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给予树》教学反思
语文给予树教学反思(8篇)

语文予以树教学反思(8篇)作为一名新老师,教学反思是一个很紧要的环节,我们可以将自身的教学体会写下来,所以,你对教学反思有没有肯定的了解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语文予以树教学反思,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语文予以树教学反思第1篇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课堂呈现,听课的老师比上课的同学多一半,予以我的却是收获良多!对于《予以树》的教学,也算是经过深思熟虑,细心设计,捉住主线——妈妈的情感变更为切入口,层层推动,引导孩子进入文本,渐渐体会主人翁——女孩金吉娅善良、仁爱的思想境界,从而培育孩子们挂念他人,慈善待人的思想感情。
课文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
围绕“予以”打开教学,从而体会“爱”是本躺课的教学重要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放在了凭借文本体验课文蕴涵的人文精神。
一、激趣导入课前,我用说一个日子猜节日的方法来导入课堂,创设与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学情境。
二、紧扣课题,打开教学教学由质疑课题启程,同学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予以”是什么意思?“予以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同学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
同学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三、层层递进,品位“予以”品味“予以”的过程正是他们受到爱心教育的'过程。
教学中,我布置了三个步骤:(一)初品“予以”。
理解“予以”这个词对于三班级的同学来说有肯定的难度。
为了让同学有一个直接的感知,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初品“予以”:一是凭直观感觉,琢磨“予以”;二是结合生活阅历,说说“予以”;三是联系课文,理解“予以”。
在这一环节,我让同学在联系自身生活阅历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呈现人物间的相互予以。
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
”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予以;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绝让别人料想自身买了什么礼物。
”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予以等等。
最后同学自然初品出“予以”就是“送、给”的意思。
给予树课后反思(四篇)

给予树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
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
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
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
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
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
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
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
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课后反思(二)《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10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给予树教学反思10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作者小编沧海红颜帮大家整理的10篇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一《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
我有幸在镇级公开课上教了这一课的第二课时。
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一、文本对话,培养感悟。
引领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实现语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如在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从让学生理解“什么都没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抓住“一直盼望”,想象“ 她想要洋娃娃做什么?”“她怎样一直盼望?”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需要人们的同情。
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读中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
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如在让学生感受小女孩“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怜,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读。
接着出示可怜的小女孩图像配上贝多芬的悲伤的《月光奏鸣曲》及老师解说,此时此刻让我的孩子们说说自己心里想要说的。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7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7篇《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一《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
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老师在教这门课时如何设计教学的呢?今天,一起来分享下老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
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
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
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
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
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
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5篇)

予以树教学反思(优秀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确定对各类范文都很谙习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的我为您带来的予以树教学反思(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共享一下给您最好的伙伴。
予以树教学反思篇一这一课是描写圣诞前一个小女孩一家的情况,与现实生活有确定的差距。
这一单元都是教育孩子们怎样去挂念别人,这是一篇极好的教材,教育同学爱每一个人。
要给我们班上课时,我先领着同学了解了一下圣诞节的时间及西方国家是如何过的。
再让同学联系现在我们身边的人是怎样过圣诞节的,并说说自已的希望。
由圣诞树引入课题,让同学料想予以树是什么样?有什么作用?结果有的同学料想它可以让人的愿望实现,有的同学料想它上面有极多的小礼物,有的料想它每天会在树上结出极多的礼物送给小伙伴等。
看来同学的想象力倒挺丰富的。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故事情节比较简单。
因此,我在复习部分,用了摘要课文紧要内容,填空写,让同学有个直观印象。
然后抓了文章的两条感情线,从快乐的节日气氛感受手足之情,从挂念难过的感情线中又引出仁爱之心和母子之爱,把课文的紧要句子带出来。
而且把朗读,情感体验读,串读,领读结合在各种紧要句型中,最后,引出爱的主题,让同学来泛论——爱在何处,升华主题。
在本校的试教中明显存在着如下问题:老师引领成分较多,同学情感体验不足,朗读引导效果不明显,升华主题花的时间不足多调配时间上需要再加改进,在两部分的详略还欠突出。
为了吸取改进问题,又为了迎合市区同学的基础,我特意在复习过程中加入了“甜美笑容、紧紧拥抱”来区分“的,地”的使用,在流程中也更专注同学的语言规范问题和思维发散性。
在塔山小学上课中,确实克服了在本校试教中碰到的些问题,把两部分的时间差距拉开了,能更从容地引导同学朗读了,主题也升华了,而且真正实现了目标,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感受到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和予以带给大家一种心灵的洗涤。
然而,又有些新的问题和情况显现,需要引起自身的注意。
2023最新-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7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7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家分享的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予树》语文教学反思篇一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目的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
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课文的主旨,也是全文的灵魂。
课文学完后,我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
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
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
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
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让学生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人文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的生命。
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为那些处于困境的孩子写爱心卡,为他们实现心中的愿望。
这一写话练习加深了同学对课题《给予树》的理解。
“给予树”实际上是人化了的树,暗示金吉娅像给予树一样能送给人们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这篇课文的人文关怀是唤醒、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感情。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13篇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一一、导入新课,感受心情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树》,把题目齐读一遍。
(生读)师:圣诞节快到了,妈妈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分头去采购。
两个小时过去了,圣诞礼物买好了,在回家的途中,大家的心情各是怎样?请打开书,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标出最能表现大家心情的词语。
(生动笔)师:谁找到了?1、兴高采烈:师:“兴高采烈”什么意思呢?能换个词吗?生:是非常高兴。
师:那你为什么这么高兴?生:因为我用妈妈给的二十美元买了很多礼物,所以很高兴。
师:那快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
)2、沉默不语:师:什么是“沉默不语”?生:是心里很难受不说话。
师:是呀,那你为什么不说话呢?生:因为我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心里害怕妈妈挨骂。
生:因为我觉得很惭愧,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
……3、生气:师:可妈妈为什么生气呢?生:因为金吉娅乱花钱。
生:因为金吉娅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没为家人买像样的礼物。
……师:是呀,透过塑料口袋,妈妈发现了金吉娅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她有些生气:(生接读)师:可后来母亲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妈妈变得很高兴。
师:你是从文中哪个句子体会到的?生: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动笔划出)师:是呀,又是什么原因让母亲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变化呢?二、以读促思,感悟给予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四段,想想金吉娅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用“~~”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生默读并动笔找。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陈老师发现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句话:出示句子: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
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
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师:请孩子们反复地读,细细地读,不放过一个字,你觉得哪个词很难理解或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什么,你抓住它,做个重点符号。
(生动笔。
)1、援助中心:师:孩子们“援”是这课的生字,把这个词读两遍。
给予树的课后反思(四篇)

给予树的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
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
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
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
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
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
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
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
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的课后反思(二)《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
我有幸在镇级公开课上教了这一课的第二课时。
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文本对话,培养感悟。
引领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实现语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如在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从让学生理解“什么都没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抓住“一直盼望”,想象“ 她想要洋娃娃做什么?”“她怎样一直盼望?”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需要人们的同情。
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
读中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
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如在让学生感受小女孩“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怜,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读。
接着出示可怜的小女孩图像配上贝多芬的悲伤的《月光奏鸣曲》及老师解说,此时此刻让我的孩子们说说自己心里想要说的。
“她真可怜!”“我想让她快乐。
”“我想带她一起回家过圣诞节。
”……孩子们说得很精彩,配乐朗读也富有个性。
从孩子们的话语间,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
这是二读。
金吉娅也是这么想的,大家一起读。
这是三读。
学生的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情感由文本生发,又回归文本。
三、以“情”为线,双性结合。
语文是心灵的学问,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
这堂课,我立足于“情感”主线,引领孩子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使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与人物产生共鸣。
为了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我注重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因此,课堂上学生诗意盎然、灵气勃发。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学生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
体贴之意后,让学生明白,“给予树”不仅在援助中心,更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给予无处不在。
然后出示小诗让生仿照着写上一两句,还要求感兴趣的学生自己也能编一首。
期间,我还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以及句式,让后进生也能写上几句。
写的落脚点落在了学生的情动处。
就这样,浓浓的诗意回荡在教室里,充满爱意的给予之花开在了孩子们的心间。
四、课堂驾御,走进学生。
课后,有同事问我:“你班学生为什么举手这么积极?”我说:“那是黑板上挂着的圣诞礼物发挥了作用。
”那天刚好是10月24日,晚上就是平安夜,我也是因为这个,才萌发了让课堂上表现得好的学生上台去摘一个礼物的想法。
(这礼物包括剪成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片)其实,当初我还在想,礼物是不是太抢眼影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可后来从学生的《公开课上的我》一文中了解到,学生都将得到礼物作为积极举手的动力,课堂上也无一人目光紧盯礼物。
就连我班成绩最差的林邦琪同学,也积极地举起了手,动情地朗读起句子来。
由此可见,用送礼物来激励学生的方法在这堂课上运用是成功的。
可这礼物难道仅能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吗?评课时,有同仁指出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这些得到礼物的同学将表达爱意的诗句写在卡片上再贴回给予树上。
让文本中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与课堂上学生自发的对所有需要送
去爱的关怀的人的爱的自然融合。
同仁一语点破梦中人,这不是对学生灵魂塑造与精神引领的又一大好时机吗?
课堂是灵动的,是不断生成的。
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走进学生、聆听学生。
可能由于紧张的缘故,课堂上,我只顾自己教学环节的落实,有的甚至没有听清学生说什么。
应此,就有林校长的评课:“你在课堂上太严肃了,应该还学生以微笑。
”校长这句话意味深长,我欣然接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最后一段的教学还不够落实,“为什么把这棵圣诞树称为给予树?” 学生理解还不够透彻等,都有待改进提高。
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我们应该让教学反思成为自身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主动反思、深入反思、不断反思,促进个人的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