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无线充电设备的笔记本电脑的生产技术

合集下载

笔记本生产工艺

笔记本生产工艺

笔记本生产工艺笔记本电脑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其制造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包括设计、组装、测试等等。

以下是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工艺的一个简要介绍。

首先是设计阶段。

设计师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趋势,设计出新的笔记本电脑的外观和功能。

他们将考虑到电脑的尺寸、重量、散热和电池寿命等方面的因素,并与供应商合作选择适合的硬件和配件。

在设计阶段,也将考虑到生产成本和制造便捷性等因素。

接下来是材料采购。

电脑制造商将与各个供应商合作,采购电脑所需的各种部件和配件。

这些零部件包括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屏、键盘等。

供应商会按照设计师的要求进行生产和出货,确保零部件的质量和数量。

然后是组装阶段。

在组装线上,工人将根据既定的工序,逐步组装电脑。

首先,工人会将主板和其他关键零部件安装到笔记本电脑的机箱中。

然后,他们会连接显示屏、键盘和触摸板等外部设备。

接下来,工人会将电池和其他配件安装到机箱中,并连接电线和接口。

整个组装过程需要工人高度专注和细致的操作,以确保每个零部件都被正确安装,并且符合质量标准。

完成组装后,笔记本电脑将进入测试阶段。

在测试阶段,专门的测试设备将对电脑进行各种功能和性能的测试。

例如,测试设备会检查电脑的显示屏是否正常显示,键盘是否可正常使用,触摸板是否灵敏等等。

此外,电脑还会被测试以确保其电池寿命、性能和稳定性。

最后是包装和出货。

经过测试合格的笔记本电脑将被包装到对应的包装盒中,包括电脑本身、充电器、电池、说明书等。

然后,它们会被运输到各个销售点或邮寄给客户。

在运输过程中,厂商会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电脑的安全和完好无损。

总结起来,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工艺包括设计、材料采购、组装、测试、包装和出货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以确保电脑的质量和性能。

只有经过严格的生产工艺流程,才能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笔记本电脑。

无线充电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感应、电磁共振、无线电波(RF)、电场耦合传输技术,这些技术允许电能通过非物理接触的方式从充电基座(或发射器)传输到电子设备(或接收器)的电池中。

以下是这三种主要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①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1.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无线充电方式。

其基本原理与变压器相似,利用交变电流通过初级线圈产生交变磁场,次级线圈则感应出电动势并转换为电流,从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2.充电时,充电设备(如手机)放置在无线充电板上,两者内置的线圈相互靠近。

充电板上的线圈连接至电源并产生交变磁场,手机内的线圈感应到这一磁场后产生电流,进而为手机电池充电。

3.优点:效率高、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

4.缺点:传输距离短(一般需几毫米至几厘米),且要求设备位置相对固定。

②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1.电磁共振技术通过调整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频率,使它们在同一频率上共振,从而更有效地传输电能。

这种技术的传输距离比电磁感应更远,可达数米。

2.发射器和接收器都包含能够产生和接收共振的线圈,它们被调谐到相同的频率。

当发射器通电并产生交变磁场时,与接收器线圈频率相同的部分会被放大并传输给接收器。

3.优点:传输距离较远,适用于多个设备同时充电。

4.缺点:效率相对较低,且对设备位置和方向有一定要求。

③无线电波(RF)传输式无线充电:1.无线电波式无线充电利用微波或毫米波等无线电波将电能传输到接收设备。

这种方法类似于无线通信,但传输的是电能而非信息。

2.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无线电波并发射出去,接收器则捕捉这些无线电波并将其转换回电能。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较远距离的电能传输,但技术复杂度和成本较高。

3.优点:传输距离远,理论上可以实现较远的无线充电。

4.缺点:效率低,能量在传输过程中会有较大损失;且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总的来说,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同的技术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无线充电技术的最新发展

无线充电技术的最新发展

无线充电技术的最新发展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通过电磁感应或者电磁辐射将能量传输到设备中的技术。

相比传统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更高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无线充电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无线充电技术的最新发展,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 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原理。

通过发射端产生的交变电流,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起一个交变磁场。

当接收端与发射端之间距离适当时,接收端中的线圈会感应到交变磁场,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供给设备使用。

2.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2.1 第一代无线充电技术第一代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感应线圈将能量传输到设备中。

这种技术需要设备与充电座之间进行物理接触,充电效率较低,且受到距离和位置的限制。

2.2 第二代无线充电技术第二代无线充电技术采用了更先进的共振耦合原理,通过共振频率的匹配,实现了设备与充电座之间的无线能量传输。

这种技术不需要设备与充电座之间进行物理接触,充电效率较高,但仍然受到距离和位置的限制。

2.3 第三代无线充电技术第三代无线充电技术采用了更高级的射频能量传输原理,通过射频信号将能量传输到设备中。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与充电座之间的远距离无线能量传输,充电效率更高,且不受距离和位置的限制。

3. 无线充电技术在手机领域的应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强,对于充电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无线充电技术在手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许多手机厂商已经开始在其旗舰机型中加入无线充电功能。

用户只需将手机放置在充电座上,即可实现无线充电,方便快捷。

4. 无线充电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无线充电技术在汽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在停车场等地方布置无线充电设备,电动汽车可以在停车时进行无线充电,避免了传统有线充电方式的麻烦和不便。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还有助于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无线充电安全规定标准(3篇)

无线充电安全规定标准(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无线充电具有便捷、安全、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领域。

然而,无线充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问题。

为了确保无线充电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制定了《无线充电安全规定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下范围内的无线充电设备:1. 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2. 电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3. 医疗器械、工业设备等特殊领域。

三、安全规定1. 设备设计(1)无线充电设备应具备防雷、防过压、防短路、防过热等保护功能。

(2)设备内部电路设计应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确保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3)设备应具备自动断电功能,当充电过程中出现异常时,能够自动切断电源,防止火灾等事故发生。

2. 充电线圈(1)充电线圈应采用高性能、耐高温、耐腐蚀材料,确保线圈在使用过程中稳定可靠。

(2)充电线圈表面应光滑,无尖角、毛刺等,防止划伤用户。

(3)充电线圈应具备防水、防尘功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3. 充电功率(1)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应根据设备用途和用户需求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2)移动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不应超过80瓦,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不应超过120千瓦。

4. 充电频率(1)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频率应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相关规定。

(2)移动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频率范围限定在100-148.5kHz、6765-6795kHz、13553-13567kHz频段。

(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频率为19kHz到21kHz频段。

5. 充电距离(1)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距离应根据设备用途和用户需求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充电效果。

(2)移动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距离不应超过10厘米。

6. 充电时间(1)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时间应根据设备功率和电池容量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充电效率。

苹果开发出新型无线充电技术

苹果开发出新型无线充电技术

制 不具有磁性的元素 同单个具有磁 性的原子的结合 ,
让本 身 不具有磁 性 的元 素拥 有磁 性 。” 汉纳说 。 该 研 究 团队还 发现 , 当原 子 簇拥 有 8个镁 原 子 时 , 其 充 满 电子 的 壳层 与 未 填 满 的 壳层 几 乎 完 全 分 离 , 从 而获得 非凡 的稳 定 性 。 当一 个 原子 的 最 外层被 填 满 并
组 装逻 辑 电路 , 至组装 完整 的分 子计 算机 。分子设 备 乃 使 具有 特 定 自旋 方 向的 电子 能 流动 ,可 以 用 于量子 计 本报 讯 据 美 国物理 学 家组 织 网 6月 1 日报 道 , 6
苹 果 开发 出新 型 无 线 充 电技 术
苹 果公 司最近 提 交 的一 项 专利 申请 显 示 ,该公 司研 发
出了一种 无 需 充 电垫 的新 型 无线 充 电技 术 。借 助 该技
算 机 中。或许 未 来据 此组 装 出的分 子设 备 能用 来制 造
更 紧密 的 集成设 备 、数据 处理 速度 更 快 的存 储 器 乃 至
Hale Waihona Puke 术 , hn i oe和 ia P Pd等 电子设 备 只 需放 在 台式 机 或 笔 记
弗吉尼 亚联 邦大学的物理 学教授施 夫 ・ 汉纳领 导 的团队发现 了该超原子。他们在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 刊》 上报告称 , 不具有磁性的镁元素在新型超原子 中被 铁原子磁化 ,也拥有 了磁性 。新的超原子拥有一个磁
矩 , 大 小为 4玻 尔磁 子 , 约 为 固体 磁 铁 中铁 原 子磁 其 大 矩 的 两倍 。 矩是该 原 子簇磁 强度 的衡 量 指标 。 管元 磁 尽
生产 , 为 To oim R sia, 用特 制装 置将 一 种 名 irpu epm t它 t 噻托 溴铵 ( 商品 名 思力华 ) 雾化 , 进行 吸入 治 疗。 英 国 东英 吉利 大 学和 美 国约 翰 斯 ・ 霍普 金 斯 大 学

MagSafe

MagSafe
MagSafe充电器图示(2张)磁吸对齐功能仅适用于iPhone 14、iPhone 14 Pro、iPhone 13、iPhone 13 Pro、iPhone 12和 iPhone 12 Pro机型。
MagSafe充电器区别于MagSafe电源适配器,其没有标明第几代MagSafe,更像是MagSafe特别版(SE)。有 些人认为这是MagSafe第三代,其实不是。
MagSafe
苹果公司的一种充电连接技术
01 第一代
目录
02 第二代
03 充电器(移动版)
04 双项充电器
05 第三代
06 最新信息
MagSafe是苹果公司的一种充电连接技术,接口有磁吸装置,在外力作用下自行吸附或脱落。
第一代
基本介绍
缺陷问题
苹果笔记本电脑独有的MagSafe适配器是一个体现苹果注重细节和用户体验的例子,Magsafe以磁性方式把电 源线与MacBook Pro连接在一起,使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充电比以前更加简便。当电源线张力过高时,MagSafe电 源连接器能够安全地与笔记本电脑断开连接,从而有助于防止笔记本从工作台上掉落。所有MacBook Pro还配备 有突发移动感应器,用于在电脑掉落时保护硬盘。
最新信息
2022年4月15日消息,苹果公司MagSafe未来可能变成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谢谢观看

这款 2米充电线拥有 MagSafe 3磁力接头,有助于引导插头吸附至 MacBook Pro的电源适配器端口。将它 与兼容的 USB-C电源适配器搭配使用,即可通过电源插座便捷地为你的 MacBook Pro充电,并充分发挥快速充 电的优势。磁力连接方式足够牢靠,可防止大多数意外情况造成的断连。若连接线被人绊到则会断开,以保证 MacBook Pro的安稳放置。当电池充电时,LED指示灯会变成琥珀色,电量充满后则变为绿色。连接线采用编织设 计,经久耐用。

无线充电设备设计

无线充电设备设计

无线充电设备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充电设备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线充电设备设计的关键在于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充电体验。

本文将从硬件、软件和安全方面三个方面对无线充电设备的设计进行探讨。

一、硬件设计1. 充电器技术:无线充电设备主要通过电磁感应实现充电功能。

在硬件设计中,需要考虑充电器的功率、频率和效率。

高功率能够提供更快的充电速度,但也可能导致产品发热或损坏;适当的频率选取可以减少互应干扰,提高传输效率。

2. 发射器与接收器设计:发射器和接收器是无线充电设备的核心组件。

发射器产生电磁场并传输能量,接收器接收电磁场并将能量转化为电能。

在设计上,需要考虑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和充电距离等因素,以保证传输效率和充电的可靠性。

3. 充电设备布局:设计无线充电设备时,需要考虑充电设备的布局,以提供更好的充电覆盖范围。

布局要充分考虑用户使用习惯和设备放置位置。

合理布置充电器和接收器的位置,可以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现充电。

二、软件设计1. 充电管理系统:无线充电设备不仅需要实现充电功能,还需要进行充电管理。

软件设计中,可以考虑添加充电计时、电量监控等功能,方便用户了解充电情况。

同时,也可以为设备添加智能化控制,实现自动开关充电等功能。

2. 兼容性与适配性:无线充电设备设计中,需要考虑多种设备的兼容性和适配性。

可以采用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如Qi标准,以保证与其他设备的兼容性。

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设备的充电需求进行适配,提供多种供电方式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三、安全设计1. 电磁辐射与电池管理:无线充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

为了确保用户的健康与安全,设计中需要合理控制辐射水平,并通过电池管理实现过充、过放、过流等情况的监控和保护。

2. 防止过热和短路:充电过程中,设备可能会出现过热和短路等安全问题。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设计中需要添加温控装置和短路保护装置,确保设备在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

做笔记本电脑无线电源

做笔记本电脑无线电源

做笔记本电脑无线电源笔记本电脑无线电源面临的问题笔记本电脑的有线电源通常为20V/3A左右。

对于一般常见的开关电源来说,加上一些损耗,这个电源的贮备功率要求在70W以上,这是一个瓶颈值。

在这个有线电源的功率接近极限值的情况下,要用无线电源来实现与有线电源相同的供电和充电功能,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技术挑战,将面临以下多方面的技术问题:1.功率问题2.效率问题3.涡流问题4.EMC问题5.结构问题1.功率问题2.效率问题3.涡流问题4.EMC问题5.结构问题无线供电与有线供电在物理上的主要区别是:无线供电不与用电器有物理上的连接,如果把有线供电的变压器耦合看作一个封闭系统,那么无线供电必须是一个开放式系统,即能量不是通过变压器磁芯来耦合,而是以电磁波辐射的方式由发射端经过一段距离后传到接收端,因此损耗比有线电源大得多,效率也低得多,更为麻烦的是随之而来的涡流问题、EMI和EMC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在这样强大功率的磁场下,涡流可能会导致笔记本电脑内部的元件尤其是芯片类(包括CPU)严重发热,甚至损坏;同时,由于巨大的电磁辐射,可能会对笔记本电脑本身、电源网络以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威胁。

另外,笔记本电脑是一个集成度很高的便携式产品,内部空间极为有限,因此,要求无线电源必须重量轻、体积小,才有可能嵌入笔记本电脑内部。

电磁共振芯片介绍图1所幸的是,芯片VOX330MP05S和VOX20K3A使笔记本电脑的无线供电成为可能。

这是一对基于电磁共振的专用大功率发射和大功率接收IC,具有较高的发射和接收效率,其外观见图1。

VOX330MP05S是一块3脚封装(与TO-220相当)的电磁共振专用发射芯片,具有高达100W的发射能力,而体积只有22mm×12mm×9.5mm,它的第1脚为电源端,工作电压9~12V,3脚为地,2脚为输出端,IC内建振荡器、电压比较器、功率限幅器、推动电路和功率输出管,其输出端可承受1000V以上的高压脉冲,非常适用于高压驱动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技术新型涉及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以及操作键盘;所述第一壳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显示屏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操作键盘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其还包括无线充电装置,该无线充电装置可伸缩地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中,其包括支撑外部移动设备的充电座、以及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所述充电座中以给外部移动设备充电。

权利要求书1.一种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显示屏(30)、以及操作键盘(40);所述第一壳体(1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20)上,所述显示屏(30)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上,所述操作键盘(40)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无线充电装置(50),该无线充电装置(50)可伸缩地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10)中,其包括支撑外部移动设备的充电座、以及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所述充电座中以给外部移动设备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包括座体(51)、设置在所述座体(51)上以支撑所述外部移动设备的支撑部(52)、以及设置在所述座体(51)两相对侧以夹持所述外部移动设备的夹持部(53);所述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所述座体(5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51)、所述支撑部(52)、所述夹持部(53)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上设有收容槽(11);所述收容槽(11)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0)相背于所述显示屏(30)的一侧,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显示屏(30)之间;所述收容槽(11)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侧壁上;所述无线充电装置(50)可伸缩地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1)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还包括带动所述充电座伸缩的伸缩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开设在所述收容槽(11)两相对侧的滑槽(111)、以及与所述充电座连接且两端可移动设置在所述滑槽(111)中的滑杆(5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与所述滑杆(55)之间设有连接杆(5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的宽度与所述连接杆(54)的长度和所述滑杆(55)的宽度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滑槽(111)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还包括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20)上的电源装置,所述充电座与所述电源装置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以及与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连接的控制电路。

技术说明书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技术领域本技术新型涉及计算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目前,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诸如手机越来越普及,但是在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只能通过充电线给手机充电,因此,其存在充电不便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技术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

本技术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以及操作键盘;所述第一壳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显示屏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操作键盘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无线充电装置,该无线充电装置可伸缩地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中,其包括支撑外部移动设备的充电座、以及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所述充电座中以给外部移动设备充电。

优选地,所述充电座包括座体、设置在所述座体上以支撑所述外部移动设备的支撑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座体两相对侧以夹持所述外部移动设备的夹持部;所述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所述座体中。

优选地,所述座体、所述支撑部、所述夹持部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相背于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显示屏之间;所述收容槽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可伸缩地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

优选地,所述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还包括带动所述充电座伸缩的伸缩机构。

优选地,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开设在所述收容槽两相对侧的滑槽、以及与所述充电座连接且两端可移动设置在所述滑槽中的滑杆。

优选地,所述充电座与所述滑杆之间设有连接杆。

优选地,所述充电座的宽度与所述连接杆的长度和所述滑杆的宽度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滑槽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还包括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电源装置,所述充电座与所述电源装置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以及与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连接的控制电路。

实施本技术新型的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通过设置可伸缩地收容于该第一壳体中的无线充电装置,其可将外部移动设备与该充电座上,通过该充电座中的无线充电模块给该外部移动设备进行充电,其具有充电便捷的优点。

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新型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新型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的转接装置收容于该第一壳体中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新型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的转接装置从该第一壳体伸出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示出了本技术新型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该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可用于信息处理、显示文本信息、播放视频信息等,其可无需通过充电线则可对外部移动设备进行充电,其具有操作简便、携带便捷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该外部移动设备可以为手机;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其也可以为平板电脑。

如图1至图3所示,该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可包括第一壳体 10、第二壳体20、显示屏30、操作键盘40、以及无线充电装置50;该第一壳体10可转动地设置在该第二壳体20上,其可与该第二壳体20形成开合结构,当其朝该第二壳体20翻转,可盖合该第二壳体20,从而可以保护操作键盘40 以及显示屏30;该第二壳体20可用于操作键盘40、控制装置的安装。

该无线充电装置,其可伸缩地收容于该第一壳体10中,其可用于给外部移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壳体10可以为塑料壳体,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其可不限于塑料壳体;该第一壳体10可以为长方体状,其与该第二壳体20之间可通过设置转动机构连接。

该第一壳体10上可设置收容槽11,该收容槽11可设置在该第一壳体10与该显示屏30之间,其可用于收容该无线充电装置50。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该收容槽 11不限于设置在该第一壳体10和该显示屏30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其可设置于该第一壳体10相背于该显示屏30的一侧。

该收容槽11上设有开口,该开口可开设在该第一壳体10的侧壁,其可便于用户从该收容槽11中拉出该无线充电装置50。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壳体20可以为塑料壳体,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其可不限于塑料壳体;该第二壳体20可以为长方体状,其可设置转轴,与该第一壳体10可转动连接,该第一壳体10上可设置连接件,该连接件设有通孔,该转轴可穿过该通孔设置,从而可实现与该第一壳体10可转动连接。

该第二壳体20上可设置限位件,以限制该第一壳体10 转动的角度。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屏30可为LCD显示屏,其可为长方形,其尺寸可小于或等于该第一壳体10的尺寸。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其可不限于LCD显示屏。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还可包括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可与该无线充电装置50电连接,其可用于给该无线充电装置50供电。

该电源装置50可拆卸地设置在该第二壳体20上,且其可与该第二壳体20中的控制装置以及显示屏30等连接。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无线充电装置50可包括充电座以及无线充电模块。

该充电座可用于支撑该外部移动设备,且其可用于供该无线充电模块连接。

该无线充电模块可设置在该充电座中,其可与该电源装置电连接,在通电的状态下,与该外部移动设备产生电磁感应,进行无线充电。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充电座可与该电源装置电连接,其可包括座体51、支撑部52以及夹持部53;该座体51、支撑部52、夹持部53可一体成型。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座体51、支撑部52、夹持部53 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

该座体51可以用于该无线充电模块的安装,且其可与该支撑部52配合形成支架,以支撑该外部移动设备。

该支撑部52可设置该座体51上,其可位于该座体51的下部,其与该座体51形成设定夹角,其可用于支撑该外部移动设备。

该夹持部53可设置在该座体51的两相对侧,其可位于该支撑部52的两侧,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部53,该两个夹持部53 可相互配合夹持该外部移动设备。

使用时,可将该外部移动设备置于该支撑部 52上,将其背靠该座体51,并卡设在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部之间。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无线充电模块可设置在该座体51中,其可包括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以及控制电路。

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可在通电状态下,其可与外部移动设备中的线圈产生电磁感应,并通过形成的磁场进行传送能量,从而给外部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无需通过充电线连接,可提高充电的便捷性。

该控制电路与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连接,且其与该电源装置和在该第二壳体20中设置的控制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还包括伸缩机构;该伸缩机构可设置在该收容槽11和该充电座上,其可用于带动该无线充电装置50伸缩,便于该无线充电装置50收容于该收容槽11中。

在本实施例中,该伸缩机构可包括滑槽111以及滑杆55,该滑槽111可开设在该收容槽11两相对侧,且位于该开口的两侧;该滑杆55可与该充电座连接,且其两端可移动地设置在该滑槽111中,在本实施例中,该充电座与该滑杆 55之间可通过设置连接杆连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