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小故事大道理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精选26篇)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钓鱼的启示读后感(精选2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钓鱼的启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篇1读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我深有感受,作者亲的话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文中父亲严格的教导对作者启发很大。
虽然是一条诱惑人的漂亮的大鲈鱼,不过父亲克服了自己留下大鲈鱼的心理,为儿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人,为了利益,而去做为反社会公德的事。
上次我在超市购买物品,一不小心,将货架上的一些东西碰了下来,掉了个满地。
刚想弯腰去捡,眼随意瞟了瞟四周:没人!我松了一口气。
想:管他呢!反正没人看见!于是我趁没人看见,转过身,走了。
可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感到极为惭愧。
假如每个人都像自己一样,那大街上还会干净吗?花草树木还会生机吗?溪水还会清澈吗?社会上,有许多人明白道德中是与非的问题,可为了利益、金钱,而丢弃了自己的道德品行。
正如父亲所说的: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不只是小孩,有些大人,也不好好遵守社会的公德。
大街上,每个人从小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
可很多人,看看现在是红灯,便等不及了,旁边又没车,便快步走了过去,引得许多人都想:别人都过去了,我也得过去了。
他们也不想想,假如每个人都这么不顾一屑,那红绿灯又有什么用呢?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就无法避免了。
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真正衡量人品格的,是看他在没有人发现的时候在做些什么。
这句话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为了个人蝇头小利,而昧着良心去做不该做的事。
不顾社会公德,不管是非对错,甚至违法犯罪,铤而走险,而结局是害人又害己。
我想我们是多么需要有崇高的道德准则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啊!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让我们共勉吧!钓鱼的启示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了《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受益匪浅。
钓鱼悟人生,钓鱼的人生感悟_人生故事

钓鱼悟人生,钓鱼的人生感悟_人生故事
钓鱼悟人生,钓鱼的人生感悟。
在宁静的湖畔,一位老者静静地坐在岸边,手持一根渔竿,专
注地等待着鱼儿上钩。
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平和与从容,仿佛对生
活有着独特的感悟。
钓鱼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多
年的钓鱼经历让他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他学会了耐心与坚持。
钓鱼需要等待,需要静心,需要耐心。
正如
人生一样,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机会的到来,需要静心思考人生的意义,需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钓鱼的过程中,他也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湖水的涟漪,
鱼儿的嬉戏,鸟儿的鸣叫,这一切都让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
神奇。
他明白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在钓鱼的时候,他也体会到了孤独和思考。
在湖畔独自一人,
他有时间思考人生的意义,反思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他明白了人生
的真谛不在于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钓鱼悟人生,钓鱼的人生感悟,这位老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
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钓鱼,需要耐心等待,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孤独思考。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找到自己的内心宁静与满足。
愿我们都能像钓鱼的老者一样,在人
生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幸福。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15篇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15篇钓鱼的启示读后感1今天我们学习了《钓鱼的启示》,学完之后,我懂了非常多。
文中的作者在一个小岛上钓鱼,然而在距此岛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作者好不容易钓上来了一条大鲈鱼。
尽管这鲈鱼又大又美,尽管作者和作者的父亲都非常喜欢这条鲈鱼,尽管无人知道作者是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鱼的,但作者的父亲却义无返顾地说了声:“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就是这句话,让我想了非常久,感触非常深。
作者的父亲当时说这句话,他也一定会有心里斗争,不过,他在诱人的鲈鱼和自己的道德精神上,他说了不。
虽然只是一个字,但这就是一个人的道德观念。
正如作者的父亲说的那样,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非常难。
也正是这句话,使作者的人生从那一刻开始,步入了正轨。
人们经常都说道德,道德,那么,道德离我们有多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见到走道上有纸团,将它仍进垃圾篓里,这就是道德,把倒下的告示牌扶正,这就是道德,将钓到的鲈鱼放回湖中,这也是道德。
老师曾讲过,把不归自己的东西拿走,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这些东西有的非常诱人,所以非常多人都会进入“两难”的抉择,包括作者。
如果有一个导师对你说“不”,那么我相信,你以后再遇到这种事,你一定会顺其自然地说“不,这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所以,道德必须从小做起。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放弃充满诱惑的,不属于自己的金钱,权利,地位,是每个人非常难做到的,也是每个人必须都要做到的……钓鱼的启示读后感2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十一岁的小詹姆斯和爸爸在岛上钓鱼,他想钓翻车鱼,没想到钓的是大鲈鱼,这条鱼足有10公斤,詹姆斯非常想带回家,但是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就教诲詹姆斯不管干什么事都要遵守规则,詹姆斯听了爸爸的教诲,把鲈鱼放到了水里,这一件事对詹姆斯影响了一生。
“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非常大的诱惑的时候。
狐狸钓鱼的故事

狐狸钓鱼的故事从前,有一只聪明的狐狸,它喜欢钓鱼。
每天清晨,狐狸都会悄悄地来到河边,找一个隐蔽的地方,然后悄悄地把渔网放入河里。
狐狸知道,鱼儿们在清晨的时候最容易被钓上来,所以它总是在清晨出动。
狐狸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它总是在渔网上挂一块美味的肉,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鱼儿。
每次,它都能收获满满一网的鱼,非常得意。
有一天,一只老狐狸路过这里,看到了这只狐狸钓鱼的样子。
老狐狸对它说,“小狐狸,你这样钓鱼虽然很聪明,但是你知道吗,这样做是不对的。
”。
小狐狸不以为然地回答说,“我只是想吃点鱼,有什么不对呢?”。
老狐狸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你是在欺骗其他的动物。
你用肉诱骗鱼儿,让它们掉入你的陷阱,这是不公平的。
”。
小狐狸听了老狐狸的话,陷入了沉思。
它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觉得老狐狸说的有道理。
于是,它决定改变自己的钓鱼方式。
第二天清晨,小狐狸来到了河边,这次它没有放肉在渔网上,而是用自己的爪子捕捉鱼儿。
它发现,这样钓鱼虽然比之前费劲一些,但是却更加公平,也更有成就感。
渐渐地,小狐狸发现,它不仅能够捕捉到更多的鱼,而且还能得到其他动物的尊重和认可。
它明白了,只有用公平的方式去获得食物,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从此以后,小狐狸再也没有用欺骗的方式去钓鱼,它变得更加善良和正直。
它和其他动物相处得更加融洽,也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用公平的方式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要用欺骗和不正当手段。
只有用正直和努力去获取,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愿我们都能像小狐狸一样,用公平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钓鱼的启示课文主要内容

钓鱼的启示课文主要内容《钓鱼的启示》是美国短篇小说家兼建筑家詹姆斯·勒菲斯特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写从一件生活小事中钓鱼得到的启示,以小见大,其主旨是想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要依道德的规范进行抉择。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钓鱼的启示课文主要内容,欢迎查看。
钓鱼的启示那年,我刚满十一岁。
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
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迫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别人和船的影子。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虽然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我渐渐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精选15篇)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精选15篇)钓鱼的启示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钓鱼的启示》的文章。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和他的父亲一起去湖中的小岛钓鱼,好不容易才钓到一条大鲈鱼,作者很高兴。
但父亲却要作者把鱼放回湖中,因为还没到捕捞开放日,作者只好无奈的把鱼放回水中。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要有抵御诱惑的能力,要慎独。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由的想起了前几天发生在班上的丢钱事件。
那段时间,班上频繁有人的钱不翼而飞。
初步统计,这一星期班上丢钱的数目接近100元。
佛家有云: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我想一个人要是没有自控能力,不能抵抗诱惑,他的功德也会每天折损,最后他的功德会变成负数。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可“犯罪时针”也越转越快。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每天都心惊胆战的,真的好吗?!佛说:百世修德,一世为人。
做一回人就应该开心,不能每天胆战心惊。
最后,希望班上、社会上禁得起诱惑的人多谢,让“犯罪时针”放慢些,大家都能开开心心的生活。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2读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我开始反思:在这个尔虞我诈、互相厮杀的世界里,诚信真的不复存在了吗?记得我读过一篇文章,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诚信”似乎永远属于那个诗意而华丽的时代。
属于英雄的誓言,属于唐诗宋词,属于《清明上河图》阜盛的街市,属于一本厚厚的三国志。
现代文明的拥有,使得本已很累的人们更加模糊了诚信的影子,使得本已寂寞的影像隐藏于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中。
这段尖酸刻薄、具有讽刺意义的话用在大部分人身上,合适吗?合适,非常地合适!包括我,包括你,做到诚信了吗?那些满身名牌的“达人”,那些“布衣才子”、“文明人”做到了吗?你看呢?我看这段话不是多余的!诚信,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吗?不,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寻找那遗弃在天涯的诚信、流浪在街头的诚信……多一点诚信,给人间添一些真情!多一点诚信,给人间送一份温暖!多一点诚信,……钓鱼的启示读后感3读完《钓鱼的启示》后,我的耳边又响起了这么一句话:“看,这个人又乱扔垃圾了!”每当这样的声音响起,你是袖手旁观,还是上前制止那个人?我相信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前者,理由是有许多的,可是,我们应该这样做吗?读《钓鱼的启示》有感说到乱扔垃圾,估计所有人都干过这样的事,当看到垃圾时,有多少人愿意弯弯腰,捡起垃圾放进它真正的“家,”对于这些事,有人或许会不屑一顾地说:“一个垃圾而已,何必那么认真,把它扔进垃圾桶这种小事我才不会做呢!”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所谓的“小事,”正是反应我们道德素质的体现,正像《钓鱼的启示》说得那样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中,这种根本可以不做的事情,他却做了,这件事就会让他受益匪浅,因为他之后懂得遵守道德,反过来问自已,我们能做到吗?钓鱼的启示读后感4今天,我翻开了昔日的课本,课文都忘了,再读一读也是不错的。
小猫钓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猫钓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猫钓鱼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道理:1.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才有可能成功。
如果像小猫那样,做事三心二意的话,只会一事无成。
2.要从小养成做事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好习惯,只要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
我们才能学有所得,做有所成。
3.人要抵挡住外界的诱惑,提升专注力,才能有所收获。
小猫钓鱼的故事内容
一天早晨,猫妈妈带着小猫去钓鱼。
它们来到一条弯弯的小河旁,拿出鱼竿坐在地上,开始钓鱼了。
一开始,小猫专心致志钓鱼。
一会儿,一只小蜻蜓飞过来了,它高高兴兴地飞来飞去,小猫放下鱼竿,就扭过头去抓那只小蜻蜓。
又过了一会儿,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小猫就去捉小蝴蝶。
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捕蝴蝶,很不专心,结果,小猫一条鱼也没钓着。
后来猫妈妈对小猫说:“小猫,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而不能一心二用、三心二意。
”小猫听了猫妈妈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回到自己的原位上开始钓鱼。
最后,小猫终于钓到了一条好大好大的鱼。
读了《小猫钓鱼》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这样才会成功。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无论上课听讲,还是课后作业,我们都应该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而不能三心二意、一心二用。
这样才能学好知识,取得优异成绩。
钓鱼的故事大道理感悟人生

钓鱼的故事可以传达许多关于人生的大道理和感悟。
以下是一些感悟:
1.耐心和等待:钓鱼需要耐心和等待,这就像人生中的许多事情一样。
有时候,我们需要等待机会,等待合适的时间,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教导我们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有耐心等待和观察。
2.专注和细心:钓鱼需要我们专注于细节,观察鱼的动作和反应,才能准确地判断何时抛竿。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我们也需要专注于细节,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反应,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情况。
3.坚持和毅力:钓鱼需要我们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即使长时间没有收获,也要坚持下去。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我们也需要有坚持和毅力的精神,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坚持下去,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4.尊重自然:钓鱼需要我们尊重自然,遵守规则,不破坏生态环境。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我们也需要尊重自然,遵守社会规则,不破坏社会和谐。
5.放下欲望:钓鱼需要我们放下欲望,享受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我们也需要学会放下欲望,享受过程而不是结果。
当我们真正享受过程时,结果往往也会随之而来。
总之,钓鱼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关于人生的启示和感悟。
它教导我们要有耐心、专注、坚持、尊重自然和放下欲望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在人生中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钓鱼-小故事大道理【篇一:钓鱼-小故事大道理】第三天,兔子刚到河边,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冲着兔子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看到这里,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才恍然大悟:难怪兔子一直钓不到鱼,原来它用的鱼饵是胡萝卜。
联系到我们创业,会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兔子只关注自己的喜好,却忽视了鱼的需求。
许多创业者,在选择项目时,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喜好或者项目本身,不关注市场需求,如何根据市场来定位。
创业者只有放低姿态,去研究调查消费者需求,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规划项目,才能更好地获得成功。
【篇二:钓鱼-小故事大道理】两个垂钓者在大海的岸边,端坐着两个垂钓者,一位老人,一位年轻人。
有所不同的是,老人忙忙碌碌地下钩、起竿。
然后将钓上的小鱼摘下放进身后的水桶里,而年轻人却安安静静,偶尔提起鱼竿,也只是空的,没有一条鱼。
原来,老人用的是五六只小钩,每只钩差不多都能钓上一条小鱼。
年轻人的鱼钩却硕大无比,他一心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老人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形象,他对那些小鱼简直不屑一顾。
夕阳西下的时候,老人挑起沉甸甸的担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年轻人却依旧端坐在那里企盼有惊喜的出现——钓上大鱼。
一连好几天过去了,老人每天都满载而归,年轻人却两手空空。
老人似乎并没有多大欲求,可他体味到了收获的乐趣。
年轻人虽然意志坚定,却因目标过大,难以实现,因而一无所获。
在人生的追求中,不要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大。
其实,目标越小,越集中,越容易接近目标;目标越大,越宽泛,越容易偏离目标。
要提高人生成功的概率,每一次实现人上小目标就可以了,积小目标为大目标,最终会创造出一个充满奇迹的人生。
艺术不是“玻璃门” 李云迪1982年出生于重庆,从事舞蹈艺术的妈妈张小鲁发现了儿子的音乐天赋,4岁时李云迪就开始学习手风琴。
7岁时,他转向钢琴的学习。
在妈妈的精心培养教育下,他的学习一直都非常刻苦,每天都要练习钢琴,一旦坐在钢琴前就如同着了迷一样,不是妈妈反复催促他休息,他就是停不下来。
人们都说他是音乐奇才,因为在求学期间就斩获了无数国内外的钢琴大奖。
2000年,在他18岁那年,他就获得有“钢琴奥运”之称的第四届华沙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名,赢得“中国的肖邦”的赞誉。
少年成名后,他一发不可收拾。
次年,他与全球最大的古典音乐唱片公司德国dg公司签约,成为与之首位签约的中国人。
当年5月,通过层层选举,李云迪又成为“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物”之一。
随后,他在国内外多次成功举办独奏音乐会。
然而,各种各样的荣誉让李云迪的心态发生了很在的变化,巨大的光环使得他有些迷失自我了。
一天,妈妈见他用的是香奈儿,背的是lv包,戴着劳力士手表,就说:“云迪,有人说你快玩物丧志了,你可要注意哟!”李云迪却不以为然地说:“我要的可不仅仅是名牌,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名牌的底蕴。
国外这些名牌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名气,实际上都因为它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背景,把每一件产品当成艺术品来打造。
人们不总说艺术是相通的嘛?我使用它们就要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李云迪的精神境界从中并没有得到提升,而是坠入孤芳自赏,以致自恋泥淖中。
他认为自己已经成了真正的钢琴大师,除了巡演,不再理会任何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并且美其名曰:自己是在积累。
妈妈知道儿子已误入歧路,但一时又不知道怎样去说服他。
然而,她终于找到了说服儿子的突破口。
那是秋天,一天,天突然刮起了大风,气温骤降,张小鲁要为在训练室的儿子送衣服。
可儿子并不在训练室,她给儿子打电话,电话中李云迪告诉妈妈:自己和一位朋友一家茶馆喝茶,切磋技艺。
张小鲁到了他所说的茶馆,见妈妈去了,他赶紧起身迎接妈妈,却只听“砰”的一声,李云迪的头碰在了门上,原来那是一扇玻璃门。
妈妈很心疼儿子,可突然她心间不禁一动。
回到训练室,妈妈说:“云迪,刚才我仔细想了,你现在的情况就像在紧闭着玻璃门的房间里一样,人们虽说能看见你,可你却拒人于门之外。
这样,面对你的妈妈,你也难免要碰头,更不用说在面对别人的时候。
”见儿子若有所思,张小鲁又说:“你总说你依然要积累,你想过没有,哪怕你的艺术修养再高,但你不能进入大众的心间,人们不能听到你的演奏,你这种修养又有什么意义呢?”听了妈妈的话后,李云迪整整天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母亲的话在他脑海里不停闪现,他对所谓的提升修养第一次有了怀疑。
第四天,当张小鲁再见到儿了时,李云迪神采飞扬地说:“妈妈,我想明白了:以前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认为这样才是全身心的投入。
但我错了,音乐不属于哪一个人的,是属于所有人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音乐,就会有艺术。
现在我要做的,就是砸碎这块‘玻璃门’,置身广大的观众之间。
”说到这,他深深向妈妈鞠了一躬,说,“谢谢妈妈!”李云迪从此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从2010年到2011年的两年里,李云迪一心扑在了演出中,在与dg公司解约多年后,他又与古典唱片品牌emi公司签约,并录制发行了《肖邦夜曲全集》。
2011年3月1日,在波兰华沙国家大剧院肖邦诞生日音乐会上,李云迪担钢这场音乐会的演出,并被波兰授予第一本肖邦护照。
2012年央视春晚上,李云迪更是一改以往浪漫含蓄的演奏风格,与著名歌手王力宏演绎了一曲激情澎湃的《金蛇狂舞》。
这次演奏不禁让人们想起了当今最受人热捧的钢琴手郎朗。
人们说,李云迪一度领先郎朗,尔后被郎朗远远甩在了后面,如今他又能与郎朗并驾齐驱了。
这让妈妈好不欣慰。
艺术是让人认识的,艺术不是“玻璃门”,而它是“舞台门”,一个钢琴家只有将自己美妙娴熟的琴声献给最广大的观众,其艺术才真正拥有巨大的生命力。
快乐是天才的摇篮邹奇奇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她的母亲邹灿是中国人,获得英语文学硕士学位后,在电话语音翻译公司担任中英文翻译员;父亲约翰?斯维塔克是捷克裔的美国人物理学博士,任职于微软公司;姐姐邹希希,是少年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
美国格外重视智商高的孩子,全国50个州立法规定,要为智商比较高的孩子提供天赋教育。
最初邹灿、约翰夫妇想让邹奇奇进天赋教育班读书,可惜他们家居住的瑞德蒙市智商高的孩子十分多,女儿居然没有报上名,因此他们只得在家中指导孩子。
在父母的指导下,邹奇奇的学习进步得很快,两岁半就能拼出单词,3岁能读简单的句子。
3岁半时,邹奇奇独自跑到小区图书馆,经过左寻右找,她竟然然要借厚厚的童话小说《害虫的侦探》。
当邹奇奇捧着书回到家里,母亲立即提醒她,那样的书你现在读不下去。
听母亲这样说,邹奇奇当场翻开书,抑扬顿挫地读起来。
刚满5岁时,邹奇奇就对儿童书不感兴趣,开始看更加严肃的著作。
其中,她最喜欢看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作品。
“我读过他的小说《老实人》,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男人的故事,他生活在一个城堡中。
”邹奇奇说,“尽管书中的内容很滑稽,不过我很同情他。
”邹奇奇读书的速度飞快,1分钟能读900字,一天能读几本书,只需要9小时,他就能读完一本607页的《哈利?波特》到8岁时,邹奇奇已经读过1700多本书,涉猎的图书包括天文、地理、文史、传记。
读书之余,邹灿、约翰喜欢给两个女儿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他们讲的故事不是所谓的幼儿读物,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书中读精彩的故事给她们听。
邹灿夫妇还喜欢与孩子做讲故事的游戏,谁能把故事说得越离奇,谁便是赢家,就会获得事前准备好的奖品。
他们这种自然引导式的教育,给女儿插上让思维起飞的翅膀。
“有两个住在森林里的恋人,他们都热爱大自然和动物。
后来新郎想要搬到城市里,去寻找金钱和刺激,新娘却反问他:难道你能舍得美丽的森林和平静的生活?在新娘的追问下,最终新郎改变想法,继续在森林里幸福地生活着。
”讲完这个故事获得奖品时,邹奇奇喜形于色。
在邹奇奇4岁那年,母亲开始教她写作。
当要求邹奇奇写《春天》,女儿不知道如何开头的时候,邹灿就启发她:“春天里,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顺着母亲提示的这个思路,邹奇奇很快就把稿子写出来。
阅读之后,邹灿惊奇地看到,女儿把她在书里读过的许多词汇,都适当地用在文章里。
黑眼睛黑头发的邹奇奇,稍后又写过几篇短文,语句都很通顺。
发现邹奇奇对写作有兴趣时,邹灿给予女儿极大的鼓励,他相信对于孩子,有时热情和兴趣比天赋更加重要。
邹奇奇认识很多字,写作时用词也很准确,可是拼写起来略微吃力。
为了提高女儿的拼写能力,邹灿花100美元买来一台二手的戴手提电脑,并在电脑里安装一个学习打字的软件,让她自己练习。
从学会使用word起,邹奇奇真正开始写作,她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从写作开始。
早晨起来跟母亲打招呼之后,邹奇奇就去书房打开电脑里的microsoftwrod软件,然后在键盘上敲打心灵深处的奇思妙想。
通常邹奇奇都会有很多灵感,缕缕文思就像小溪里的流水,随着她灵敏的手指不停地飞舞,迅速涌到电脑上。
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时候,邹奇奇就会先浏览自己写过的东西,看上次写到什么地方,随即她就会有想写的内容。
完全沉浸在写作中的时刻,邹奇奇喜欢坐在一把高高的椅子上,双脚在空中晃来荡去。
“我觉得自己似乎身临其境。
”邹奇奇说,“有时我是一个观众,在天空注视着故事中的人物;有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人物本身,感觉到他们的幸福和悲伤。
”最初买电脑来的时候,兴高采烈的邹奇奇,经常入迷地坐在电脑前,废寝忘食地写故事。
但整天写作是很枯燥的事情,当新鲜劲过去后,邹奇奇就会把没有写完的故事扔下,关闭电脑就出去玩。
与小伙伴开心地玩耍地过程中,邹奇奇会玩出很多灵感,她便匆匆回到电脑前,重新沉浸到故事的情节里继续敲打文字。
过去别人写的很多故事,都是以男孩为主角,把男孩写成英雄,女孩需要等男孩来拯救,邹奇奇觉得这种书很乏味,她喜欢以女孩为主角的故事,她写的故事主人公通常是有主见且争强好胜的女孩,这里面有她自己的影子。
邹奇奇地作品特别流畅,故事引人入胜,主题基本是关于友谊、信任和善良的。
对于邹奇奇来说,写故事不仅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她还从中找到使命感。
“读书让我开始喜欢写作,我也希望可以影响别人,让他们看了我的书之后也喜欢写作。
”8岁的时候,邹奇奇12万字的故事集《飞舞的手指》正式出版,书中包含300多个故事,多数以中世纪为背景,从古埃及写到文艺复兴时期,文中透露出邹奇奇对政治、宗教和教育的深刻见解。
《飞舞的手指》在美国出版后,马上引起轰动,美国多家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争着报道,她的中美文化融合的成长背景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讲述。
后来这本书被翻译成几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随后,邹奇奇和出版社签下合同,需要按时交出书稿,除了到世界各地作演讲之外,她的时间主要用来创作。
已经出版多部作品的邹奇奇说,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写作,希望写出更多更好的书,将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发自心灵深处的快乐,是诞生天才的摇篮。
邹奇奇没有进过学校,也没有拜过师傅,完全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