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著赏析论文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

爱的凄美与柔情——赏析普吕多姆《破碎的花瓶》马鞭草枯死在花瓶中花瓶碰到扇子裂痕暗生扇子只是轻轻一碰裂痕在悄无声息间生成可是花瓶受伤虽轻裂痕却每天侵蚀水晶过程不可见但很确定滴滴清水渗出瓶中花儿汁液消耗尽净无人察觉,无人心动它已破裂,不要去碰爱人之手经常亦不留情它轻轻一拂,伤害却重心儿不觉间裂开细缝爱情之花就此凋零依然完好,在世人眼中心儿自感伤口扩大作痛伤口细而深,心儿悲泣不停它已破裂,不要去碰--------《破碎的花瓶》当你年老岁月将近白发苍苍,困倦的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沉思漫想,陷入往事的回忆。
你一度当年的柔情与美彩缤纷。
多少人爱你昙花一现的身影,爱你的容貌于虚情假意之中,只有一人爱你如朝拜的神圣,爱你不因岁月无情。
至始至终,在炉罩边你低眉弯腰,忧戚沉思,喃喃而语,爱是如何飞上高山之顶隐藏于众星罗布之间,面庞难寻!——题记在岁月长河中追逐诗篇浪漫的情怀——了解人物生平让我们一起走进普吕多姆的人生空间,感受他的经典传奇。
1839年3月16日,普吕多姆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两岁时父亲去世,这位未来的诗人便与寡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一起住在巴黎和巴黎南部的夏特内。
据《泰晤士文学副刊》说,他很小时名字前就加上了家人用于他父亲的昵称“苏利”。
普吕多姆以全班数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准备进入一所理工学院,可是一场结膜炎打碎了他成为机械师的一切希望。
他青年时代的另外两个事件使他终身陷于忧伤,一是失恋:他少年时代就爱上的一位表妹嫁给了另一个男人;另一件则是失去信仰。
他在里昂同笃信天主教的亲戚生活在一起,经过这段短暂的信仰稳定期之后,他变成了怀疑论者,尽管他很渴望能有信仰。
在勒克鲁索的铸造所当了一段时间不长的职员以后,普吕多姆于1860年转而投身法律并在巴黎一家公证处谋到了职位。
他得到了一笔遗产,经济上独立了,便从此离开法律专心从事写作。
186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长短诗集》。
1870年,普吕多姆的生活又一次蒙上了阴影。
中西方文学论文2500字_中西方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西方文学论文2500字_中西方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西方文学论文2500字(一):中西方文学人物塑造中的侧面描写论文摘要:海伦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绝世美女,她的美在《伊利亚特》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得到了高度的阐释;无独有偶,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世说新语》中对于魏晋名士的形象塑造同样应用了侧面描写这一手法。
本文将二者进行对照,剖析侧面描写在中西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时所起到的作用,探索中西方文学作品与文化之美。
关键词:海伦形象;晋人之美;侧面描写一、《伊利亚特》中的海伦之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讲述了希腊人与特洛亚人十年战争的始末,引起这场战争的是“世上最美的女人”——海伦。
那么海伦究竟有多美?希腊抒情诗人安拉克耐翁诗中的海伦,“在她的香腮上一个酒窝,绕着她的玉颈一切的爱娇浮荡着(1)。
”只有“一个酒窝”的外貌描写,却将那种娇憨可爱的神态写的活灵活现。
这说明古希腊的诗人已经有意识的避开直接的外貌描写,而用侧面的情态刻画来表现海伦的美丽。
将这一点发挥到极致的是荷马的《伊利亚特》。
莱辛说:“荷马……他故意避免这一切片段地描绘身体美,以至于我们在翻阅时很不容易地有一次获悉海伦具有雪白的臂膀和金色的头发(2)。
”而荷马对于海伦之美的表述,则是通过他人之口。
那些原本打算要将海伦交还给希腊的长老们见到她时竟然说:“怪不得特洛亚人和坚胫甲开人为了这个女人这么久忍受着苦难呢,看来她活像一个青春常驻的女神(3)。
”甚至愿意为了她的美而进行一场战争。
而那些曾经求娶海伦的英雄,也愿意立下誓言与她的丈夫结盟,终有一天为她而战。
海伦究竟有多美?仅凭“雪白的臂膀”和“金色的头发”也只能有一个模糊的记忆点,但是我们可以在诗中读到长老们因为海伦的美而失去冷静,英雄为被海伦的美所倾倒的狂热,我们在感受这些情绪同时也其所感染,海伦集合了我们个人所认知的所有美的部分,在读者的想象中有了永不褪色的美丽。
这就是侧面描写的魅力,它是在读者的认知中再造的艺术手法,它具有延时性,它契合了读者的个人审美倾向而又不损害整体的人物塑造,因而更加彰显出人物形象的光辉,也使文学作品更加精彩。
中外名著论文

读名著《三国演义》与《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同样是写史,同样概括了时代的历史巨变,同样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全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而《明朝那些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以小说的笔法,以诙谐的语言写活了历史。
本文通过简介《三国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巨著,采用对比阅读,引入自身的思考与想法,最终阐释其历史原来如此精彩。
关键词:名著简介名著分析名著思考《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
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其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
即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其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这便是《三国演义》的特别之处。
此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三国演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1344年-1644年)历史故事,掀起了明朝热。
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是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
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早是悄悄走红于天涯网的一个小众论坛“煮酒论史”。
2006年3月,当年明月的写作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5月份,他的帖子已经超过了100万的点击,这对于“煮酒论史”这样一个小论坛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历史在她手中复活了。
中外文学名著的对比与评析

中外文学名著的对比与评析近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个国家都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既有中国的经典名著,也有外国文学的杰作。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深受读者的喜爱,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对中外文学名著进行对比与评析,探讨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主题与情感表达的对比中外文学名著在主题与情感表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学名著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伦理的塑造,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
这些作品以复杂的家族关系、婚姻制度、贪婪与贫困等社会问题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艰辛。
情感表达上,中国文学名著多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读者需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剖析来感受其中的情感。
而外国文学名著则更注重对现实社会与人性的批判与反思,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狄更斯的小说等。
这些作品关注社会阶级的冲突、人类悲欢离合的命运,情感表达上更直接、激烈。
外国文学名著中常常有更多的情节发展和冲突,情感表达也更加直接,读者容易被其中的激情所感染。
二、文学风格与叙事技巧的对比中外文学名著在文学风格与叙事技巧上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文学名著注重意境的渲染和对细节的描写,如《红楼梦》中的瑰丽描绘、《西游记》中的奇幻场景等。
这些作品常常使用诗意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中国文学名著在叙事时常会使用返璞归真的手法,通过回到主角的童年时光或者通过梦境展开故事,使读者进入一个虚幻与真实并存的世界。
而外国文学名著更加注重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描写。
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和情节推动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话和暗示,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狄更斯的小说则以细腻入微的叙述和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著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
三、文学影响与历史地位的评析无论是中外文学名著,它们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文学名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被广泛研究与阐释,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
中外名著鉴赏结课论文

中外名著鉴赏结课论文十年情思,百年同渡《诛仙》读后感中外名著鉴赏结课论文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书籍的陪伴,从小学至现在读过的课外书本不下几百了吧,各式各样的,中外的,古典的现代的,但对我感触最深的却还是那一部被誉为开启“后金庸时代”的《诛仙》吧,无他,只因深爱的其间的每一个人物,或平凡,或伟大,都是那样的记忆深刻,它便是我心中的名著。
或许我再也找不到那一本书会有着如《诛仙》这般细腻的描写,带着古典的味道。
我记得张小凡初上青云山时是那么的单板木讷,却又那么的单纯可爱;我记得初见碧瑶时小凡泛着羞红的双颊,“纵然这花被我折了,也是他们的荣幸”;我记得满月古井旁那道倩丽的碧影,可惜小凡却没来得及诉说;我记得小松岗上他为她擦拭的斑竹的那一缕袖,你知道么?其实我这千百年来的愿望不过也是做一个这样的傻瓜,同时有一个这样的傻瓜真心对我!从小到大,不知道有多少人讨好我,送了多少奇珍异宝,可是……她抬起头,凝视着张小凡的眼睛,轻轻道,“就算全天下的珍宝都放在我的眼前,也比不上你为我擦拭竹子的这只袖子。
这是碧瑶对小凡的诉说,可惜小凡再也听不到了吧。
或许每个世界都有着各自的规则,小说世界也同样如此吧。
当小凡因为修习道家佛家两门法决时,终于迎来了师门的惩罚,但他却不能说,只因为小时候他对那个和尚的承诺!什么正道,什么正义?你们从来都是骗我,我一生苦苦支撑,纵然受死也为他保守秘密,可是,我算什么!……此刻,他一个人,一根烧火棍,面对整个世界!当掌门那无可匹敌的诛仙剑斩来时,当小凡最绝望的时刻,却是碧瑶挡在了他的身前,九幽阴灵,诸天神魔,以我血躯,奉为牺牲。
三生七世,永堕阎罗,只为情故,虽死不悔。
伴着痴情咒的绝唱,碧瑶牺牲了自己,拯救了他,见面不久,却深爱着的那个傻子。
从此,世上没有了张小凡,只存在了鬼厉。
就这样,那朵盛开在时间的青莲就这样香消玉殒,来不及告别,只留下了那一抹碧绿的身影,还有那个满月古井中模糊的容颜。
小松岗,月如霜,人如飘絮花亦伤。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座桥梁,将不同文化、不同世界连接在一起。
中外文学名著作为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美妙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对几部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进行赏析,以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也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通过对贾府荣、宁两家的兴衰史进行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无情和家族的沉沦。
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结构复杂精妙。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角色形象真实鲜活,内心世界丰富多样。
通过各种曲折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作者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禁锢和压抑。
读者可以通过对这些角色的观察和思考,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封建道德规范的局限。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耄耋老人与大海进行搏斗的故事。
老人孤独而坚持不懈地与大海抗争,体现了人的顽强和勇敢。
小说中的描写深入细腻,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作者通过老人的心理活动和与大自然的对话,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关系。
这部小说饱含着生存之道和对生活的热爱,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海明威深邃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多种风格和主题的歌谣、赋诗、颂诗等。
《诗经》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作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诗经》的赏析,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喜剧的手法展示了19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念和阶级观念。
小说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是两位经典的角色,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对社会习俗和个人价值观的冲突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弊端。
奥斯汀以机智和幽默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和阶级观念对个人生活的束缚和限制。
名著赏析作文

名著赏析作文《名著赏析那些事儿》咱都知道名著这东西,那可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宝贝。
就像那些老字号的糕点店,一直开着,而且味道始终如一的好,名著也是这样,这么多年了,还是被大家追捧着。
我记得我第一次读名著,读的是《西游记》。
那时候我就觉得,哎呀,这孙悟空可太厉害了,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就像超级赛亚人似的。
我看他打妖怪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激动,感觉自己都能跟着他一起降妖除魔了。
《西游记》里的那些妖怪啊,也是千奇百怪的。
像白骨精,她变来变去的,就像一个狡猾的魔术师,想骗唐僧。
不过呢,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可厉害啦,一下子就能看穿她的把戏。
我觉得《西游记》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
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琢磨呢。
比如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路的磨难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一样。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像猪八戒一样,遇到点困难就想放弃,想着回高老庄算了。
但是呢,只要我们有像孙悟空那样的勇气和决心,再加上像沙僧那样的踏实肯干,我们也许就能克服困难,到达我们的“西天”,取得我们自己的“真经”。
再说说《水浒传》吧。
里面的那些英雄好汉,一个个那都是有本事的人。
像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我的天呐,这得多大的力气啊!感觉他就不是普通人,像个大力士一样。
我在想啊,要是我能有他那么大的力气,那在学校拔河比赛的时候,我们班肯定能得第一。
《水浒传》里这些英雄好汉,他们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不过呢,我有时候也会想,他们虽然是英雄,但是他们的一些做法可能也不是那么完美。
比如说,他们有些人是因为犯了法才上梁山的,这虽然有当时社会的原因,可是这也说明他们也不是完全遵守规矩的人呀。
也许有人会说,那个社会的规矩不公平,所以他们反抗是对的。
这也有道理,我就有点纠结了,到底怎么看才对呢?我还读过《三国演义》呢。
这里面的人物那就更多更复杂了。
诸葛亮那可是智慧的化身啊,就像一个超级智囊团,什么计谋都能想得出来。
他的空城计,简直太厉害了。
他就那么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就不敢进城,我就想啊,司马懿是不是想太多了呢?要是我是司马懿,我可能就冲进去了,不过也许我进去就中了诸葛亮的计了呢,这谁知道啊。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
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中外名著赏析》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雾都孤儿》赏析
学生姓名:***
学号: **********
院部:商务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 08-(5)
完成日期: 2010 年 12 月 20日
《雾都孤儿》赏析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伟大的社会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小说主要反映刚刚通过了济贫法的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
作者在创作上爱憎分明,形象生动的特点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他笔下的人物富有鲜明的个性,整个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狄更斯堪称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擅长运用讽刺、幽默和夸张的手法,他笔下的人物风貌和语言风格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这部作品的主角奥立佛是个孤儿,在贫民救济院里长大,一直受到别人的歧视。
因为不堪虐待而逃到伦敦,误入贼窝,受骂挨打,成长过程中不知吃了多少苦头。
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但奥里佛有一颗善良的心,不管受多少苦,他不愿做坏事的决心是最大的。
他受恩于人,永远也忘不掉感谢恩主。
虽然他受到一些好心人的同情并收养,如布朗鲁先生,梅里太太,但盗贼集团里的人仍不放过他,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也想致他于死地。
奥立佛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他又受到好心人的帮助,查明了他的身世,并获得了遗产。
他的命运最终得到了改变,可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部作品在开头就写了奥里佛在贫民救济院的情况,狄更斯在描写贫民院的生活情况时用了极其讽刺的手法:“每个孩子有一碗薄粥,一点也不能增多,只有遇到重要的公共节日,除一碗粥外才能增
加二又四分之一盎司的面包。
他们吃过的粥碗从来不需要洗,孩子们总是用调羹刮碗里的残汁,一直刮到碗锃明烁亮。
刮碗这件事完成之后,他们坐在那里眼睁睁地盯住大铜锅,仿佛他们能够把一块块灶砖都吞下去。
这是他们还穷凶极恶地舔着自己地手指头,巴望着有几滴溅过来地粥星儿。
”从中可以看出那些孤儿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整天都处在饥饿状态中,无望地舔着自己的小指头,巴望着溅过来的粥星儿。
可想而知,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而奥里佛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
狄更斯正是用小说形式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贫民的生活就如作品中写的一样。
狄更斯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眼睛,因为用小说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东西用小说的形式再呈现出来。
所以说,这部作品的内容正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我觉得作者在描写贫民救济所的孤儿的生活时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一种犀利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在狄更斯写这部作品的前几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救济法,取消了对贫民的救济,而是直接将贫民收容到贫民救济院去。
狄更斯笔下的贫民救济院就是当时的贫民救济院的真实写照。
贫民在救济院中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只有被虐待,挨饿受冻,一个个面黄肌瘦,随时都有倒地死亡的可能性,而那些教区干事们,那些总管们,一个个却吃得肥头肥脑的,精神十足。
狄更斯在作品中对贫民救济院的生动描写就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
有人认为狄更斯的这部作品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提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成功地刻画了一连串人物,如教区干事班布尔,贼头儿犹太老头和慈善学校的学生诺亚,破屋大盗蒙克斯等等。
没有一个不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但是,作品中最成功刻画的人物还是主角奥立佛以及女偷南茜。
奥立佛天生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懂得知恩图报。
他吃了很多很多苦,但最后总算遇到好人。
不管是布朗鲁先生,还是梅里太太,或是梅里小姐,对待奥里佛都如同亲人一般,尽管他是个“贼”,他们都同情他,收养他,并使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后还弄清了他的身世,争回他的遗产。
在描写奥立佛所有的事件中,我最钦佩的还是第六章节中讲他受嘲讽时奋力抵抗这一事件,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从表面上看我所记述的是那么微小又不重要,可是事实上他对奥立佛的前途及发展却间接地影响,并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奥立佛虽说在贫民院中长大,本身就没有自由,受人使唤,但他还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面对诺亚的人身攻击,他显得异常激动。
而因为诺亚对奥立佛死去的母亲的恶毒侮辱使他义愤填膺,热血沸腾。
“他立刻跳了起来,一把掀翻了桌椅,然后揪住诺亚的喉管,用尽全身暴怒中的力气抖动着诺亚,一直抖得诺亚的牙齿发出格格的响声,然后又聚集了他全身的力气给诺亚狠狠一拳,直把他打翻在地。
”奥立佛激烈的反应令我迷惑,按常理来说,他一直是个文静的,温和的,虽受到非人虐待却是个垂头丧气自甘倒霉的少年,此刻却凝聚全身的力量揍诺亚。
是什么力量使他敢于做出这样的决定,或许不应该是“决定”吧,强烈的愤怒感使他失去了理智,他不允许别人对他的母亲有丝毫的侮辱。
虽然奥立佛对他的母亲毫无印
象,记忆中从来就不知道母亲长什么样子。
然而,对母亲的尊重感却一直伴随着他。
所以,当诺亚侮辱他的母亲时,奥立佛显现出从没有过的激动。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奥立佛受到了毒打并被关押起来。
狄更斯在写这一细节时不仅是为下文埋下伏笔,还更深刻地刻画了作品的主人公奥立佛的形象,为维护母亲的尊严而不顾一切
众多学者都认为作品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是南茜,虽然作品以奥立佛为主角,但从社会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南茜的角色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南茜是个心理复杂的年轻女性,从小在盗贼集团中长大,没有人知道她的身世,她进入贼窝后也没有遇到任何善良的人,当然最后也遇到了布朗鲁先生和梅里小姐,但那时已经太晚了。
最后她惨死在强盗赛克斯的手中,她的命运是悲惨的,就如同现实社会中的孤儿陷入黑社会后的下场一样。
南茜看透了盗贼集团中一切丑陋的东西,她厌恶那种奸诈、凶狠、残暴无情,灭绝人性的东西,但她对盗贼集团也有一定的感情,又舍不得离开。
她同情奥立佛,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般对待他,在危急时刻能够不顾自己的安危而挺身相救他,但他又不得不亲手将奥立佛推上盗贼之路。
她羡慕有文化教养,有温暖家庭的女性,但她又因自己的卑微身份而不敢迎上去,不敢奢望这样美满的生活。
她的内心是矛盾的,当布朗鲁先生和梅里小姐劝她离开盗贼集团重新做人时,她却拒绝了他们的好意,虽然她向往着这样的生活。
南茜的矛盾可以从她的原话中看出:“我不愿意那么干!我不愿意那么干!虽然他是魔鬼,甚至他对我比魔鬼还更加恶毒,但是我不想那么干……另一个理由是,他过得是罪恶生活,我过
得也是罪恶的生活,我们在一起许多年过得都是这样的生活,所以我不能出卖他们,何况他们当中有一些本来也可以出卖我,但他们没有出卖,尽管他们也是坏人。
”她内心的矛盾冲突是真实的,符合正常人的一般心理。
有很多少年女性犯罪者,一旦误入歧途就可能会产生类似南茜的这种矛盾思想:既想脱离犯罪同伙又舍不得离开。
南茜虽然对赛克斯所做的一切深恶痛绝,但又离不开他,有人认为南茜的行为不合乎情理,但不管怎样,她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真实的。
人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为问题,不可能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解决的。
奥立佛和南茜是这部作品中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是不可否认的。
狄更斯在刻画这两个人物时也用了绝妙的手法。
然而,我还想谈另一个形象人物蒙克斯。
蒙克斯是奥立佛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此人却残忍无比,为得到弟弟的财产而不惜毁掉自己的弟弟。
我觉得狄更斯在描写蒙克斯的行为时用了巧妙的安排。
而蒙克斯这一角色正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贵族子弟的放浪的行为。
蒙克斯是聪明人,他知道怎样才能安心地获得弟弟的财产。
狄更斯在刻画蒙克斯这一人物形象上可谓是步步为营。
首先,蒙克斯是在找班布尔先生时才出现的,作者在前文中并未提到他,以致于我在读到班布尔先生与陌生客人见面这一情节时,直觉就告诉我这一作品的情节将达到另一高潮。
神秘人现身,定是有好戏,但我没有想到这个所谓的神秘人竟会是奥立佛的哥哥,而且没想到在后文中他竟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
狄更斯赋予了蒙克斯“聪明”的头脑,设置了一个无衣无缝的计划,而蒙克斯
在施行这一计划时也不吝于跟盗贼首领犹太老头合作,可谓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最后他们的计划还是败露,蒙克斯也是惨败收场。
我想,狄更斯把奥立佛的哥哥写成一个贪婪、残暴、无耻的人,一方面能使作品的剧情达到高潮,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现实社火中为达目的而不顾亲情的悲惨现象。
作者用这种犀利的笔锋讽刺当时的社火,同时又希望能唤醒那些可悲的人们,唤醒他们的良心与觉悟,唤醒所有人民的觉悟。
在《雾都孤儿》中我们好象看不到作者自己的影子,但是却可以通过主人公奥里佛的经历联想到作者童年的遭遇。
小说《雾都孤儿》后来改编成了多种电影、动画片、连环画,搬上了荧屏、舞台。
在中国,《雾都孤儿》大概可以算得上一代又一代读者最熟悉的世界文学名著了。
“奥立弗要求添粥”一节编入了我国出版的多种英语教科书。
想起初中时代的那个自己,也曾有冲动想要亲身体验一下奥里佛的种种惊险经历,不过这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了,作为一部经典,一部我最先阅读的外国名著,即使他并不是作者最好的作品,《雾都孤儿》在我心目中也永远是唯一的。