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家谱辈份
曾姓家谱系1PDF

曾姓家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氏祖训圣宗曾子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曾氏家规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祖训十则一、孝父母人子之身本乎父母。
未离怀抱三年够劳。
提携捧抚维持维姑。
孝道有亏百行难补。
羊能跪乳鸟有反哺。
勉尔后生忤wǔ逆为何。
二、睦兄弟孔怀兄弟一本所生。
手足至谊羽翼深情。
弟恭兄友尊卑相敬。
埙xūn篪chí雅奏和乐有声。
兄弟情融田氏荆荣。
勉尔后生毋生嫌隙。
三、和夫妇夫妇居室人之天伦。
夫为妻纲礼经所申。
妇主中馈内助殷勤。
毋伤反目毋玷家声。
家道乃成如鼓琴瑟。
勉尔后生诗咏睢麟。
四、序长幼乡党长幼年长以敬。
尊辈持身义在和平。
祖辈先训应记心铭。
授业为师要听之命。
尊宗序长语言必诚。
勉尔后生切记永铭。
五、尊宗亲水源木本宗族宜敦。
千系万枝同出一根。
何远何近均是同本。
崇宗睦族派字遵循。
家规祖训应记心铭。
勉尔后生古风永存。
六、严内外凡为宫室内外必分。
男女有别授受不亲。
嫌疑须避约束严明。
防微杜淅寡欲清心。
三姑六婆断绝逢迎。
勉尔后生韦著仪型。
七、训子孙子辈不谨父教不严。
放荡邪言起於英年。
圄yǔ禁非为子孙乃贤。
诗书执礼孝悌力田。
自少养性习惯自然。
勉尔后生勿稍忽焉。
八、勤职业天生四民业务有主。
士谋道艺农望收藏。
作为在业贸易惟商。
必安固守勤力竞业。
立世有本处世亦良。
勉尔后生毋怠勿荒。
九、明义利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非吾所有丝毫莫取。
勤能补拙俭可助廉。
圣贤训诂廉洁处世。
盗拓贪污切宜刻责。
勉尔后生永记肺腑。
十、慎官守幸登仕籍须慎官箴。
清洁为民“三省”思深。
勤慎廉洁四言谨记。
正君在身泽民在心。
孟尝还珠杨震却金。
勉尔后生贪取谁钦。
曾姓字辈曾姓全国按统一世系排辈命名。
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自曾参。
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
“宗圣”。
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70派了清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御赐统一的名派以致使他们四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
全国曾氏(字辈)大全《曾氏请收藏》

全国曾⽒(字辈)⼤全《曾⽒请收藏》资讯|⽂化|寻根|荣耀|名望|弘扬曾⽒⽂化|传播曾⽒正能量全国曾⽒派语(字辈)⼤全派语⼜称字辈、辈分、字派、排⾏诗、派⾏诗、字辈谱,是表⽰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
其意均为修⾝齐家。
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
它在研究姓族群落聚居、家族繁衍、迁徙流转、辨析世系、伦理道德、寻根问祖等⽅⾯起着⼗分重要的作⽤。
武城派(全国⼤多数曾⽒宗亲均属于武城派)我们曾⽒从开派始祖曾⼦参公开始,直⾄第六⼗⼆派,均⽆全国统⼀派⾏。
直⾄康熙61年,即1722年,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皇帝)御赐孔、孟、颜、曾统⼀派语,我们曾⽒才有全国统⼀的派语。
但是该派语由于某些原因,全国曾⽒并没有全部采⽤,⽽只是武城派普遍采⽤。
清康熙年间圣祖仁皇帝御赐“弘(63)、闻、贞、尚、衍、兴、毓、传、继、⼴、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命名,故谓之名派。
其它各派⾏先⼈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
“弘”因敬避改作“宏”,曾⽒尊孔从六⼗三代始⽤此字。
“继”字因曾族避⼤宗讳名改作“纪”。
因此,后来全国各派⾏统⼀使⽤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昭、宪、庆、繁、祥。
清道光年间宣宗皇帝续赐名派⼗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清同治年间穆宗皇帝再续赐⼗字:⿍、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注:此⼗字为南宗曾⽒族谱总局民国版《武城曾⽒重修族谱》记载。
东宗没使⽤。
各地分⽀族“扬”字后有不同续派语。
)1912年民国⼤总统袁世凯代表民国政府颁发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说是孙中⼭,⼜说是⼀九⼆○年孔⼦七⼗六代孙令贻所续,时值北洋政府批准咨⾏各省四姓圣裔遵⽤。
)东宗字辈表武城派⼜分为四⽀【武城圣裔曾⽒字辈】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武城南宗⽀系曾⽒字辈】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武城⾹港⽀系曾⽒字辈】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裕⽂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武城慈禧⽀系曾⽒字辈】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世为朝廷⽤,安邦定国贤【圭公⽀系曾⽒字辈】盛(65)会家安定,应宣象愈贤永绳⾼显达,还见向临传,作述常循序享嘉每克全类由居敬锡,栾运⾄连绵【略公⽀系曾⽒字辈】祖德培麟趾,宗功兆凤鸣英华逢盛世,友彩肇林明⽂(65)章节义,性道勲名志学⽽⽴,知命从⼼齐家治国,兴让敦仁求其在我,⾏之以诚修⾝为本,明德新民【旧公⽀系曾⽒字辈】光明应正⼤,敦德承光训,崇仁启厚昆,惟期诸俊彦,齐楚振家声宗伯太诫东、孔世绍以昌中元继承宣、同从光祖德敦睦振伦常、应沾前泽远惟裕后贤章、起发兴朝⽇⽂明显万⽅、家庭徵⿍盛国运庆天长、⽴业希尧舜、建功仰禹汤【龙⼭曾⽒字辈】圭(66)壁呈云瑞,⼈⽂焕国华台衡思继武,⿍甲励承家⼀贯书绅永,千秋赐福遐谋贻资燕翼,世业仰清嘉(注:福建的宗亲⼤都属于龙⼭派)【龙⼭派⽀系字辈】宏(51)道经纶远,渊源德泽深世应亨佳⽇,明廷佐圣君⽂章华⼤国,学业秉彝伦师范随时⽴,纲常恒古存诗书相继武,作述先迎门家运三星次,躬调七政尊【福建平和⽀系曾⽒字辈】⼦(56)宗垂令绪宏(61)闻贞尚衍,兴毓传继⼴,昭宪庆繁祥开成规兆瑞,恒奕善绵礽令德维绥祐,钦绍念显扬⿍新开国运,光复振家声【福建晋江县⽀系曾⽒字辈】得(55)职克钦洪,孚光⾄锐淑懋耀维锺泽,森昭德愈鸿作善家余庆,修⾝世永昌仁慈存尔志,忠孝⽴其⼼道学宗先哲,诗书则古贤君恩週萬国,⾂品励千年(另⼀说)克钦洪孚光⽟铭淑懋耀惟钟泽森昭德愈鸿【福建惠安县獭江曾⽒字辈】洪(66)伯⼦敦,肇元国志经际克绍,贻谋燕翼昭其世守,联以友敬和厚致祥,永为家庆【福建珍和县曾⽒字辈】芳⽟⽂章海⼭⽔盛德⽂明进化祥勋宏道⼤福盈堂家传忠恕宜珍重宝树芝兰永炽昌【胜珍⽀曾⽒字辈】国思天⼼顺⽂宗世发长德厚维先泽道⼤显荣【振裕⽀系曾⽒字辈】仁(57)⽟天章海,⼭⽔盛景常,富贵由天赐承先启后长,英才宣正义,杰俊绍贤良道德传家宝,⽂明增国光,平和昭吉庆【梅县扶⼤镇珊全村字辈】贤(70)才辅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荣【顺德锦⾥曾⽒字辈】⼴(59)⽴绍尚,伯良⽣宗公和顺积,中英华发达【江门鹤⼭⾦盘村曾⽒字辈]胜(新)⼦达永德⽂秀显朝庭【⼴东梅县-⼴西⽟林蒲塘曾⽒字辈】贵廷巨粤其孔德榜春万【東莞清溪廈屋村曾⽒字輩】錫(68)寅振奕宇成⽂時世可學業晉寬科【⼴西⽟林⽀系曾⽒字辈】贵廷巨粤其孔德榜春万贤(70派)才辅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荣【⼴西三江⽀系曾⽒字辈】启(67)学昌传有⽂明显继先庭恢为⽇省守训定宗贤【⼴西灵⼭县⽀系曾⽒字辈】瑞忠诸有超,世珍承桌松建业能树达,永远庆奇昌【⼴西河池東蘭縣曾⽒字辈】宗、胤、啟、⾼、銘...【江西省全南县某⽀派曾⽒字辈】千(51)德必成曾,世尚本正先永宝其兴⼤吉昌克复延【江西丰城荣塘镇⽀派曾⽒字辈】洪(69)世⽂章遠,淵源德澤深世应亨嘉⽇,明庭佐圣君⽂章华仕国,学业秉彝伦师范⼀时⽴,纲常万载存诗书相继美,⾦紫建垂勋【江西宁都⽀系曾⽒字辈】孙谋期克绍 诚正达家⽅【江西万年县⽀系曾⽒字辈】绍(68)学为崇正,存⼼必居仁,道义⽂章重,功名勋绩深。
全国各地曾氏辈份

全国各地曾氏辈份武城圣裔曾氏字辈:“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武城南宗支曾氏字辈:“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
武城香港支曾氏字辈:“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武城慈禧支曾氏字辈:“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世为朝廷用安邦定国贤”。
龙山支字曾氏辈:“圭壁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赐福遐谋贻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濑江支字曾氏辈:“洪伯子敦肇元国志经际克绍谋贻燕翼昭其世守联以友敬和厚致祥永为家庆”。
内坑支曾氏字辈:“克钦洪孚光玉铭淑懋耀惟钟泽森昭德愈鸿”。
平和支曾氏字辈:“子宗垂令绪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开成规兆瑞恒奕善绵礽”。
振裕支曾氏字辈:“仁玉天章海山水盛景常富贵由天赐承先启后长英才宣正义杰俊绍贤良道德传家宝文明增国光平和昭吉庆”。
新塘支曾氏字辈:“福志厚家道永隆昌”。
圭公支曾氏字辈:“盛会家安定应宣象愈贤永绳高显达还见向临传作述常循序享嘉每克全类由居敬锡栾运至连绵”。
金兰支曾氏字辈:“德继仁行文友仲大孝万世绍应兴梦汝如添福唯宗祖必荣思承昌盛嗣元开庭懋日奇仕振朝光允守嘉兆志民良国祚长”。
胜珍支曾氏字辈:“国思天心顺文宗世发长德厚维先泽道大显荣昌”。
珍和支曾氏字辈:“芳玉文章海山水盛德文明进化祥勋宏道大福盈堂家传忠恕宜珍重宝树芝兰永炽昌”。
苏澳支曾氏字辈:“子宗垂令序洪闻真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开成规兆瑞恒奕善锦仍”。
略公支曾氏字辈:“祖德培麟趾宗功兆凤鸣英华逢盛世友彩肇林明”。
成淡支曾氏字辈:“心维士君子汝乃尊经文成国家学院风声道德存”。
四川成都曾氏字辈:“国正天星顺家和万代兴修身锦世泽养志庆常丞忠恕心源守明新学术承诗书门第显勤俭古今纯宗圣流徽远武城衍派升悦亲资继述道脉识薰蒸笃族昭雍睦敦伦启瑞征人文长蔚起富贵用飞腾”。
曾姓来源分布情况和辈分排行

[键入文字]曾姓来源分布情况和辈分排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姓氏,在《百家姓》中有记载的也有几百个,今天我们要来说说曾姓。
曾氏家族历史与辈分(上部)目前一般的姓氏大多起源自四千年前的周朝。
许多姓氏虽然同字,但其中来源却有多种。
有些更已无法确实的追查出来处。
可是,曾姓却是姓氏中来源清楚而纯正的少数几个。
曾姓的来源: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 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据有关史料查证,曾姓出自黃帝有熊氏。
代神農氏治理天下。
姓公孫。
五傳至禹。
別為姒姓。
因此曾氏为夏禹的后裔。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
现在为曾姓的华人,都是一脉传自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多年前就是一家。
曾姓出自姒姓,是古帝王大禹的后代。
禹第四代孙夏王少康于公元前2079 年中兴夏朝后,封次子曲烈于鄫。
公元前567 年,鄫国被吕国所灭。
太子巫逃至鲁国,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
便以国名鄫去邑成曾作为姓氏。
曾姓因为在鲁国得姓,早期一直在鲁国发展,既是现在的山东。
西汉时开始迁居湖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
曾姓南迁始于汉末约公元8 年。
当时,王莽篡汉。
曾当西汉关内侯的曾子第十五世孙曾據祖,不耻为王莽当官。
王莽因而要灭曾氏一族。
據祖便举族自山东武城迁至江西庐陵,即现在的江西的吉安。
现在的曾姓族人大多由此一脉相传而来。
唐代末年,黄巢起义。
公元880 年,身为唐团练使与光州府刺使的曾延世,率家族,随王潮攻打福建,并于886 年定居于晋江泉州城龙头山而成为龙山派的始主。
宋代时,一部分从福建迁往广东。
清代1642 年,福建人曾振赐移居台湾,成为第一个到1。
曾氏字辈表

安
69代 毓 毓 毓 毓 云 绍 泽 继 云 由
定
70代 传 传 传 传 瑞 贻 森 广 瑞 天
应
71代 纪 纪 纪 纪 人 谋 昭 昭 人 赐
宣
72代 广 广 广 广 文 燕 德 宪 文 承
象
73代 昭 昭 昭 昭 焕 翼 愈 庆 焕 先
愈
74代 宪 宪 宪 宪 国 昭 鸿 繁 国 启
贤
75代 庆 庆 庆 庆 华 其
瑞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贯道昌常孝
书德
循万
绅传
序世
永家
享绍
千宝
嘉应
秋文
每兴
赐明
克梦
福增
全汝
遐国
类如
谋光
由添
贻平
居福
资和
敬唯
燕昭
锡宗
翼吉
栾祖
世庆
运必
业
至荣
仰
连思
清
绵承
佳
昌
盛
嗣
元
开
庭
懋
日
奇
仕
振
朝
光
允
守
嘉
兆
志
民
良
国
祚
长
善励俊家临文
84代 绍 绍 绍 绍 承 致
绵承绍道传友
85代 念 念 念 念 家 祥
礽家贤永作仲
86代 显 显 显 显 一 永
一良隆述大
87代 扬 扬 扬 扬 贯 为
88代 建 鼎 鼎 世 书 家
曾氏家谱

曾氏排辈诗文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整理天下曾姓,自古同宗。
作为中国的四大圣裔,曾氏子孙从六十三代“宏”字辈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记载,将曾氏班次如下彰户房曾姓四十六世祖曾泰谕公的老班次为: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时克欣永原蒙正大光明显志德功成,大字班,实宗圣公六十三派,今谨遵御赐班字于大字班,以后班字悉为更易。
”明熹宗皇帝天啟四年御赐班次十五字(自宗圣六十三派起宏字班):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清仁宗睿皇帝嘉庆二年御赐班次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清光绪三十四年,宁乡总局拟定班次正心诚意知定静安家齐国治康阜熙咸派者分也,行者同也。
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
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
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
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
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
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
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
“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
“继”字因曾族避太宗讳名改作“纪”。
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尔、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谱!8

曾氏曾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385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一、姓氏源流曾(Zē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
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
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
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
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曾氏家谱

曾氏曾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385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一、姓氏源流曾(Zē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
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
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
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
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氏家谱辈份
前言
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各地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不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曾、颜、孟姓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
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字,为圣裔排行命名。
其它各派行须以之取字,故谓之名派。
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字15字为名派。
“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
“继”字因曾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
因此,后业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1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清同治年间穆宗皇帝再续10字: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初年大总统袁世凯还代表民国政府颁发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袭、世、绪、昌。
曾氏全国统一名派字辈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袭、世、绪、昌(共55字)
上面这55字是清朝同治年间至民国初年的伟人所赐。
下面,将这五十五个字辈排字逐字一一简解列为附表
解字附表
后语
本字辈排,要延续数十辈和数百年。
如遇异派行先人所定的字排字取毕,或错、乱,可按“曾氏全国统一名派字辈”推、照取字。
从悠久地历史观:全国曾、孔、孟、颜四姓字辈相同。
笔者年迈而才疏学浅且力不从心,在此:望曾氏志士读者转抄,或印发致各地曾氏,以达皆知,世代相传。
崇敬感谢曾氏(无名)数位发来家谱资料,经参正合作,缮写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