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合集下载

郭沫若人品

郭沫若人品

郭沫若人品Guo MoruoGuo Moruo郭沫若(郭希孟),生于1892年11月16日,逝于1978年6月12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诗人、剧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广泛涵盖了文学的多个领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贡献而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郭沫若的人品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郭沫若的人品进行全面的讨论和评价。

1. 正面评价在正面评价中,人们普遍认为郭沫若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品质:1.1. 爱国精神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用自己的作品宣传抗战事业,鼓舞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

他的诗歌《在延安、在陕北》和《伟大的斗争》等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抗战时期的精神支柱。

1.2. 文学成就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众多方面。

他的作品《牡丹亭》和《文成公主》等戏剧作品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还致力于文学翻译,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1.3. 教育贡献郭沫若在教育事业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为该校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巨大努力。

他提倡教育革命,推动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接轨,培养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子。

2. 负面评价然而,郭沫若的人品在历史上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以下是一些人们对他的负面评价:2.1. 政治倾向郭沫若在政治上持有浓厚的共产主义倾向。

尽管他在中国共产党中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但他的政治信仰常常引发争议。

有人认为他忠诚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而有人认为他为了迎合政治环境而改变了自己的信仰。

2.2. 历史扭曲有人批评郭沫若对历史事实的扭曲和编造。

他在《文成公主》一书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戏剧性的改编,这引发了一些学术界人士的质疑和争议。

他这种对历史事实的篡改被一些人视为对历史真相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2.3. 个人生活郭沫若的个人生活曾经饱受争议。

郭沫若

郭沫若

• 诗人主观世界、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充分表 现。如《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立在地球边 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 等 • 塑造了富有判逆精神的自我形象。 •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改造利用,也是浪漫主 义的一个方面。 • 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 用。 • 诗歌形式的大解放。 • 创造性的继承了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优良 传统。
第三 表现崇高的爱国情思 郭沫若《女神》中的大部分诗歌 都表现了他的反帝爱国思想,代 表作如《晨安》《太阳礼赞》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但最能 代表他崇高的爱国情思的诗是 《炉中煤》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表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风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炉中煤》的艺术特点
• 自比于物,物我合一的隐喻式的抒情 方式; • 抓住炉中熊熊燃烧着的煤的形象和形 象的特征,作为燃烧辐射的凝聚点, 并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现 爱的崇高、亲热、炽烈。 • 韵律和节奏同全诗的思想感情和谐一 致的形式美。
第四 对于劳动、对于工农群众的敬 仰和颂扬,具有初步的社会主义思 想 代表作《地球,我的母亲》,其中诗 人深情的赞美“田地里的农人”是 “全人类的保姆”,“炭坑里的工 人”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 《巨炮之教训》中肯定了列宁“为阶 级消灭而战”和“至高的理想只在 劳农”的思想。
第二节《女神》—新史诗上的第一座丰碑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

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

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曾经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

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0月17日-1978年3月19日),字公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散文家和戏剧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位重要领导者和代表人物,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之一。

郭沫若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文化研究和翻译等多个领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祝福》、《我的祖国》等,也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出使天竺》、《春日里的梦》等。

他的诗歌作品以热情奔放、雄浑激昂的笔调,抒发对祖国的深情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郭沫若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有《炎黄子孙》、《三个声名狼藉的人》等,以叙事性、描写性的文字表达,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他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撰写了大量该领域的著作。

他的历史研究作品有《国史新论》、《南京条约释读》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春秋大义》。

这部著作是郭沫若对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研究和理解,他提出了“封建秩序转型论”的观点,影响了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学术思路。

郭沫若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视野和思想深度。

郭沫若还热衷于戏剧创作,他将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到戏剧作品中。

他的戏剧作品有《龙须沟》、《激浪青春》等,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生动画面和人物形象。

郭沫若通过戏剧作品传递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郭沫若在文学艺术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民族大义。

他曾参与中国革命,积极投身于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无产阶级文化战线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临江仙•满江红》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号角,激励了无数革命者奋起反抗。

郭沫若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使者,他将中国文化引入国际舞台,并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他多次出访各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郭沫若生平简介

郭沫若生平简介

《屈原》文学史地位:《屈原》(1942)是 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剧的传 世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 义的优秀之作,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耸立起
一座丰碑。
14
四、郭沫若的婚姻
在郭沫若86年人生旅程中, 有三位女性以婚姻关系伴随过他。 她们构成了郭沫若婚恋生活的三个 主要支柱,在漫漫人生路上,他们 与郭沫若在情感上有说不清的恩恩 怨怨,道不尽的纠葛思念,诉不完 的离合悲欢。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 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 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 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 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 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 感谢恩师救迷航.
• 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 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 日本回国了,从此,他们中断了一切联系。
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佐藤富子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 开始万里寻夫。当富子知道于立群已为他的丈夫生育了五个儿女时, 她心酸地说:“我走……” 建国以后,佐藤富子加入中国籍,带领儿 女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佐藤富子的晚年是幸福的。人们敬仰文
7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 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 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 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 。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 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 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 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郭沫若

郭沫若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 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 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 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 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 与实践历时 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郭沫若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 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 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一 幅 1.42米×3.57米的宣纸上,郭沫若用苍劲有力的行书,书写了“自力更生奋 发图强”八个气势磅礴的大字。市场拍卖时底价为 100万元人民币,最终以 319万元的价格改写了郭沫若书法作品成交记录,同时也刷新了近现代书法单 件作品的成交记录。值得一提的是,乐山日报和乐山晚报的报头字体,也是 集郭沫若手书作品而成。
著作集锦 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 《新华颂》《迎春曲》《 天上的街市》《雷电颂》 诗歌代表作品 1、天狗2、笔立山头展望 3、凤凰涅盘4、战声 5、罪恶的金字塔 6、天 上的街市 7、骆驼 8、晨安 9、夜步十里松原 10、黄浦江口 11、血肉的长城 12、太阳礼赞 13、春莺曲 14、莺之歌 15、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6、我是个偶 像崇拜者 17、诗的宣言 18、炉中煤 19、霁月 20、郊原的青草 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 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 回忆录 《洪波曲》 评论集 《雄鸡集》 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 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郭沫若的作品有哪些

郭沫若的作品有哪些

郭沫若的作品有哪些1、天狗:《天狗》是现代作家郭沫若在1920年2月初创作的一首诗。

于1920年7月《时事新报学灯》年首次出版,后被收入作者第一部新诗集。

2、屈原:《女神》(戏剧)根据战国时期政治家屈原的个人经历和政治挫折,由陈立廷执导,总结了诗人一生的悲剧。

3、《星空:《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诗,收录于1923年出版的诗集《星空》。

他没有赞美“灿烂的太阳”,而是仰望闪烁的“星空”,没有“赤足”和地球的“母亲”永远约会,而是羡慕“天空中的市场”。

4、十大批判:《序诗》,2023年中国华侨出版社正式出版,讲述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被推翻,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

在文化和学术方面,儒学的统治地位相对被打破,学术思想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延伸阅读马季简历个人资料简介1.马季(1934年8月2日-2023年12月20日),男,汉族,原名马书怀,中国相声演员,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

2.1956年参加全国业余民间艺术从业人员观摩演出,以相声《都不怨我》获全国冠军。

被调到中央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正式推出相声处女作《打篮球》。

1957年,他参加了“中国国家电台说唱之旅”。

1963年,他创作了相声《画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了批评。

1973年改编演出相声《友谊颂》。

1979年,当选为中国音乐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83年,他担任1983年央视春晚主持人。

1984年在1984年央视春晚上表演相声《宇宙牌香烟》。

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笑星”。

3.1987年,相声《五官争功》在1987年央视春晚上演。

1989年,他获得了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1993年,他当选为第八届cppcc全国委员会成员。

1996年在央视春晚表演相声《老少乐》。

2004年,他在广州中山纪念堂进行了告别演出。

2023年获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12月20日上午10点25分,马季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

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等。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中文名:郭沫若出生地: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
别名:郭开贞(原名)出生日期:1892年11月16日
国籍:中国逝世日期:1978年6月12日
民族:汉族
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战声集》等。

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等。

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武则天》等。

《浮士德》、《郭沫若全集》等。

名言:
1.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2.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3.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

最可贵
的东西却不甚为人们所爱惜,最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使它的消逝。

谁能保持得永
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

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不知从哪儿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就想弄一株来。

可市面上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

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让她很伤心,便教育了他一番,叫他以后要诚信做人。

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郭沫若一直牢记在心,直到后来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也未曾忘记。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

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

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

郭老看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

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

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了。

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沫若便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

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

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

郭沫若听了,挥笔写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好像见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壮烈场面;又好像看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一幕;还想到蒲松龄落第后意志不消沉而发奋创作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这副对联不正是“事事难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脚吗?姑娘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

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
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一首诗作谢郭沫若:“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