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良渚遗址能证明五千年文明史

合集下载

从这里回望五千年中华文明

从这里回望五千年中华文明

从这里回望五千年中华文明良渚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更在于它是中华儿女回望历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依托。

文︱《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图︱《中国报道》记者 刘嵘走近良渚,我们先从瑶山遗址开始。

瑶山遗址位于良渚古城城址外东北方向约5公里、一处海拔约35米的山丘顶部,是一处良渚文化早期的祭坛和高等级墓葬复合遗址,共清理出13座墓葬,出土随葬品754件(组),其中玉器共出土678件(组),单件共2582件。

也许53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是在这里祭祀神灵、观测天象、眺望四方,而后发现了那片“美丽的水中陆地”,开启了这个“神王之国”延续10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明初始阶段满天星斗中的一颗耀眼明星。

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命名的良渚文化,也许是暗含了某种机缘巧合。

“渚”,是水中的小块陆地。

5000年前,良渚古城的确是一座水城。

江南地区的人们百年前甚至还保持着良渚时期先民们依靠舟楫出行的方式。

漫步在良渚遗址公园内,草木葳蕤,气象万千。

良渚文明的核心分布区,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位于北纬30°——这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等人类古老文明的发祥地,都大致处在这条纬线上。

经过距今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6000年的崧泽文化发展的积淀,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

良渚文化考古发掘至今已延续了83年,考古发掘和已有研究显示,良渚古城遗址规模宏大、遗存类型复杂、内涵丰富,其遗产的整体价值由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遗存要素共同承载。

虽然许多内涵和细节尚未得到完整、清晰的揭示与呈现,但我们已经可以勾勒出一个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的区域性早期国家的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一一 杭 第
包含 黑陶的这种 义化 , 命名为“良
渚 文化 ”,从 而开 始 了 良渚 文 化 研究 的新 历程 。
遗址 步搬 》 ‘ I 5 ,从 I n n 戊为 良消 艾化 考 , 研 宄I , I ( J 发端 。 l 9 3 6 年 以J , 1 t I J 。 戈 爆 发, 良渚地 的 考 I I : 作 也像 个= 他地 方 样 处 J 停滞 状 态。 “
反 山是一 座东 长约 9 0米, 南 北宽约 3 O米,相 对高约 q米的 十墩,从路面暴 露的断面看 ,完全 是一鹰人工堆筑 的熟土墩 。 听说“ 文
/ I - 松f 『 = J 一 寓林 遗址 ;

1 蠡
物 学 雨I 号r L 学 的 发 展 , 人 类 始 墩遗 1 : 、
钟家 村等 遗址 ,川[ I f 洲 捩 的
遗址仃 l 0余 处 之 彩 ,… I J 人 景的 陶 , f ,许撰 , …版 J 爻化 _
困 最 价 值 的 遗 项 『 f 之 。
式提 出把 长江 以南 太湖流 域主 要
寻 找消失 的文明
人 约 距 今 4 3 0 0年 前 , 场 特 大 的洪水 席卷 中国 的尔 南 部地 。这 场 洪 水 矢 ¨ 持续 ' r 多 久, 以至 J 今 人的机 州 余机一 带 ,普遍 留 卜了 l米 多厚 的' ; = 『 I =
统一的精神信仰、 分化的社会阶层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权组织t J
D 0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典型的物证. 是人类共同的 l
臼 宝贵 财富 、 习近 平总 书记 指 出 : “ 良渚 遗址 是实 证 中华 5 O O O多

: ¨类遗j . 城”

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价值在浙江省,有个地方叫良渚古城遗址,真的是个神奇的地方哦,考古学家们挖掘出来的东西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门。

良渚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个宝藏,事实上,它就是一座古代文明的瑰宝,足足有五千年的历史,简直让人感叹时间的流逝啊!想象一下,当年这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穿着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真的是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说到考古发现,这里的出土文物可谓是琳琅满目,金器、玉器、陶器应有尽有,简直是个博物馆啊!每一件文物都像是在诉说着它的故事,有些玉器雕工精细,仿佛能看见古人对美的追求,手工艺水平那真是令人咋舌。

更别提那些神秘的石器了,古人真的是脑洞大开,居然能把石头变成这么多实用的工具,简直是聪明得让人自愧不如。

有趣的是,良渚遗址还发现了许多大型的土堤和水沟,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可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建设啊,简直可以说是城市规划的雏形呢。

想想看,几千年前,他们就能想到如何排水、筑墙,这种智慧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历史上,许多古文明都是依水而建,良渚也不例外,周围的水系让这里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居住地,想必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定是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惬意得很。

不仅如此,良渚遗址的出土文物还揭示了古人的宗教信仰,很多祭祀用的器物表明他们在精神世界上的追求。

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围坐在火堆旁,带着虔诚的心情,向天神祈祷,或许他们也有过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这种情感,虽然时光流逝,但却是人类共同的心声。

古人用他们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像是一颗颗星星,在历史的夜空中闪烁。

提到良渚的考古价值,那真是一言难尽,简单说就是,它不仅仅是个考古遗址,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

研究这些文物,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甚至能窥见古代人类的生活智慧。

有人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而良渚古城遗址就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读起来真让人爱不释手。

此外,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还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博大。

良渚:五千年文明的印记

良渚:五千年文明的印记

良渚:五千年文明的印记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9年第11期汇编|朝暮良渚古城遗迹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距离杭州市中心16 千米。

它是浙江省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良渚玉琮王”的发掘地,也是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的良渚文化的发祥地。

1936 年,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先生率先发现良渚文化;2019 年7 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这座古城已经苏醒,向人们诉说着5 000 年的历史。

这里有高晓松的晓书馆,有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还有良渚博物院、美丽洲教堂……再加上7 月开放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这个浪漫之地既文艺又具历史底蕴,绝对是杭州又一大必逛之地。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总面积14.33 平方千米,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四个片区。

目前正式开放的是城址区核心部分,主要设置了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十大片区,面积共3.66 平方千米,在这里可以慢悠悠地逛上一天。

城门与城墙坐上游览车,第一站将停靠在良渚古城的陆城门遗址。

一进入公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水稻,稻田里白鹭成群嬉戏、绿植丰富多样,为大家还原了5 000年前良渚古城先民们的生活环境。

在整个游览过程中,如果你够细心,会发现公园用不同的植物对古城内的各个遗址分布区作了划分。

大片的水稻代表了这里丰富的水域资源,树皮铺陈的区域则代表着一处处房屋遗址。

一眼千年,良渚古城的生活环境以这种独特的方式重现在我们眼前。

营建在沼泽湿地的良渚古城河网密布、水系发达,良渚先民乘坐独木舟与竹筏往来于古城内外,宛如一座“东方威尼斯”,而陆城门是良渚古城唯一的陆路交通通道,可以想象它当年的气派和巍峨。

在这里不仅有5 000 年的历史感,更有回归过去的自然生态。

独特的人物雕像或在河里撑船,或在路边劳作,远远看过去,仿佛穿越到5 000 年前,感受着当时先民们平淡而充实的生活。

良渚文化,中华五千年文明实锤

良渚文化,中华五千年文明实锤

良渚文化遗址惊现人间良渚,义为水中美丽的小洲,这是一个充满江南水乡地域特色的名字。

的确,和其他江南一带常见的小镇一样,它是一个山清水秀、物阜民康的地方。

近几十年来,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镇,受到越来越多考古学家的关注,中外史学界、考古学界将其视为古文化圣地,“良渚”也从一个小镇的地名成为文化遗址的名称,乃至史前文化的一个类型。

这一切的改变还要从20世纪30年代的一次考古发现说起。

1936年,杭州古荡老和山出土的一些石器,引起了当时一些考古学家的注意。

同年5月底,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和吴越史地研究会合作,对遗址进行了试掘。

据文献记载,此次试掘开探坑3个,仅获石器6件、陶片3块,另采集石器10余件。

但这可以看作是良渚遗址发现的开端。

当时,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参与了此次试掘,他的家乡就在良渚镇。

他发现,出土的石器看上去很熟悉,过去在家乡似乎见到过类似的器件。

于是,他便在良渚镇一带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并采集到石铲、陶片以及许多不同形式的石器。

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间,施昕更先后3次代表西湖博物馆对良渚镇附近的棋盘坟、横圩里等6处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了大批黑陶和石器。

此后,他根据那次发掘完成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的撰写。

后来,由于日寇入侵、连年战乱,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迫中断。

·文苑品一札载满阳光的书卷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

但是,这种说法也受到了疑古思潮的冲击和国外学者的质疑。

因为,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的第一个成熟国家是夏朝,由大禹的儿子启所建立。

而夏朝大约处于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距今只有4000多年。

同时,由于中国的神话传说被认为是神话的历史化,这使得许多学者对夏朝之前的三皇五帝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不过,随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的逐步发掘,这些质疑逐渐消解,“良渚文化遗址”也成为学术界公认的,能够证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实证。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二里头的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二里头的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二里头的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要说最近考古圈儿的大新闻,那可得算上良渚古城、陶寺、二里头这些地方的发掘了。

你瞧,咱们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文明真是让人目不暇接,简直就是一座埋在地下的宝库啊!每挖出一点儿新东西,简直就像是翻开了历史的“宝藏地图”,能让人兴奋得跳起来。

你想啊,良渚古城被称为“的玛雅”,那可是有几千年的历史,光是想一想就让人觉得神秘又兴奋。

而陶寺和二里头的发掘更是直接给咱们打开了一扇窗,往外一看,哇,古代的世界竟然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辉煌得多。

你看这些遗址,不光是砖石瓦砾那么简单。

良渚古城那可是个大块头,规模庞大得很,很多考古学家一看到这儿的发掘成果,简直就要拍大腿了!这地方不仅有古代的大城墙、宫殿遗址,还挖出了不少令人咋舌的精美玉器,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尤其是那些玉器,光是琢磨它们的工艺,就得让咱们现代人自愧不如。

你想,古代人怎么就能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雕刻出这么精细的玉器?这得多费心思、多费工夫啊!能在这儿找到这么多精致的玉器,不得不说,良渚古城简直就像是古代的“工艺品大工厂”。

陶寺这个地方也是不得了,咱们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都不为过。

陶寺遗址的发掘证明了一个观点,就是咱们的祖先不仅有了相当高超的制造技术,连社会制度也逐渐显现出雏形。

这可不是随便一个小村庄,按照现有的发掘来看,陶寺那时候就已经有了像模像样的城市布局了,城市的规划,房屋的建筑,简直跟现代的城市管理有得一拼!更让人惊讶的是,陶寺这里的文化遗物种类繁多,从陶器到铜器,从生产工具到日常用品,几乎应有尽有。

可见,这里曾经是一个文化与技术并重的地方。

你说,这要是在那个年代,能做得这么好,怕是连现代人都得佩服三分。

再说说二里头,这个地方更是一个典型的“考古大明星”。

考古学家们挖到这里之后,真是如获至宝。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咱们对中国青铜时代的认知空白,还直接证明了中国文明的发源比咱们原先想的要早得多。

良渚文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

良渚文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

良渚文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良渚文化的发现,首先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其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文物和考古资料,展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从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陶器、青铜器等各种工艺品,可以看出当时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揭示了古代中华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形式。

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探究中华文明的渊源和传承,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巨大成就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其次,良渚文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突破口。

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良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文明史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拓展了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古代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和多样传统,探索中华文明的多元发展和多重交融,发现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多面向性。

良渚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了解,还可以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发展,促进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再次,良渚文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源头和根基。

通过对良渚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增强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自信和自豪,树立对中华文明的丰富传统和悠久历史的认同和自觉。

良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历史证据和科学依据,可以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和兴盛。

最后,良渚文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构建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撑。

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亮点和奇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对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揭示中华文明的纵深历史和丰富文化,构建中华文明的完整与辉煌。

5000年文明起源的证据

5000年文明起源的证据

5000年文明起源的证据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古国,其文明的起源可追溯至数千年前。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远早于人们之前的认知,其历史可追溯至5000年前甚至更早。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些证据,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

一、考古发现的物证考古学是揭示古代文明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在中国的大地上,分布着众多古代遗址,其中不乏距今5000年左右的遗址。

例如,位于河南省的仰韶文化遗址,其年代可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

在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生活用具,以及墓葬、房址等遗迹。

这些发现不仅证明了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较高的生活技能,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还有著名的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

良渚文化以其精美的玉器、大型的水利工程和复杂的社会组织而闻名于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琮、玉璧等礼器,显示出当时已经有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和宗教信仰。

这些发现无疑证明了良渚文化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

二、文字与符号的出现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但这些文字已经相对成熟,其形成必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刻画符号,这些符号虽然还不能称之为文字,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意功能。

如半坡遗址中发现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就被认为是文字的雏形。

这些符号的出现,为后来文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与定居生活的兴起农业的发展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推动力。

在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

他们种植粟、黍、稻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牛等家畜,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定居生活。

这种定居生活方式的兴起,不仅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也为文明的孕育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为什么说良渚遗址能证明五千年文明史
作者:陶短房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15期
7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

此举最大的意义在于,国际上终于不再将其对中国文明史的起点锁定在距今35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而开始承认中国“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说法是有依据的。

良渚文化大体可以确定在距今5300~4000年之间。

学界认为,中国有许多年代远早于殷商时代的遗址存在。

如中国史学界普遍认同存在的第一个王朝——夏朝,以及比夏朝更古老的唐虞三代。

然而,迄今并没有一件文物、一处遗迹可确凿认定属于夏或夏以前的“王朝”。

据考古发现,年代相当于夏朝或更早的史前文化遗迹,并未发现明顯的王权痕迹、城池等防卫设施,无法证明当地已存在一个真正的古国,而不仅仅是一个聚落。

人们最初以为,良渚也是这样一个“聚落痕迹”。

但在2007年,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重见
天日,让人们对其评价大大改观。

古城出土,又辅以前后出土的玉琮、玉璧、玉钺等象征王权的玉器,复杂的水利系统和大量信仰用品,表明其在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一个王权清晰发达、拥有坚固城池和强大工具、存在明确阶级分化和统一文化信仰的真正国家。

良渚遗址的大量玉器系从高级墓葬中出土,且基本可以用中国先秦文化的独特“语言”加以解读,如玉琮、玉璧、玉钺分别象征神权、政权、军权等。

而其巨大的水坝,需要至少一万人施工数年,测定年代(距今约5100年)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得多。

这也充分证明了“良渚王国”强大的组织、动员和后勤、管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也再度表明中华文化的起源,不仅仅在黄河流域。

良渚文化不应仅仅赢得国际间对“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正视,也应促使国内研究者和普通民众重新认识历史和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有意无意地将研究先秦乃至殷商文化史的目光紧盯在黄河流域和中国北方,而忽视了“中华文明早期未必只有一个起源”“中华早期文明不同起源间存在渊源和相互影响”等,这些被良渚和其他同期文化遗迹多次、反复证明的事实。

这种“为古人争正统”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对中华文化起源的研究、发掘,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正确、全面、深入地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

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仍会有不少国内外“疑古者”会以“未发现文字”“不知国号”“于史无稽”等理由,拒绝将良渚文化列为中华文明正源之一。

但只要我们能从中获得更多正确、科学的早期中华文明知识,得以更好更深刻厘清自己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脉络和知识体系,已是最大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