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贮藏保鲜研究的进展(1)

合集下载

荔枝气调保鲜研究进展

荔枝气调保鲜研究进展

荔枝气调保鲜研究进展王欲翠;冯毅;吴德全;蔡金龙;向红【摘要】荔枝果实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但是荔枝采后极易腐烂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气调保鲜技术具有操作方便且安全可控的优点,目前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保鲜方法之一.本文通过概述荔枝的保鲜现状,归纳国内外气调保鲜技术在荔枝上的应用研究,分析了荔枝采后生理及品质劣变、荔枝气调保鲜的研究和荔枝气调复合保鲜技术,讨论了荔枝气调保鲜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荔枝采后保鲜技术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Litchi is beneficial to humanhealth becauseofits rich nutrition,but rot of litchi causesa great number ofeconomic loss.At present,gas-adjusted fresh-preserved technology for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security has be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advanced postharvest techniques.The researchesof gas-adjusted fresh-preserved technology of litchi through the review of litchi fresh-keeping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are summarized.Postharvest physiology,quality deterioration,research on air conditioning preservation,and combined preservation techniquesof litchi are analyzed.The problems on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of litchi with modified atmosphere and its application,as well a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modified atmosphere technology of litchi.【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年(卷),期】2017(038)023【总页数】6页(P340-345)【关键词】荔枝;气调保鲜;采后生理;复合保鲜【作者】王欲翠;冯毅;吴德全;蔡金龙;向红【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广州鲜之源生态冷链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1486;广州鲜之源生态冷链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1486;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55.1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属亚热带常绿无患子科植物,在华南地区广泛栽培,果实营养丰富,素有“中华之珍果”的美誉,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水果之一[1-2]。

采后荔枝果实安全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采后荔枝果实安全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采后荔枝果实安全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荔枝果实凭借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等优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果实在采后贮藏与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病原菌感染、褐变、腐败等现象,导致荔枝果实的品质显著下降。

当前常用的物理保鲜法、人工合成化学杀菌剂处理等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却存在着成本高、出现化学残留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探索使用可生物降解、无毒害且不会污染环境的新型安全保鲜技术备受关注。

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述了采后荔枝果实品质劣变的原因,后重点综述了采后荔枝果实安全保鲜技术研究进展,以期能够为保证荔枝果实采后品质,延长其贮藏期等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荔枝果实;品质;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引言荔枝也被称为荔支,是原产于我国南部的一种亚热带水果,具有果实产量高、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与菠萝、香蕉、龙眼等合称“南国四大果品”。

荔枝味甘性温,具有开胃益脾、补脑健身、增加食欲、止腹泻等功效。

受到荔枝特殊果实结构的影响,再加上荔枝果实成熟期温度较高,采收之后极易受到病原菌侵染与果皮褐变,进而导致果实品质显著下降,既不利于果实采后贮藏与运输,又无法保持其良好的食用价值与商业价值。

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由于荔枝贮运不当造成的损失高于20%。

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保鲜技术对于延长采后荔枝果实货架期、提高果实品质、保持其食用价值与商业价值等具有重要意义。

1采后荔枝果实品质劣变的原因分析1.1病原菌侵染荔枝多在高温高湿的夏季成熟,这一阶段病原菌较多且活性比较强。

再加上荔枝果实较甜、营养价值较高,因此极易遭受病原菌的侵染。

众多研究表明,病原菌侵染是导致果实品质劣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引起荔枝果实采后品质劣变的病原菌包括酸腐菌、炭疽病菌、荔枝霜疫霉菌等。

其中以荔枝炭疽病菌、霜疫病最为严峻,这两种病害均潜伏在果皮表面,有时也会从伤口、虫孔等位置处侵入进而对荔枝果实遭受一定的伤害。

另外,部分细菌、酵母菌等也会繁殖于果皮表面,后逐渐深入到果实当中,进而导致果肉变酸甚至腐烂。

荔枝

荔枝

荔枝的采后生理特性和保存方法及其研究最新进展2. 1 荔枝果实结构荔枝果实结构最明显的特点是表面有龟裂片。

其果皮由内、中、外三层构成,最外一层为含花青素苷的栅状组织细胞,组织孔隙极多; 中层是细胞间隙极大的海绵状组织,占果皮大部分; 而最内层则为数层组织教秘的薄壁细胞。

外果皮与中果皮之间有石细胞,含有褐色物质。

各层相互间结合十分疏松保水力极弱,在不保湿的贮藏条件下,尽管果肉含水量高,但基本上不能向果皮输送水分致,使果皮不断失水,从而引起果实干枯萎缩和褐变。

2. 2 荔枝采后生理活动荔枝采后呼吸作用加强并形成大量乙烯,果实成熟与衰老加速,果实中营养成分由合成过程向分解过程转化。

2. 2. 1 呼吸作用的影响荔枝为无呼吸跃变期果实,采收后不发生贮藏物的水解作用,呼吸作用以逐渐利用可溶性糖类为主.荔枝在下面3种情况下呼吸作用会很强,1果实采收后的初期刚采摘下的果实呼吸作用较强,随后逐渐降低,最后又会上升,采后内1-4天内,呼吸强度明显下降并存在一个谷点,且各品种之间没有差异。

同时,果皮也相应由红色变褐色,逐渐失水失重而枯萎,海绵组织收缩,细胞间隙减小,细胞互相挤压,孔隙阻塞,从而造成果实无氧呼吸变酸,最后腐烂。

2 果实的大部分变色腐烂时,腐烂使果实呼吸又趋上升。

3果实由低温转到常温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贮藏温度越低则果实的呼吸作用愈低在常温下,不同荔枝细胞中的呼吸作用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由低温转到常温时,呼吸会很快达到最高值,峰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大。

所以,呼吸热是影响荔枝冷藏和冷链运输的重要因素,预冷排除呼吸热是贮藏的有效措施,能降低果实的生理活动和抑制病原菌活动进而降低褐变和腐烂率。

2. 2. 2 乙烯作用乙烯是促进果实成熟和衰老的主要激素,能增加细胞质膜透性,使CO2进入细胞加速氧化过程,促进鞣质和有机物消失。

荔枝内源乙烯向外释放,使环境中乙烯浓度增高,从而又促进果实呼吸代谢,加速其成熟与衰老。

荔枝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荔枝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荔枝 为无 呼 吸跃 变期 果 实 , 收 后 。 采 ] 不发生贮藏物的水解作用 , 呼吸作用 以逐渐 利用 可溶性 糖类 为 主 。由于荔枝 采后 的 呼 吸强度 明显 上 升 , 在 采 后 的 1 故 ~4d内 , 呼
基金项 目: 福建 省科技厅重大研究项 目(0 4 0 ) 2 0年第 2 06 期
热 带 农 业 工 程
2 9
荔枝 采后 生 理 及保 鲜 技 术研 究进 展
费 帆 王则金 王雅立 林启训1 . 2
(. 1 福建农林 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福建福 州 3 00 502
2 建省农 副产 品保 鲜技 术开发基 地 .福 福 建福 州 3 00 ) 502
P (和 P P) OD 是 导 致 果 皮 褐 变 的 关 键 酶 。荔枝 贮藏 和 褐 变过 程 中 P O 活 性 的 变 P 化 , 同的研究 者 所 得 的结 果 不 同。林 植 芳 不 等_] 】报道荔枝采后贮放 2d内, 。 酶活性 出现 高峰, 随后果皮发生褐变;a br a 等E Z u em n ]
摘要: 荔枝出 L贸易前景很好 , J 但却因贮藏保鲜问题 , 使远距离运销受到限制。本文 阐述 了荔枝采后 的生 理生化 变化 , 总结 1目前 国内较为常用 的荔枝贮 藏保鲜技术方法 , 『 并对荔枝保鲜技术的研 究方向提 出了建议 。 关键词 : 荔枝 ; 采后生理 ; 保鲜 技术 ; 研究进展
1 荔枝的采后生理
1 1 呼 吸作 用 .
吸强度有明显下降并存在一个谷点, 且各品 种之 间没 有差 异 - 。在一 定 的温 度 范 围 内 , 7 j 贮温越低则果实 的呼吸作用愈低。住常 温 下 , 同荔枝 细 胞 中的呼 吸 作用 的变化 趋 势 不 是一致的, 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 但 当果实大部分变色腐烂时, 呼吸又趋上升, 这 个过程一般持续 5 。通过适 当的低温 可 ~6 d 控制果实的呼吸作用 , 但当果实 由低温转到 常温时, 呼吸会在 6h内达到最高值 , 且随贮 藏时问的延长 , 这个高峰值也会变大_ 。 7 ] 12 乙烯释 放 . 荔 枝属无跃 变型果实 , 果实成熟不必通过 乙烯产生来启动_。荔枝采后贮藏过程 中乙 8 ] 烯 释放量很低 L , 9 在果 实成 熟过 程 中, J 乙烯 可 能也只在一个较低水平上起作用[ 。采用乙 1 ( ) ] 烯 合成 抑制 剂 C c 和赤霉 素合 成抑 制剂 ol 。 处理 可 以延 长荔枝采后贮放 时问 , 乙烯产 但对 生没有显著影响口. 1 】 。采用乙烯受体抑制剂 1 MC 处理对荔枝果实的乙烯 释放无显 著影 P 响 , 不能延 缓果 皮褐 变 , 表 明荔枝 果 皮褐 且 这 变是一个 对乙烯不敏感的生理过程 _ J 。 13 酶 活性 的变化 .

荔枝采后处理与保鲜综合技术

荔枝采后处理与保鲜综合技术

荔枝采后处理与保鲜综合技术荔枝采后处理与保鲜综合技术时间:2012-06-21 19:53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05次荔枝采后处理与保鲜综合技术陈维信吴振先广东省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采后科学与技术系 1 荔枝采后变褐变质主要原因及其控制采收后的荔枝果实极其容易变褐变质,我国古代就有荔枝采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荔枝采后处理与保鲜综合技术陈维信吴振先广东省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采后科学与技术系1 荔枝采后变褐变质主要原因及其控制采收后的荔枝果实极其容易变褐变质,我国古代就有荔枝采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的记载。

要做好荔枝保鲜工作,首先要了解导致荔枝变褐变质的原因,才能采取相应的保鲜技术措施。

荔枝果实的采后褐变原因非常复杂,综合目前的研究报道,导致采后变褐变质大致可分为生理和病理两大方面的原因。

生理原因包括酶促褐变,如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花色素苷降解等,通过降低温度、改变气体成分、调节pH 值等调控制酶的活性,可起到抑制褐变的作用;果皮采后很容易失水也可引致褐变,通过适当的包装,防止果皮失水是荔枝防褐保鲜的重要措施;荔枝采后的呼吸强度很高,消耗大量的贮存物质和促进果实的成熟衰老,导致品质风味下降,降低温度褐降低氧气等措施,抑制呼吸作用,有利于保持延长荔枝的保鲜时间和保持品质。

病理原因,荔枝炭疽病、霜病疫病等多种采后病害的为害可导致荔枝变褐腐烂。

荔枝炭疽病病原菌主要来自采前潜伏侵染,到采收时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可高达到90%左右,荔枝采后常温放置3-4天开始表现症状,先是果皮局部变褐,然后病斑迅速扩展至全果变褐。

即使在采后用杀菌剂处理,防治炭疽病效果也不明显。

在荔枝果实生长期间喷雾2~3次杀菌剂可显著地降低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减轻荔枝采收后炭疽病的发生严重程度 ,提高荔枝贮藏效果。

国内外果蔬贮藏保鲜技术进展

国内外果蔬贮藏保鲜技术进展

国内外果蔬贮藏保鲜技术进展【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果蔬产业迅速发展。

蔬菜、水果已成为继粮食之后我国种植业中的第二和第三大产业,从1993年开始,水果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水果第一大国。

在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普遍控制在5% 以下,美国果蔬在保鲜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的情况下,我国每年生产的果蔬从田间到餐桌,损失率高达25%~30%。

说明我国在果蔬保鲜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同时也说明在保鲜领域隐藏着极大地潜力,研究发展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势在必行。

【关键词】:国内外果蔬贮藏保鲜进展一、我国果蔬生产概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果蔬产业迅速发展。

蔬菜、水果已成为继粮食之后我国种植业中的第二和第三大产业,从1993年开始,水果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水果第一大国。

2003年果园面积9436.7千公顷(14155万亩),产量7551万吨。

其中,苹果、梨、桃、李、柿的产量均居世界各国之首,苹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梨产量占60%左右;柑橘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列第三位;全世界荔枝70%产于中国。

山东是我国第一大水果主产省区,年产量1060万吨,之后依次为河北(767万吨)、广东(718万吨)、陕西(621万吨)。

2004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17954千公顷,产量54032万吨,居世界第一。

二、果蔬保鲜蕴藏巨大商机尽管我国果蔬产量如此巨大,而且其采摘到销售过程中所损失的数量也是个非常巨大的数目。

据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发现,我国每年生产的果蔬从田间到餐桌,损失率高达25%~30%,年损失价值近800 亿元人民币,主营果菜农民按2亿估算,平均每个农民年均少收入600元。

[1]而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普遍控制在5% 以下,美国果蔬在保鲜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在果蔬保鲜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同时也说明在保鲜领域隐藏着极大地潜力,即果蔬贮藏保鲜背后蕴藏巨大商机。

荔枝的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技术

荔枝的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技术

荔枝的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技术荔枝的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技术荔枝是典型的南亚热带水果,因果皮结构疏松无蜡质层保护而容易失水;果肉含糖高汁多,成熟期又在高温的夏季,采果以后生理活动旺盛。

同时也易受各种微生物侵染,所以果实采后最易变质崐腐烂,丧失原来的色、香、味,给贮藏保鲜带来很大的困难。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记:“其实离本枝一日色变,二是香变,三日而崐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近年来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对荔枝、龙眼的贮藏保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常温贮藏应用于生产能贮藏5-7天;低温贮藏可达34天,货架寿命24小时,近崐年应用熏硫技术及复色剂贮藏期可达45-60天,贷架寿命3-5天,但果皮色泽不真,有异味等缺点,荔枝速冻技术可贮藏数年这是属加工范崐围。

随着荔枝产量的增加,商品流通量大,这项技术提出了更迫切、崐更高要求。

一、荔枝贮藏的原则:(一)保证有优质的果源:要使荔枝贮藏的时间长,首先加强果园的管理,特别是病虫害的防治。

有虫口或机械伤,病果或带病原多的果实,最好的采后处理技术也无济于事。

常见的病虫是“蛀蒂崐虫”和“霜疫霉病”,这二者在采收前20天内最易发生,在正常的常规管理之下最好在采收前喷一次防“霜疫霉病”的药,以便在采后减少病原密度。

(二)合适的采收成熟度:果实自然衰老是品质变化的原因之一,为了使果实采收后,通过贮藏后果品能表现出该品种特有的色香味,因而对商品果的采收成熟度愈低愈好。

一般以成熟度达85%为度。

(三)降低果品的生理活动:荔枝实采收后仍是有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在强的呼吸作用,一般有400-500微克分子/公斤.小时,比苹果、柑桔高2-3倍,低温贮藏应迅速予冷降温,早晨采果,不能在阳光下晒,常温贮藏要通气散温。

(四)合适的包装:常温贮藏要求能散温(呼吸热),同时又要保湿防止果皮失水变褐。

这二者是矛盾的、在设计包装物时二者都应考虑达到最佳的状态。

低温贮藏要求热交换好,冷气能很快进到果品:同时要保湿,因冷库的湿度较低一般都用塑料薄膜密闭小包装。

荔枝保鲜调研报告

荔枝保鲜调研报告

荔枝保鲜调研报告调研目的:了解荔枝保鲜的市场需求与现有技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调研背景荔枝是一种热带水果,具有浓郁的香甜味道,深受消费者喜爱。

可是,由于其易腐性,荔枝的保鲜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市场销售的关键因素。

因此,了解荔枝保鲜的市场需求与现有技术,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荔枝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通过实地走访农田、果品市场和荔枝种植基地,了解生产环节中的保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3. 针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对荔枝保鲜的需求和期望。

三、调研结果1. 目前,主要的荔枝保鲜技术包括低温贮藏、控制气体技术和包装技术等。

然而,这些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 生产环节中,由于种植技术不足、采收过程中的损伤以及包装等问题,导致荔枝保鲜效果不佳,在仓储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腐烂等情况。

3. 消费者对于荔枝保鲜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延长货架期、减少损耗和保持口感等方面。

四、建议与解决方案1. 加强种植和采摘技术培训,提高荔枝的质量和口感。

2. 探索新的荔枝保鲜技术,如气体调控和微生物处理等,以延长货架期和减少损耗。

3. 优化包装材料和方式,增加荔枝的抗压能力和避光性能。

4. 在物流运输环节加强温湿度控制,减少荔枝的损伤和腐烂。

5. 提高消费者的荔枝保鲜意识,推广正确的存放方法和食用建议。

五、结论目前,荔枝保鲜问题在市场销售中仍然存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解决。

通过加强种植和采摘技术、探索新的保鲜技术、优化包装材料和方式以及加强运输温湿度控制等措施,有望改善荔枝保鲜效果,满足消费者对于荔枝保鲜的需求和期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贮藏保鲜研究的进展赖巧云 敖宁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 广东湛江 524001) 收稿日期:1998—07—21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在荔枝采后生理、病理及贮藏保鲜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荔枝保鲜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 荔枝 采后生理病理 保鲜 荔枝(L itchi chinensis So nn)属无患子种,为亚热带常绿植物,原产于我国南部,作为一种高价值的亚热带水果,现已广泛种植于亚洲的亚热带地区以及夏威夷、南非、澳大利亚等地。

我国是最大的荔枝生产国,种植面积约为3.06×105hm 2,总产量达3.96×105t [1]。

荔枝是最不耐贮藏的果品之一,古人云:“其实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色香味去矣”。

可见荔枝采后品质变化之快。

荔枝每年因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20%以上,为此,国内外许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都纷纷对荔枝采后生理品质变化规律及贮藏保鲜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荔枝速冻冷藏保鲜方面,已能保证果品贮存半年或更长时间[2~6]。

然而在出冷库后货架上品质的保持及常温保鲜方面,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文特对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病里过程及贮藏保鲜研究的最新进展作如下综述,并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1 荔枝果实的结构特点及采后生理、病理过程荔枝果实完全成熟后,果皮(壳)变薄变硬,并长出许多鳞斑状突起,果皮呈鲜红或攻瑰红色,有的还带点绿色,果肉(假种皮)乳白色,半透明,内裹深褐色的种子。

荔枝果皮结构复杂,是由三层组织构成:最外一层为含花青素的栅状组织细胞,组织孔隙极多;中层是细胞间隙极大的海绵状组织,占果皮大部分;而最内层则为数层组织较密的薄壁细胞构成。

外果皮与中果皮之间有石细胞,含有褐色物质[7]。

荔枝果皮保水力极弱,水分容易蒸发从而引起果实干枯萎缩和褐变。

荔枝为无呼吸跃变期果实[8~11],采收后不发生贮藏物的水解作用,呼吸作用以逐渐利用可溶性糖类为主[12]。

荔枝果实含糖15%,蛋白质1.15%,灰分0.5%[13],未报道含有淀粉和脂肪。

采收后的荔枝果实初期呼吸作用较强,随后逐渐降低,最后又会上升,同时,果皮也相应由红变褐,逐渐失水失重而枯萎,海绵组织收缩,细胞间隙减小,细胞互相挤压,孔隙阻塞,从而造成果实无氧呼吸变酸,最后腐烂。

荔枝腐烂变质的原因很多,主要由腐烂病菌引起,包括黑曲霉、黄曲霉、两型壳曲霉、四脊曲霉、无冠构巢曲霉、柱孢属、可可球二孢属、青霉属、盘长孢状刺盘孢和盘多毛孢属等14种真菌[14]。

此外,夏威夷长蠕孢(H elminthosp orium haw aiiense )亦是引起荔枝腐烂的一种真菌[15],我国某些荔枝品种对此菌特别敏感。

上述腐烂病菌引起的荔枝腐烂有9种类型,包括曲霉腐烂1号至5号、柱孢属腐烂、可可球二孢腐烂、刺盘孢属腐烂和盘多毛孢属腐烂等。

它们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或采收前后潜伏在果皮表面,或从虫孔、伤口侵入,为害果实。

此外,一些酵母菌、细菌也会在果皮表面繁殖并深入果内,使果27云南热作科技 Journal of Yunnan Tropical Crops Science &Technology 1998,21(3):27~31 CN 53—1604/S 肉变酸腐烂。

2 荔枝保鲜研究进展2.1 防止荔枝果实褐变的研究在对于荔枝果实的腐烂机理未完全了解及有效的抑制药物尚未开发之时,荔枝保鲜主要是通过冷冻或冷藏来完成的。

由于冷冻或冷藏后出库的荔枝在货回上迅速变褐,因此,长期的研究工作都集中于如何防止荔枝果皮变褐,以确保其美观,从而保证商品价值。

我国早在明朝就有了荔枝保鲜方法,其做法是,选择巨竹,开隙,放入荔枝再密封。

后来又采用把荔枝吊入井水之中进行短期贮藏。

50年代初,何立才报道将荔枝冷藏于2~3℃,湿度控制为90%以上,可以保鲜20~30d。

Thom pson(1954)[15]提出荔枝经水冷后,装入通风聚乙烯袋中并贮藏于4.4℃,9d后外观仍很好,无烂果,带枝果比不带枝果效果好。

Muk-er jee[16]则把半成熟荔枝放入聚乙烯袋中用湿苔藓保色,贮于7.2℃下,可维持3周。

也采用密封干燥器在低温下存放荔枝,发现在高浓度自发二氧化碳环境中可保持一个月不变质[17]。

Campbell(1957)[18]的研究表明,荔枝在开放式存放条件下,即使贮于1.7~2.1℃,3d之后也逐渐变褐,而若装入有孔的聚乙烯袋中,三周后色味仍好,仅有极少腐烂,林学正(1981)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果[19]。

在进行物理护色保鲜研究的同时,人们也考虑采用化学药剂处理,以延迟荔枝果实变褐腐烂。

Sing th(1985)[20]报道用0.5%CuSO4浸果,可以保持其鲜红色的外观。

Dennison (1958)[21]证明用0.5%~1.5%脱氢醋酸处理,既可护色又能有效地防止腐烂。

Carg(1972)采用邻苯基苯甲酸钠+6%~9%蜡乳液,发现有较好的防褐防腐作用。

Caur(1979)[23]用2%次氯酸钠浸果3min,贮藏7℃下42d,其色、香、味仍保持较好。

何大玲(1984)[6]则提出用特克多或本莱特1000×10-6+乙磷铝1000×10-6处理后再用0.04m m的聚乙烯薄膜袋小袋包装并于3~5℃贮藏,几天后取出在室温下放30h,仍基本保持荔枝原有风味。

福建果品公司(1985)[5]研究了预冷、冷链及添加药剂处理对荔枝保鲜的效果,提出了预冷处理对保鲜贮运的重要性,并提出应重视防止果皮干裂及药剂防腐措施相配合。

中科院华南植物所研究出一套低温速冻贮藏法,已作为较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主要针对荔枝出口及北运。

其具体做法是:10%柠檬酸+2%食盐+2%亚硫酸钠浸果2m in,再于-23℃速冻后分成500~1000g 薄膜袋包装,于-18℃贮藏,可以存放长达一年[24]。

张其昌(1986)[25]则采用0.5%卵磷脂+ 2.5%碳酸氢钠乳液处理预冷过的荔枝果实2min,晾干后放入0.04mm厚的聚乙烯袋中密封贮藏于室温下,8d后果实仍保持鲜红颜色,失重率仅为2%~3%,腐烂率为4.6%。

高经成等(1990)[26]研究表明:低温贮藏,采用塑料袋小包装及用2000×10-6或更高浓度的虎皮灵处理荔枝均能减轻果皮褐变的发生。

罗保康等(1991)[27]采用1000×10-6托布津处理后再用0.04mm厚聚乙烯薄膜袋包装,常温或低温下贮藏,鲜果率及好果率都分别得到提高。

同时还试验了用微波处理、硫代硫酸钠、硫脲、托布津+硫黄熏、托布律+高锰酸钾及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多菌灵和特克多等的处理效果,结果以硫脲的处理效果最佳,其次为硫代硫酸钠。

Wong (1991)[28]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配成1g/l 浓度的溶液,于48、50及52℃三个温度处理荔枝果实0.5~18min,在5℃贮藏2周和4周,结果在48℃浸1~3min和50℃浸1~2min的两种处理,果实外观最佳,发病率最低,但不同品种的荔枝,处理效果差异较大。

也有人建议用施保克或细胞分素及赤霉素溶液浸果再用冷藏贮存[29]。

为了取得最佳的防褐变效果,人们对荔枝采后果皮褐变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Jo slyn (1975)[30]指出果实组织的褐变通常与酶活性的增加有关。

Joubert(1975)[7]认为受伤的荔枝28 云南热作科技 第21卷 果实中PPO和POD活性较高。

谭兴杰(1984)[31]将多酚氧化酶提取后,用丙酮和硫酸铵纯化,再以邻苯二酚、焦掊酚及D,L-3,4二羟基苯丙氨酸作底物测定酶的活性,然后试验采用硫脲、亚硫酸钠、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焦亚硫酸钾、氯化钠、蔗糖及对苯二酚等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亚硫酸钠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酶具有强烈抑制作用。

Huang[32]采用享特色度评分的方法,他发现贮藏期内荔枝内果皮POD活性下降,PPO 活性上升,外果皮POD活性增加,PPO在头29d内没有变化,随后迅速增加。

POD活性的下降和PPO活性的上升与果实色变同步进行。

Underhill等(1995)[33]采用细胞定位技术研究了PPO和POD的活性,他们认为,荔枝果实褐变时,外果皮的PPO和POD活性最高,中果皮与内果皮则较低,而外果皮的褐变就是由于酶活性引起。

他进一步认为,过去提出的果皮褐变仅由PPO引起的说法有待探讨。

张昭其等(1997)[34]进一步研究了荔枝果皮褐变及一些生理生化反应,认为前期褐变主要是果皮失水, pH提高,引起花色素苷的褪色或变色而产生,保湿及降低果皮pH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果皮的红色。

而后期褐变则由于酚类物质的酶促或非酶促反应形成的黑色物质的积累而产生的,无法人为恢复。

因此,彭永宏(1988)[35]认为,控制荔枝果皮褐变主要有两大策略,即控制采收初期果皮的迅速失水和抑制直接促进果皮失色的酚类物质的酶促或非酶促氧化。

至今为止,有效抑制褐变的药剂未能发现,因此也就无法获得有效的防褐变保鲜技术。

2.2 荔枝常温保鲜研究由于荔枝果实生理的特殊性,低温贮藏似乎是成功保鲜的必要条件,为此,国外荔枝采后操作均采用冷链系统。

考虑到冷链系统的高成本及出库后常温环境的影响,国内外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荔枝常温保鲜研究。

由于常温保鲜必须同时考虑到褐变与腐烂两大因素,因此难度较大。

有报道在采前喷洒如石硫合剂、铜合剂的方法,也介绍采后用甲醛或克菌丹处理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

Kev in(1982)[36]用52℃0.05%苯菌灵浸泡果2min,再装泡果于小篓中,又用0.01mm厚的PVC薄膜袋包装,存放9d,荔枝风味几乎不变。

吕荣欣等(1985)[37]采用保鲜剂4号、保鲜粉、食盐、AIBA、2-AB及PE袋包装处理等方法试验了早红、乌叶、兰竹等品种荔枝的常温保鲜,结果表明,用食盐及保鲜剂4号处理对防腐及保色均有较好效果。

陈志宏等(1997)[38]试验用乙烯吸收剂、减压贮藏、乙烯吸收剂+SSC浸果的三种处理方式进行糯米糍荔枝的常温保鲜研究,他发现,乙烯吸收剂+ SSC处理,可延长贮藏7~10d,色香味保持不变,又进一步研究了中草药百部、良姜、虎杖、花椒,丁香等对荔枝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采用中草药处理再结合使用乙烯吸收剂及聚乙烯薄膜袋,可使荔枝常温保存十天仍具有良好品质和风味[39]。

目前国外则主要采用熏硫方法进行荔枝常温保鲜[40~43],熏硫剂量为每1600kg果实燃烧1kg化学硫磺。

处理后的果皮脱色变白,室温下3~5d后又恢复为一致的粉红色,并永久保持。

同时果皮也变柔韧,操作时不易破裂。

然而,熏硫处理产生残留及后味,且并不能有效控制采后真菌特别是青霉菌的侵染,并导致果实失水失重,因此,熏硫保鲜还是尚有争议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