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组技术
7.2. 成组技术

1.0pitz编码系统 Opitz的基本结构图 Opitz系统是一个十进制9位代码的混合结构分类编码系统(图6-5), 是由联邦德国Aachen工业大学H.Opitz教授提出的。在成组技术领 域中,它代表着开创性工作,是最著名的分类编码系统。 Opitz编码系统使用下列数字序列: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2)链式结构 在链式结构中,那些有序符号酌意义是固定的,与 前级符号无关,这种结构亦可称为多码结构。它要复杂些,因而可 以方便地处理具有特殊屑性的零件,有助于识别具有工艺相似要求 的零件本原理图
(3)混合结构 工业上大多数商业零件编码系统都是由上述两种编 码系统组合而成的,形成混合结构。混合结构具有单码结构和多 码结构共同的优点,典型的混合结构都由一系列较小的多码结构 构成,混合结构能较好地满足设计和制造的需要
2.KK—3系统 KK—3系统是由日本通产省机械技术研究所提出的草案,并经日 本机械振兴协会成组技术研究会下属的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分会多 次讨论修改而成,是一个供大型企业使用的十进制21位代码的混 合结构系统 KK—3系统分类编码系统的基本结构图 KK—3系统的特点; 1)在位码先后顺序安排上,基本上考虑到各部分形状加工顺序 关系,它是一个结构、工艺并重的分类编码系统。 2)KK—3系统前7位代码作为设计专用代码,这便于设计部门 使用。 3)在分类标志配置和排列上.便于记忆和应用。 4)采用了按零件功能和名称作为分类标志,特别便于设计部门 检索用。 5)系统的主要缺点是环节多,在某些环节上,零件出现率极低 ,这意味着有些环节设置不当。
3.JLBM—1系统 JLBM—1系统是我国原机械工业部为在机械加工中推行成组 技术而开发的一种零件分类编码系统,这个系统经过先后四 次的修改,已于1984作为我国机械工业部的技术指导资料 JLBM—1系统的结构可以说是Opitz系统和KK—3系统的结合 ,它克服了Opitz系统分类标志不全和KK—3环节过多缺点。 它是一个十进制15位代码的混合结构分类编码系统,如图所 示 JLBM—1系统的基本结构图 可看出JLBM—1系统的结构基本上和0pitz系统相似。为弥补 Opitz系统的不足 ,把Opitz系统的开头加工码予以扩充 ,把 Opitz系统的零件类别码改为零件功能名称码,把热处理标志从 Opitz系统中的材料、热处理码中独立出来,主要尺寸码也由一 个环节扩大为两个环节。因为系统采用了零件功能名称码,所 以它也吸取了KK—3系统的持点。此外,扩充形状加工码的做 法也和kK—3系统的想法相近。 JLBM—1系统增加了形状加工 的环节,因而比Opitz系统可以容纳较多的分类标志外,它在系 统的总体组成上要比Opitz系统简单,因此也易于使用。
生产系统学-2成组技术

MA MB MC
90% [MA],[MB],[ MC] 60% [MA,MB],[ MC] 30% [MA, MB,MC]
图 2-5 单链聚类二叉树图
第四节 成组技术中的零件分组 2.排序聚类法
方法是将原始机床-零件矩阵表中的每一行都 看成一个二进制数 并将矩阵中的行序按二进制的大小依递减顺序 重新排列 同样,也可将每一列的顺序按照大小重排(参 见图 2-6) 机床-零件的原始矩阵经重新排序后,将会在 矩阵中形成界线明确的方块图形显示出相应的 机床-零件组。
第一节 成组技术的发展
成组技术的核心问题:充分揭示和利用生产系 统中出现的各种相似性信息,使工厂企业以 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得到统一的数据和信息, 从而为企业建成现代化的集成信息系统打下 基础。 成组技术已成为CAD、CAM、CAPP、FMS、 CIMS的基础。
第二节 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利用事物的相似性。由于许多问题是 相似的,把相似的问题归并成组,便可以找到一 个单一的解决一组问题的解答,从而节省了时间 和精力,这就是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简 称GT)。
根据这些对应关系,编制出各类关系中间 的最佳作业顺序。这里主要讨论车间流程 分析,找出制造单元(机床组)与对应的 零件组。
第四节 成组技术中的零件分组 1.单链聚类分析
在聚类分析法中,常用作分类依据的数学统计量是相 似性系数。它是用来判别车间流程分析中一对机床I和 J的相似程度,由此确定这一对机床可否聚为一类。 这里相似性系数SIJ可用下式表示: KIJ KIJ─ 表示同时通过机床I和机床J SIJ= 的零件种数; KIj+KiJ+KIJ KIj─ 表示只通过机床I的零件种数;
CAPP- 第2章 成组技术

1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 CAPP系统设计主 讲:周学良E-mail:zhou_xueliang@2第二章 成组技术2.1 成组技术概述2.2 零件分类编码技术2.3 零件分类成组方法2.4 零件分类方法的新发展32.1 成组技术概述引言机械制造的传统观点:制造方法和制造手 段必须与加工类型相适应。
ü大批量生产:工作场地集中化和专业化,大量使用 自动化专用加工设备以及流水生产线,效率高ü单件、小批量生产:车间按机群式布置加工设备并 组织生产。
零件按各自的工艺流程交叉、往返于各生 产班组之间,采用通用设备,效率低、成本高、管理 困难42.1 成组技术概述2.1.1 机械类产品中零件的统计规律ü第一类(A类):复杂件或特殊件 零件量少,约占 总数的5%-15%,但结构复杂,价值高,如机床床身、 主轴箱、飞机和发动机中的大件等ü第二类(B类):相似件 数量大,品种多,约占 70%,相似度高,多为中等复杂程度,如轴、套筒、 法兰、齿轮等ü第三类(C类):简单件或标准件 结构简单,再用 性高,多为低值件,一般已组织大量生产,如螺钉、 螺母、垫圈等52.1 成组技术概述Ø结论:ü每类产品中各类零件的比例大体上一定ü占大多数的相似件之间存在大量的相似性充分利用这些特征,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组织 措施,有可能使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水平大幅 提高——成组技术的任务和目标62.1 成组技术概述2.1.2 成组技术的概念和实质Ø成组技术的概念成组技术(GT)是一门生产技术科学和 管理科学,它研究如何识别和发展生产活动中 有关事物的相似性,并充分利用它把各种问题 按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归类成组,并寻求解决每 一组问题相对统一的最优方案,以取得所期望 的经济效益。
72.1 成组技术概述零件的相似性是指零件所具有的特征的相似性, 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的相似性。
先进制造技术22-成组技术

编码系统。
此系统采用15个码位,每个码位包含10项特征码。
该系统第1、2码位构成一个功能名称矩阵,反映了零
件的功能和主要形状,列入名称类别的零件都是各行 业具有共性的常用零件,
第3-9码位表示零件的主要几何形状和加工特征。 第10-15码位为辅助码,表示零件的材料、毛坯、尺寸
和精度等。
生产流程分析法(Production Flow Analysis)
视检法(Visual Inspection)
编码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身份证号(18位)
年 月 日
省/地区码
区县码
出生日期
乡/镇、街道 编号
清华大学人员编码系统
教师 99 博士后 66 类别 本科生 01 硕士生 21 博士生 31
重复 旁路
顺序
逆序
零件移动的四种类型
2 加工单元的设计
(3)确定机床布局应考虑的因素 零件加工的路径 加工单元的年生产量 每个零件在每个机床上的加工时间 零件尺寸、形状、重量等因素
(4)加工单元中机床排列的量化分析
问题:
如何确定加工单 元中机床的排列 顺序?
3 加工单元中机床排列的量化分析
编码:25XXX 含义:非回转体零件,长宽比0.59
实例2
UNC —— Unified coarse pitch thread (统一制粗牙螺纹)
UNF —— Unified fine pitch thread (统一制细牙螺纹)
3. 零件分类编码的结构-链状结构
1
链状结构 Chain-type Structure
排序聚类分析-算法2
2)按行排序交换行
排序聚类分析-算法2
3)按列排序交换列
成组技术(二)

第三节 零件分类和编码的原理及概念
二、分类系统的结构形式 1.按横向分类环节的多少分 (1)少环节分类系统 分类环节数量不超过9个,主要用于手工分类场合。 (2)多环节分类系统 分类环节数量都在9个以上,主要采用计算机辅助分类。
组:描述次要的结构要素。它们是依附于 主要轮廓形状上。因此,它们必须在主要 轮廓形状经过粗或半精加工后方可加工。
VUOSO分类编码系统中名词解释
光滑或台阶
第三节 零件分类和编码的原理及概念
三、零件的编码原理和概念 3.编码所用代码的类型 (1)用阿拉伯数字(0、…、9)作代码 (2)用英文字母(A、B、C、…、Z)作代码 (3)用数字——字母混合作为代码 一般零件分类编码系统采用数字代码。 4.选择代码的原则 (1)唯一性 编码必须惟一表示它所表示的对象或对象集合。如果它 是标识码,那么,它必须与问题空间中事物对象一一对应; 如果它是分类码,它应该与分类结构中的类目对应。 (2)可扩展性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在编码的问题空间中,要为新的编 码对象留出足够的备用码,而且要考虑新出现的编码对象 与已编码的对象之间的顺序关系。
铸 件
灰铸铁
球铁或铸钢
有色金属 非金属
第四节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的实例分析
二、VUOSO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系统的基本特点
类:描述零件基本轮廓形状。它决定了零 件的主要工艺过程和主要表面的加工。 级:很巧妙地用两个尺寸参数(D与L/D) 进一步描述了零件的几何形状,同时也确 定了零件的安装方法和所应选用的机床。
第三节 零件分类和编码的原理及概念
三、零件的编码原理和概念 1.编码的目的 编码的目的是用规定的字符来代表复杂的概念。编码技术 用于成组技术的零件分类系统中,也就是用规定的字符来 代表每个纵向环节上的分类标志所描述的零件的特征和属 性。实现“以数代形”。 2.编码的作用 (1)用简单字符代替对事物复杂的特性和属性概念的描 述,因此可以利用计算机作分类处理。 (2)便于信息的传输、存储和检索。 (3)相同编码的信息可以避免重复存储。 (4)便于共用数据库。
成组技术

I
II
III
IV
类 级型组
毛坯类型、材料、热处理 附在轮廓形状上的结构要素
尺寸大小、基本轮廓形状 回转体或非回转体、基本轮廓形状
VUOSO分类编码系统
类
级
VUOSO分类编码系统(续)
型
组
零件分类编码的图例
75 40
18 25
50
材料:QT400–17
图2–1 轴承端盖
编码分类法:采用特征码位法和码域法,扩大工 艺批量
➢ 特征码位法:选择几位与加工特征直接有关的码 位作为形成零件组的依据。
➢ 码域法:对特征码位上的数据规定某一范围,而 不是要求特征码位上的数据完全相同。
➢ 特征位码域法:将特征码位与码域法相结合的分 组方法。选取特征性强的码位并规定允许的变化 范围(码域), 作为分组的依据。
功用:成组技术的最初形式,是成组技术发展的基 础;减少机床调整时间,有一定经济效果。
➢ 成组生产单元
指一组或几组工艺上相似零件的全部工艺过程,由 相应的一组机床完成,该组机床即构成车间的一个 封闭生产单元。
特点:把几种类型机床组成一个封闭的生产系统; 完成一组或几组相似零件的全部工艺过程;有一定 的独立性,并有明确的职责
四、GT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成组技术(简称GT)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多品种、 中小批生产方式约占75%—80%,产品的生产效率低、 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差。如何用规模生产方式组织中 小批产品的生产——成组技术就是针对这种需求而发展 起来的一种先进技术。
1.成组技术的概念
充分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性,将许多具有相似信息的研究 对象归并成组,并用大致相同的方法去解决相似组中的 生产技术问题,以达到规模生产的效果,这种技术统称 为成组技术。
成组技术

Chap.2: 成组技术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Mitrofanov首先提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Mitrofanov首先提 50年代 Mitrofanov 出成组技术原理,然后迅即在东欧(捷克等国) 出成组技术原理,然后迅即在东欧(捷克等国) 得到推广应用 及至上世纪60年代,在西欧( 60年代 英等国) 及至上世纪60年代,在西欧(德、法、英等国) 和中国、 和中国、日本传播应用 美国则在上世纪80年代才接受GT 80年代才接受 美国则在上世纪80年代才接受GT 经历了: GT 经历了: 成组加工 成组工艺 成组技术的 发展过程
Chap.2: 成组技术
对零件分类编码系统的要求: • 充分、全面、准确地描述零件信息 充分、全面、 • 系统逻辑层次分明,结构合理 系统逻辑层次分明, • 容易被计算机理解和处理 • 考虑与CAD、CAM的链接和企业的应用要求 考虑与CAD、CAM的链接和企业的应用要求 CAD • 易于被工程人员理解,易于编程 易于被工程人员理解,
优 质 和 合 金 钢
光滑或台阶
轴线外有孔 有槽或平面 1+2 1+3 2+3 1+2+3 锥面 异形
圆 锥 齿 蜗 轮 多 联 齿 其 它
渗炭钢 淬硬钢 热处理钢 其它合金钢 有色金属
其它
Chap.2: 成组技术
系统的基本特点 类:描述零件基本轮廓形状。它决定了零 件的主要工艺过程和主要表面的加工。 级:很巧妙地用两个尺寸参数(D与L/D) 进一步描述了零件的几何形状,同时也确 定了零件的安装方法和所应选用的机床。
Chap.2: 成组技术
2.2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1)概念 分类——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组的过程 分类 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组的过程 编码——对不同组的事物给予不同的代码 对不同组的事物给予不同的代码 编码 零件分类编码——抽象地反映零件名称、功能、结 抽象地反映零件名称、 零件分类编码 抽象地反映零件名称 功能、 构、形状、工艺特性、精度等信息的代码(符号) 形状、工艺特性、精度等信息的代码(符号) 编码法则——对代码代表的意义所作出的明确规定 编码法则 对代码代表的意义所作出的明确规定 和说明
成组技术GT

成组技术GT(Group Technology)是一门生产技术科学,它研究如何识别和发掘生产活动中有关事务的相似性,并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即把相似的问题归类成组,寻求解决这一组问题相对统一的最优方案,以取得所期望的经济效益。
成组技术应用与机械加工方面,乃是将多种零件按其工艺的相似性分类成组以形成零件族,把同一零件族中零件分散的小生产量汇集成较大的成组生产量,从而使小批量生产能获得接近于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效果。
成组技术将品种众多的零件按其相似性分类以形成为数不是很多的零件族,把同一零件族中诸零件分散的小生产量汇集成较大的成组生产量。
这样,成组技术就巧妙地把品种多转化为“少”,把生产量小转化为“大”,由于主要矛盾有条件的转化,这就为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符合辩证法的,所以它可以作为指导生产的一般性方法。
实际上,人们很早以来就在应用成组技术的哲理指导生产实践,诸如生产专业化、零部件标准化等皆可以认为是成组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
现代发展的成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与生产事务的相关性是客观存在的,这不仅为人的一般常识所认可,而且也为统计学所证实。
国外通过对机床零件的统计分析,发现产品(同类型或相近类型)的更新换代将不会影响成组技术的继续实施,这就科学的证明了成组技术实施的延续性。
零件统计学是实施成组技术过程中充分认识和利用有关事物相似性的有用的科学方法,为成组技术的创立提供了可以信赖的科学依据。
成组技术基本原理要求充分认识和利用客观存在着的有关事物的相似性,按一定的相似标准将有关事物归类成组。
二、成组技术的分类方法目前,将零件分类成组常用的方法有:1、视检法视检法是由有生产经验的人员通过对零件图纸仔细阅读和判断,把具有某些特征属性的一些零件归结为一类。
它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生产经验,多少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2、生产流程分析法生产流程分析法PFA(Production Flow Analysis)是以零件生产流程及生产设备明细表等技术文件,通过对零件生产流程的分析,可以把工艺过程相近的,即使用同一组机床进行加工的零件归结为一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成组技术2.1成组技术产生的意义2.1.1成组技术的涵义成组技术(GT-group technology)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前苏联与欧洲等一些国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已有少数企业利用成组技术组织生产。
20世纪70年代柔性制造系统(FMS)出现并成为解决中小批量生产新途径后,成组生产组织的思想被融到柔性生产系统中,有效提高了生产柔性,很好地解决了多品种小批生产的问题,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揭示和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性,按照一定的准则分类成组,同组事物能够采用同一方法进行处理,以便提高效益的技术,称为成组技术。
它已涉及各类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管理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
日本、美国、苏联和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把成组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柔性制造系统,使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实现高度自动化。
全面采用成组技术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提高标准化、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
在机械制造工程中,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础,将成组哲理用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整个生产系统,改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1.2 成组技术研究的问题成组技术所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组织管理,以获得如同大批量那样高的经济效果。
成组技术的基本原则是根据零件的结构形状特点、工艺过程和加工方法的相似性,打破多品种界限,对所有产品零件进行系统的分组,将类似的零件合并、汇集成一组,再针对不同零件的特点组织相应的机床形成不同的加工单元,对其进行加工,经过这样的重新组合可以使不同零件在同一机床上用同一个夹具和同一组刀具,稍加调整就能加工,从而变小批量生产为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2.1.3成组技术发展的原因工业生产倾向于产品品种更加多样而每种产品生产的数量减少,以此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工厂中分批式生产的产品占有率越来越高,预计交来占全部产品的75%左右。
介于以上原因,传统意义上的加工部门(以加工工艺分类的部门),生产效率变迁非常的低,因为在各个机械加工部门间产生产品加工路径的浪费。
为了缩短非加工时间,整合设计和制造阶段加工路径就显得十分必要,以便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
2.1.4成组技术带来的优势1)产品设计的优势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成组技术主要的优点是它能够使产品设计者避免重复的工作。
换名话说,由于成组技术设计的易保存和易调用性使得它消除了重复设计同一个产品的可能性。
成组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它促进了设计特征的标准化,这样使得加工设备和工件夹具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
2)刀具和装置的标准化有相关性的工件分为一族,这使得为每一族设计的夹具可以被该族中的每一个工件使用。
这样通过减少夹具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夹具的花费。
显然,一个夹具为整个族的零件只制造一次,而不是为每一个工件制造一个夹具.3)提高了材料运输效率当工厂的布局是基于成组原理时,即把工厂分为单元,每个单元由一组用于生产同一族零件的各种机床组成,这时原材料的运输是很有效的,因为这种情况下零件在机床间的移动路径最短,这与以工艺划分来布局的传统意义上的加工路线形成对比。
4)分批式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通常,批量生产是指大范围的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共同之外的各种非标准的工件的生产,因此,应用成组技术生产的工件可以获得只有在大批量生产才能够获得的很高的经济利益。
5)加工过程和非加工过程时间的减少由于夹具和材料等非加工时间的减少,使得加工过程和非加工时间相应地减少。
换句话说,由于材料传递在每一个单元内有效地进行,工件在机加工部门间有效地传送。
这与典型的以工艺布局的工厂形成对比,加工时间大大缩短。
这样,以成组技术原理设计的工厂的生产非加工时间相比以工艺布局的工厂要短的多。
6)更加快捷、合理的加工方案成组技术是趋于自动化的加工方法。
可通过合理的工件分类和编码系统来获得,在这里,对于每一个工件,通过它的编码,可以很容易地从计算机中调出有关该工件的详细加工方案。
2.2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机械产品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传统的针对小批量生产的组织模式会存在一些矛盾:生产计划、组织管理复杂化;零件从投料到加工完成的总生产时间较长;生产准备工作量大。
产量小,使得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此,制造技术的研究者提出了成组技术的科学理论及实践方法,它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由于品种多,产量小带来的矛盾。
成组技术GT(Group Technology)是一门生产技术科学,它研究如何识别和发掘生产活动中有关事务的相似性,并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即把相似的问题归类成组,寻求解决这一组问题相对统一的最优方案,以取得所期望的经济效益。
成组技术应用与机械加工方面,乃是将多种零件按其工艺的相似性分类成组以形成零件族,把同一零件族中零件分散的小生产量汇集成较大的成组生产量,从而使小批量生产能获得接近于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效果。
成组技术将品种众多的零件按其相似性分类以形成为数不是很多的零件族,把同一零件族中诸零件分散的小生产量汇集成较大的成组生产量。
这样,成组技术就巧妙地把品种多转化为“少”,把生产量小转化为“大”,由于主要矛盾有条件地转化,这就为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成组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符合辩证法的,所以它可以作为指导生产的一般性方法。
实际上,人们很早以来就在应用成组技术的哲理指导生产实践,诸如生产专业化、零部件标准化等皆可以认为是成组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
现代发展了的成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与生产事务的相关性是客观存在的,这不仅为人的一般常识所认可,而且也为统计学所证实。
用统计学的方法统计事物某些特征属性出现的频率,可以从总体上定量地说明事物客观存在的相似性。
从对捷克和德国机床产品各类零件的统计资料表明,零件间的相似性已超越国界,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且遵循一定的分布规律。
从对英国机床业不同时期内几种主要加工设备需要量的资料表明:相对稳定的各类零件构成比例要适应各类机床数量。
由此可以认为,根据一定生产任务配备以相适应的各类机床数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能够满足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生产要求的,这就科学地证明了成组技术实施的延续性,即产品(同类型或相近类型)的更新换代将不会影响成组技术的继续实施。
零件统计学不仅为成组技术的创立提供了可以信赖的科学依据,也是实施成组技术过程中充分认识和利用有关事物相似性的有用的科学方法。
成组技术基本原理要求充分认识和利用客观存在着的有关事物的相似性,所以按一定的相似标准将有关事物归类成组是实施成组技术的基础。
目前,将零件分类成组常用的方法有:1)视检法即用眼睛审视零件图样或实物,然后凭人的主观经验分行出相似零件。
它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生产经验,带有主观性和片。
2)生产流程分析法将使用同一组机床进行加工的零件归为一类,这一方法用于分选工艺相似的零件组时效果显著,但是用于分选结构相似的零件组时却收效甚微。
3)编码分类法当大量信息需要存储和排序时, 通常都使用分类学。
类似于图书管理员应用分类学对书库中的图书进行分类, 并按要求编码, 以便于检索。
2.3分组技术的应用2.3.1 成组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在产品设计实施成组技术,通过对企业中已设计、制造过的零件编码和分组,可建立起设计图纸和资料的检索系统。
当设计一个新零件时,设计人员将设计零件的构思转化成相应的分类代码,然后按此代码对其所属零件族的零件设计图纸和资料进行检索,从中选择可直接采用或稍加修改便可采用的原有零件图。
只有当原有零件图均不能利用时,才重新设计新零件。
据统计,当设计一种新产品时,往往有3/4以上的零件可直接利用或经局部修改便可利用已有产品的零件图。
这就大大减少了设计人员的重复劳动。
例如,波音(Boeing)飞机公司建立设计检索系统后,电气电子设计组在新机种设计时,有95%的零件可以由检索得到。
美国的企业中,每设计一个新零件所需的设计费用,平均约为2 000美元。
采用设计图纸和资料检索系统后,能使设计工作量减少15%左右。
如果一个企业每年要设计2 500个新零件,则每年可节省75万美元的设计费用。
在我国随着CA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九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机械设计“甩掉图版”,建立产品设计图库和(GTCAD)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GTCAD系统,又叫检索式CAD系统,是指以成组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产品设计人员在应用GTCAD系统设计新零件时,首先进行零件检索,以确定能采用原有的零件图或对原有零件图稍加修改。
新产品设计中尽量利用原有的设计,为制造工艺领域增强了相似性,使企业生产的零件品种大为减少,从而大大节省工艺过程设计、工装设计和制造的时间和费用。
生产准备周期因之缩短,某些零件的生产批量也将得到扩大。
此外,产品增加了对老产品的继承性,使老产品生产中所积累的许多经验,能在新产品生产中加以充分利用。
2.3.2 成组技术在制造工艺中的应用企业生产的多种零件在按照一定的相似性准则分类成组的基础上,按零件进行工艺准备,可以在各项工作中,以多种形式实施成组成本。
一、成组工艺过程成组工艺过程是指针对一组相似的所有零件而设计的工艺过程,其设计方法有复合零件法和复合路线法。
复合零件是一种假想的零件,它具有同组零件的全部形状特征。
复合零件法是指按复合零件设计的成组工艺过程。
复合路线法是从分析零件组(族)各零件的工艺路线入手,选择一个最复杂和最长的工艺路线为基础,然后将其他零件所特有的而又未包含在该基础工艺路线中的工序合理地安排进去,最后形成满足全组零件要求的工艺过程。
二、成组夹具在成组技术原理指导下,为完成成组工序而设计、制造的专用夹具称为成组夹具。
成组夹具不同于一般的专用夹具,它不是针对某一种零件,而是针对一组零件的同一工序而设计的夹具。
三、成组技术在CAPP及数控编程中的应用成组技术是修订式CAPP系统的基础,零件编码与分组在修订式CAPP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在数控编程中,可以应用成组技术原理实现零件组(族)数控编程。
2.3.3成组技术在生产组织与管理中的应用在生产组织中,采用成组单元或成组流水线,可以缩短零件的运输路线,提高生产单元或系统的柔性。
在生产管理中,以零件族为基础编制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以可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提高劳动力和设备的利用率。
在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实施成组技术的企业,其生产管理方法也必须相应改变。
在生产管理工作中应用成组技术,将实行按零件族组织生产,打破产品界限,改变传统的按产品组织生产的方式;以零件管理取代原来的工序管理;质量管理也由检验人员控制为主改变为生产单元自控为主;工人则从按专业工种固定劳动分工向一专多能转变,从一人一机向多机床管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