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育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主题;(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2)体会琵琶女的音乐才华和坚强意志;(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理解《琵琶行》的意境和主题;(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言文句式的把握;(3)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介绍《琵琶行》的序文及其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全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的意境和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语法;(2)解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3)阐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翻译《琵琶行》中的重点句子;(2)按要求默写《琵琶行》中的名句。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 完成《琵琶行》的翻译和默写任务;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翻译、默写和心得体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长期积累:通过阶段性测试或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长安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琵琶行》所描绘的场景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案一:《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分析和鉴赏文本。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展示相关图片、音乐或视频等方式引入课题。

2.学习《琵琶行并序》的内容(20分钟)老师进行课文导读,解读文章的主题、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等。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学习《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15分钟)4.文学鉴赏讲解(20分钟)老师以具体的文本细节为切入点,分析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鉴赏技巧。

5.学习写作技巧(20分钟)老师以《琵琶行并序》为范文,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如何选材、如何展开、如何构思等,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6.分组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琵琶行并序》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鉴赏,然后在班内进行讲解和交流。

7.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提醒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自主学习,留下必要的作业。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互相合作和交流,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2.学生的表现:学生能准确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鉴赏。

3.学生的作业:学生能准确写出《琵琶行并序》的概括和评价,能独立撰写一篇篇章或鉴赏文章。

教案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

2.学习分析和鉴赏《琵琶行并序》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分析和鉴赏文本。

6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

6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

6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2.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朗读能‎力。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三、德育渗透目‎标1.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2.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

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音乐‎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文的主旨。

(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基本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音乐美,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意和音乐美的表现。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引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大意,体会音乐美。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2 参考资料:《唐诗三百首》、《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5.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音乐素材等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授详细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6.2 诗词解析深入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3 音乐欣赏播放不同演奏家的琵琶曲版本,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

6.4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体验。

6.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背诵诗词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序)》,加强语言记忆和诗词美感。

7.2 论文写作7.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古诗词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明确:侧面描写。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

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XX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二、教学过程: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2.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朗读能力。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三、德育渗透目标1.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2.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

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音乐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诵读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

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

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

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四、鉴赏要点:①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②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完成,就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

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

实践证明:读诗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

1.音乐描写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人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

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

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

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人胜的魅力。

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像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一—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进”,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呜”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

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比喻特征变化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微委婉急促——愉悦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鸟语花底宛转流畅泉流冰下阻塞压抑轻快——停顿冰泉冷涩清冷凝滞银瓶乍破激越奔涌爆发——高昂铁骑突出高亢雄壮如裂帛短促急迫戛然而止(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

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样。

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

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

“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

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

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

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

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

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

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本是京城女a .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b .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沦落人才华横溢大诗人c .落泊失意:直言相谏遭贬谪3.艺术结构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欣赏。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

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

先用叙事引人,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

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

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

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

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之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第一次(暗写) 诗人送客闻琴“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4.对“江”和“月”的描写本诗前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

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五、作业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

《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