416-423.【2】庞钦.酒精浓醪发酵酒糟液生产乳酸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2.[3】2005年我国乳酸总需求量达1.4万吨[EB/OL].http://www./gov/jjqs/15gh/zxgh/100801.htm.【4】章克昌.酒精与蒸馏酒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5】吴天祥,杨海龙,石贵阳,章克昌.酒精浓醪发酵联产乳酸化饲料新工艺【J].无锡轻工大学,2003,(7):1-6.【6】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诸葛健,王正祥,等.工业微生物实验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贵州省首批轻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在茅台举行本刊讯:由轻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58003034)$R~X的贵州省首批轻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于2006年1月7日至9日在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派出专人现场督考.鉴定站成立了考评组,高士敏任组长.丁德杭,吕云怀任副组长,高士敏,唐小雨任主考,王庆祝,黄平,贾翘彦,姜萤任副主考.本次鉴定对1950名申报白酒酿造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人员进行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并对高级技师报考人员进行了论文答辩.共设置考场28个,配置监考人员6O余人.在鉴定考核之前,为了提高阅卷登分流水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及研究进展作品类别:自然科学院系:专业班级:作者:指导教师:联系方式: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目前L-乳酸的菌种选育和应用及其生产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应用方面,L-乳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环保、医药、饲料、日用品、化工等领域,尤其是L-乳酸聚合物在生产可降解聚合物的研究方面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在生产研究方面,主要介绍了L-乳酸菌种的选育等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聚乳酸作为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迅速发展,采用高新技术来开发光学纯度高、产量高、转化率高的L-乳酸生产技术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L-lactic acid bacteria breedingproduc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urrent l-lactic acid species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application, l-lactic acid as an important organic acid, is widely used in food,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dicine, feed, daily necessities, chemical industry, especially l-lactic acid polymer in production biodegradable polymer research has become the focal point. In the production research, mainly introduced the L-such as the breeding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prod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ess. As biodegradable polylactic acid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lastic, to adopt new technology to develop optical high purity, high output, high conversion of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technology to become the focal point.关键词: L-乳酸;诱变育种;基因工程;基因组改组乳酸(Lactic Acid)是一种重要的多用途有机酸之一,广泛存在于人体、动植物和微生物体中。

按其构型及旋光性可分为L-乳酸,D-乳酸、DL-乳酸三类。

由于人体只具有代谢L-乳酸的L-乳酸脱氢酶,因此只有L-乳酸能被人体完全代谢利用。

而D-乳酸和DL-乳酸过量摄入则有可能引起代谢紊乱甚至导致中毒。

因此,从健康角度来考虑,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成人每天摄入D-乳酸的量不得超过100m留kg体重,对于三个月以下的婴儿食品中不应加入D-乳酸而对于L-乳酸则不加限制。

1、L-乳酸生产菌种的选育1.1、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在人为的物理(如紫外线等)或化学(亚硝基胍)等因素作用下,诱导微生物基因发生随机突变,筛选获得正向突变菌株。

目前在发酵生产中应用的菌株大多数都是经过多次诱变后筛选的菌株。

诱变技术在L-乳酸选育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Arti等采用紫外线诱变处理德氏乳杆菌细胞NCIM2365,使其在优化培养基中乳酸产量达到166g/L。

Severson等以德氏乳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类似青霉素浓缩营养缺陷型的经典育种方法改变培养条件使D-乳酸脱氢酶灭活,获得D-乳酸脱氢酶缺陷型ATCC55163,只产生L-乳酸,以乳清渗透液为原料发酵20小时,乳酸浓度达77.8g/L,产率为每小时1.11g/L。

诱发突变的频率比自发突变有所提高,但是诱变剂所诱发的遗传性状的改变是随机的,筛选正向突变的工作量很大,是目前限制诱变育种应用的瓶颈因素。

1.2、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基因工程育种被广泛用于乳酸生产菌种的选育研究。

目前应用发酵法生产L-乳酸常用的微生物仅有两大类:一类为细菌,多采用乳酸菌;另一类为根霉。

根霉可以直接利用淀粉质原料生产L-乳酸,但是产酸量低,副产物多,转化率低。

近年来,采用细菌发酵生产L-乳酸研究越来越多。

用于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育种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尤其是同型发酵乳酸菌。

发酵生产L-乳酸采用同型发酵乳酸菌经糖酵解EMP 途径由1mol葡萄糖可得到2mol乳酸,转化率理论值为100%,其中关键酶是乳酸脱氢酶。

采用代谢工程进行L-乳酸菌种选育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过量表达L-乳酸发酵途径中的关键酶乳酸脱氢酶基因;二是灭活微生物L-乳酸发酵过程的分支途径关键酶基因;三是将外源L-乳酸脱氢酶基因引入微生物,使微生物产生L-乳酸。

近年来,采用代谢工程手段将动物或乳酸菌的乳酸脱氢酶基因引入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evisiae或Kluyveromyces lactis 等)的研究也屡见不鲜。

Ishida等将牛L-乳酸脱氢酶基因(质粒载体)引入酵母菌使其发酵产生L-乳酸,只是转化率仅仅达到60%左右,随后Ishida等将该基因重复串联到酵母基因组中,使酵母的L-乳酸产量提高到122g/L。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五碳糖作为碳源生产L-乳酸作为一条理想的途径,已经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Sauer等构建了包含乳杆菌L-乳酸脱氢酶基因的毕氏酵母,它利用木糖(初始浓度为100g/L)生产L-乳酸达到58g/L,比利用葡萄糖产生乳酸的水平高,利用木糖代替葡萄糖发酵L-乳酸是缓解目前粮食危机、降低L-乳酸生产成本的一条良好途径。

因此,不久的将来,代谢工程在L-乳酸生产菌种选育工作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1.3、基因组改组基因组改组技术是分子定向进化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延伸,它将改组的对象从单个基因扩展到整个基因组,因此,可以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对菌种的目的性状进行优化组合。

该技术通过传统诱变与细胞融合技术相结合,对微生物细胞进行基因组重组,遗传信息量大,从而大幅度提高微生物细胞的正向突变频率及正向突变速度,使得人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高效的正向突变的菌株,因其不需要了解亲本详细的遗传背景以及便于操作等优点而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

有学者预言:“基因组改组技术的建立与成熟,将引起传统微生物育种以及发酵生产的一场革命”。

2002年,Stephanopoulos高度评价了基因组改组在代谢工程中的应用潜力,认为该技术的出现是细胞改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研究进展L-乳酸产业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乳酸的发酵工艺已基本过关,乳酸的提取技术也有所突破,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酵产酸率低,生产成本偏高;分离、提取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

总体上乳酸生产技术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

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乳酸行业的发展。

因此,在以下方面还有待继续研究发展。

2.1、应用新技术选育高产菌株菌种是发酵工业的命根,一个优良的生产菌株是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保障。

因此,一方面应该继续进行野生型乳酸生产菌株的筛选开发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将传统的诱变育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育种技术有效的相结合,定向选育生产L-乳酸的优良生产菌株。

同时,大力开展和开发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并在规模化生产中应用。

2.2、优化发酵工艺L-乳酸可用于食品、饮料、医药塑料、饲料、农药、日用化工、造纸及电子工业等领域。

在食品、饮料工业上,L-乳酸用作酸味剂、强化剂、防腐剂,是绝对安全的添加剂。

L-乳酸衍生物如L-乳酸钙、L-乳酸锌、L-乳酸亚铁是食品、饮料、保健品的强化剂,L-乳酸类乳酸乙酯是多种名酒的主香成分。

在医药工业中,L-乳酸及其衍生物(如L-乳酸钠)可与氯化钠、氨基酸等配伍,生产治疗高钾血症或酸中毒的大输液,L-乳酸还被用于罗弗沙星等药物的生产。

乳酸酯又是良好的有机溶剂,可用于生产醇酸树脂、油墨和涂料等化产品。

此外,L-乳酸还有正在大力开拓的应用领域,即生产聚L-乳酸。

聚L-乳酸作为无毒,可降解的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可用来制造生物可降解塑料、绿色包装材料和药用修复材料等,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L-乳酸用途越来越广泛,市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国内外都已经展开了对其生产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由于乳酸的用途的日益扩大,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预言未来的发酵有机酸消费市场中乳酸的需求量将超过现有的柠檬酸,而跃居第一位。

3、展望目前国际乳酸需求将以年平均5~8%的速度持续增长。

加之聚乳酸对原料乳酸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L-乳酸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整体乳酸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L-乳酸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其作为合成聚乳酸的底物应用前景更为广阔,L-乳酸生产将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宗生物发酵产业。

采用分子育种新技术来开发光学纯度高、产量高、转化率高,能够利用木糖和适于发酵生产工艺要求的优良菌株,已成为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关注的热点。

而这些生物性状通常与代谢途径中多个基因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相关,即使在基因工程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这些性状也难以实现。

基因组改组不仅可以快速改良L-乳酸生产菌种生产性状或优化其代谢途径,它同代谢工程相结合可以明确地阐明乳酸生产菌种的表型或代谢途径优化的分子机制,甚至发现代谢网络中一些未知的调节机制,包括基因组测序在内的各种高通量的分析方法将在促进两者结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基因组改组的L-乳酸生产菌种改良虽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它必将在乳酸生产菌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及菌种的改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YABANNAVAR V M, WANG D. Extractive fermentation for lactic acid production [J]. Biotech Bioeng, 1991, 37:1095-1100.[1]Datta R et al. FEMS Microbiol Rev, 1995, 16:221-2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