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
2013年高考新课标Ⅱ地理解析(精编版)

本套试卷难度适中,比较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灵活运用,同时对学生的区域空间定位能力考查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具体的区域空间结合起来,否则如果空间定位不准确,就很容易导致做题出错。
如选择题第6-8题,根据经纬度可以看出该地为台湾的部分区域,则依据所学的台湾的地形、气候(降水分布)、植被等自然特征即可答题。
再如选择题第9-11题,根据经纬度可以判定该区域为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如果对区域地理比较熟悉,结合该地的气候、洋流等的分布特点,做起题来就很容易了。
本套试卷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影响、我国特定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等温线、我国特定区域的气候及植被分布、世界特定区域的气候及天气特征。
非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根据经纬网定位)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形成该特征的原因、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如气候、降水等)以及经济发展条件和对当地的影响、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特征)、自然灾害(低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环境保护(水污染的危害与防治)等。
本解析为学科网名师解析团队原创,授权学科网独家使用,如有盗用,依法追责!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3.A 4.D 5.A【解析】3.该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分析 地理试题

稳中求进,贴近生活,加大开放度——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试题整体与新课标贴合,难度不大,使考生可以以较为轻松的心情答完整套试卷。
一、试题结构较为稳定第一卷的选择题共11个,每题4分,没有变化。
第二卷非选择题部分中必考题在分值上与去年略有变化:第36题分值为22分(去年为26分),第37题分值24分(去年为20分),但必做题总分值依然为46分。
其选考题部分分值与去年相同。
继续以“组题”形式呈现,非选择题以区域承载考点,自然流畅。
选择题全部以组题的形式出现,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
今年高考仍然延续了过去的特色,全卷选择题分成4个题组,或3个一组,或2个一组,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形成梯度,保证了考生思维的连贯性,便于考生答题。
综合题方面今年的第36题和37题分别以攀枝花和非洲维多利亚湖作为背景,重点考查自然、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点。
二、试题稳中求进1、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稳定性明显。
“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特征在2013年地理试题中仍然体现明显。
主要知识考查汇总:(1)客观题:选择题1-3题以“鲜切花”生产为切入点,考察了农业(鲜切花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4-6题以遥感影像图片和文字材料(提干)说明为题,考察了具体区位下降水产生的原因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判定具体的位置以及与自然带形成的关系。
7-8题通过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年变化率的变化,考察了城市化过程的变化特点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迁移的特点等。
9-11题通过我国某地天气系统的变化考察了风向的判定和暴雨的形成以及我国各地此种天气系统发生的基本规律。
(2)客观题:36题,以攀枝花在西南地区的位置和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分析攀枝花1月气温高的原因和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以及攀枝花钢铁工业发展与打造“避寒之都”的关系。
37题,以非洲“维多利亚湖及周边水系”考察了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和在维多利亚湖中迅速繁殖的原因和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渔业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并说明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评析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评析一、立足学科核心知识,注重能力考查2013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考查重点,注重从时间变化与空间差异两方面揭示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思维方法的运用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为考核目标,注重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整体把握,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今年所有试题均提供了充足有效的背景资料,材料信息明确,节省了考生读取信息的时间,也避免了因考生对试题涉及区域的熟悉程度不同导致的答题差异。
如第27题,从文字材料中可提取原料和市场信息,从图中可读取石油资源信息。
二、合理设问,实现多层次、多角度考查今年的地理试题,同一题目的不同设问间、不同试题间均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等地理学科能力的目标。
选择题分为4个题组,一方面从不同角度考查地理知识的运用及其相关能力。
如第Ⅰ题组,在考查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的同时,还考查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不同的层次考查地理知识的运用及其相关能力。
如第Ⅱ题组,在考查我国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成因。
三、创新设问情景,凸显学科本质特征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时空差异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
以不同类型的地理单元为载体,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来分析、评价、论证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突破。
4组选择题、2个学科综合题以及3个选做题,均以不同类型区为载体,科学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
与要素相对均一的地理单元相比,不同地理单元的过渡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相互作用更复杂,更有利于揭示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
高考讲题2013年地理高考题精析

2
二、评分细则的制定
26. (3)标准答案:山区发展林业(2分):山麓发展畜牧业(2分);平原 发展种植业(2分)河湖发展渔业(2分)
补充说明:山区(山地)发展林果业(2分);山麓(山脚)发展牧业(放牧
若林业(林果业)、畜牧业(放牧业)、种植业(耕作业、灌溉农业)、渔业 (养殖业)出现4个则得4分,出现其中的2个或3个得2分,只出现1个不得分;若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 “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 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 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金
30°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审题不仔细
(二)答题不全面 (三)语言不规范 (四)卷面不整洁 1、字太小,间距小,字迹潦草。 2、成片分布,不分条,不分段。
基础
能力 习惯
四、启示与建议
(一)夯实基础,应万变。
考核目标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 与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四、启示与建议
以26题第3小题为例 材料信息 空间:贺兰山----银川 经纬度位置 属性:地形 (图) 气候、农业生产(文字材料)
问题
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8分)
业)(2分);平原发展耕作业(灌溉农业)(2分);河湖发展养殖业(2分)。
地区与农业类型对应错误不得分。
2
2
二、评分细则的制定
26.(4)标准答案: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 (答出两点即得4分)。 补充说明:自然条件适宜(适合)或 气候适合(适宜)(2分);种植业经验 丰富 或有悠久历史(2分);土地资源丰富(2分)。
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答案]36.(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 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8分)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6分)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 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 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8分)
三、试题解析
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图13)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 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 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 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 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 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 滑坡等。若将上坡上的尾矿矿渣 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 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 水安全。
(4)阐释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程两年高考试题的异同及对我们的启示
去年(2012)是河北省实施高中新课程后第一次高考,又值 中共“十八大”召开之际,在此特殊的背景下,高考命题遵循了 “科学性服从于公平性,公平性服从于稳定性”的原则。对于整 个试卷而言,印象不是太好。原因有二: 一、试题整体来看偏易,梯度不高 二、试题中一些地方欠妥,甚至是低级失误
三、试题解析
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建立三沙市,管辖西沙 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 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着游客。图11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 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3年普通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分析共3页

2013年普通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分析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地理学科以文科综合的形式出现。
分析高考中地理学科的命题技巧、方向和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体系分析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一卷的1―11题和第二卷的36、37,以及42、43、44中3选一为地理题。
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44分,非选择题56分。
1.试题中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在试卷中的以地图形式出现的知识类型,分别是⒍⒎⒏⒐⒑⒒36题,达到46分,和“气候”有关的是⒎⒏⒑⒒36⑵、36⑶、37⑷题,达到31分,涉及“地球上的水”知识点的是⒐37⑴、⑵,有18分,与“农业”有关的知识点是⒊⒋⒌题,分值为12分,涉及“工业”知识点的37⑶,达到6分,与“人口”的知识点是⒈2题,分值是8分,与“地形地势”相关的知识点是⒍36⑴、36⑵、题,分值达13分。
从试题的类型来看,该套试题与以往有了明显的不一样之处在与有了选做题,这也是新课改实施的情境下所体现的考试内容。
试题的内容是综合的,想要单一的区分出属于哪张类型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一道题可能测试是的是好多个知识点,即当一道题测试多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分别作了统计。
该试题的必做题部分主要考核了地图、地形与地势、气候、地球上的水、农业、工业、人口。
其中地图、气候知识所占比重高。
从中可以看出该套试题抽样考察了知识点,并不强调知识点的覆盖面,重点考察了地理主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试题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本试题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分值为80分,人文地理知识分值10分。
从中该套试题自然地理知识所占比例大。
3.试题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该试题中中国地理占了108分,而世界地理占了12分中国地理知识明显大于世界地理知识。
由此可见,本套试卷与区域地理紧密联系,地理试题直接或间接的以区域地理为素材,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
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2014年高考复习建议

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2014年高考复习建议农兴中学钱旭东2013年文综地理部分试题基本上保持了往年的命题思路,总体上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突出了能力立意的导向。
试题以《2013年地理高考考纲》以及《考试说明》为依据,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学习有用的地理),试题立意新颖,设问灵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较好地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体来看,难度适中、区分度较高,具有稳、变、新的特点,无偏题怪题,无“超纲”内容,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套适于人才选拔的优秀试卷,一、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评价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赋分为100,对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考查侧重不同。
其中必修一涉及的题目是28题、29题、30题、31题、32题、33题和34题第(1)问等,共38分;必修二涉及的题目是23题、24题、25题和35题第(2)问等,共26分;必修三涉及的题目是27题和35题第(3)问等,共15分;选修考查了自然灾害即34题第(2)问和环境保护即35题第(1)问等,共21分。
试题共出现了4幅区域地图,2幅坐标图,1幅示意图。
试卷结构稳定,选择题11题共44分,非选择题2大题共56分。
二、2013年安徽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1.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作为命题的重点从2013年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过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变。
今年安徽卷试题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河流水文特征、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城市化、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
其中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较大。
当然对这些主干知识的考查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再现或简单的知识堆积,而是对知识经过深入的整合和加工,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命题和考查。
2.更加注重对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必然要在地理试卷上得到体现,尤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试题必将加强对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如第35题。
2013年高考地理热点问题分析

2013年高考地理热点问题分析一领土安全与海洋权益1我国的四个端点2藏南问题3钓鱼岛与南海之争4中亚(大陆桥与俄国) 5蛟龙号练习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其正式名称应该叫钓鱼岛列岛,总面积约 6.3平方公里,位于123°E-124°E、25°N- 26°N,距我国台湾基隆约102海里,距日本那霸约230海里,其海域为沉积盆地,富藏石油。
图1为“我国部分领土示意图”,图2为“钓鱼岛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
据此完成1~5题。
1.图1中,表示钓鱼岛位置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钓鱼岛的地势特征是()A.南部低,北部高 B.中部低,四周高C.南部陡,北部缓 D.中部缓,四周陡3.据地理位置推断,下列关于钓鱼岛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C.地球位于近日点时,高温多雨 D.地处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4.钓鱼岛附近除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外,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主要原因是()①大陆架宽广,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②附近有寒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搅动③沿岸盛行上升补偿流④位于河流入海口,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A.①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5.一度纬差(1°)长度的六十分之一规定为1海里,即一分纬差(1ˊ)表示1海里。
图中南小岛的地理坐标是25°43.2′N,123°33.2′E,它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最南点。
如以南小岛为基点,领海的最南边界线纬度约在()A.27°55.2ˊN B.27°31.2ˊNC.25°31.2ˊN D.25°55.2ˊN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公告宣布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及海域,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驻地位于永兴岛(约16°50′N,ll2°20′E),设立地级三沙市是我国对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一. 逆温现象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 ,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 ≥T 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 (2)当T S <T 时,逆温现象消失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2. 平流逆温:3. 地形逆温:4. 锋面逆温:三. 逆温的利与弊1. 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2.弊: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不利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四.专题练习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2、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的A 、B 、C 、D 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的烟囱灰尘扩散的是( )3.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变化状况最有利于非典型肺炎扩散的是 ( )[ 2006年·江苏] 上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4~6题。
4.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甲B. 乙 . 丙 D. 丁5.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⑤暖锋过境 ⑥连续阴雨A. ①④B. ③⑥C. ②③D. ⑤⑥ 6. 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 )A. 山地B. 谷地C. 平原D. 丘陵1781年,西班牙航海者在图示地区创建洛杉矶镇。
这里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在人口不太多时,是宁静、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据此回答7—9题: 7.图中两座山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A .90千米B .150千米C .115千米D .230千米 8.这里经常出现逆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盆(谷)地地形B .大气层上冷下热C .人为释放的废热多D .大气逆辐射作用强9.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造成心肺衰竭而死亡。
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混合物。
下列时间最容易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是A .春季早晨B .夏天中午C .秋天傍晚D .冬天晚上 参考下列材料,完成10—12题。
34º35º材料二:图9是我国某特大城市上空2000年7月8日、7月9日等温面分布示意图。
10.该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来自( )A.石油燃烧B.汽车尾气C.煤炭燃烧D.工厂废气11.该城市上空( ) ()A.盛行下沉气流B.气流扩散条件变差C.出现逆温现象D.空气对流显著12.连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该城市( ) ()A.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B.臭氧浓度增加C.可能出现龙卷风天气 D.氮气浓度增加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13.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辐射减弱B.大气逆辐射减弱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D.空气对流运动减弱14.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A.19∶00~22∶00B.04∶00~07∶00C.07∶00~10∶00D.13∶00~16∶0015.右图(图3)中曲线表示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分析回答,图4中甲、乙、丙、丁四种气温垂直分布状况,与④处最为接近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
读图回答16—17题16、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A.一6℃以下 B.6℃以下 C.一4℃以下 D.4℃以下17、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的气温)。
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下图回答18—19题18..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19.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0C/100米)时空变化图。
完成20—22题:20.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A.8时-16时30分B.17时-23时C.16时30分-7时D.23时-5时21.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22.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23.下图为山东丘陵某区域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
下图中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高空的冰晶、雪花下降到距地面2000~3000米时,因周围温度升高而融化成为低于0°C的过冷却水滴,当这些过冷却水滴接触到温度低于O°C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迅速冻结成晶莹透明的冰壳,即形成冻雨现象。
读下图24.冻雨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的()A.①处 B.② C.③处 D.④处25.当某地区出现冻雨现象时,该地区()A.处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B.正值春秋季节C.上空有逆温现象存D .地下潜水迅速上升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长时间、大范围的低温、大雪、冻雨等气象灾害26.据图提供信息分析,形成这次持续雨雪天气的水汽主要来自( )A.印度洋B.太平洋C.大西洋D.北冰洋27.据气象专家分析,本次冻雨是在特定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降水现象,结合图分析下列四幅“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示意图”,其中最容易形成冻雨的是( )28.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单位:℃)(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 。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汽车数以百万计,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人为原因是____;气象原因是_____;地形原因_________________。
29.下图甲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 。
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 S 。
当T S ≥T 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图乙)”。
回答下列问题。
(1)若T S 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 ℃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 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 时以后。
30.图中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
读图回答: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__________m 处。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__________侧。
(3)海拔2000 m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为250 mm和__________mm左右。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__________m。
24.张华居住在某重工业城市,他习惯于在清晨的林荫道上跑步,根据以下资料说明他选择的锻炼时间是否科学?请你帮他分析原因,并说明他应该在什么时间锻炼身体最适宜。
材料一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天气很稳定,对流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只能滞留在近地面。
材料二如下图所示25.读中纬度某地剖面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该地区正受_____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
若P处出现降水,则其降水形式应为____________。
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该天气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包括天气状况)。
(3)图中P处是一工业高度集中的城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烟尘和酸性气体等,这些大气污染物对降水会产生哪些影响?并分析降水对该地空气质量的影响。
(4)若图示天气系统向A方向移走,则P处空气质量是否会明显改善?为什么28.(1)②②处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2)工厂排放大量煤烟、粉尘,汽车排放的尾气,使凝结核增多,烟雾弥漫②处的气温下部低于上部即存在逆温,抑制了气流的上升,不利于扩散,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商业区、居民区位于低洼地,气流不易扩散,加重了污染程度29.(1) 10 8 (2) 1030.(1) 4500M (2)北(3)750MM (4)2000M31.(1)不科学(2)清晨,大气逆温层存在,大气对流运动微弱,城市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大气污染物质浓度较高,日出前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以释放CO2为主,造成清晨林荫道上的空气CO2含量较高(3)应该把锻炼时间改为下午或傍晚32.(1)锋面降雪(2分)(2)绘图如右图(2分)(3)烟尘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的凝结。
(1分)酸性气体溶于水,产生酸性降水(或酸雨、酸雪)(1分)。
烟尘、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表,使空气变得清新,空气质量改善。
(4)空气质量不会改善,一定时期内还会恶化。
(1分)原因:若锋面向A侧移动,则该锋面为暖锋。
锋面移走后,P处上空受暖空气影响,(1分)而P处盆地中的冷空气难以移走,从而使P处空气出现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对流,(1分)加上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
(1分)大气中污染物积聚,空气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