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的积累,一些常见的技巧与手法在基础年级都已有学习了解。

比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等。

虚实结合相对来说见得不多,也没有做过系统的讲解,学生对这种手法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

在一轮复习的初始阶段,我们把高考中的重难点古典诗词鉴赏率先讲解,而其中的一些难度相对大的技巧手法也尽可能做详细的分析讲解,以期在高三备考阶段迅速突破难关,提升分数。

重点难点:1、结合作品分析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2、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意手绘请大家看以下几幅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将生活中的小物件与简笔画结合在一起,使虚与实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意手绘,表现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情趣。

其实虚实结合的手法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都有运用,比如绘画、书法、建筑、文学等。

今天我们就看一看虚实结合在古典诗词中是如何运用的。

活动2【讲授】概念讲解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说说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活动3【讲授】链接课本深入理解例1:读柳永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的积累,一些常见的技巧与手法在基础年级都已有学习了解。

比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等。

虚实结合相对来说见得不多,也没有做过系统的讲解,学生对这种手法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

在一轮复习的初始阶段,我们把高考中的重难点古典诗词鉴赏率先讲解,而其中的一些难度相对大的技巧手法也尽可能做详细的分析讲解,以期在高三备考阶段迅速突破难关,提升分数。

重点难点:1、结合作品分析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2、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意手绘请大家看以下几幅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将生活中的小物件与简笔画结合在一起,使虚与实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意手绘,表现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情趣。

其实虚实结合的手法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都有运用,比如绘画、书法、建筑、文学等。

今天我们就看一看虚实结合在古典诗词中是如何运用的。

活动2【讲授】概念讲解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说说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活动3【讲授】链接课本深入理解例1:读柳永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校本选修课程“《诗经》选读”的开发与设计

校本选修课程“《诗经》选读”的开发与设计

校本选修课程“《诗经》选读”的开发与设计一、开发校本选修课程“《诗经》选读”的背景及意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系列、小说与戏剧系列、新闻与传记系列、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文化论著研读系列。

每个系列课设计若干模块。

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程。

2012年6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公布,并于2012年秋季开学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

《方案》调整优化了课程结构,减少必修学分并大幅增加选修学分,并鼓励各地区和各校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开发和开设选修课程,完善高中课程设置,逐步建立开放型选修课程体系。

依据《标准》和《方案》,在优化育人模式、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课改背景下,我们必须努力开发符合课改和时代要求的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笔者以为,开设“《诗经》选读”选修课程具有如下意义:(一)增加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标准》在有关阅读与鉴赏的实施建议中提到“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只在必修二和必修四中选了古诗词,总共十篇,涉及的内容都是唐诗宋词。

尽管唐诗宋词是我们诗词史上灿烂的文化遗产,但是它们只是古诗词的一部分,学生还应该去了解更多的古诗词文化,而作为现实主义诗歌源头的《诗经》就是值得高中生阅读的经典诗歌。

(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高考对古典诗歌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名句默写和古诗鉴赏。

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大部分教师根据考纲和高考出现的诗歌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必修课文中出现的古诗词,在讲解的时候常常是把鉴赏内容全盘呈现,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鉴赏感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之一——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之一——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

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之一——如何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把握古代诗歌内容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高中教材中的诗歌鉴赏单元进行了系统复习,对诗歌鉴赏题型有所了解,但对古代诗歌内容读不懂、说不清,无法应对诗歌鉴赏题。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把握古代诗歌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准备——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题目:(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只夕驱向
是阳车晚 乐
近 黄 昏
无 限 好
登 古 原
意 不 适
李 商 隐
游 原
。,。,
哲学意味层—蕴含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理
神开心浮人实面 采卷清躁的际上 。阅澈 情重上看 这
读如绪要说好是 才池,性的像一 能水才。是是首 滋;能读读一说 润人使书书首理 心只自时对风诗 灵有己要于景。 焕经的克一之从 发常内服个作字
景物壮阔 时空之永 壮心不已 胸襟宽广 勇于担荷 生命本色
的真命感他是 生的一发的对 命、 定、诗悲 杜 。用 是激歌苦 甫
自他励里的的 己最的面正真 的真生能视正 一实命够与伟 生的,传担大 去、那达荷之 实最个一。处 践纯生种在,
1、答案要点全。
2、结合诗歌的具体诗句来分析, 不要仅罗列术语、进行“空对空” 式的分析。
(点情境)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茫 茫,友人伴舟远行,诗人独立此岸久久不肯 离去。写春江的渺茫,其实表现了诗人送别 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赏析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 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 水空流。
2.诗歌的意蕴:诗歌本文所蕴含的思想、 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 次。
历史内容层
3.诗歌意蕴层面 哲学意味层
审美意蕴层
历史内容层—包含(暗示)一定的历史内容
帝但游 国却原 日暗 上 此 薄示 黄 诗 西了 昏 所 山值 时 描 的得 的 写 历留 夕 的 史恋 阳 形 内的 景 象 容大 色 是 。唐 , 乐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指导》张树盛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下载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指导》张树盛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下载
二、对偶句式
中间两联,仅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 手拈来,自然流利。
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 “牵牛”,都运用了借对。
探究:1.如何评价唐玄宗? 有何启示
前期:开元盛世 后期:安史之乱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结合李商隐的人生遭际,你是李 商隐,你怎么办?
马 嵬
《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 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 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 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 《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 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 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 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 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 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 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 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 老师:令狐楚——牛党代表人物 • 师兄:令狐绹——牛党代表人物(10年宰
相) • 岳父:王茂元——李党重要人物
结论:爱情的选择:时间,理性,事业
写作意图
• 唐玄宗对于作者而言是古人,马嵬之变对 于李商隐而言算是一段历史,所以作者很 可能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借古讽今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 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 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分析技巧
《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 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 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 的角度说说“讽意至深”吗?
马嵬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李商 隐怎么看?
一个女人是无法颠覆国家的,正 是玄宗晚年的昏庸、沉迷美色才导 致了安史之乱。
了解背景,分析写作意图
• 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 嵬,远望杂乱的长着灌木丛和荒草,有的 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的 马嵬坡,有感而吟《长恨歌》。一边的七 师哥于是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 情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 呢?”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指导》黄慧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下载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指导》黄慧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下载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 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 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 要断开。
(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 前后一般不断句。
返回
四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 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断句时,应注 意以下 6 类虚词:
(1)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 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
返回
(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 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
参考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 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返回
三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 “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 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1.了2解.通断过句的练重习要文性言,断掌句握,断句学的会基总本结方归法纳, 断正句确的断方句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 的2能.通力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
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目录
CONTENTS
一、何处把句断——“6点”最关键 二、客观题怎么判——“2步”定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 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 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教学目标:1.诵读、想象,感受词作意境、领会词作内涵、理解《黍离》之悲。

2.了解词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

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

重点难点:1.诵读、想象,感受词作意境、领会词作内涵、理解《黍离》之悲。

2.了解词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欲望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曾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另一位唐代诗人徐凝也曾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吟诵。

看来扬州自古繁华,更是诗人笔端的常客,今天我们就随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一起走进唐代500年后的扬州。

活动2【讲授】初读感知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疏通文句指导诵读2.预习展示(1)积累重点字词:维扬霁弥望顾怆然度少驻乔郎算纵赋念(2)词前小序有何作用:师生合作明确:交代时间、地点、见闻、创作缘由、他人评价等内容。

活动3【活动】置身诗境吟咏诗韵听读名家朗诵录音,学习该词朗诵技巧:题为《扬州慢》, 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活动4【活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1.扬州是一座怎样的城?试以一个字概括特点?特点是怎么反映出来的?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词人心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作者借助什么表现昔日扬州的?学生代表作答,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也是以眼前之景为实,却以回忆历 史内容为虚。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活动4【活动】分清“虚”与“实”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 人兮列如麻。(虚)
活动8【作业】知识巩固
【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 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的积累,一些常见的技巧与手法 在基础年级都已有学习了解。比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 等。虚实结合相对来说见得不多,也没有做过系统的讲解,学生对这种 手法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在一轮复习的初始阶段,我们把高考中的 重难点古典诗词鉴赏率先讲解,而其中的一些难度相对大的技巧手法 也尽可能做详细的分析讲解,以期在高三备考阶段迅速突破难关,提 升分数。
临江仙·都城元夕(毛 滂①)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②。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毛滂:北宋衢州人,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 ②觚 棱:宫殿的屋脊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这首词。
明确:上片虚写京城元宵佳节的盛况,下片极写现实处境之落拓。 一虚一实,一乐一悲,以虚衬实,以乐衬悲。(内容上2分)上片着重抒 发了词人身处异乡适逢佳节的孤寂之感,下片继之抒发了不能与亲人 团聚的思念之情。(情感上2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 事与想象的景、 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作用:虚与实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思想情感。虚实结合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 境,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诗歌中的形象更鲜明。
活动6【讲授】链接高考
高考出题模式:
1、请对诗歌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作简要赏析。
重点难点:
1、结合作品分析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2、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意手绘
请大家看以下几幅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将生活中的小 物件与简笔画结合在一起,使虚与实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意 手绘,表现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情趣。其实虚实结合的手法在中国传统 的艺术中都有运用,比如绘画、书法、建筑、文学等。今天我们就看 一看虚实结合在古典诗词中是如何运用的。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 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 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 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4、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从对方进行设想,有人称之为对写法。 未直言其情,而其情自见,表达上委婉,感情却更深沉,更真挚动人,更 富有艺术感染力。
例2:《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也是以眼前之景为实,却以回 忆历史内容为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 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 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诗歌第xxx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阐述哪是实写,写的 是什么
第二步:阐述哪是虚写,写的 是什么
第三步:分析虚实结合的艺术 效果(①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 歌的内容,开拓诗歌的意境;②互相映衬,渲染气氛,烘托情感;③前后 对比,突出情感、主旨
活动7【练习】实战演练
活动3【讲授】链接课本深入理解
例1:读柳永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 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
6.王昌龄《送 魏 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实)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 清猿梦里长。(虚)
7.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 春风。(虚)
活动5【讲授】思考归纳,知识小结
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衬托 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活动2【讲授】概念讲解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 说说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 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 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 相映衬,交织融合。
2.飞流直下三千尺,(实)疑是银河落九天。(虚)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实)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虚)
4.《邯郸冬至夜思家》(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实)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 说着远行人。(虚)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 话巴山夜雨时(虚)
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 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念去去,千里烟 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 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 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 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 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 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