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方法论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第一篇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_2

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这一点和历史制度主义的
“路径依赖”理论有些相似。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4
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
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5
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其实就是
目录/CONTENTS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学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三、政治的地位
一、什么是政治
我们认为,政治就是关于维护国家性和分配正义的体系与能力。这个极为简单的 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所谓国家性(the stateness) 第二,与国家性密切相关的是“国民性”(the nationality) 第三,国家性前提下的分配正义 第四,国家性和分配正义不但是制度体系,更是制度能力或者治理能力 第五,政治的公正原则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 第一,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科学性。 第二,阶级性。 第三,革命性。 第四,发展性。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3 .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主要 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是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 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而政治学上的新制度主义是指前两者。 ( 1 )历史制度主义。 ( 2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第一章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1、行为主义
强调政治活动者的行为主要是个体行为 1、行为主义认为,机构是重要的,但只有机 构之中的活动以及围绕政治机构的行为才是政治 学家应该关心的主要问题 2、资料量化 3、社会科学的统一 4、价值中立或价值祛除
PS:局限、遗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理性选择主义
(1)社会选择理论 主要是分析个人偏好和集体选择之间的关系 最喜欢什么,次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等 等 代表人物:肯尼思· 阿罗(Kenneth J.Arrow)和 阿马蒂亚· 森(Amartya K.Sen)
以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暴力拆迁事件
住房 城市化 房屋拆迁
案例一:南京拆迁户自焚事件 案例二:一个女人的燃烧瓶和政府铲车的拆迁 大战 案例三:猎德村重迁大喜
一个女人的燃烧瓶和政府铲车的拆迁大战
史上最牛“钉子户”
猎德村拆迁喜剧
808席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二、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三、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四、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五、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 六、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2)集体行动理论:
1、 理性的个体不会参与到集体行动中去—— 集体行动的困境。
(美)曼瑟尔·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2、采取“理性人”的假设,假设人都是理性 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 和最低的成本。 3、经典案例: “搭便车”现象 “农夫困境” “公地悲剧”
搭便车行为
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 而坐享他人之利的投机行 为,是指在一个共同利益 体中,某人自觉或不自觉 地,假装或不道德地像南 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 的行为与动机。
政治学——概念 理论 和方法

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第一章政治学:1.可以一般的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政治过程,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实践的学科。
目的是揭示政治现象、过程的本质或规律性、提供政治相关知识。
2.一门研究政治主体尤其是国家或政府如何凭借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和分配社会价值的社会科学学科,目的是提供政治领域的知识。
政治的概念。
传统观点:1,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一种超越自然与社会的力量。
3,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利现象。
4,一种公共决策及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5,就是国家的活动。
6,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7,是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
8,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新定义:社会权力的有限制的运用。
我们认为: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或社会关系的一个领域,政治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特征:1,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领域。
2.主体是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3.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或活动所构成的过程。
4.政治活动或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目标。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差别:主体,过程,原则和行为方式,目的。
联系:共同基础——人。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体重体现。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影响经济。
政府全面的干预经济,政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学的结构。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
国际化与本土化。
第二章政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政治研究传统的形成。
近代政治研究的转型。
现代政治学科的兴起。
古代的政治学研究传统形成于古希腊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基本特点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密切相关。
这一传统标志着政治学研究的真正开端,即人类对政治生活或者政治实践的认识由自发上升为自觉。
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的方向并确立的主题。
中世纪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1.神学政治论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政治学方法论

政治学方法论科学信仰与科学精神(1)科学信仰科学方法是以一系列基本假定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些假定,科学方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应用的价值和合理性。
因此,如果一个研究人员不接受这些基本假定,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用科学方法指导、设计自己的研究,这些假定包括:首先,世界是客观的。
其次,客观世界是有规律的。
最后,人可以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
(2)科学精神,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政治学研究,除了要掌握相应的程序和技术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贯彻科学方法背后的科学精神,因为要发挥科学方法的作用和力量,就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和引导。
对于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不同学者的概括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集中于两个方面:实证精神和批判精神。
第一,实证精神。
具体而言,实证精神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任何观点和判断都要接受事实的检验。
也就是说,应用科学方法提出观点、进行研究,必须以事实为基出,不能空口无凭。
二是决不能伪造事实。
第二,批判精神。
科学精神相信,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知识依然可能存在错误,因此任何已有的科学结论未来都可能被推翻。
批判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批判别人的错误,二是要勇于批判自己的错误。
当然,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传统的政治学主要集中于对政府的正式机构和与此相关的法律和宪法文件的研究,所使用的是国家、政府、主权、联邦制和立宪政体等基本概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文件——宪法、条约、法令、官方备忘录以及少量的投票统计数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受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政治学广泛借鉴和采纳了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从而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行为主义革命”。
但无论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有一个主要的特征是没有改变的,即政治学者始终只关注政治权力的研究,包括权力的分配、组织、操作及其斗争等,而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系统对政治的影响,在政治与非政治之间预先设定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

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一、引言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强调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来研究政治行为,以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优缺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核心概念是“行为”,即政治体系中各个行为体的行动和相互作用。
它强调政治体系中的各种行为是受客观因素影响的,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
三、理论基础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内部心理因素所驱动的,而社会学则关注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和社会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统计学则用于分析大量的数据,以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
四、研究方法1. 观察法:通过对政治体系的现场观察,了解各种政治行为的特征和规律。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政治参与、政治态度、政治认同等变量。
3. 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政治行为的变化,以揭示政治现象的因果关系。
4. 定量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
五、优缺点优点:1. 客观性: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政治行为,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 可重复性:实验法可以控制实验条件,使得研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3. 适用于大规模研究:定量分析法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适用于研究大规模的政治现象。
缺点:1. 局限性: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侧重于对政治行为的描述和测量,缺乏对政治现象的深入解释。
2. 主观性:观察法和调查法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3. 适用范围有限:并非所有的政治现象都适合用行为主义方法进行研究。
六、实践应用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政策研究、选举研究、民主化研究等领域。
通过行为主义方法,研究者能够揭示政治体系的运行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行为主义方法也有助于提高政治体系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感。
当前美国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争论及其学科根源

当前美国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争论及其学科根源刘 杉提 要|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政治科学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根据近几年美国政治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最基本的分歧出发,对当前美国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中所产生的相关争论进行分类并系统地加以阐述,力图从宏观的学科研究的高度理清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争论的内容和实质。
关键词|政治学 方法论 美国中图分类号|D77112作者信息|男,1964年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生, 430072。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西方社会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美国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形成了大量的新分支学科、新思潮、新流派和新主题。
政治学的重要学科基础———政治学研究方法也是各种思潮交错,学派林立,主题繁杂,争议不断。
这种分裂的状态使得许多政治学者对美国政治学是否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学科提出了严肃的质疑。
①“究竟何为政治学”这个古老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
②虽然各种研究方法常常在研究观点和研究路径上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极少有人在方法论层面上对这个问题进行总体分析和归纳。
根据美国政治学方法论大师盖依・彼得斯(B.G uy Peters)、乔恩・皮埃尔(Jon Pierre)和格里・斯托克(G erry Stoker)等人的观察,在方法论方面的这种状况,使得绝大多数美国政治学学者对除自己研究方向以外的其他政治学研究方法也不甚了解。
③一般认为,美国政治学各种研究方法在比较政治和美国政治研究方面可主要归纳为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和后行为主义(post2 behaviouralism)。
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neo2liberalism)、新现实主义(neo2realism)、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后 001①②③C olin Hay,M ichael Lister and David Marsh (eds.),The State:Theories and Issues,Palgrave,2006.J.T obin G rant,What Divides Us?The Image and Organization of P olitical Science,PS:Political Science&Politics,July,2005,p.379.T im othy V.K au fman2Osborn,Dividing the D omain of P olitical Science:On the Fetishism of Sub fields,Polity,V ol.38,N o.1,2006,pp.41~71.政治学现代主义(postm odernism)。
政治学方法论

《政治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吉嘉伍编写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128 目录概论 (1130)第一讲基本概念 (1131)一、基本概念及定义 (1131)二、社会科学通则形成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 (1131)三、假设和假定 (1131)四、信度和效度 (1132)复习参考题 (1132)第二讲理论检验 (1133)一、什么是好的理论 (1133)二、如何检验理论 (1133)三、检验理论的方法提示 (1133)复习参考题 (1134)第三讲质化研究 (1135)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比较 (1135)二、质化研究的主张:以理解代替解释 (1135)三、质化研究的模型 (1135)四、质化研究的特性 (1135)五、质化研究的基本步骤 (1136)六、质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1136)七、质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136)复习参考题 (1136)第四讲度量与调查 (1137)一、调查方法 (1137)二、问卷研究方法 (1137)复习参考题 (1137)第五讲比较方法 (1138)一、比较分析的逻辑 (1138)二、比较方法类型 (1138)三、注意的问题 (1138)复习参考题 (1139)第六讲规范政治理论 (1140)一、规范理论的方法与问题 (1140)二、规范政治理论各种主要立场 (1140)三、规范理论的应用:正义与自由 (1141)四、规范理论的评估 (1141)复习参考题 (1141)第七讲政治研究基本途径(一):制度研究途径、行为分析方法 (1142)一、制度研究途径 (1142)二、行为分析法 (1143)复习参考题 (1143)政治科学方法论第八讲政治研究基本途径(二):理性选择理论、女性主义 (1144)一、理性选择理论 (1144)二、女性主义 (1144)复习参考题 (1145)第九讲政治研究基本途径(三):多元主义 (1146)一、多元主义的特征 (1146)二、多元主义理论的困境 (1146)三、多元化主义对批评的回应 (1147)四、新多元主义 (1147)复习参考题 (1147)第十讲政治研究基本途径(四):精英主义、统合主义 (1148)一、精英主义理论 (1148)二、统合主义 (1149)复习参考题 (1149)主要参考文献 (1150)1129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130概论政治科学方法论旨在审视政治学领域的范围、内容和方法,并简要介绍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途径。
政治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政治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行为等各个方面。
本文对政治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政治学的原理1. 国家与权力: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着一个政治实体的权力机构和组织形式。
政治学研究探讨国家的起源、结构、职能以及权力的来源和运作方式。
2. 政治思想与理论:政治学的原理根植于各种政治思想和理论,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通过研究不同的政治思潮和理论,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和分析不同政治现象和行为。
3. 政治参与与行为:政治学关注人们参与政治的方式和行为,包括选举投票、示威抗议、政治组织参与等。
研究人们的政治参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力量的运作和政治决策的制定过程。
二、政治学的方法论1.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政治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政府形式和政治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体制下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深入分析各种政治现象。
2. 经验研究:经验研究是政治学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基于实证研究,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来验证政治学的假设和理论,揭示政治现象和行为的规律和规律性。
3. 理论分析:政治学的理论分析是以政治理论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模型来探讨政治问题。
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政治现象的本质和内在机制。
总结起来,政治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在揭示政治现象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学原理涉及国家与权力、政治思想与理论、政治参与与行为等方面;而政治学的方法论包括比较研究、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等方法。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政治学领域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意义,都能正确且清楚地界定。论证应该以避免不一致与模糊的方 式来建构。政治学也要求研究者去评估支持某一命题的证据是否充分。
第三,政治是“日常生活的政治”,是人类集体的实践活动。政治是
一种涉及范围广泛的活动,它发生在与人类生活有关生产与生产活动 的所有领域中:它涉及到冲突与合作,而透过集体决策找出议题是所 在及其解决方案。政治学的特征就是在于其研究途径的多样性,我们 在这里提供了几种主要的研究途径。规范理论在政治研究中源远流长。 政治制度研究途径在政治学发展成为一项自主研究领域,并将成为政 治学研究的核心。
归纳是从观察开始到推论的,而演绎是从推论到观察。这
就是两者的区别。
三、假设和假定
假设(Assumption),(尚未证实的命题)是一种置于
可检验的形式,以及预测变量之间关系上的命题。 Webster 将其定义为,为了描述与预测经验结果而做的 暂时性假定。其含义是目前应可
达到而未达到的不充分的状况。假设的检验是用归纳法
3.好的理论界定清晰。
4.好的理论原则上可证伪。 5.好的理论解释重要的现象,它能够产生出有用的政
策建议。
二、如何检验理论
基本的方法:实验法和观察法。观察法检验又分为两种:统计方
法和案例研究。因此,总共有三种基本的检验方法:实验法、使 用大样本分析的观察法和使用案例分析的观察法。 1.实验法。研究者从某种理论中推论出预言,然后只对两个相同 小组中的一组给予刺激,看看实验结果与预言是一致还是不一致。 结果与预言相一致就确证了理论,不一致则削弱了理论。 2.观察法。研究者从某种理论中推论出预言,在不施加任何外部 刺激的情况下对资料进行客观观察,并回答观察结果与预言是否 一致。
第一讲 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及定义
1.理论 理论是对同一类现象发生的原因或导致的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一般
性陈述,它由因果规律或假设、解释以及前提条件几部分组成。解释 本身也包括由自变量和因变量组成的因果规律或假设。简单地说,理 论是一种因果规律(我已确定A 导致B)或因果假设(我猜测A 导致了 B),以及对这种因果规律或假设的解释,从而说明A 是如何导致B。 2.规律
主要参考书目 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4 年。 2.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
3.尼尔•J•斯梅尔塞:《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王宏周、张平平译,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4.方雷:《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罗杰•皮尔斯:《政治学研究方法:实践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年。 6.斯蒂芬•笵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7.W•夏夫利:《政治科学研究方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年。 8.吴量福:《政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年。 9.阎学通:《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人民出版社2006 年。 10.高英琦:《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 11.格迪斯:《范式与沙堡:比较政治学中的理论建构与研究设计》,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打靶的例子。关系:信度是效度的
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有效的测验必须是可信 的测验,但可信的测验未必是有效的。
第二讲
理论检验
一、什么是好的理论
好的理论有五个主要特征:
1.好的理论解释力强。
解释力取决于三个方面:重要性,解释范围,适用性。 2.好的理论通过简化方式来阐明问题。
假设中的原因的现象。因变量是因果理论或假设中作为结果的现 象。中间变量是因果理论解释中作为中间现象的变量。中间变量 由自变量引起,并引发因变量。条件变量是构成前提条件的变量。 它的值制约着自变量或中间变量对因变量和其他中间变量的影响 程度。在研究中作为原因或结果而被探究的变量就是研究变量。 在一个课题中,研究变量可以是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也 可以是条件变量。
应当做的是掌握并设法理解当事者主观的意义和建构。 认为企图分析并解释因果关系是自然科学的事情,因为 人的行为并不那么容易解释和预测。
三、质化研究的模型
1.质化研究源于人文科学的思想。质化分析侧重
特定脉络下其分析客体的“单一发生”,而不侧重 不同脉络下相似形式元素的“循环出现”。 2.质化研究从内在取向,进行对文化的了解,甚 至诠释或设身处地投入具体的文化表达方法。 3.质化研究检视意义的生产过程。
我们可以进行两种类型的观察分析:大样本;案例研究分析。研
究者详细探究少量案例(可以少至一个),以观察事件是否以预 言的方式发展,并且(如果研究主体涉及人类行为时)观察行为 者的言论验理论的方法提示
理论检验应遵循以下指导: 1.尽可能对理论的多个假设进行测试。 2.尽可能多地推论出每个假设的预言,并对它们进行测试。 3.对由理论所推断的预言进行解释和辩护。 4.数据的选择要尽量精确地反映测试域。 5.根考虑和评估一下,观察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由第三 个变量所引起的可能性。 6.在诠释结果时,要根据其本身的价值来评价理论。 7.通过提出新的中间因果过程的解释性假设来取代不成立的假设,或缩小该理论 所宣称的解释范围,理论或许可以得到修补。 8.进行零假设测试(零假设提出的问题是“该理论有解释力吗”)或替代性测试 (替代性假设提出的问题是:“该理论跟与之竞争性理论相比,其解释力是更强还 是更弱?”)。 9.进行理论检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该理论所做的预言是否为经验证据所确认, 而不是回答理论能解释多少案例。 10.不能通过评价理论假定的有效性(控制变量的假定值)来检验理论。
1.深度访谈;
2.参与观察法
第四讲
度量与调查
度量。度量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社会
科学概念来定义分析单位,然后进行定性或定量的 方法。度量是决定各个分析单位特定属性的数值或 层次的过程。度量分为名义度量、级序度量、间隔 度量和比例度量四个层次。
一、调查方法 调查研究是本着客观的态度,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步骤,对某种社
二、质化研究的主张:以理解代替解释
1.以实证主义为主流的量化研究,并没有能够真正建
立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实证社会科学。 2.受自然科学观察自然事物影响的看法,是将社会人 文现象实物化(objectivation)。 3.重视社会生活中语言及沟通的主导性地位。
质化研究强调“社会真实”完全是主观的,所以研究者
会情况或个人问题,在确定的范围内,作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 资料,给予统计分析,以明了及改进有关问题为目的。
调查分为:全体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三种。调查的方法主
要有:表格与问卷法、访问法。 抽样调查的优点:1.节省人力物力;2.缩短调查和资料分析时 间;3.可对样本做深入分析;4.避免损坏研究的个体。 抽样的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2.决定适当的样本 数目。
四、质化研究的特性
1.透过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
2.描述为主;
3.整体主义的方法。倾向于将事件放在其发生场景中
去看,而且企图对事件的始末做整体的了解。质化研究 者相信,资料只有坐落在其社会及历史脉络中才有意义, 也才能被了解。 4.社会过程; 5.弹性的研究方法:开放式而非结构式的研究方法; 6.理论与概念的形成:归纳。通常不预设理论假设, 研究发现均来自田野工作的经验及资料。
政治学方法论
概论
政治科学方法论旨在审视政治学领域的范围、内容和方法,并简要介
绍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途径。
我们坚持政治学的科学诉求。原因主要有:第一,政治科学的基本知
识主张,所有知识都是公开的,且必须接受挑战的。政治学要求研究 者提出充分的和令人信服的论证与论据。
第二,政治科学要求逻辑的一致性,也要求关键概念与反复验证的引
第三讲
质化研究
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比较
体现为以下四种分析层次: 1.客体分析:即厘清研究脉络和目的,进而寻找分析客体,并赋予特征。质化偏 重意义世界,量化偏重客观事实; 2.步骤分析:指具体操作研究步骤,包括资料的收集、验证和归类。质化重视记 录,量化重视通则; 3.方法学:指研究过程的整体设计,即在所使用的理论参考架构下,设计资料收 集和分析方法,证明资料选择的正确性,并进行资料的诠释。质化重视批判与解构, 量化重视解释和预测; 4.理论架构:指理论概念的组成,点出其他层次的知识论成分,赋予方法学在分 析客体层面的解释力。 在分析层次上,量化分析的中介体是数字、以及数字之间的相对关系;而质化分析 的中介体则是以人类语言表达出每日经验的概念,将人们带到一个更细致的脉络中。 所以,在本质上,任何分析客体都无法被划分、归类为“质化”或“量化”的分析 客体,而这种划分主要是由研究者使用的分析工具决定的。在理论架构的层次方面, 量化与质化的分野并不是很重要。
随机抽样、乱数法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分段抽样、非随
机抽样。
二、问卷研究方法 分为:邮寄问卷、当面分发问卷和电话访问问卷三种。 实施步骤:1.决定寻找何种资料;2.决定使用问卷的形式;3.问卷的
草拟;4.作最后的整理并检查每个要素:内容、形式、问题顺序、空间 安排、详细说明等。
4.解释 解释是把原因与因它而发生的现象相联系的因果规律或假设,它
表明因果关系是如何产生的。(A 导致B,是因为A 导致q,q 导致r, 而r 又导致B。) 5.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是能激发或扩大因果规律或假设的作用的现象。 6.变量
变量就是可以有不同取值的某个概念。自变量是作为因果理论或
二、社会科学通则形成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
归纳(induction)是指从个别到一般,即从同质的个例中,
将其具有的同类现象概括为此类事物具有的共同的规则。 费尔巴哈认为,归纳法是实现预测未来目标的最佳方法。 演绎(deduction)是指从一般到个别,正好与归纳是相反 的,即将已有的规则应用于个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