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人教部编版2019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 文言文二则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3.结合注释及译文把握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4.积累中国经典诗文,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内涵。

2.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和明白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
子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杜处士——好书画——有戴嵩《牛》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牧童——拊掌大笑——指出画中错误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翻译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是个问题,也是他们畏难所在,所以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多讲授些文言字词,让学生积累学习,更好学习文言文。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案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静静聆听后,教师提问所播放的曲子是哪首古曲?顺势导入课文。

二、资料链接。

1.《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贤、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锺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3.介绍名画《伯牙鼓琴图》。

三、朗读感知。

1.一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其中“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这句要求学生划分停顿。

)2.二读课文,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语速节奏。

四、文意疏通。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文章,疑问之处组内解决。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二、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卒( cù)逢暴雨乃援( yuán )琴舍(shě)琴辄(zhé)穷其趣2、划分节奏: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重点字词鼓:弹奏卒:通“猝”,突然洋洋:盛大的养子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援:拿,拿过来穷:穷尽舍:停止逃:隐藏4、一词多义志:(1)志在高山:用音乐表现的意境(2)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1.多读,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意思。

3.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言文的简练和深刻。

2.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伯牙的琴声,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和文章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伯牙鼓琴【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读准“汤”字在文中的读音。

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的意思,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点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达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二、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解题。

①“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

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课件1:自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

②读出情感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出示课件2: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相关标签:&nbsp&nbsp部编版&nbsp&nbsp&nbsp&nbsp语文&nbsp&nbsp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图画导入,激发兴趣1.激趣:(出示戴嵩的《斗牛图》)请同学们看看,你想说些什么?(生畅所欲言)2.导入:(出示古文《书戴嵩画牛》)这是大文豪苏轼写的一篇小古文,让我走进课文好好地读一读吧!设计意图:出示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任务,学法多样1.导学:通过上节课学习《伯牙鼓琴》,你学会了哪些学习小古文的方法?生1: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多读,读通顺。

生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等多种方法,自学古文中的字词句,然后再了解古文的意思。

生3:要一边阅读一边质疑,并通过阅读、感悟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出示学习任务:(1)初读,读通读熟。

借助学习单自学字词,会写生字轴、锦、曝、矣。

(2)细读,借助注释,疏通文义。

(3)精读,质疑解难,读懂道理。

三、回读感知,体会表达1.组织学生开始10分钟的学习,教师做好指导。

2.小组汇报,针对共性问题,老师要逐一讲解。

3.引导学生细读,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汇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

4.精读,质疑解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戴嵩的画是正确的吗?还是牧童的话是正确的?要用这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5.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6.总结:牧童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牛尾样子的,戴嵩是画家,画画要源于生活,而艺术往往也会高于生活,例如:齐白石的《虾》,梵高的《星空》就是再现想象的创作。

因此,牧童和戴嵩都可以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有层次、有梯度地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019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9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9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

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⑵这幅画上是什么?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21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21文言文二则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士为知己者死。

——《战国策》◇酒逢知己千杯少。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一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友谊的难得和珍贵。

)2.“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可见,知音是何等的可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动人故事。

(板书:伯牙鼓琴)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示: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标注停顿记号的课文。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伯牙、锺子期。

2.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呢?课件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仔细读读这段话,说说它的意思。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大山的乐曲,锺子期听了(赞叹)道:“琴弹得多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锺子期又说:“琴弹得多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4.伯牙当时已是著名的琴师了,那么,他的琴音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水之外,他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5.假如你是锺子期,你会如何赞叹呢?我们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过渡: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幸福的。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反思

21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哉、巍”等生字。

(2)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情感与价值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学习牧童勇于指出名人画作中错误的精神。

【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互相欣赏的友情,学习牧童的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查资料了解伯牙、锺子期。

教师:制作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1.(课件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关于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

(板书:伯牙鼓琴)读题。

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见其对音乐艺术的酷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破琴绝弦”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1.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4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

(平翘舌音等。

)3.字音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

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

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书下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4.让学生练读停顿的文言内容,指名读,老师带读,齐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哪些词?(知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琴瑟之好……)6.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品味“知音”之情(一)逐句分析,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文言文二则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FL)〗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

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表达运用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

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

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

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

“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

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

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预设:(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欧阳修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曹雪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孟浩然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增广贤文》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

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

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

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艺术的魅力)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

《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

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第2课课时目标: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一、欣赏作品,导入课题1.一首乐曲,让伯牙和锺子期成了知音,艺术就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不仅音乐艺术如此,绘画艺术也同样能震撼人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绘画作品。

课件依次出示四幅著名画作(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戴嵩的牛),最后一幅为戴嵩画的《斗牛图》,顺势导入课题。

2.介绍背景: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尤其这幅《斗牛图》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

因为这幅图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吧。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由绘画作品导入本课,既让学生直观感受绘画艺术的美,又能顺其自然引出故事,让学生质疑,会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课件出示:蜀轴囊曝搐婢拊掌(3)指名朗读,正音。

(4)齐读全文。

2.指导课文,明确节奏。

(1)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2)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