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版九年级文言文选择题

合集下载

深圳平湖益民学校初中部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深圳平湖益民学校初中部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深圳平湖益民学校初中部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食嗟来之食齐大饥。

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①黔敖:人名。

②秧:袖子。

③屦(jù):麻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__②从而谢焉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②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请你结合《鱼我所欲也》,简述对这个故事所含道理的认识。

(4)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①白发,不得已而从仕。

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

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

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②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注】①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

②日力:时光,岁月。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窘于衣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故人具鸡黍C.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有亲以为之依归吾谁与归(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②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深圳智民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深圳智民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深圳智民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铍③。

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

②窟室:地下室。

③长铍:长矛。

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

详,同“佯”,假装。

⑤擘:拆,掰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________②酒既酣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②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3)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请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

厦门双十中学初中部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厦门双十中学初中部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厦门双十中学初中部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辄以水沃面________ ②或夜昏怠________(2)宋濂和范仲淹的求学经历有何相似之处?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启迪?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于是项王①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③。

乃自刎而死。

【注释】①项王:即项籍,字羽。

②舣船:船靠岸边。

③德:好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元方入门不顾(2)用三条“/”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3)你对项羽自刎乌江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中考语文 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专项测试文言文翻译40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 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专项测试文言文翻译40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二、选择题
(每空?分,共?分)
3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好像你是个给人家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C.不求闻达于诸侯。
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D.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3、(1)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2)有的人认为他已经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跑了。
34、(1)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35、(献蛇)回来就可以很有味地吃着那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36、(1)然而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
1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15、翻译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2.景不同,情也不同,形成鲜明对比;“悲”“喜”之情虽异,但本质上相同,都是个人悲喜观;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与作者的情怀作对比。
13.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滴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等等
26、不久太阳落山,人影疏疏落落,这是太守归来宾客跟随。
27、(1)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市西城区普通中学2016年1月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一、阅读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1-3题。

(共8分)①臣本布衣,躬耕于某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深入不毛.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3.选段中最能体现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是哪一句?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4分)二、阅读《三峡》,完成第4-6题。

(共10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⑴不见曦.月⑵沿.溯阻绝⑶晴初.霜旦⑷属引.凄异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济南市外国语初中部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济南市外国语初中部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济南市外国语初中部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

此三杰,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高祖臣子。

③略:攻占。

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

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悉:________②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晓:________③战胜而不予人功予: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①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试卷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闭月、羞花)B. 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破釜、沉舟、卧薪、尝胆)C. 青出于蓝,功盖三分国(青出、于蓝、功盖、三分、国)D.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2. 下列词语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B. 落英缤纷,群芳吐艳C. 望洋兴叹,跃然纸上D. 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3. 下列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岳阳楼高,下临无地。

C.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 下列词语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B. 仁者见之而思:仁爱的人看到了就会思考。

C. 水击三千里:形容飞鸟飞翔的高度。

D. 落霞与孤鹜齐飞:形容景色美丽。

5. 下列句子中,用词准确、表达流畅的一项是:A.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C.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二、翻译题(每题4分,共16分)6. 翻译下列句子:(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三、阅读理解题(每题5分,共20分)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史事。

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①。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②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物:自己以外的人。

此处指群众的利益。

②宽简:宽松简易。

③便:安逸、安适。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高大的样子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C.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D.未尝及文章尝:曾经(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一、解释下列词语方:河阳:且:惩:塞:迂:室:毕:平险:指:献疑:杂然:许:子孙:三夫:箕畚:易节:毛:固:彻:穷匮:厝:陇断:若: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且焉.置土石其.如土石何曾不若.孀妻弱子有子存焉.三、翻译下列句子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残年余力:何苦而不平:感其诚:四、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写移山困难设下伏笔。

3、第二段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故事的开端,第二层详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的情节的高潮。

4、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

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5、第四段:用神话结尾,同时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但以神话结尾不能突出愚公的精神。

6、这篇寓言故事不太完整,作者善于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手法。

扁鹊见蔡桓公一、解释下列词语有间:居十日:故:汤熨:属:请:二、翻译下列句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望桓侯而还走:三、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不要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2、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时间线索清清楚楚。

3、第一层: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二次见面,这是故事的发生。

4、第二层:写两个人的第三、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这是故事的发展。

“望桓侯而还走”直接写出了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

5、第三层:交代故事的结果——桓公病死,这是故事的结局。

“居五日”、“桓侯体痛”,可见病情发展之快,病情之严重。

6、这个故事具有明显的劝谕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7、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扁鹊医术高明。

本文不到二百字,平铺直叙。

捕蛇者说一、解释下列词语章:嗣:数:戚:复:汪然:病:蹙:顿踣:犯:往往:尔:隳突:弛然:时:甘食: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可以.已大风争奔走焉.死于.是若.毒之乎死乎.此吾常疑乎.是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三、翻译下列句子岁赋其二:向吾不为斯役:竭其庐之入:死者相藉:虽鸡狗不得宁焉:谨食之:今其室十无一焉:旦旦有是:苛政猛于虎也:四、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文章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揭露了毒蛇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2、本文风格豪放飘逸,波澜横生,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的写法。

3、第一部分里兼用说明和议论的方法,行文简练,且寓深意于“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个结语之中。

4、第2自然段详细叙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

5、第3自然段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

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具有过渡作用。

6、第4自然段蒋氏自陈心曲。

最后一句是全篇答话的纲。

7、第四段除第一句外,以下全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可分为二层:前一层回顾过去,后一层叙述现在,这些答话集中到一点,就是说“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

8、第四段出人意外地以“安敢毒耶”作结,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凄凉悲伤”的色调,意蕴更加深刻,也更加动人肺腑。

9、第三部分点明全篇主旨。

本文议论仅此一段,却是全文的核心。

10、文章的语言也颇有特色,全文以散句为主,但在描绘乡民在重赋逼迫下的流亡图景时却大量使用骈句,读之如在眼前,使人惨不忍睹。

一、解释词语问边:征蓬:孤烟:候骑:二、判断正误1、首联交代出使的经过。

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

2、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3、“长”字配合“大’,“圆”字配合“直”,都对得工整而巧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其写景悲凉,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4、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诗句流露出都护的指责。

泊秦淮一、解释下列词语商女:江:二、翻译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三、判断说法正误1、诗人夜泊秦淮,借写历史事,而抒现实忧。

2、第一句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意境非常淡雅。

3、第二句点名“夜泊“交代写诗的时间、地点;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4、最后两句是全诗意旨所在。

“不知”二字,凸现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5、这首诗一直被看做杜牧七绝的代表作,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极具神韵。

无题一、解释下列词语百花残:晓镜:但愁:云鬓改:无多路:殷勤:二、翻译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三、判断正误1、这首《无题》诗大约出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2、首句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

两个“难”字,凸现两人情深意厚。

3、第二句是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景语亦情语。

4、颔联是诗中警句。

运用双关语而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直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直接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真是新奇而巧妙。

5、“晓镜”二句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

6、曲折委婉,构思精巧,感情沉郁,是本诗的特色。

一、解释词语香径:二、判断说法正误1、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言字字珠玑,圆润有声,坦诚明丽,意蕴简单明了,能给人以哲理性启迪。

2、这首词通篇写景,但字字皆情,而这情又难以确指,带有一股只可意会的朦胧。

3、上片流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美好光阴的无限惆怅。

4、“无可奈何”,表现出对归燕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落花带着迷离的思绪,似虚似实,意味深长,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5、结尾句更为含蓄地抒发寂寞和忧伤。

句中“独”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

6、这是一首语言平淡却隽永耐读的小词,意境优美,虽写个人感受,却带着普遍的意义。

水调歌头一、解释词语把酒:归去:琼楼玉宇:何似:朱阁:绮户:恨:婵娟:二、翻译句子何事长向别时圆:三、判断正误1、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

2、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

词中直接表露出在梦境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3、词的下片,写子由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

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悲观思想。

5、这首词有感伤情调,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却隐约可见。

6、寓哲理于叙事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7、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

《论语》十则1、《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治国之言,讲的是治国的道理。

《论语》是语录体记叙文,是孔子与其弟子讲学,从容答对的记录。

2、十则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人要有追求。

3、第二部分4—8则,讲人要有抱负,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

4、第三部分9、10则,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鱼我所欲也一、解释词语得兼:苟:如使:由是:生:是故:呼尔:加:本心:二、翻译行道之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得我欤:三、判断正误1、本文的主旨是舍生取义。

2、第一段是用分析推理的论证方法证明:在“生”和“义”之间,要“舍生取义”,在“死”和“不义”之间,要痛恨“不义”而不“避患”(应该去死)。

3、第一段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用了比喻和分析推理从反面立论,确立了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第二层用举例论证,进一步从正面强调了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为了“义”也可以“不”“避患”。

第三层是最后一句,强调了“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那些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4、第二段是举例论证,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

这不是“义”的范畴。

5、第三段也是举例论证,接受那些优厚的俸禄也要讲“礼义”。

文章用了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

接着用排比,把“小人”和“贤者”进行对比。

6、第三段和第二段从结构上看是并列的,是互为对照的,无论关乎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和求得名利的东西,都要取之有“义”。

7、本文说理透辟,论证雄辩,气势恢宏,语言流畅的特点极为显著。

马说一、解释词语祗:一食:或:食(Sì):外见:且:等:呜呼:二、翻译句子骈死于槽朸之间:不以千里成也: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尽其材: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耶:三、判断正误1、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2、作者慨叹的“伯乐不常有”,是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表面原因。

3、这篇杂文以马喻人,托物寓意,构思极为得体。

语言以短句为主,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气势恢弘。

且多用设问,使文章跌宕有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解释词语,翻译句子涕泪:却看:何在:漫卷诗书:二、判断说法正误1、首联写诗人随军收复河南河北后的情形。

“涕泪满衣裳”,写尽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

2、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回到家乡的情景。

3、尾联,写诗人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4、全诗是诗人感情的真白流露,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是杜诗乃至唐诗中的精品。

滁州西涧一、解释词语怜:幽草:深树鸣:野渡:自横:二、判断说法正误1、这是一首著名的写山水的词,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景色给了我们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2、作品似乎还是有寓意的,作者对那些无声息者抱有一丝同情,还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3、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着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约客一、翻译句子黄梅时节家家雨:闲敲棋子落灯花:如梦令一、解释词语,翻译句子雨疏风骤:残酒:卷帘人:应是绿肥红瘦:二、判断正误1、词中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关切着美好事物,无理取闹,敏感多情。

2、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

3、“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这个憨而粗俗的小丫头要逗逗女主人。

4、“绿肥红瘦”用了借喻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早秋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解释词语,翻译句子行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二、判断正误1、此是诗人抚今追昔、托物言志之作。

2、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深切的怀念。

3、“多少行人泪”,极写收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言深而意简。

4、“西北”二句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5、下片紧承上片,作者用“东流去”赣江水喻朝廷关爱百姓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

当然也是诗人其志。

6、“江晚”二句,这是诗人含蓄委婉表露自己的心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